名字里面有罗的外国小说家
⑴ 有哪些知名的外国作家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魔幻现实主义:
胡里奥·科塔萨尔(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诺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 )哥伦比亚作家 , 获 1982 年诺尔贝文学奖,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1967 )。
中篇小说《枯枝败叶》( 1955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说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礼》( 1962 )《恶时辰》( 1962 )、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 1975 )《霍乱时期的爱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净的地区》( 1958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铁尔( 1904-1980 ),古巴作家。长篇小说《人间王国》( 1949 )、《消失了的足迹》( 1953 )、《光明世纪》(又译成启蒙世纪)(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图里亚斯( 1899-1974 ),危地马拉作家。长篇小说《玉米人》( 1949 )、《危地马拉传说》( 1930 )《总统先生》( 1946 ),获 1967 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玛利亚·阿尔格达斯( 1911-1969 )秘鲁作家
胡安·鲁尔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 1955 )。
⑵ 中外名人作家简介,中外各十个。急······请快点,好的话我会加分。
1.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踪迹》。
2.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故事新编》。以及其他散文集16部。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3.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
4.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5.冰心: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原名谢婉莹。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6.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我国现代杰出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屈原》《蔡文姬》等。(初中生们学过的《雷电颂》就是选自《屈原》)
7.白居易 年轻的白居易初次到洛阳,拜见著名诗人顾况。当时白居易未成名,顾况看着白居易这个名字,笑着说:“洛阳米贵,居住不易啊!”接着,他翻开诗稿,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被白居易这美妙的诗句惊住了,连忙说:“能写这样的好诗,在洛阳居住就容易了……”
8.吴敬梓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晚年生活很贫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桥时,只有古书几十册,日夜诵读自娱。最后,连这些书也拿去卖掉买米。 冬天,吴敬梓缺衣少食,当然谈不到买酒御寒。他便邀请五六个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门,绕着城墙走,一路上唱歌、吟诗,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进水西门而散,夜夜如此。由于走了几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吴敬梓幽默地称夜间之行为“暖足”。
9.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韩愈的真正成就,在于文学领域。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0.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
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国外: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代表作:四大悲剧《麦克白》《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悲喜剧《罗蜜欧与朱丽叶》
2.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一生中共著短篇小说35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本,以及许多文学、政治、时事评记,代表作《俊友》《一生》,短篇小说《羊脂球》
3.罗曼.罗兰:法国作家。代表作《名人传》《约翰.克利斯朵夫》
4.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复活》
5.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著有《高尔基全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一生共著童话160篇,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7.列宁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8.居里夫人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9.阿尔德罗蒂:意大利医生 阿尔德罗蒂(1223-1295),1223年生于佛罗伦萨,意大利医生。他少年贫困,成年时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他曾在当时西欧最好的医学校之一的波洛尼亚学习,进步极快,于1260年在该校执教。阿尔德罗蒂在希腊医学与欧洲医学之间起了桥梁作用。他还为希波克拉底、盖伦以及阿维森那写述评注释性文章,并建议读者阅读原著
10.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 列奥纳多· 达·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
.《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
⑶ 揭秘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文学家
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
罗曼·罗兰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获得过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在文学界还是音乐界,都名声斐然。那么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呢?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克拉姆西。克拉姆西属于法国的勃艮第地区,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他1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一起迁居至巴黎,后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三年后毕业,并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此后罗曼·罗兰在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多国旅游,归国后开始从事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创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罗曼·罗兰正定居在瑞士。191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由于法国政府的反对,因此知道第二年年底,瑞典政府才通知他这一殊荣。
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享年78岁。由此可见,对于罗曼·罗兰是哪个国家的问题,已经一目了然。他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也在法国完成了他的学业,虽然其中他多次在瑞士、苏联等国外旅行和定居,在终究没有改变他的国籍。而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也是个法国人,那是一个巴黎著名教授的女儿,他们的婚姻维续八年时间,后罗曼·罗兰又娶了一个俄国女人为妻。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过程,也受到法国政府的多番干扰,因此他始终和法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这也是他在晚年的时候,放弃了他在瑞士的家庭和生活,也要回到自己故乡的缘故。
罗曼罗兰性别
如果把罗曼·罗兰的名字拆分开来阅读,似乎更像是两个女性常用名。那么法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罗曼·罗兰性别是男是女呢?
罗曼·罗兰有过两次婚姻经历,其中第一次婚姻对于罗曼·罗兰来说,影响比较大。他的妻子名叫洛蒂尔特,是一名的名媛。父亲勃莱亚在巴黎的一所高等院校教授语言文学,在业界也相当有名。当时的罗曼·罗兰刚刚来到巴黎不久,事业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洛蒂尔特和罗曼·罗兰出人意料地结为了夫妻。结婚之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因为洛蒂尔特是一位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经常出入于许多交际场合,而当时一介穷书生的罗曼·罗兰并不能满足洛蒂尔特对生活的需求,而且他的收入也常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洛蒂尔特对罗曼·罗兰从事的文学创作事业出现了怀疑,因此在结婚八年之后,两人只能选择离婚。
罗曼·罗兰地再婚是在33年之后,当时的罗曼·罗兰已经68岁了。他的妻子名叫玛丽·库达切娃,是一位俄国妇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罗曼·罗兰,虽然居住在瑞士,但经常前往苏联,并在1935年和斯大林进行了会面。因此这段时间里,他和苏联的关系十分密切,寻找一个俄国女人也并非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一次再婚,直到罗曼·罗兰的去世才宣告结束。
从罗曼·罗兰的两次婚姻经历来看,可以确切地证实,罗曼·罗兰性别是男性无疑。
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一生除了在作品方面的成就杰出,其政治思想方面,也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进行不屈的斗争。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那么,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
现在说起罗曼·罗兰,一般都会想到他的几个称号,如“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等。这些称号,都是对罗曼·罗兰的高度评价。其中前两个出自于罗曼·罗兰的好友斯蒂芬·茨威格所说。他称赞罗曼·罗兰是一个有人性的,追求自由的斗士,并说他“关键性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由此可见,当时由于在欧洲大陆上,法西斯横行,人性和道德已经沦丧,而罗曼·罗兰正是那位一直和恶势力斗争不止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发表反战宣言,抨击欧洲各国的迫害行为。因此,假如在恶势力真正霸占世界的时候,他将成为正义势力的精神领袖,所以,他也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
“和平主义教皇”的称号是苏联的学者和思想家卢那察尔斯基提出的。他对于罗曼·罗兰在文学成就方面十分景仰,也对他一生追求的自由事业予以肯定。
因此,罗曼·罗兰有什么之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以上提到的三个称号,由此可见,罗曼·罗兰投身的进步政治活动中,为人类的自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曼罗兰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作品形式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而他最擅长的作品形式,当属小说和传记。
在罗曼·罗兰开始创作文艺的初期,他主要以戏剧为主。在这段时期里,他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主要的作品有《丹东》、《理性的胜利》、《阿尔特》、《狼群》等八部作品。这些作品被合称为“革命戏剧集”,他以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为基础,试图通过“革命戏剧”的形式,来对抗传统的戏剧艺术。
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的创作方向有所改变,他开始以创作人物传记为主。在这个时期里,他先后发表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三部传记,合称为《名人传》。他创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这些名人树碑立传,更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
在完成《名人传》后,罗曼·罗兰的创作形式又发生了改变,主要以小说为主。在此期间,他发表了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并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此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罗曼·罗兰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反对战争和反对迫害为主题的文章和论文。在战后,他比较著名的小说由《母与子》、《夏天》等。
除了戏剧、传记和小说外,罗曼·罗兰的作品还包括了散文、回忆录等,在他打算迁回故乡克拉姆西之前,在瑞士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书。此后,由于二战的爆发,巴黎被攻陷,罗曼·罗兰受到德军的监视,因此他在晚年并没有多少作品面世。
罗曼罗兰作品特点
在戏剧、小说和传记等各方面,罗曼·罗兰作品特点各有不同。
戏剧为罗曼·罗兰在初期创作的主要文学形式。在罗曼·罗兰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的资产阶级矛盾已经显得尤为尖锐,而当时的法国人民,仍沉浸在物质方面的享受中,从而逃避崇高的精神。因此,罗曼·罗兰为了拯救正在堕落的法兰西人民,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主题。他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事迹的描写,来试图通过英雄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来唤醒正在日渐消沉的人民,但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太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不符合当时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荒淫、庸俗的追求,因此罗曼·罗兰这个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在传记作品方面,罗曼·罗兰写作特点是第一个阶段的延续。他通过对名人生平事迹的描写,来激励和鼓舞当时在物欲横流的巴黎人民。而他所谓的名人,是拥有“伟大灵魂”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他们所擅长的行业里,有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他渴望通过这些名人的高尚灵魂,来拯救正在堕落的欧洲。
在小说方面,罗曼·罗兰作品特点有所改变,他主要通过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来表现其个人主张的观点。换言之,这个阶段的罗曼·罗兰的小说里,都以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其人生的遭遇。因此,他自称他自己的小说“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罗曼罗兰评价
罗曼·罗兰因其作品富含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和反战的思想,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读者和文学界的好评。
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和人物传记家茨威格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的房间里,他可以感受到一种在人性上和道义上的优势。他对此解释说,这是“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他认为,这种气息体现在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强的人身上,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他认为,罗曼·罗兰在关键的时刻,可以代表欧洲的良知。这是茨威格初见罗曼·罗兰的印象,在乍见之下,他已将罗曼·罗兰认定为欧洲思想的领袖。
在深入了解了罗曼·罗兰后,茨威格对他的才华佩服地五体投地,因此有对罗曼·罗兰评价说,在罗曼·罗兰一个人的身上,就把诗歌、音乐和科学三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仅如此,在他身上,还完美地融合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因此,这样的“三位一体”在罗曼·罗兰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让他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和“世界的良心”。
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罗曼·罗兰发表言论,反对欧洲国家对苏联的干涉。因此,苏联的文学家、教育家卢那查尔斯基将罗曼·罗兰评价为和平主义教皇。
1915年,罗曼·罗兰以《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这部小说后,对其评价为“文学创作中高度的理想主义以及在描写各种不同典型时所表现出来的同情心和真实性”。
⑷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简介和内容介绍(随便)
尔·柯察金
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曾志愿服役,抗击拿破仑·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后于1816年病故。当洗衣工的母亲不久即改嫁。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为剧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剧院导演约纳斯·科林的资助,就读于斯莱厄尔瑟的一所文法学校。这一年他写了《青年的尝试》一书,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尔特的笔名发表。这个笔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亚、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发表第一首诗《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这是一部富于幽默感的游记,颇有德国作家霍夫曼的文风。这部游记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会的初步承认。此后他继续从事戏剧创作。1831年他去德国旅行,归途中写了旅游札记。1833年去意大利,创作了一部诗剧《埃格内特和美人鱼》和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兴诗人》(1835)。小说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标志着作者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22 23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外国文学_南大核心期刊征稿_网站主页
外国文学 是文学类的期刊,杂志社在线订阅。杂志是创于1980年的双月刊,是外国文学 ..
正规授权
期刊投稿
论文发表
《文化学刊》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广告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角.
他出身于一个乌克兰的工人家庭,在即几十年的学习和斗争中成为了一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从小城诚实,质朴,浑身是胆,无所畏惧,但对剥削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渴望反抗,同时要求上进,喜爱阅读各种革命书籍,思想觉悟快.他性格坚强,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自我反省,对自己头脑中残存的旧思想开战,克服了自己的无政府注主义影响,克服了缺乏组织记律的观念,再也不成为自己感情和习惯的奴隶.他将自己融入到了人民大众中,工作完全忘我,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面对健康的恶化,他不屈不挠,忍受剧痛,在另一条文学的战线上继续为人民服务.保尔·柯察金有着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渴望爱情,但有时又不够勇敢,不敢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把自己的一切力量和全部生命都奉献给建设新世界的伟大事业,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下载此书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⑸ 南美洲的出名作家有哪些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保罗·科埃略、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奥拉西奥·基罗加等。
1、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2、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
略萨创作过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还从事过政治工作。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尤萨或罗萨。
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另外,略萨还获得过1994年塞万提斯奖、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等殊荣,代表作品有《绿房子》、《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等等。
3、保罗·科埃略
保罗·科埃略(Paulo Coelho;1947年8月24日-),巴西著名作家。
1988年出版著名寓言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全球畅销6500万册,被翻译成为68种语言,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
他的作品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内容涉及宗教、魔法、神秘传说等,带有奇幻色彩。他的著作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6亿册,是历史上作品最畅销的葡萄牙语作家。
4、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代表作品有《老虎的金黄》、《小径分岔的花园》等。
5、奥拉西奥·基罗加
奥拉西奥·基罗加 Horacio Quiroga (1878~1937)是乌拉圭用西班牙语写作的作家,是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和诗人,被誉为“拉丁美洲小说之王”。
他虽然出生在乌拉圭,但在阿根廷的查科和密西昂奈斯丛林里生活了多年,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那些最精彩的作品,都是以阿根廷北部林区为背景的。
1901年他的第一本诗集《珊瑚礁》出版了。数年以后,他发表了按爱德加尔.波的笔法写成的侦探和幻想小说集。1909年作家移居到阿根廷北部偏远的米西奥内斯省。
在亚热带的原始自然环境下,他开始了创作的高潮时期。从1910年到1926年,基罗加共出版了好几个短篇小说集 。
其中最著名的有 :《关于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1917)、《林莽的故事》(1918)、《阿纳孔达》(1921)、《流放者》(1926)等等。这些作品博得普遍赞扬,因此他的声誉也远传国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保罗·科埃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奥拉西奥·基罗加
⑹ 知名的外国作家有哪些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知名作家:
1、英国:福笛、斯威夫特、萨克雷、简奥斯丁、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毛姆、伏尼契、哈代;
2、法国: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卢梭、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福楼拜、莫泊桑、都德、左拉、洛蒂、儒勒·凡尔纳、罗曼·罗兰;
3、俄国:克雷洛夫、屠格涅夫、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
4、德国: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尼采;
5、日本:紫式部、芥川龙之芥、夏目漱石;
6、美国:爱默生、梭罗、欧文、斯陀夫人、欧·亨利、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德莱塞、霍桑。
⑺ 请列举出外国小说家作品中的主人公
狄更斯--《雾都孤儿》--奥立弗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捏赫留朵夫
巴尔扎克--《欧也尼。葛郎台》--葛郎台
马克。吐温--《哈利贝里费恩历险记》--哈利贝里费恩
小仲马--《茶花女》--玛格利特
艾米利。勃郎特--《呼啸山庄》--希刺克利弗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廖沙
笛弗--《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
罗曼。罗蓝--《约翰。克里斯朵夫》--约翰克里斯朵夫
夏绿第。勃郎特--《简。爱》简。爱
华特。斯各特--《劫后英雄转》--艾凡特
斯汤达--《红与黑》--于莲
歌德--《浮士德》--浮士德
德莱赛--《美国德悲剧》--克莱德
塞万提斯--《堂吉珂德》
大仲马--《三剑客》--达达尼昂
雨果--《悲惨世界》--让。瓦让
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格列夫
杰克。伦敦--《马丁。伊甸》--马丁。伊甸
ps: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呵呵,累死我了
⑻ 外国著名文学家名字,
荷马、西塞罗、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歌德、马克吐温、马尔克斯、毗婆娑、蚁垤仙人、迦梨陀娑、杜勒西达斯、泰戈尔、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等。
1、荷马
荷马(Ὅμηρος/Homer,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9、8世纪之间。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2、西塞罗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出身于古罗马Arpinum的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
开始时期倾向平民派,以后成为贵族派。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在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三头之一的政敌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
3、但丁
但丁·阿利基耶里(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原名《喜剧》)而闻名,后来一位名叫薄伽丘的作家将其命名为‘‘神圣的喜剧”。
《神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叫“地狱”,第二段叫“炼狱”,第三段叫“天堂”,留名后世。
他被认为是中古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4、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
接下来1601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戏剧家的作品。
5、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英国诗人、政论家,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1625年,弥尔顿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大学毕业后又攻读了文学6年。1638年,弥尔顿到欧洲游历。
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弥尔顿毅然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并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弥尔顿又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胜利后的英国成立共和国,弥尔顿发表了《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以巩固革命政权。1660年,英国封建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入狱,不久被释放,此后他专心写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学家
⑼ 姓罗的四个字名字的外国名人
罗纳尔多
⑽ 苏菲玛索,罗曼罗兰这两个名字有几个名人啊搞不清了。。
我知道的就一个啊,苏菲玛索就是苏菲玛索(影星),罗曼罗兰就是罗曼罗兰啊(作者).
姓名:苏菲·玛索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Nickname:Flatfoosie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身高:173cm
出生地:巴黎
作品:2001年《卢浮魅影》
2000年《忠贞》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
1995年《勇敢的心》
主要影视作品:
2001年《卢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
2000年《忠贞》(“La Fidelity”)
1999年《末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
1999年《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年《失与得》(“Lost and Found”)
1997年《心火》(“Firelight”)
1997年《路易十四的情妇》(“Marquise”)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1995年《电影生活》(“Making a Film for Me Is to Live”)
1995年《L'Aube a l'envers》
1995年《云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1995年《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4年《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
1993年《芳芳》(“Fanfan”)
1991年《蓝色乐章》(“La Note bleue”)
1991年《情书战场》(“Pour Sacha”)
1990年《来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
1989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8年《雪琳娘》(“Chouans”)
1988年《中学生》(“The Student”)
1988年《心动的感觉》(“L'etudiante”)
1986年《Descente aux enfers》
1985年《狂野的爱》(“L' Amour braque”)
1985年《警察》(“Police”)
1984年《最后一次接触》(“Joyeuses Paques”)
1984年《萨卡纳要塞》(“Fort Saganne”)
1982年《再一次接触》(“La Boum 2”)
1980年《第一次接触》(“La Boum”)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罗曼罗兰除了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一八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因为其父母双方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师,所以这是一个在当地颇受尊敬的家庭。而其爱父给儿子起名为罗曼和保罗 爱弥尔,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笔下的罗马英雄一样具有强力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赋。
在这一点上日后的罗曼罗兰并没有让父亲的愿望落空。但在罗曼罗兰小的时候其身体却并不健康,有一次还因为仆人的疏忽,将不到一岁的小罗曼罗兰单独放在寒冷的户外,差点冻死。
少年的罗曼罗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而这对于一直溺爱他的双亲来讲,最好保护他的方法就是把小罗曼罗兰固禁在家里。而这与小罗曼罗兰向往自然的天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他回忆这段童年生活的时候,他用了“鼠笼”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而这个“鼠笼”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杀了小罗曼罗兰的“精神自由”。他无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到田野间放牛牧羊,无法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嬉戏玩耍。而这竟导致了幼小的罗曼罗兰对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不幸的是在罗曼罗兰五岁那年,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突然因为白喉症被夺去了生命。而这个事件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父母对罗曼罗兰更加严厉的“保护”,而妹妹的死亡也让幼小的罗曼罗兰无形中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
由于小罗曼罗兰的家庭在当时属于体面的中产阶级,而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极为的重视。所以在罗曼罗兰十四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他们一家人迁往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
这次迁家的行为对于罗曼罗兰的一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巴黎在这座大都市里,年少的罗曼罗兰开始是极为不适应的,在他看来“大城市是庞然可畏的有机体,那里灵智的微生物会像一切痼疾的霉菌那样迅速的繁殖。假如新来者不能立即顺从,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时期,使他们的血能适应这些毒素”。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内向而爱于幻想的罗曼罗兰来说,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园,都市疯狂的节奏和学校的混乱情形,让年少的他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这个时候,罗曼罗兰开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等大师的作品,让他那荒芜的精神领地再次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令他十分幸运的是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遇见了当时的大文豪雨果。而这次会面显然给了罗曼罗兰极为深刻的印象。
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记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我们先说一下罗曼罗兰与音乐。
在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
对于瓦格纳,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过“瓦格纳是一个严峻的古典音乐家,对于他,所有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主宰着戏剧,统帅着主题并且不懈的发展着构思。”
1887年,由于当时法国与德国当时的关系恶化,一些法国音乐家以民族自尊心为由阻止瓦格纳在巴黎演出。而这个时候,一向标榜和谐的罗曼罗兰为此作出了严厉的抨击“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不会害怕另一个民族的精神征服的”。(想想我们现在面对的全球化和一些所谓‘韩流’‘欧美化’冲击我们自己文化的争论)这与其说是罗曼罗兰在捍卫瓦格纳,不如说是他自己关于超国界的世界性艺术的宣言。
而贝多芬的音乐与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他认为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灵性”。罗曼罗兰在那时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了,都在研究贝多芬。这足以证明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对于罗曼罗兰的启示是多么的重要!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罗曼罗兰与文学大师们。
罗曼罗兰一生中所接触到大文豪数不胜数,雨果、歌德、甘地、里尔克、斯宾诺砂……而一直作为他精神导师,影响他一生的巨匠们也有很多。这里重点的说一下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上文提到了在巴黎罗曼罗兰最苦恼的那段日子里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那些观点也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行动、生产、创造……我明白这就是目的,就是生活的法则,我愿意这样做”。
可以说因为莎士比亚,罗曼罗兰再次获得了新生。而这也成为他日后展露给世界的最重要的特性:思考并且行动。
年少的罗曼罗兰对莎士比亚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充满了迷恋,他那时总是兴趣无穷一次次的观看〈〈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戏剧。而这也为将来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其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最景仰的大师。他把托翁当成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对他的作品更是达到疯狂崇拜的态度。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而最令罗曼罗兰感动的是在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真诚的书信交流。
那是在托尔斯泰推出新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以后,面对书中托翁对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及其现代艺术的成就的不屑一顾乃至唾弃,年轻的罗曼罗兰有些糊涂了。他不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对他当成生命的艺术进行如此强烈的抨击,他无法理解他这位精神导师的意思。年轻的罗曼罗兰控制不住心中的焦躁和冲动,提起笔来给他敬爱的导师,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而在半年以后的一天,本来已经忘记了此事的罗曼罗兰万分惊喜的收到了托尔斯泰这位大师的亲笔信。并且是用法文写的一封长信。托尔斯泰在信中详细的讲解了他关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摘录如下“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所说的科学和艺术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在我们一旦摆脱了传统的迷信之后,往往陷入科学和艺术这种高级的迷信,为了看清楚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必须从头做起……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成果来源于牺牲,而不是某些优越的物质条件”(想想当今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广泛理解及对于成功的评价,这句话乃是当头一棒)托尔斯泰最后总结说“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这一思想已被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所证明。人类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刻,正是发扬忘我精神和友爱精神的时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则起了促进作用”。
这段话对于日后罗曼罗兰向往的“和谐”精神有着无与伦比的指示和警醒。所以说托尔斯泰对于罗曼罗兰一生的精神体系构成是极为关键的人物。也正是在与这样的文学大师的交流中,使其精神生活充满了愉悦,使整个灵魂得到了无比的充盈。
托尔斯泰的一生便是与苦难做斗争的一生。出生在贵族环境的他,竟在五岁那一年就感悟到“人生不是一次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我们现在谁都会喊着要快乐)。几乎是少年的托尔斯泰就想卖掉自己的车,送给穷人,而那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这时的托尔斯泰绝不会认同什么“慈善家”的赞誉)。
托尔斯泰出生在上流社会,却无比蔑视那样的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一生最苦恼的事情是不能那些穷苦的人一起生活。因为他还有许多的亲属,他不可能抛下他们。于是他整日矛盾的被强迫过着“奢侈”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托尔斯泰再也无法面对自己对自己的谴责,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家。年老体弱的他不幸病倒了。而当他被众人拥护着照顾时,他却哭泣着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什么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托尔斯泰?”
这样的故事可以感染每一个纯洁的灵魂。罗曼罗兰一生也遵循着这样的态度,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平,毕生做着贡献。
罗曼罗兰的感情生活。
罗曼罗兰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曾认识了一对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年少的罗曼罗兰对它们都充满了爱慕,一时竟不知道到底喜欢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在自己像猜拳一样的独角戏中,暗自的体味着恋爱的苦恼。而当他鼓起勇气试图表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两姐妹对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意思。于是这场自编自演的戏剧也到此划上了句号。对这次初恋的回忆,罗曼罗兰在回忆录中写到“我还不懂得独立思考,却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虚的悲歌里”
而他的处女作也从此诞生了,一部名为〈〈罗马的春天〉〉的小说。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忆录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悦、失望、好笑,或者奇异且有时悲伤的日子里,我们象兄妹一样互相倾诉。我们还以相同的眼光来批判这社会。我的妻子有观察与剖析心理的天分,这一点与我一致,也与我互补……我的妻子是一位音乐家,和我差不多;音乐在我们的爱情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看的出来,起初的婚姻生活是波澜不经的。很和谐也很美满。
但后来的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罗曼罗兰在这期间大量的创作。而这些剧本或是小说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因为巴黎实在太大了,而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波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而每一次却都要妻子的帮忙,才能获得一些表现的机会。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或者说任何创作的目的都应具有实际利益的出人头地的追求(大概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劝说自己的伴侣,然后名曰“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而这一切使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大八年的婚姻。
而在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成为了他为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真实的体验和灵感。
后来的罗曼罗兰便写下了那世界闻名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能凌驾与国家边界,种族矛盾等问题之上,写下了被众多有时之士赞誉的〈〈超乎混乱之上〉〉。虽然当时的法国当局对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正义的。
一九一六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这种博大的胸襟正如在《约翰 克利斯朵夫》中的描写的那样“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一个月以后,12月30日。罗曼罗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PS:由于是写传记体的文字,需要看许多的资料。而有些地方的雷同就在所难免。所引用的原文话语都已用双引号标出。为引起不必要的疑义,将所引原文的书名摘写如下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傅雷译
〈〈罗曼罗兰的智慧〉〉 林郁主编
〈〈歌德与贝多芬〉〉 罗曼罗兰著
〈〈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杨晓明著
〈〈罗曼罗兰回忆录〉〉罗曼罗兰著
〈〈罗曼罗兰的亲笔书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