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电影原著小说什么名字
1. 电影《朗读者》解析:真实的历史总会令人心痛不是吗
看见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好像看过,不过,可能你看的是综艺,而小编看的是它的同名电影。这个影片并不是在介绍一个人读书的爱好或者是参加了一些什么节目,它其实主要讲的是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和他的后一代的关系,然后主要是通过他们各自的内心的世界,来看看他们对上一辈人走的路是什么样的感觉。
《朗读者》
这部剧的导演是英国的史蒂文戴德利,他从小就比较喜欢戏剧事业,而且他的作品通常让人看了以后都带有浓浓的艺术气质。他在执导这部剧以前,就已经拍过很多知名的舞台剧,并且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评价,对于当代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受欢迎的。
《朗读者》
而且他拍摄的电影一般都作为经典片段被老师们用来进行点评以及让学生们进行分析。这个电影也是改自于的它的同名小说,是一本非常具有浪漫还有艺术美的书。这个片子中主要是通过三个人非常出色精要的表演,然后把这个片子的主题表达的非常清楚。
《朗读者》
他们三人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是它是把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放在同一个主题下,通过了他们三个人在生活上的经历,然后分别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和感悟人生的故事。它其实是一个叙事片,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从主人公的一生中得到独特的人生启示。
《朗读者》
关于二战类的电影一直都是很多导演拍摄范围的一部分,有些是想要表达战争中惨无人道的血腥,有的是展现对于战争的一些思考,还有的是为了讽刺当时那些政府的暴力,或者是为了赞扬某个英雄而拍摄的一部类似于传记一样的电影。但更多想要表达是要更多的人记住历史,希望以后能够没有战争只有和平,这样才会有更加美好与光明的明天。就像一首音乐一样,不管现在的生活多辛苦,我们心中只要有希望就一定能够看见明天的美好。
《朗读者》
这个影评主要是通过对一个人的回忆展开的,主角之一是米夏,16岁。大家也都知道像这么大的人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孩子,他们这段时间属于到青年人的过渡时期,是需要家人关怀的。可是米夏基本上就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所以他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样处于一种自卑,敏感的地步,即使他有心事有困难也没有向他的家人们说过什么,他把自己的心封闭了起来。
《朗读者》
后来他在一次碰巧的机会下认识了汉娜,他的心好像被一把钥匙给打开了。汉娜是一个中年女人,她很会激发这个少年人的情欲,米夏好像在这个女人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又有了意义。也是汉娜一直鼓励他说他的朗读天分很高,这让小小年纪的男孩情窦初开了,他甚至在公众中承认这个能做他母亲的人是他爱的人。但其实汉娜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孩子,纯粹的利用他而已。后来还是因为汉娜工作的变动,他们之间才算结束。
《朗读者》
可是在很多年以后,米夏知道了,原来汉娜是一名集中营的守卫,她杀了很多人,这让米夏难以接受,尽管这所有的一切不应该推到汉娜的身上来。可是却让他来不及去思考,汉娜被杀死了。米夏的心里只有愧疚,对法西斯手下无辜者的叹息,还有对自己的懦弱的憎恶。
《朗读者》
虽然导演是英国人,可他曾经在德国的经历让他觉得当时那里的人完全不知道怎么活下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背黑锅的都是那些虽然涉及其中,但只是一个无辜的人,这也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反思,这才是他拍摄这部片的目的~
2. 电影“朗读者”
我觉的那个男的没有给汉娜回信,还有后来对汉娜很冷淡并不是他怕人家知道他们的关系,也不是因为汉娜在集中营中所做的事.而是他在生她的气,生他不告而别,生她从来没有在乎过他,生他从没有把他计划在她生活中的气.而且他太久没有爱人了,以经忘了如何对人热情.
其实汉娜对这个男孩的伤害是很大的.在这个男孩刚刚情窦初开,刚步入青春期时,汉娜做为一个成熟性感的女性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并且接受了他.汉娜给他的是性,但是对于男孩来说他得到的不只是性,还有宠爱,责任,自信.当时的男孩是完完全全从心里和身体上来爱着汉娜的.可以说那个男孩付出的很彻底.所以汉娜的不告而别无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汉娜是为了逃避自己是文盲的事情而离开的.所以在他的心里,他肯定是觉的汉娜更本不在乎,更本没把他放在心里.更本只是把他当一个可以随便丢弃的孩子.他付出了这么多的感情,最后换来的是不告而别,于是他受伤了,害怕在去爱了,失去了爱人的信念.所以在之后他再也无法放开心怀的去爱了.(电影和小说里有点不同.小说里是说他后来有时觉得情愿和同学在一起,而不是去汉娜那里,汉娜在最后离开前从远处看了下他,但是他没有过去认她.所以汉娜离开后他除了觉的被人抛弃的感觉外,还有一点自责,因为他隐隐的觉的是他没去认汉娜,汉娜才离开的.)我比较喜欢电影中的表现,那个男孩还是对汉娜全心全意的.不过如果汉娜不离开的话,在发展下去,他们因该也是不会走在一起的.因为毕竟年记差的太多了.时间长了,男孩肯定是要厌倦的.所以我觉的她的离开,主要方面是怕暴露自己是文盲,次要放面是害怕到时男孩提出来分手,所以还不如在自己没受伤害前先离开吧.她肯定没想到她这样一离开会对男孩伤害这么大,让男孩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8年后在法庭上再遇见她时,他听到她的事情,知道她叫年轻的女孩为他郎读.这个信息对他来说是非常震撼的.影片中这个男孩听到这句话时都颤抖了.虽然这次在庭审中他知道了汉娜离开是不想升职,也知道了汉娜是文盲.但是他还是觉的汉娜可能从没有爱过他,这次他觉的汉娜和他好只是为了叫他给他读书.这在书中男主角有一句心里独白,电影里没有.他想:"与汉娜谈一谈为什么我做不到呢?她离我而去,她欺骗了我,她不是那个我了解的汉娜,或令我为之想入非非的汉娜,而我对她来说又是何许人呢?一个被她利用的小朗读者?一个陪她睡觉,使她获得床第之欢的小家伙?如果无法离开我,但又想摆脱我时,她也会把我送进毒气室吗?"从这句话可以看的出那个男孩对汉娜是生气的,是怀疑的.他不想面对她,是不想从她的嘴里听到她对他没有感情,只是利用他.
听完这次庭审,男孩很伤心也很生气,他气自己为什么还对她念念不忘.所以他回去后和他的女同学发生了关系,但是他在那个女同学身上没有办法找到汉娜给过他的感觉.电影中他对那个女同学重重的一吻,是在做最后的努力.他希望可以忘掉汉娜.但是事实是他忘不掉.所以他最后还是气馁的离开了哪个女同学的房间,选择独处.
男孩最终没有说出密秘,是因为他知道汉娜是倔强的,她不愿意的事是说不动她的.既然汉娜选择了不说.那他就尊重她,成全她.
这一切结束后男孩结婚生子,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过他身上有这么大的伤口,注定是没有办法和人交心的了,没有办法给任何人带去爱,因为他不想在受伤害了,不想在白白付出,所以他想过正常生活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
离婚后的他,回到过去住的地方,看到了那些书,回亿起了过去,心里有太多他自己也搞不清的感觉,是爱,是恨,是自责,是愤怒.这些他都没法和人说.所以他开始朗读,说他是为了汉娜朗读,不如说是他在发泄那些无法对人解释的感情.既然不能忘记她,那就成为他的朗读者.
她学会了阅读,他很高兴,但是他不想和他交流,不想听他们过去的事情.因为他内心深处还是在生她的气的,还是害怕听到她说她当时只是在利用她.所以他任性自私的拒绝她.
最后他去看她,仍然很冷淡,其实这个不能怪他,他从汉娜离开后就没有在真正爱上过别人,他的爱停留在了汉娜离开的时侯,他全心全意爱的是36岁的汉娜,而现在的汉娜是他生气的,有疑问的.所以我觉的他的冷淡是正常的.因为他不想和他谈他们过去的事情,所以他只能问他以前做过的事,问他学会了什么.气氛就变的很尴尬了.我觉的他问她那些话只是没话找话说.其实他心里是不怪汉娜在集中营中做过的事的.因为当年在庭审时,他的一个同学表现出对汉娜她们这些被告的愤怒时,他和那个同学说叫他要去理解她,而且在汉娜被判无期时,他流下的眼泪都说明其实他并不怪她在集中营犯下的事.
但是就因为他问的话,汉娜自杀了.他的态度伤害了汉娜,但也说明汉娜是很在乎他的.汉娜的死,让他明白了.汉娜是爱他的,在乎他的,他们之间是有过爱情的.要不也不会在牢里坚持了这么久,确因为他的几句话就放弃了活下去的勇气.(在书里有一段,电影里也没有.就是当汉娜去世后,他去汉娜的房间,有一段描述<看到有一张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照片,上面有一位老先生和一位穿着深色西装的年轻人在握手。我认出了那位给老先生鞠躬的年轻人就是我,那时我刚刚中学毕业,那是我在毕业典礼上接受校长授予的一个奖品,那是汉娜离开那座城市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她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当时就预订了那份登有那张照片的地方报纸了吗?无论如何为了进一步获悉并获得那张照片,她一定费了不少周折。在法庭审理期间,她就有那张照片了吗?她把它带在身边了吗?我的喉咙又哽咽了.>这一段就是在告诉我们,汉娜是爱他的,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男孩.让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确实是一个爱情故事.
只是他知道的太晚了,就因为他的任性,胆怯,一直在生汉娜的气,对汉娜如此的冷淡.使汉娜最终走上绝路.所以他深深的自责,后悔.最后他在那个幸存者面前坦白了他和汉娜的关系,并帮汉娜把钱捐了出去,这些举动都是他在忏悔,在赎罪.
最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女儿,是一种像人敞开心怀的表现,说明他终于恢复了爱人的信念,想要好好的补尝曾经亏欠女儿的爱.不能在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他对女儿说出这个故事,是一种象怔,是一个从新去爱的开端.
这个故事的结局对大家来说肯定是带着遗憾的.但是就是这种遗憾才成就了感动,我觉的要比那种死活要在一起的煽情片更为让人动容.我很喜欢少年男孩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温柔的微笑,令人心疼的哭泣.
朗读者的电影和小说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一点点不同的,我更喜欢电影.当然不同的人看,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说出的是我对这个片子的理解.是这个片子给我的感受.
总之我被这部电影深深的感动了.
3. 电影《朗读者》主要讲了什么
《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 。
《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结尾,早为人父的男子带着女儿去缅怀这位女士,并对她说出所有的实情,以此来告知女儿自己所背负的东西。从表面上看,故事将的是这个男人,但是其实质上却说的是德国人面对二战之后矛盾的态度,犯罪的人是自己的国家,民族,也是自己的亲人,朋友。如果你有裁决的权利,而犯罪的人又是你的亲人,你能让他去死吗?这是一个血淋淋的命题。当然其实故事也说明白了,该死的其实都没有死,受审的大部分都只是替罪羊而已。
4. 《朗读者》电影剧情解析是什么
《朗读者》改编自德国同名畅销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忘年恋,一个15岁少年爱上了一个36岁的电车女售票员。这是一个少年心里自然发生的事,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现出它像任何真实爱情一样诚挚动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就是男孩为女人朗读,读希腊神话《奥德赛》,也读《阴谋与爱情》。
片子拍得很忠实于原著,在表现手法上倒没有对原书亦步亦趋地效仿,那种跳脱的叙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书中疏离和冷静的基调,没有刻意用顺叙让观众的情绪一点点累积起来然后爆发。对于没看过书的人来说所谓的事实真相可能还是有点戏剧性的,有点悬疑的感觉。
《朗读者》带来的思考: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执着,人性的荒谬,冲突却又是那样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淀性的历史从众审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耻感和那些所谓的秘密。汉娜热衷于倾听朗读,因为不认识的文字,她对文化的理解,对小说的知晓,都是来自男主的为他录的磁带。
她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实有向往越强烈,那种尊严真的有点不可理喻,为了保持秘密,她宁愿终生监禁。一个美丽而哀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纳粹罪与罚的故事,一个背负德国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心结和情感挣扎的严肃故事。
从艺术的角度看,最后的审判是个高潮,相当震撼,因为揭露了人性,因为个人在社会意志面前的无力,对错的相对。想到了“纽伦堡审判”时法官的困惑,最后一个天才法官提出了“法外之法”才解决了纳粹的“诡辩”。女主对于身为文盲的羞愧以致于宁可放弃自由也不愿被人知道使我感到莫名。
当人到中年的男主在家中日以继夜地用磁带录下当年为汉娜朗读过的书籍,当汉娜借来人生的第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标记,并亲笔给米夏写信,已经超越一般的爱情,那种获得的震撼无以言表。
凯特·温斯莱特演活了外表刻薄固执,内心极度复杂的女人。他的朗读给她太多希望,也给她罪恶感,最终隔阂让希望成为绝望,风烛残年的汉娜悬梁自尽的身影。对缺憾的依恋,当生无可恋的时候,她值得依赖的世界崩塌了。她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米娜选择结束生命,多年的米夏留下沉默的泪,背负了一生的感情债。
理性与尊严的抗争,理性永远敌不过真实的生活,最后的结尾看着有点压抑。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相比电影而言《朗读者》文字更显深邃小说里那爱情只是少部分,总体而言这是于理解与谴责,反思与迷惘。
5. 哪位知道《朗读者》的创作背景不是电影《生死朗读》,是名著的创作背景!拜托了!
具体的网上没有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很多人惊叹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视角竟然如此独特。也许很多人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小说用了另一种触角,他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侩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他自己和男主角一样也是一个法律工作者,不知道这个故事会不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改编,但是没有人去证实。
6. 小说《朗读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40197.html 新浪读书有连载
7. 电影朗读者完整版
《朗读者 》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c6ZvhngDfAZPdVhHsNYBNw
《朗读者》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领衔主演。该片于2008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首映。《朗读者》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五十年代少年迈克和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8. 朗读者是那國出品的电影
2008年的英国电影,改编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创作的小说《朗读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导演,凯特·温丝莱特、大卫·克劳斯、拉尔夫·费因斯等人主演。
故事讲述一名20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少年米夏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米夏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她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夏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
9. 介绍一下《朗读者》这个电影。
挺不错的一部电影,很有内涵,值得一看。可以在豆瓣上搜影评。
10. 《朗读者》作者的详细生平
《朗读者》也名为《生死朗读》作者是本哈德•施林克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台湾译法:徐林克尔,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1944年6月6日出生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比勒非尔德(Bielefeld)附近的。
他从小在海德堡长大。施林克在海德堡的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和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法律学。同时他也在Darmstadt, Bielefeld和海德堡的大学做科学助手。
1975年他在海德堡攻得博士学位,1981年获得在大学教学的资格。
作为法律学教授他任教过两所高校:从1982年到1991年在波恩的Rheinischen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从1991年到92年在法兰克福的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
1992年起他在柏林洪堡大学从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学的教研工作。
施林克从1987年开始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宪法法院的宪法法官。
作为作家,施林克在推理小说方面颇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斩乱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获得了德语推理小说大奖“葛劳斯奖(Glauser-Preis)”。
而小说《生死朗读》无疑是他最轰动的作品。《生死朗读》先后获得了汉斯•法拉达奖Hans-Fallada-Preis (1997),一个意大利文学奖(1997),Prix Laure Bataillon奖(翻译著作大奖)(1997)以及“世界报”文学奖(1999)。《生死朗读》被译成35种语言并且使德语书籍第一次登上了纽约时代杂志(New York Times)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作品列表:
1987 Selbs Justiz (与Walter Popp合著)
1988 Die gordische Schleife 《快刀斩乱麻》
1992 Selbs Betrug《自欺》
1995 Der Vorleser《生死朗读》
2000 Liebesfluchten
2001 Selbs M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