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西方现代派小说有哪些

西方现代派小说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12-01 06:48:56

『壹』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流派

以上为现代派文学的总体特点。具体到每一个流派,又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表现主义重在表现内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征为:①抽象化;②变形;③时空的真幻错位;④象征和荒诞的手法;⑤面具的运用;⑥注重声光效果。其中①~④指小说,⑤⑥指戏剧。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二)意识流小说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但有些艺术特征是共同的:①“作家退出小说”;②情节淡化;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⑥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超出语法常规。代表性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等。
(三)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其明显特征是荒诞、抽象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②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压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不堪,毫无理智可言。③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荒诞派戏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通过物体把戏剧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家是萨缪尔·贝克特。
(四)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现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用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观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魔幻主义继承发展了本大陆古印第安各族文化(传统意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的传统,极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贰』 西方现代派文学有哪些《爱弥儿》属于吗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还是比较多的 比如
黑色幽默,荒诞派,超人注意,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
爱弥儿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但不属于欧美现代派文学

『叁』 英美现代文学作品有哪些

1、《古泉酒馆》

《古泉酒馆》是2011年12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英国当代作家理查德·弗朗西斯。

《古泉酒馆》讲述了一个阴雨绵绵的十一月早晨,古泉酒馆照常开门,老板唐和弗兰克要面对狡猾的查账人。

唐的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是若干年的一幕悲剧,弗兰克的问题是拿不准自己的性取向,清洁工总怀疑地下室闹鬼……酒馆的常客们带着各自的问题陆续光临。

英国作家理查德·弗朗西斯在这家古老的英国酒馆里。编织了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况味,看似随意,却韵意丰富。

读者通过文字步入酒馆,融入那些小人物的谈笑、希望和恐惧。感同身受地体验生活的大问题和小快乐。

2、《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美国当代作家科伦·麦凯恩编写。

本书主要讲述了作家用细腻、抒情的笔触,串连起十位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他们中有修士、妓女、护士、青年画家、酒吧侍者、早期计算机黑客、阵亡士兵的母亲等。

3、《曲终人散》

《曲终人散》是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当代作家弗里斯。

《曲终人散》以黑色幽默的调子、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的形式,讲述世纪之交网络泡沫破灭时代芝加哥一家广告公司里的故事。

描述了现代白领群体的办公室生活:无处不在的流言蜚语,裁员的威胁,个人生活中的不幸与困惑,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深层思考和惊人之举,令人忍俊不禁之后是淡淡的忧郁,纵是曲终,余音犹在。

4、《亚瑟与乔治》

《亚瑟与乔治》是2007年1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作者是(英国)朱利安·巴恩斯。

该书作者深入调查,发挥想象,再现了这个被长期遗忘的著名案件,揭示了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环境。反映了罪过与无辜、民族与种族等人类固有的问题。

5、《基列家书》

《基列家书》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里琳·鲁宾逊代表作,发表于2005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这是一部宗教哲理小说,年事已高、来日无多的埃姆斯牧师给七岁的儿子写下这部“家书”,历数了小镇基列一个牧师家族从南北战争到1995年一个世纪以来经历的变迁与辛酸,使这封“家书”成为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

同时小说里有大量的宗教哲理讨论,对于不了解基督教和《圣经》的读者显得深奥晦涩。

『肆』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哪些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它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流行于法国,以诗歌和戏剧为主.1886年诗人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诞生.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上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想像.
法国早期象征主义的诗人鼻祖、及三主将:
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4,兰波:他15岁就擅长写作拉丁文诗歌了,并掌握了法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格律.他的创作生涯虽短,但才华横溢,他主要的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彩图集》.
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他的诗作《驶向拜占庭》,描绘了一个老人远渡重洋去圣城拜占庭,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的故事.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3,法国诗人瓦雷里:他的巅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滨墓园》(1926),诗的主旨是关于绝对静止与人生交易的对立统一关系.开篇一句“这片平静的房顶上有白鸽荡漾”,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
5,俄国诗人勃洛克:1918年发表长诗《十二个》,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莱蒙托夫以后俄国最杰出的诗人.
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
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表现主义文学:是一战前后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起源于德国,先从绘画开始,后波及文学.尼采“重估一切”的极端主张,对德语世界的表现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提法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剧作是《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2,德国剧作家托勒和恺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转变》.后者的代表作是《煤气》三部曲.
3,捷克剧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万能机器人》(1920).
4,美国剧作家奥尼尔:他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琼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他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5,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他的小说大多表达世界荒诞、人性“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变形记》(1912)等等.

(三)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到了欧美各国,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像一条河流一样,是不间断的主观思想意识的流动.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它不是传统小说那样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编撰故事的.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意识流”的艺术技巧:
1,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写作技巧.
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4,诗化和音乐化: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意识流小说家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运用了巴哈赋格曲的结构.
“意识流”文学著名的代表作家:
1,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地自然流动.
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3,美国作家福克纳:他是“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喧哗与骚动》(1929),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194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英国作家伍尔芙:她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灯塔去》《海浪》.

(四)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尽管其影响极为广泛,但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为了在内容上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并提出“自动写作法”,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

(五)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
1、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

(六)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

(七)隐逸派:是20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和西方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产生于一战后,30年代达到鼎盛.它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艺术家避开严酷的现实,逃遁到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去.它的题材主要是描写片断的自然场景,抒发人的瞬间感受、幻想、和隐藏在内心的微妙情绪,表现人生的孤独、忧郁和生活的邪恶.
在艺术上,隐逸派侧重以奔放的想象,借助独特的隐喻和意象,来建立艺术形象,诗歌大多是自由体,讲究韵律,追求诗歌的音乐性,强调词的声音、比词的意义更富有表现主观感觉的力量,力求挖掘词语蕴含的感情色彩,而舍弃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义.隐逸派的代表作家是:
1,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作品是诗歌《消逝的笛音》,他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作品是诗集《乌骨贼》等,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国的萨特、阿贝尔·加缪(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派文学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美寡头黑暗统治的现实生活中,融汇、吸纳古印第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有益经验,将幻象与现实、神话与现实水乳交融,大胆借鉴象征、寓意、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文学各种表现技巧、手法,以鲜明独异的拉美地域色彩为特征.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
魔幻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作品有:危地马拉M.A.阿斯图里亚斯的里亚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墨西哥作家J.J.鲁尔福的《彼得罗·巴拉莫》、秘鲁作家J.M.阿格达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
“黑色幽默”派
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 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
新小说派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具有“反小说”的倾向,是二战后最具革命性的文学流派,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都有建树,当时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
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明确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观点.
新小说派发展的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后长达三十多年的“热闹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达到高峰.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50年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又以剧作《等待戈多 》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英国批评家艾思林发表《荒诞戏剧》一书,将这类作品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并予正式命名.此后,荒诞派戏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伍』 西方现代派有哪些小说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纪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创性。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2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1748~1759),以及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例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1707)、《吉尔•布拉斯》(1715~1735)和剧本《杜卡莱先生》(1709)。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1757)也属于这一类。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受读者欢迎的还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特点在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网络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网络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网络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网络全书撰写条目。
十九世纪 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早在18世纪末,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发表小说《保尔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风光为背景,描写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曾经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从圣皮埃尔到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已从孕育达到成熟的阶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中篇小说《勒内》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调,塑造了所谓“浪漫主义的忧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与此同时,斯塔尔夫人也接连发表她的文学论述《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1800)、《论德国》(1810)和小说《黛尔菲娜》(1802)、《高丽娜》(1807)等。《论德国》着重介绍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上述两作家都是浪漫主义的倡导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于抒情诗的节奏,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早期浪漫主义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义文学,当时最吸引读者的是抒情诗。拉马丁在1820年发表的《沉思集》,也曾经风靡一时。1823年这位诗人发表《新沉思集》,1830年发表《诗与宗教的和谐集》,都是风靡一时的作品。此外,还有雨果早年的诗集《颂诗与长歌》(1826)、《东方吟》(1829),维尼的《古今诗稿》(1826)、《命运集》(1864)等,也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件大事。这部剧本并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从美学观点论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例如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等等。1830年以后,浪漫主义有新的发展,人们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后期浪漫主义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诗集《惩罚集》(1853)、《观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说《悲惨世界》(1862),乔治•桑的作品有乌托邦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康素埃洛》(1842~1843),欧仁•苏的小说《巴黎之神秘》(旧译《巴黎的秘密》)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上的种种矛盾。
浪漫主义是19世纪法国文学重要流派,后来产生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都导源于浪漫主义。但是19世纪法国文学杰出的成就却是现实主义。从时间上说,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后期浪漫主义几乎是齐头并进的。巴尔扎克总称《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陆续发表于1830至1848年之间,和后期浪漫主义的许多重要作品同时出现。后期浪漫主义之所以有积极的倾向,原因之一在于它本身开始产生了现实主义因素。 巴尔扎克纪念像 法国洛罗•吉罗东出版社提供
巴尔扎克以外,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红与黑》(1830)的作者斯丹达尔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楼拜。人们也常常把梅里美列为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并不具体结合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
巴尔扎克能透过社会现象,暴露人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也就是金钱的关系。因此《人间喜剧》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
浪漫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剧《爱尔那尼》(1830)、《吕伊•布拉斯》(1838),维尼的《夏特东》(1835),缪塞的别具一格的喜剧,以及大仲马的历史剧等。
福楼拜曾经指出,艺术所追求的只应当是美学上的完满的表现,也就是“美”,艺术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虑于不顾。这种观点导致以追求形式完美为唯一目标的理论,也就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曾经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热烈拥护者的诗人戈蒂耶,1835年发表了小说《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一套理论。戈蒂耶的诗集《珐琅与玉雕》就是这套理论的实践。从此开始诗歌单纯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趋向,形成称为“帕尔纳斯”(或译为高蹈派)的诗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诗篇》(1852)和《蛮族诗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亚, 以及 《在公主的花园里》(1893)的作者萨曼等,他们都是脱离实际,寄身于象牙之塔的诗人。 与帕尔纳斯派诗歌几乎同时,在小说领域内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潮流。文学史上往往把龚古尔兄弟和阿尔丰斯•都德等都列为自然主义小说家,其实他们的创作并不符合自然主义的理论。最主要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总名为《鲁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国已有译本。左拉在1866年发表的《小说的定义》中宣称:“科学进入我们这些小说家的领域,现在我们是在分析人们的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这里所谓“科学”是指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自然主义不但分析作为生物现象和生理现象的个别的人,也要分析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但是他们认为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也就是生物学与生理学的观点。
莫泊桑在法国的文学史上有时被列入现实主义作家行列,有时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小说家。从他在10年间完成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的实践考察,他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而不是自然主义。
19世纪法国文学最后一个流派是象征主义诗歌。这种新倾向与帕尔纳斯派有密切关系。象征派的先驱、诗集《恶之华》(1857)的作者波德莱尔,把他的诗集献给帕尔纳斯派诗人戈蒂耶。象征派诗人主要是马拉梅、魏尔兰和兰波。象征派和帕尔纳斯派相同之点在于追求形式的完美,两者的区别在于象征派诗人较多地抒写个人的感觉与情绪,追求音乐的美感;而帕尔纳斯派则相反,强调描写客观现象,追求造型美,诗人自己毫不透露个人情怀。象征派在法国诗歌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它是现代派诗歌的第一阶段。
19世纪是法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世纪中,法国发生几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义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斗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在复辟王朝时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贝朗瑞,巴黎公社时期有《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诗人克莱芒、小说家瓦莱斯等。
二十世纪 20世纪是帝国主义战争频繁和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时代,这种形势反映在法国文学上,表现为作家辈出,流派纷呈,但是缺少强大的主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等,都曾经风靡一时,而转眼间已成明日黄花。
象征主义
Le Symbolisme

在法国文学史上,象征主义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指象征主义流派,二是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它的广
泛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
发表了一部《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前言。
这部论著试图系统地肯定自从波德莱尔以来在诗歌艺术
上陆续出现的新倾向和新成就。稍后,巴黎有一个原籍
希腊的年轻诗人,笔名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
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
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
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早在浪漫
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力求以
新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这种努力后来
给象征派诗人以一定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牧
人之家》,拉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运用了后来为象征派诗人所喜爱的艺术手法:暗示多
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出现
以前,实际上已经有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恶之华》
的作者波德莱尔在这方面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因此,法
国文学史上称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的
另一先驱是《玛尔佗萝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亚蒙。至于
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他们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大师,
虽然在他们发表作品的时期,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尚未通
用。莫雷亚斯发表宣言时,马拉梅和魏尔兰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问世;兰波搁笔已经11年之久。莫雷亚斯并不是
象征主义的倡导人,他不过是象征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对片面地注重描写造型美的帕尔纳斯派,并开辟
新的艺术道路来代替帕尔纳斯派,这就是象征主义之所
以应运而生的历史条件。和帕尔纳斯派不同,象征主义
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写
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它抒写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
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
“唯一的真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象征主义对于诗
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
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
它的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
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的效果,可是诗
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
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
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
诗都写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比较昌盛的
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遗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征派
“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而
提倡一种所谓“罗曼派”的文学,其目的在于恢复希腊
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
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
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从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
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
远。20世纪法国的重要诗人瓦莱里、克洛代尔、亚默甚
至圣琼·佩斯等,都被评论家列为后期象征主义者。比
利时的象征主义诗人有著名的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后
者主要写作象征主义诗剧。
象征主义的影响既不限于法国,也不限于西方世界,
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坛上,也曾出现戴望舒、李
金发等受过相当浓厚的象征主义诗歌气息熏陶的诗人。
参考书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现实主义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
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
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
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
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
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
“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
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
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
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青年诗人、医生勃勒东,战争期间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触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论,后来又受到与传
统决裂的同时代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影响,便设想将对潜
意识的探索运用到诗歌艺术中去。他在1919年与阿拉贡、
苏波等组成小组,创办《文学》杂志,并与查拉的达达
运动汇合。他们在“尽力表现违反常理的原则”指导下
活动。勃勒东与苏波合作,以“自动写作法”创作了诗
集《磁场》(1920);代斯诺斯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吟诵
了诗句;厄内斯特用粘贴方法组成画幅。他们经常在咖
啡馆交换各自在探索潜意识活动中的经验,进行集体创
作,开展对资本主义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审判等。由
于勃勒东的小组与达达运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目标,终
于导致分裂。1924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
成立超现实主义小组,发行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与
达达运动者分道扬镳,从此超现实主义运动进入高潮。
超现实主义作家勃勒东(左)、艾吕雅(中)和勒内·夏
《超现实主义宣言》否定了现实主义与传统的小说,
明确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定义。它指出超现实主义敌视
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
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现实主义正是要打破这一切,追
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
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
这思维记录下来”。为了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他们
强调潜意识,强调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他们
认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活动是已经受到
资本主义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纯粹的精神。只有潜
意识、睡眠状态或偶合情况下的思维活动才是还未受到
外界干扰的纯精神。他们提出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
要写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适应这种要求的创作
方法——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根据《超现实主义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创作。他们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
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创作。1928年勃勒东的小说《娜佳》,集中体现了
超现实主义者这一阶段的活动以及作者对“事物的巧合”
的运用。
随着运动的进展,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精神解放
可以单独进行,还是必须首先消灭资产阶级物质生活条
件?” 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争论, 运动内部开始分裂。
《超现实主义革命》主编皮埃尔·纳维尔主张首先要投
身革命,运动要为革命服务。勃勒东则认为运动本身包
含革命,运动要保持绝对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监督。于是运动产生分化,1928年纳
维尔离开了超现实主义运动。1930年勃勒东又发表《超
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
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
进入新阶段。
30年代国际形势急剧发展,随着法西斯力量的抬头,
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形势迫使超现实主义者在斗争面前
作出抉择,原有的裂痕扩大了。阿拉贡、艾吕雅先后离
开超现实主义参加了法国共产党,佩雷去西班牙参加战
斗,克勒韦尔自杀。运动开创时期的骨干相继离去,几
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人还在坚持运动的宗旨。运动处于低
潮,但它并没有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勃勒东在美国
和马塞尔·杜尚一起开展超现实主义的宣传活动。1946
年他回到法国后,继续创办杂志,多次举办国际超现实
主义作品展览,发表广播讲话,进行创作。超现实主义
后期活动虽然没有20年代那样的声势,但影响波及欧洲
其他国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区,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画家,参加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的达14国之多。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作为
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陆』 最经典的现代国外小说…

屠格涅夫的《初恋》,文笔干净
现代外国流行通俗小说《百年孤独》,奇幻怪诞
威廉·斯泰龙] 苏菲的选择

[卡尔-杰拉西] 诺贝尔的囚徒

[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 青春禁忌游戏

[艾伦·纽哈斯] 一个狗.娘.养的自白

[崔仁浩] 火鸟

[丹尼尔·凯斯]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海伦·格莉·布朗] 单身女孩

[维克多·叶罗菲耶夫] 俄罗斯美女

[杨二车娜姆] 七年之痒

『柒』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绍

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先锋派、试验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由自然主义等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并富有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特征的文艺思潮的总称。属于现代主义的范围并在国际上发生了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十个文学流派,它们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文学、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约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欧美现代文学与欧美古典主义的分界线。 象征主义一词,是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根据波德莱尔、阿瑟·韩波和保尔·魏尔伦等人的诗作中出现的新手法和新倾向,于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正式提出来的。它主张诗人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要求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57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人们普遍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发轫之作。这部诗集在题材方面,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是说诗人可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美好的东西),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诸如乞丐、娼妓、战争等罪恶现象,突破了浪漫主义后期风花雪月的框框;在艺术方法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互相契合的情况”的“对应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为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诗人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表现主义一词的出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在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有的说是在1911年德国《暴风雨》杂志的绘画评论上,后来在1914年引入德国文学界。表现主义最初是作为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拨出现于绘画界的。它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与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表现主义者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下意识,用特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 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马士革》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它以独白的形式描写人与命运、与异性、与教会、与自我的搏斗。著名的《鬼魂奏鸣曲》让死尸、亡魂和活人同时登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倾轧的关系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未来主义发端于意大利,紧接着波及俄国,随后也影响到法国、英国、波兰等欧洲国家。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利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翌年,马利涅蒂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提出这一流派的理论主张。
在内容上,未来主义认为:鉴于二十世纪初科学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以及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需要创造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未来的艺术”。文艺应该由反映停滞不前的、死气沉沉的现象,转而“歌颂进取性的运动”、“机器文明”,歌颂资本主义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应该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基于这样的思想倾向,未来主义者也认为,战争、暴力、恐怖是摧毁旧传统、建造新未来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颂所有的战争,甚至声称战争是“伟大的交响乐”,是“世界上唯一洁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来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运动是脱离人类社会的、抽象的因素,视“速度”、“力量”为美的准绳,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提倡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为基础的诗,以便随心所欲的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他们的组合,主张用一系列的“类比”、“感应”、“断断续续的想象”,表现作者朦胧的、奥秘的感受。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创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它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国勃起并形成影响较大的流派。
意识流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44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在该文中指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种斩不断的“流”,即“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提出过与此类似的观点的,还有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经说过:“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意识流就是在这种现代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意识流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写人物内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这些作家认为欧洲的传统小说由作者从外部描写人物性格,忽略了对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生活的描绘,他们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动。因此,他们强调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种种象征手法来真实地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
1887年,法国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最早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开了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接着,英国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于二十世纪初期在《墙上的斑点》、《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独白”自己的感受和畅写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识向前(未来)或向后(过去)流动的自由联想,大大发展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出现的,它的影响波及欧美及非洲、亚洲的一些国家。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达达主义由法国作家查拉在瑞士创立。“达达”是小儿的语言,其本身并无意义,它主张以婴儿对待生活的态度作为美学基础,排斥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达达主义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成功的创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年。超现实主义一词最先是在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力的诗剧《蒂雷齐亚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来的。1919年法国作家布勒东和艾吕雅、阿拉贡等创立了《文学》杂志,进行超现实主义的试验,并于1924年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组织起了“超现实主义研究会”,初步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潮流。从超现实主义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东发表第二个《超现实主义宣言》,这十年是超现实主义的兴盛期。随后,超现实主义的阵营出现了分裂,阿拉贡、艾吕雅先后与布勒东分道扬镳。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阿拉贡早年都是医科大学的学生,他们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关于梦的阐释的影响很深,其创作主张直接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文艺要在人的复杂性后面发现它的统一,现实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现实本身,超于现实之上存在着“某种组合形式”,这种形式至今为人们所忽略,但它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存在主义哲学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戈尔等人,对客观存在持悲观主义的看法,他们承认客观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质割裂开来,特别强调意识的主宰性。法国文学家萨特根据他们的理论,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存在主义观点。萨特一方面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选择”,诉诸“行动”。但萨特从非理性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们选择自由不受社会和阶级的限制。

荒诞派兴起子本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国。不久即风靡于欧美各国,由于它与二十年代的先锋派比较相似,开始人们把它视为先锋派;又由于它主要活跃在戏剧领域,并且一反传统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人们又称它为“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直到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批评家马丁·埃斯林根据这个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才在《荒诞派戏剧》一书里正式提出了“荒诞派”的概念。
荒诞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世界已经丧失了理性,没有正义和逻辑,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荒诞的;他们还认为,人来到世上纯属偶然,不仅没有什么目的,而且为丑恶的世界、荒诞的现实、不合理的社会所包围和挤压,已经不再是人,变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诞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会制度”。正如荒诞派大师尤金·尤奈斯库所宣称的:“荒诞就是没有目的,和宗教、哲学甚至直觉的源泉切断联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动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荒诞派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表现。
同存在主义相比较,荒诞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诞性。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也无所谓悲剧喜剧之分。

新小说派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六十年代后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时影响波及欧美。 五十年代期间,法国一些反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围,提出要改革传统小说。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只是在“反传统小说”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创作试验。1956年到1958年,法国作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先后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两篇论文,系统地论述了小说创作反传统的主张,被人们看作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新小说派认为:当今时代变了,工业技术获得了相当的进步,而小说艺术却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还没有从传统小说的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照他们看来,客观世界只是一个“物的世界”,而传统小说把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绘,因而掩盖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发,凡与现实主义传统有联系的以往时期的一切小说技法,他们也都持反对态度。他们以为,存在主义以及萨特的有倾向小说,与现实主义有着一定的关系,因而不足取。对于意识流和卡夫卡的小说,他们也以为有着现实主义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绝。因而,新小说派又被称为“拒绝派”或“反传统小说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并盛行于美国。它在文学上的实践和成果不多,但对于美国以至于西方世界的文学艺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会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施行“麦卡锡主义”和种族灭绝等高压政策,以及失业、劳资对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剧,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们从大战的杀戮中摆脱出来,又被冷战等不测阴云所笼罩。许多美国青年感到了“社会的崩溃”和“世界的毁灭”的威胁,纷纷以一种混合着消极反抗和自暴自弃情绪的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来对付生活。他们认为,现代世界的一切苦难皆源于“理性”、“精神”,如果人们不按照什么“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会变得好起来。他们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两种人,他们要从“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来,做所谓“嬉皮士”,即“明眼人”。他们身着异服,狂放不羁,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对一切传统观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过男女群居的团伙生活,或者浪迹于都市的底层,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贩子和爵士乐歌手的队伍,形成了与文明社会、传统文化鲜明对立的“地下社会”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至今仍在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据说,“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虽然有点长,你自己可以去里面寻找你需要的东东。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帮到你, O(∩_∩)O哈哈~

『捌』 外国现代派的长篇小说都有哪些

你好 推荐如下: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这个比喧哗与骚动还要好 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现代派小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
乔伊斯《尤利西斯》
菲茨杰拉德 《了不起的盖茨比》
赫塔·米勒《国王鞠躬 国王杀人》

热点内容
2010年网游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9 07:23:32 浏览:824
他妈是破鞋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09 07:07:04 浏览:62
古代言情特种兵穿越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5-07-09 06:19:19 浏览:310
穿越废柴玄幻小说排行榜完本 发布:2025-07-09 06:01:54 浏览:717
小编介绍穿越的古代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09 05:50:55 浏览:224
泰坦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7-09 05:46:06 浏览:97
校园同人纯爱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09 05:01:06 浏览:140
高冷冥王驾到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09 04:45:51 浏览:75
关于秦始皇嬴政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7-09 04:14:29 浏览:723
一本现代小说班长叫良辰 发布:2025-07-09 03:44:17 浏览: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