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排行 » 余谦穆念白小说名字

余谦穆念白小说名字

发布时间: 2022-03-13 18:04:57

㈠ 广播剧《狐不归》谁唱的,谁念白不苏资料

《狐不归》主题曲-《有狐》by无欢&任落落.
帖子210
可爱101809
馒头101925
甜圈101339
在线时间234
小时
注册时间2009-6-9
最后登录2010-6-22
1#
打印
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0-5-5
12:56
|
只看该作者
[广播剧]
个人古风广播剧《狐不归》主题曲
关于“狐不归的cv表”的内容
本站搜索更多关于“狐不归的cv表”的内容
《有狐》
词/商连
【千歌未央】
和声编写/息十二【糖果声社】
演唱/无欢||任落落【决意同人】
念白/苏榭【裔美声社】
后期混音/紫陌千翼【流岚醉】||马甲君
【歌中场景取自剧中,CV详见CAST表】
念白:及至此刻,狐不归总算明白。
世间九字情,骄悦贪慢痴惑惘灭赏,
他原本一样都沾不得。
猊獓天【无】:浮生一樽长醉青丘洛城月冰冷
且笑且泪且饮雪色不归旧时人
有苏【落】:忆有狐绥绥千载夜静夜深沉
人生情痴自古自是
风月两不问
猊獓天【无】: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
难得苦海回身
有苏【落】:听
痴燕呢喃
情字零落
缘生
伞骨下渐远渐逝的黄昏
台词:穆拂衣:兄台可以再往里面避一避么?
有苏:呃,好……
穆拂衣:小心,后面水洼!
有苏:啊。
穆拂衣:外面雨虽不大倒是颇有些烦心,这伞就给了兄台你吧。
念白:因爱故生忧
因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台词:猊獓天:涂山笨狐狸,你看那边的苏树结果了。以后你就叫有苏可好?
灵狐无名:有苏……嗯,是什么意思?
猊獓天:你还是执迷不悟!
有苏:(大笑)
猊獓天【无】:淡墨研三世蔷薇斑驳影沉沦
莫失莫忘莫言前缘化作雪与尘
有苏【落】:忆有狐绥绥百岁如流似波痕
清歌悠长离歌断肠
生死不相恨
猊獓天【无】: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
你的指尖冰冷
有苏【落】:听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缘尽
青衫衣袂远洛城飞笛声
猊獓天【无】: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
嗔痴扭曲歌笙
有苏【落】:听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缘灭
紫陌垂杨纷纷飞碾化尘
有苏【落】: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心成灰无恨)
猊獓天【无】:听
洛城醉梦回首百年身(梦醒待来生)
有苏【落】:听
夜雨滂沱沦落天涯人(情一往而深)
猊獓天【无】:听
夜雪折竹
山中黄昏
合:世间
青丘狐不归
生死又一轮
——END——
cv他们的照片是很难找的。

㈡ 球江南《此间的少年》里 穆念慈 的那一段念白,谢。

我忽然觉察到,我其实从来不曾想到过,自己在他的眼中是什么样子。我只是从他的眼睛里看着自己,好像面对着一面湖水。湖水不说话的,湖水就是湖水,你能期待湖水什么呢?湖水还是湖水,一丝波澜都没有。我忽然想起艾柯和卡纳索斯的传说——我究竟是不能开口的林间仙女,还是临水自照的水仙花呢?
他说,他有一句话一直想告诉我,他怕再不说就没有勇气了。偏偏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对我来说,像是一片空旷,像是一片浩瀚得可以看见地平线的荒原。眼泪,已经滚在眼眶里,心跳,也仿佛永远地停顿下去。或许,这就是命运:我在自己对他的想象中沉迷,沉溺……最终,最终陷落到不可自拔。那一刻,我听着电话里的喧嚣,几乎流下泪来。
我等待了多少年,可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没有一样是我所期待的。我终于相信,世间万般变化都只是一个故事。不然,怎会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那么多伏笔、悬念、曲折与分晓,那么多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那么多蓦然回首与恍然大悟。
我只是一抹不算明媚的风景,因为在一个地方停留得太久,连原有的颜色也看不到了。我的世界枯萎、崩坏,我无疾而终的感情……天空大雪弥漫,我注定遇见,然后,失去你。
最后的机会 他不知道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 多少个日日夜夜汇集起来的文字和日记
最后 也就是那样 一份沉甸甸的一份无疾而终
然后也就那样一下就丢掉了 我终于明白,并不是每一颗爱情的种子 都可以长成大树

㈢ 穆英挂帅属于哪种戏曲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戏曲中国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等五十多个剧种。
戏曲的特点

京剧

京剧女老生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京,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楚调(汉调、西皮调),在京师与徽班造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经典剧目:
霸王别姬(梅派)、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群英会、借东风(须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关、望江亭、徐策跑城、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全部)锁麟囊、探阴山、杨门女将、
文姬归汉、罗成叫关、孟丽君、游上林(折子戏)、赵氏孤儿、谢瑶环......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

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

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
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秦,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启秦时以拉板胡者跺脚为令来指挥乐队伴秦。舞台设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旧",别无他物。

折出戏剧目计有百余种,大部分来源于两小戏,或影卷、梆子剧本。另一部分则是依据民间现实生活、时事传闻、古今传奇、历史小说、子弟书鼓词等编写而成。在折出戏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光绪、慈禧的相继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蹦蹦戏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同年秋,一些艺人成立了庆春社。为防止当局禁演,遂仿照大戏模式对折出戏进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使蹦蹦戏具有了大型剧种的雏型。改革后的蹦蹦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宣统元年,唐山兴盛了永盛茶园,邀请庆春社做开业演出,深受广大工人及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庆春社在唐山站住了脚跟。为巩固蹦蹦戏在城市中的阵地,班社艺人奋力赶写赶排新戏,至民国元年,创作、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已达三十余部,与此同时,也健全了表演行当,完善了唱腔板式和伴秦体制,从而使蹦蹦戏具有了崭新的艺术风貌。至此,孕育在秧歌母体中的民间小戏,终于在民国初年以新的姿态脱颖而出,时人称其为唐山落子,后定名为评剧。 《杨三姐告状》、《安重根刺伊腾博文》等现代戏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以时事新闻为题材,在当时很有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评剧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建了评剧艺术团体,至此,评剧一跃而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杨三姐告状》又名《枪毙高占英》。根据真人真事编剧。写民国七年,富绅富贵章之子高占英娶贫女杨二姐为妻,高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通奸。二姐劝夫改邪归正,高便怀恨在心。奸夫淫妇合谋,害死二姐。三姐杨玉娥在吊孝中发现疑点,乃赴滦县告状,县官受贿,致使三姐败诉。三姐不服,上告直隶总厅(天津),斗争终于胜利。高占英伏法遭枪决。
此剧民国八年(1919)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剧本首载1929年诚文信书局出版的《评戏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的《成兆才剧本选集》亦收此剧。 《花为媒》故事见《聊斋志异-寄生》。写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互相爱慕,但月娥父坚不允婚,俊卿相思成病。媒婆阮妈另选张五可,并定计花园相亲。张、王一见钟情。迎娶之日,月娥母趁丈夫外出,亦将月娥送至王家,俊卿遂娶二妻。 此剧民国三年(1914)由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盛茶园。后收入《评剧大全》第2集。 越剧名剧玉蜻蜓评剧表演艺术家有新凤霞、赵丽蓉等。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越剧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作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追鱼》《春香传》《孟丽君》《孔雀东南飞》《何文秀》《沙漠王子》《九件衣》《玉蜻蜓》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等打批优秀剧目。
八十年代中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成立,随之,浙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小百花”现象。一大批优秀“小百花”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如梅花大奖获得者茅威涛,梅花奖得主周云鹃、吴凤花等,他们又代表了新一代的越剧艺人,在百花园里竞相绽放,预示着越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主要剧院剧团有上越、浙百、绍百、芳华、南越等

黄梅戏

黄梅戏《红楼梦》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半把剪刀》、《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九件衣》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剧团主要有安徽省黄梅剧团、安庆黄梅剧团、湖北省黄梅剧团

淮剧

淮剧《牙痕记》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二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淮剧《一江春水向东流》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
淮剧的经典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顾凤英》(牙痕记)《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淮剧传统经典剧目有《孟丽君》、《牙痕记》(又名《安寿保卖身》)、《玉杯缘》、《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打碗记》、《哑女告状》、《恩仇记》、《柜中缘》、《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以及清宫戏《蓝齐格格》等颇有影响。
上海淮剧团为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当今 江苏省淮剧团创作的精品工程淮剧现代戏《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孟丽君》也深受观众喜爱;《金色的教鞭》、《小豆庄风情》 被拍成电影。

昆曲

昆曲牡丹亭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与选氏同时的剧作家梁辰鱼专为昆山腔编写了《浣纱记》一剧,演出后轰动江南,并迅速流行全国。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繁荣,在艺术上更加精致完美,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的剧种。至乾隆时期,昆曲艺术被统治阶级所掠夺,内容趋向宫廷化,以致脱离人民群众而渐衰落,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解放后,昆曲在剧本.唱词。唱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力求通俗易懂。1956年浙江省昆苏剧团赴京成功地演出了《十五贯》,轰动全国。1957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又焕发出艺术的青春。

㈣ 找一首歌的名字 好像是首古风的歌 只记得有句歌词好像有三个字是 狐不归

是不是这首《有狐》?

《有狐》
词/商连 【千歌未央】
和声编写/息十二【糖果声社】
演唱/无欢||任落落【决意同人】
念白/苏榭【裔美声社】
后期混音/紫陌千翼【流岚醉】||马甲君
【歌中场景取自剧中,CV详见CAST表】

念白:及至此刻,狐不归总算明白。
世间九字情,骄悦贪慢痴惑惘灭赏,
他原本一样都沾不得。

猊獓天【无】:浮生一樽长醉青丘洛城月冰冷
且笑且泪且饮雪色不归旧时人
有苏【落】:忆有狐绥绥千载夜静夜深沉
人生情痴自古自是
风月两不问

猊獓天【无】: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
难得苦海回身
有苏【落】:听
痴燕呢喃
情字零落
缘生
伞骨下渐远渐逝的黄昏
台词:穆拂衣:兄台可以再往里面避一避么?
有苏:呃,好……
穆拂衣:小心,后面水洼!
有苏:啊。
穆拂衣:外面雨虽不大倒是颇有些烦心,这伞就给了兄台你吧。

念白:因爱故生忧
因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台词:猊獓天:涂山笨狐狸,你看那边的苏树结果了。以后你就叫有苏可好?
灵狐无名:有苏……嗯,是什么意思?
猊獓天:你还是执迷不悟!
有苏:(大笑)

猊獓天【无】:淡墨研三世蔷薇斑驳影沉沦
莫失莫忘莫言前缘化作雪与尘
有苏【落】:忆有狐绥绥百岁如流似波痕
清歌悠长离歌断肠
生死不相恨
猊獓天【无】: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
你的指尖冰冷
有苏【落】:听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缘尽
青衫衣袂远洛城飞笛声
猊獓天【无】: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
嗔痴扭曲歌笙
有苏【落】:听
孤燕呢喃
情字零落
缘灭
紫陌垂杨纷纷飞碾化尘
有苏【落】:听
血色滴刃恰逝水无痕(心成灰无恨)

猊獓天【无】:听
洛城醉梦回首百年身(梦醒待来生)

有苏【落】:听
夜雨滂沱沦落天涯人(情一往而深)
猊獓天【无】:听
夜雪折竹
山中黄昏
合:世间
青丘狐不归
生死又一轮
——END——

㈤ 京剧的主要角色名称和四大名旦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

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扮演喜剧角色、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5)余谦穆念白小说名字扩展阅读

四大行当的区别:

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当时(元杂剧的时代)这些行当(角色)的划分还不如现在的科学、细密,各种行当的涵意和表现形态,也和现在舞台上的行当,有很大的区别。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种角色(行当)。

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相当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当于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相当于净)、二面(相当于副净)、三面(相当于丑)、杂。这些脚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

㈥ 凤皇凤皇止阿房,凤皇凤皇,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 这句话是出自古代民谣,还是现代小说

这句话出自古代民谣“一雌一雄,双飞入紫宫”,“凤皇凤皇,何不高飞还故乡?无故在此取灭亡?”,引申出凤止阿房的典故,后来这句话被许多现代小说引用。

凤止阿房:

前秦当初几乎统一北方,前燕国国主无奈,只有把亲生儿女清河公主和慕容冲作为礼物送入宫,慕容冲落难成为娈童。至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慕容冲才在阿房城揭兵而起,一雪前耻,最后在阿房城继位,称威皇帝。

阿房处处都是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凰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食竹填腹。而正巧的时,慕容冲的小字名曰:凤皇。“凤皇”即“凤凰”。

(6)余谦穆念白小说名字扩展阅读:

关于凤凰的其他典故:

1、凤求凰

讲的是贫穷书生司马相如在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挑动当地富豪之女卓文君。卓文君见司马相如容貌英俊,才华洋溢,对他一见倾心,当夜随其私奔。后用来比喻男子追求女子的过程,也象征着对美好的爱情的憧憬。

2、吹箫引凤

春秋时,秦穆公有一女,名唤弄玉。有天晚弄玉梦见一个骑风吹箫的少年,后秦穆公找到这一少年,名唤萧史,并把女儿许配给他。但因这少年是天上的神仙,不能久留凡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

㈦ 京剧的名称有那些

《搜孤救孤》、《四进士》、《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

1、《搜孤救孤》

又名《八义图》,京剧剧目。老生传统戏。

改编自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2、《四进士》

四进士是京剧传统剧目。也在秦腔,蒲剧,豫剧,越剧,湘剧中普遍传唱。另 一个名《节义廉明》。见鼓词《紫金镯》。

周信芳、马连良均以此剧享名,而风格不同。川剧、汉剧、徽剧滇剧、同州梆子、晋剧都有此剧目。湘剧有《打痞》、《公堂》,豫剧、河北梆子都有《宋士杰告状》。

3、《金玉奴》

《金玉奴》是戏曲传统剧目,亦名《棒打薄情郎》,取材于《古今小说》第二十七卷《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京剧大师荀慧生的早年剧目。

内容提要:一天大雪,无家可归的穷秀才莫稽倒卧在丐头金松门前,金松女儿金玉奴见他可怜,唤他进门,温豆汁给他喝,由于同情莫稽的遭遇,玉奴由怜生爱,金松也认为女儿有所托欣然成就了他们的婚事。

婚后,金玉奴操针陪伴莫稽读书,时值朝廷开科取士,玉奴促他应试,金松亦随同前往,沿途叫化,始得到京。

莫稽得中,授任江南德化县知县,竟忘其所以,嫌玉奴出身微贱,乃冷眼相加,赴任途中,人面兽心的莫稽竟将玉奴推落江心,并赶走金松,一个人赴任。

玉奴被莫稽上司江西巡按林润所救,林又派人找来金松使其父女相聚,林润复促使其夫妇和好,玉奴假意应允,花烛之时当众痛数莫稽之罪,命丫环重责,并坚拒与其重温旧梦,林润打本进京参掉莫稽的前程。

4、《樊江关》

又名《姑嫂英雄》、《定阳关》,京剧传统剧目。讲述的是唐太宗、薛仁贵被困,柳迎春奉旨到樊江关调取樊梨花解围。

薛金莲后至,怪樊不即刻发兵,言语失和,姑嫂反目,几至动武。柳迎春闻讯,怠出呵止,樊负气收令,不再发兵。薛无奈请罪,姑嫂和好, 同去解围。

5、《野猪林》

传统京剧《野猪林》取材于文学名著《水浒传》第六回至第九回。

故事说的是林冲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最后被逼上梁山的经过。该剧原有杨小楼首演,经过改编,成为了李少春的代表作。该剧于1962年拍成电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京剧

㈧ 谁知道东篱的歌 菩提雪 里面的中间那段念白是出自哪本小说

《菩提雪》就是一首剧情歌,剧情故事是独立的,不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有人正在根据《菩提雪》写小说——《红颜鬼话之菩提雪》,好像还没有完结

晋太元七年,有苏生名之。于云南逆旅,忽逢菩提,碧池濯濯,其间青莲窈窕,有女卧于莲间,顾盼倩兮,苏生甚异之。呼起而谈,引为知己。期半旬,辞去。年逾不惑,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我曾经问佛祖,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他笑着对我说,我为了再见一个人,在这里求了他数百年,于是他便和我打赌,若我能等到那人,并认出他,佛祖就让我们再结一段尘缘。
我问佛祖:“那我在等谁?”佛祖却反问我:“你不记得他的名字?”
我摇头说不。
他又问我:“那你还记得他的模样么?”
我又摇了摇头。然后我听到他沉重的叹息,他说我该难过。可我不知道什么叫伤心。我不知道什么叫悲欢,我只记得,我是佛祖菩提下的一株青莲。

热点内容
丑女校园杀手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14 22:26:37 浏览:412
女扮男装的gl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14 22:07:24 浏览:694
玄幻小说主角会炼丹 发布:2025-09-14 22:06:31 浏览:963
好看的总裁类小说排行 发布:2025-09-14 21:58:08 浏览:178
总裁黑道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14 21:32:52 浏览:515
穿越武侠有点黄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14 20:51:18 浏览:485
长篇玄幻后宫小说完结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14 20:31:59 浏览:909
黑心大佬马甲又掉了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14 20:30:07 浏览:74
名字带猫的小说作者 发布:2025-09-14 20:29:24 浏览:647
武侠小说四大作者是谁 发布:2025-09-14 20:15:46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