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现代小说创新
Ⅰ 伍尔芙的经典散文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例如,在其代表作《海浪》中,作者没有设计贯串全文的主要情节,而是时刻强调“瞬间”感觉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感觉。小说具有显著的存在主义色彩。
弗吉尼亚·伍尔芙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中没有大师,只有试验者。现代派小说不过是两个高峰之间的峡谷而已。1941年,伍尔芙在伦敦投河自尽。
艾略特认为伍尔芙是当时英国文学的中心,是一种文明模式的代表。她的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
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号。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自幼受其父影响很深,她的许多作品与早年经历有关。由于她的母亲生有3个孩子,继母生有4个孩子,这个9口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而伍尔芙同父异母的两位兄长对她倾注了太多的热情给她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
她一生中多次精神失常,母亲、父亲相继病逝,是她难以承受的打击。她的小说《达罗威夫人》中即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
她和伦纳德的结合,使她的婚姻生活与文学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其夫的帮助与支持,她也许成不了伟大的作家之一。
她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她成人后非常厌恶甚至弃绝性生活,更不愿生儿育女。她的丈夫尊重她的意愿,和她保持着没有性爱的夫妻关系。
她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不过,她每完成一部作品常会出现病兆。性格多变的她经常在脸上看出她内心的痛苦。好在,她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
1941年3月28日,精神上再也无法承受巨大压力的她写了遗书后投河自杀。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芙 (Virginia Woolf)以女诗人维塔为原形,写出了喜剧性的幻想体传记小说《奥兰多》(Orlando),献给维塔。小说的主人公奥兰多及其化身跨越三个世纪,先为男性,后来逐渐转为女性。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是以维塔的经历为素材构筑的,被称为“文学史上最长最迷人的情书”。
Ⅱ 伍尔夫小说特点是什么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是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也是意识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她的父亲是一名爵士,是一位剑桥大学毕业的文学评论家、传记家和学者,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她创造了文学造诣很高的生活环境,她也是“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核心成员之一,这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团体。伍尔夫的小说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这让她有一群忠实的读者,
Ⅲ 乔伊斯和伍尔夫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手法的区别和联系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联系
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
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
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区别
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卢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学界关于伍尔芙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二十世纪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Ⅳ 《伍尔夫读书随笔》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开篇明义,《伍尔夫读书随笔》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伍尔夫读书随笔》主要选自她的《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二集》和《自己的房间》三部重要散文集,多为伍尔夫的读书心得和感想,而且写得比较随意,不拘一格,故称为“读书随笔”。
所以在谈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的这些女性作者时,伍尔夫说,说除了中产阶级家庭的起居和客厅外,其他生活领域的每一扇大门都是紧闭着的,她们不可能有战争经验和航海经验,也不可能有政界经验和商界经验,不仅如此,就连她们的个人感情生活还要受到法律和习俗的限制。
与此同时,伍尔夫认为,在欧洲的另一个地方,托尔斯泰正活跃与军界,正和来自各个阶层的男男女女交往,生活散漫而无节制,却从未受到过公众舆论的指责,正因为托尔斯泰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小说才会写的那么博大精深。
伍尔夫用文字和才情支撑生命的坚强灵魂,她用作家的眼睛看名家杰作,她用女性的心灵识人间百态,或许这正是她的读书随感的真谛。
Ⅳ 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的故事大概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Ⅵ 为什么伍尔夫认为小说创作比较容易
小说创作本来就很容易,小说写的是人生,人的成长,每个人都有成长每个人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好写
Ⅶ 伍尔芙作品 《新装》 的创作时间
192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新装》
《新装》大量运用动物意象和日常事物意象的对比,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与挣扎,映衬其后的悲剧就是人类目前还缺少给流离失所的人性提供一个新的精神家园,精神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人生追求的盲目性。
伍尔夫与《新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她心目中的现代小说强调的是某种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人的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
Ⅷ 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什么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所以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参考 http://ke..com/view/1323084.html?wtp=tt 网络
Ⅸ 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你知道哪些
引言:伍尔夫是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你知道哪些?下面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三、影响力
伍尔芙提倡女权主义,强调现代小说要着力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不要机械地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一点和维多利亚时代以来在英国文坛盛行的现实主义风格大大的背道而驰,他把高尔斯华绥,威尔斯等这一类当时的一流小说家称做,物质主义者,认为他们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