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英国现代小说的特色

英国现代小说的特色

发布时间: 2021-11-21 03:52:27

❶ 急求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小说和戏剧的特点最好是英文。谢谢~

不用说,英国小说在艺术的世界是一个以森林景观。作为促进其繁殖和进化的社会土壤,显着的洪水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改变。英国小说自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最先进的工具,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的描述。之日起就喜欢英语,形成英语小说会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制度,虽然学校西东这一点,但坚定的步伐前进。尽管起步较晚的英国小说,它的历史碰撞是远远短于诗歌和戏剧,但它是发展的急剧变化,广泛的,它的影响和作用,必须采取多诗歌和戏剧。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但也因为它们的长度灵活多样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和精美的艺术和多读者的青睐。经过无数的作家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雏形初现当代英国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英文小说在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符合的崛起,然后,小说艺术的发展,社会的进化是一个显着的标志,但也是现代文学的必然结果。

应该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从原来的成熟发展的过程。事实上,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小说艺术的发展是不是一个孤立的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相互交融的繁荣,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以及异国情调(尤其是欧洲)。当然,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则和秩序。这种法律和秩序不能是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的方式来解释,但通过调查和研究古代小说文本只有被发现和验证。然而,在深入探索的英文小说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具体特点,有必要做一些简要介绍了其历史回顾和演化。

作为一个公认的叙事散文的文学体裁,英国的小说有400年历史的。从理论上讲,英文小说的形成,是的到来时,他们的艺术。当然,由作家和读者的理解和在小说艺术批评家公认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西方的批评英国的第一本小说,一开始的年度内,谁的手不同的看法。塞缪尔。理查德,理查德·约翰逊(塞缪尔冒险1689年至1761年)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帕梅拉,1740年),有人说,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1660年至1731年)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1719),还表示,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1628年至1688年)的宗教寓言“天路历程”(朝圣者的进展,1678年,下集1685)。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晨,英国小说在16世纪后期可观察到的线索。当时,约翰·莉莉(约翰Lyly,1554 -1606),菲利普,西德尼·菲利普悉尼(1554年至1586年),罗伯特·格林(罗伯特·格林,1558年至1592年)和托马斯·纳西尔(托马斯·纳什诗歌统治反驳才华的溢出1567 - 一组160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墨攻“大学才子。由文艺复兴运动的启发,他们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体裁的小说,这种新的文化,典雅的风格和雕刻华丽的叙事散文创造性的语言的作品,从而打开一个历史性的第一次英语小说一。的丽丽尤弗伊士曼(Euphues,武汉阳逻解剖结构,1579),悉尼的“阿斯卡尔铲亚洲”(阿卡迪亚,1590),绿Panosituo“(Pandosto:时间的胜利,1588),娜事儿的不幸的旅客“(”不幸的旅行者,1594)和托马斯·迪了罗妮“牛博雷杰克(杰克·纽伯里,英格兰的著名的和值得布商,1597年)等作品体现的艺术特点在小说中。他们不仅在题材上的变化显着诗歌和戏剧非常不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潜力相当多的文学体裁吸引读者的青睐。这些作品可分为浪漫和现实??的小说两大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伊丽莎白女王的社会生活。散文叙事作品似乎有一个新的辉煌的风格,虽然它不够成熟,作为一个叙事文学。然而,这种类型的工作的时候,不稳定和读者的语言适应与满足,肯定是一个神奇的效果,因为它是受限制的音步。 “E°明显的16世纪后期,”大学才子英国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尽管在16世纪,在英国文坛的崛起激动地“小说热”只持续了约二十年,但“大学才子”他们的创作实践中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7世纪英国的多事之秋,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贫困现象普遍。英文小说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极大的遏制。随着“大学才子”已经死了的人,曾经风靡一时的英文小说曲折,难度非常大。谁不喜欢或不擅长写散文,写散??文小说作家的激情,有说教的含义或隐喻世界的内容。 “他们给了叙事文学,然后转身写了一系列的说教性质的文章,这表明他们的自我孤立,缺乏能力通过任何显着的影响。”超过半世纪的沉默后,é¢,英国小说约翰·班扬的努力东山再起。然而,班扬似乎是一个17世纪的英国文学的一个孤独的长跑。他的“天路历程”,虽然当时的影响力,但新的小说家,这不是一个大数目,也不是小说,以取代诗歌的地位。尽管这样的小说艺术,班扬有益的尝试,巧妙地利用梦想,以反映现实,使一个看似纯属虚构的宗教寓言,反映了广泛的象征意义。虽然还没有告别英文小说的原型,班扬的意境和其有能力控制结构的小说章节反映了一定的前瞻性,整体上涨的英文小说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在17世纪的英国文学也有很多所谓的“人物特写”。这些散文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各种文字,还详细分析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字符特写“是17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最低点,其描写手法很聪明,穿透,往往使读者食物深思的问题。人物特写”能尚未被归类在小说的,但他们引起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使陷入困境的英国小说人物特写“,班扬的小说创作和作家。

18世纪是时代的英国小说全面崛起的时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小说的艺术。享受之父“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称号丹尼尔·笛福在他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的生动体现,塑造的英雄形象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 “迪福与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概念是非常一致的,他是比以前的作家更完整的表达个人主义他的作品独秀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与小说之间的联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崛起,这样的链接“很明显,完全显示,?英镑迪福几部小说不仅涉及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也表现出现实主义艺术的特点,在英国的小资产阶级的化身,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引人注目的迪福“鲁滨逊漂流记”成功地运用了自传体记忆自传体回忆录“()的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冒险。这一创造性的做法是不仅是一个挑战比较流行的英国悔改自传,但也超越了传统小说的形式,因而具有积极意义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

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世界,“第二个”老式橡木柜小说对应的小说或书信体小说(书信体小说),作者似乎是一个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到手了一大堆的对应的编辑器。,?§作为早在1683年,英国作家阿弗拉?Σ班恩(阿芙拉贝恩,1640年至1689年)之间建立的第一个英文书信体小说“与他的姐姐的情书”(爱信之间的一个贵族贵族和他的妹妹)。然而,真正的发展的书信体小说成为一种文学风格,并广为流传无疑塞缪尔·理查森。他的三个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帕梅拉,1740年),“克拉丽莎(克拉丽莎1748)和”大迪生“(格兰迪森,1754年)的时间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书信体小说的出现了推波助澜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式的,但笔者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此外,书信体小说的数字接近读者,展现真实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感,现实感。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指出:“人们认为这两个潜在的,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及时性和探索的心理现实,甚至意识流小说的形式。” E?有没有在英国小说艺术史,创造理查森的做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后来致力于新的实验和创新的作家。

18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快速发展当时,英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在各种文学作品,但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对象集合,毫无疑问,这将导致一个显着增加的数量在本世纪出版的小说阅读。 “,E?英国文学的继承的出现,乔纳森·斯威夫特(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亨利·菲尔丁(亨利·菲尔丁,1707年至1745年),劳伦斯·斯特恩(劳伦斯·斯特恩,1713年至1768年)和简·奥斯汀(简·奥斯丁,1775 -1817)优秀的作家,作为一个生动,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英国人来说,它的地位和影响力,首次超过诗歌和戏剧。与此同时,在英国小说艺术的成熟。“小说”使用的术语,直到18世纪的结束已经真正建立。“,ESS斯威夫特的聪明才智创造一个热闹但发人深省的”格雷戈尔游记(“格列佛游记”, 1726)针砭时事,嘲讽现实,创造了一个先例的英文小说“讽刺艺术。菲尔丁的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仅体现一个熟练的谋篇布局能力,但也反映了他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史诗艺术。菲尔丁模仿古典史诗叙事,刻意改变的史诗通常具有严肃性和混合成分含有丰富的喜剧悲剧,不时在其新颖的,所以,它变成了所谓的“散文喜剧史诗小说” (散文体喜剧史诗)。难怪“理查德森和菲尔丁,他是一个崇尚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打破陈旧的传奇小说,他们有自己的工作。”,??通常被称为感伤主义作家劳伦斯·斯特恩无疑最杰出的18世纪英国小说的创新。英国小说就像一个嫩绿色的幼苗斯特恩似乎已经不满与现有模式的新期待,他回小说形式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狄传“(”项狄传“,1759年至1767年),第一次,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结构,放弃了钟的时间顺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小说文本来形容内心世界的主人。不用说,斯特恩的文学实验已添加新的活力的英国艺术虚构的,和的小说形式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日世纪英语文学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作家简·奥??斯汀。她的小说的质量与当代男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她不仅善于使用讽刺和诙谐的对话主题,但也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小数目的字符和一个有限的地域背景,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有些东西在简·奥斯丁的艺术具有永恒的价值。“,??总体而言,的小说家在18世纪,主要是从英国的社会现实创造性的材料摄入量显示,描绘生动的生活画面,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形状。通过他们的英文小说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不仅是更积极的,艺术的成熟。

在19世纪,英国的小说改编成繁荣的时代,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和他们的代表沃尔特·斯科特(Walter Scott,他1771年至1832年)。他的一生创作了30多部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显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斯科特小说艺术上的创新是很有限的,和今天的许多学者是一种过时的历史人物,但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和传奇的工作已成为英国文学世界文学景观不能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状态英文小说,成为更值得尊敬,更值得尊敬。

自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小说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查尔斯·狄更斯和其他杰出的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繁荣的空间。据史料记载,1837年至1900年,有大约60000的成人或青少年读小说出版的英国。 7000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原因,也许算得上是一个小说家。当然,在艺术和载入史册的一些成就之一。狄更斯和萨克雷(威廉·萨克雷,1811年至1863年)的,这反映在小说的情节和语言艺术很高的造诣小说更具可读性和有趣的。勃朗特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至1855年,艾米莉·勃朗特,1819年至1848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和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1819年至1880年)将是心理现实中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19世纪后半的英国殖民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但也是英国社会的,政治上的不稳定,的道德沉沦严重冲突富人与穷人之间,一段时间的强化劳资纠纷矛盾。所有这些自然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狄更斯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参数,后来托马斯?哈代(1840-1928)托马斯?哈代,凭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英国社会的弊端和罪恶被无情地暴露。它是由半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应该指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现实,不仅在题材和平民的趋势还体现在表征。通常情况下,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则,理性的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的乐趣和可读性,注重细切的形式,结构密缝,严谨和合理的。在这方面,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结束以来,在16世纪的英国小说的艺术的本质体现,但也是最古老的小说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狄更斯的现实主义作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理解和移动不是所有的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一起更说明提示的世界政治和社会的真理。”,EAE

20世纪的英国小说中的变化,创作技巧的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和各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整个西方文学AA文学大地震冲击。在20世纪初,威尔士(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年至1946年),高尔斯华绥(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年至1933年)和贝内特和新的现实,仍试图仿效传统小说模式,使他们日益增加的复杂性,现代化的经验和社会现实的戏剧性的变化已经减弱了。显然,当英国小说是非常困难的,改革的形式和艺术更新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思想前卫,崇尚格新青年作家似乎意识到所面临的困难的考验英文小说,并试图把握机会,实现了重大突破,可能会导致英国小说。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1843-1916)和约瑟夫·康拉德(约瑟夫·康拉德,1857年至1924年)和其他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小说艺术的追求,在创新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小说艺术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前辈,这使得部分青年作家的现代主义精神的倡导者,鼓励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现代主义席卷英国,几乎颠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础,并为整个文学传统的犯罪嫌疑人的冲击的前所未有的。当时,英国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听到的新名词立方“,非洲雕塑,”新戏剧“,”后印象派的绘画“和”维也纳心理学“。著名流的意识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写道:“1910年12月,人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 主仆关系,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关系与他们的孩子。人际改变时,响彻了整个英国的爱德华七世时代的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的小说的宗教,线法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与相应的自我调整。许多合法的遵守传统的詹姆斯·乔伊斯(詹姆斯·乔伊斯,1882年, -1941),DH劳伦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年至1930年)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宣传小组,走现实主义处于亏损状态处于混沌状态的现实面前,青年作家的文学改革的道路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小说文字不断走向更大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趋势。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并及时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创新的新的形式和艺术的转型,所以英文小说了质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小说迅速在现代化的道路跑了一段时间,他们的艺术形式也显得耀眼夺目,辉煌。 1922年,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尤利塞斯),英文小说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的到来流。许多评论家在西方,“尤利西斯”几乎包含了所有时髦的技术,同时也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一样乔伊斯,伍尔夫承诺的新形式的实验和创新,如何处理现代小说的框架结构和时间,以及如何表现人物意识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成为另一种意识流小说在英文位的重要代表。劳伦斯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以来。尽管他的创作风格,是乔伊斯与伍尔夫有很大的区别,但他独特的审美意义上的人类经验和心灵的黑暗王国的探索,以及他的身体的文体感,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不用说,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整体崛起,不仅增加世界文学光荣的历史,但也极大地丰富了英文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大力推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完全现代派作家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巨大的创造潜力,但也反映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反传统观念的心理。主题,专注于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世界的提示数字反映了人物的孤独,疏离,甚至是病态的。从形式上看,现代主义小说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代主义作家淡化对小说情节的,不再试图描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追求一种艺术的完美和谐“模式”和有趣的深层结构工程。在此架构中,有序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原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意识飘忽不定,复杂的图像和支离破碎的生活镜头。现代主义小说追求的非常规技术。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混乱热衷于用熟叛教的角度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空间和时间,蒙太奇,梦想和幻觉的精神和不断变化的世界,看着混乱的表面结构和朦胧模糊的的叙事笔触,和等。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总之,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是离经叛道的艺术,充满活力的艺术,也是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的艺术。在艺术史的英文小说这种艺术不仅是空前的,但也有无与伦比的。它拓宽了英文小说的发展空间,促进一种新的文本现代化和多元化进程,使这一文学样式的成熟和完善的位置。

由盛转衰引人注目的英国现代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开始退潮,而在冷峻的现实主义小说卷土重来,再次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全面复苏。显然,中兴,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危险和动荡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动荡的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之中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复出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外部原因,但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种类型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第一,社会讽刺小说,多卷本的系列小说“河流的小说”(长篇小说)。应该注意的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高尔斯华绥的小说的作家,如本世纪初,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是更成熟,更完美的形式。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作为改革的小说和创作技巧的艺术装修的关注,但他们很高兴与一些充满活力的现代主义手法反映的主题。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但在艺术上也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以找到一种方法,使更加丰富和完美的艺术的小说。引人注目的是,赫胥黎(赫胥黎,1894年至1963年)的讽刺作家不约而同地继承和发扬,开创18世纪的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文学传统。笔玩世不恭,甚至是黑色幽默小说描绘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动荡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另一种新颖的风格是比较流行的英语文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安东尼·鲍威尔(安东尼·鲍威尔,1905 - ),昌河小说作家“。与传统的历史小说,或高尔斯华绥的血统小说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它是小说,但往往描绘了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以上的故事,它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提示进行,但一个核心人物经历和情感生活。总体而言,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但也有地方在历史的英国小说艺术。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20世纪起,英国小说的艺术形式,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股份文学思潮的对手,一个接一个,但不时之间交错重叠的整合。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现实主义作家,努力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矛盾和当代英国社会的缺点,塞缪尔·贝克特,贝克特(1906年至1989年)继承了乔伊斯和其他现代主义作家的先驱职业生涯的小说的艺术和实验,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贝克特已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小说”(antinovel)的特色是“荒谬的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小说在英国文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竞争性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倾向,他们的代表作家劳伦斯·达雷尔(劳伦斯Durell,1912-1990),约翰·福尔斯“(约翰福尔斯,1926 - )和BS约翰逊(布赖恩·斯坦利威廉·约翰逊, 1933至1973年)等。这些作家都试图通过一个新的系统语言来创建一个虚构的世界,让自己的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反身性文本。他们往往轻视的因果关系,对逻辑和艺术形式的原则,但强调不确定性的无序和混乱,以及文本结构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小说都没有反映在认识论,反映论,但的本体论的哲学概念,也反映了当代部分作家的问题,并试图解释人体的情况,包括文学,包括前景的文化和艺术。

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才华和精力充沛的年轻作家的出现。他们是快乐的,要提前,吸收,标新立异,引进新的,非常活跃。虽然他们尚未被记录在史册,但已锋芒毕露,令人印象深刻。英国小说中不断走向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当代英国作家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并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英国小说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代英语语言文学,很多知识分子辩论的小说后现代主义艺术和文本模式。他们热切地想知道究竟哪里去了新世纪英文小说。同时,在线涂鸦,随意,甚至恶作剧的新兴文学快餐,打扮时髦,充满活力的“新人类的食欲,以满足成千上万的无纸通信时代的作家很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想法试图在信息时代创新的前卫作家尚未消失之前,具有长期和稳定的网络小说的价值。显然,这种多极联动和共存将成为发展的根本英文小说艺术二十一世纪的。

在整个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总是在不断变化,以及样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读者的有趣作出及时的反应。四百年,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英国小说的内部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他的艺术的外在形式也多次进行了优化与升华。英国小说艺术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婴幼儿发育成长,后一波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自信的步伐进入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的洗礼或影响。如今,英国小说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度复杂和相当完善的阶段,其400年前相比,原型有着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英文小说的艺术更具吸引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和发展,诗歌或戏剧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它只能同步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但也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生动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在整个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英文小说反映了一种单独的信心和对艺术在其40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自去年底的16世纪,它不仅经历了从原型,上升,成熟,繁荣和创新的演变多样,充分展示了其英国特色,英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和作家专业知识。虽然文学和艺术无国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边国家的想法和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继续加强和英语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小说家,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满足。

❷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征:(英国亦在内)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广阔再现与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的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文明。
在艺术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其次是英国的特殊情况:
英国式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
(如果你有时间或者是题目篇幅较大,可以再分析一下这些作者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比如萨克雷)
——以上答案内容摘自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225-229页

❸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确切地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19世纪。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

其特点是::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 ,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狄更斯的小说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萨克雷的《名利场》等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 、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登 》 、C.勃朗特的《简·爱》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名作。70、80年代后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的形式,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❹ 英国各时期的文学风格

英国文学7个时期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 、20 世纪文学 7 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英语文学 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 ,早期的凯尔特等部族及 5 世纪入侵的 盎 格 鲁 、撒克逊和朱特人,起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于肯特国王阿瑟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著书写诗,其中以比德 所著《 英国人民宗教史 》最 有历史和文学价值。9世纪 ,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 ,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著作译成英语 ,并倡导以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其中包括有关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朱迪斯》,以及一些抒情诗、方言诗、谜语和宗教诗、宗教记述文、布道词。
中古英语文学 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 ,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艺术价值。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一般认为是教会人员朗兰德所写,以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形式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行,表达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此时期国王查理第二当政 ,宫廷开始用盎格鲁-诺曼法语 ,王室贵族兴起赞助文人之风。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5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 法 国学术 、文 学 名著 并 自行著 述 ,以托马斯 · 莫尔(1477~1535)的《乌托邦》最有价值 。英国文艺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 。西 德 尼( 1554~1586 )的十四行诗、斯宾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莎士比亚将这种诗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擅写十四行诗和长篇叙事诗。稍晚的本·琼森(1572~1637)擅写社会讽刺诗剧。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文艺复兴渐趋尾声,所谓骑士派的贵族有闲者的爱情诗流行一时;同时出现了以多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以善于表达活跃躁动的思绪和蕴含哲理而独树一帜。
17世纪文学 17世纪40~80年代 ,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式政权。大诗人弥尔顿先以书写政论文参加斗争,晚年所作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以炽烈的感情、壮丽的想象、优美的语言使17世纪英国无韵体诗歌达到一个新的美学高度。之后,德莱顿 (1631~ 1700 ) 的讽刺诗 、颂诗和剧作都卓有成就 ,其文学论著《论戏剧诗》、《悲剧批评的基础》以及对一些前辈文学家的评论,使英国文学评论成为一个独立门类。代表下层 社 会 的班 扬 (1628~1688) 及其 讽 喻 性 梦 幻 寓 言小说 《天路历程》,被视为英国近代小说的发端。
18世纪文学 18世纪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使英国文学出现新的盛况,写实小说的兴起,相继涌现一批作家和作品:笛福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和他的《格列佛游记》、理查森和他的《帕米拉》、菲尔丁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斯特恩和他的《项狄传 》 、斯摩莱特和他的《 兰登传 》、哥尔德斯密斯和他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等,其中以菲尔丁和他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为最杰出。这个世纪的末期,出现以神秘、恐怖、暴力为特征的哥特小说,以其娱乐性和对读者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而影响深远。期刊文学是此时期文学的又一重要成就。出现大批期刊,许多知名作家及诗人、剧作家担任编辑和撰稿人,所发表的随笔,短小精悍,题材广泛,生动幽默,使英国散文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一种体裁。其他形式的散文作品,也出现不少佳作。
19世纪文学 19世纪初 ,继 18 世纪以来蒲柏 、格雷(1716~1771)和彭斯等诗人优雅含蓄的抒情诗作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出现了以布莱克(1757~1827)为先导的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其前期代表诗人是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的湖畔派。二人的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或寄情山水 ,或神游异域、远古和梦境,开一代诗歌之新风,并以理论著述奠定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 。19世纪2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拜伦、雪莱、济慈三大浪漫派诗人。这个世纪中后期,先后出现了布朗宁夫妇、阿诺德、罗塞蒂、斯温伯恩等重要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接近20世纪现代意识的意境成为19世纪英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世纪初开始,散文创作更上一层楼。哈兹里特的文论《时代精神》、兰姆的散文集《伊利亚随笔》、德·昆西的长篇自述《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卡莱尔的《法兰西革命》、罗斯金的美学著作《威尼斯之石》等,都是名作。散文小说在整个19世纪更是盛况空前。首先,苏格兰作家司各特以他的27部作品开创了历史小说这一新领域;同时,女作家J.奥斯丁以6部作品开创了风俗小说的天地 。40至60年代,正值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前期,以狄更斯为首,相继出现了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特罗洛普、勃朗特姐妹、G.艾略特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70年代至20世纪初,又相继出现了以哈代为首的重要小说家包括梅瑞狄斯、莫里斯、勃特勒、斯蒂文森、王尔德、康拉德、柯南道尔、吉卜林等,都具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和探索精神。
20世纪文学 20世纪以后,英国文学出现了小说、诗歌、戏剧多元化发展的走向。20世纪初,爱尔兰人萧伯纳在伦敦对戏剧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爱尔兰本土文艺复兴运动在戏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英国戏剧大为振兴。原小说家哈代转事诗歌创作,完成诗剧《列王》,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诗歌的代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文学上,导至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发表,成为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和 吴尔夫的《海浪》等,是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劳伦斯则以一系列富有时代色彩的作品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和艺术独创性。与此同时,一些战前和甚至19世纪即已崭露头角的小说家如威尔斯、本涅特、高尔斯华绥、毛姆、福斯特等,仍旧沿循现实主义的航道行进。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小说家奥·赫胥黎、奥威尔、伊·沃、衣修午德、格·格林、戈尔丁、福尔斯等,大都在传统与现代的合流上继续前进。两次世界大战使妇女生活思想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文坛也随之出现一批优秀女小说家,如鲍恩、斯帕克、默多克、莱辛、德拉布尔、希尔等。50年代集中出现的愤怒的青年,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潮流,除小说作品外,还有优秀剧作。爱尔兰人贝克特和伦敦人品特则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在诗歌领域,托·斯·艾略特的组诗《四个四重奏》是40年代的杰作;50至70年代,最优秀的诗人是拉金和休斯;爱尔兰人希内是继二人之后最有影响的诗人。

❺ 英美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 18世纪英国小说

一、理论的发轫:贝恩和康格里夫

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是复辟时期(1660──1688)最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奥鲁诺克,或王奴:一段信史》(Oroonoko, or The Royal Slave: A True History,1688)。小说首版封面赫然写着:贝恩夫人著。如果考虑到笛福的小说全部为匿名发表,理查逊总以编者身份出现,菲尔丁174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也未署名,就不难体会贝恩是何等自信。贝恩在小说开始就申明要讲述实际发生的事:故事大部分是叙述者亲眼所见,而她未见部分则依据主人公的亲口所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因为它把叙事着眼点放在了讲述真实故事,而讲述真实故事是现实主义小说区别于传奇的一个基本特点。贝恩还在叙述视角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叙述者通过奥鲁诺克的讲述而了解的故事,没有采用直接叙述,而是经过了叙述者加工的间接叙述,这似乎表明贝恩已经意识到叙述视角对于叙事效果的影响。贝恩在长篇小说《一个贵公子与妻妹之间的情书》(Love 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 1684)中尝试了书信体,到小说的后半部改为第三人称叙述,似乎她当时就已察觉到书信体的内在矛盾,不得不改为叙述体。可以说,贝恩在她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已经尝试了在18世纪流行的三种基本叙述形式,足以称得上英国小说的先驱。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是复辟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与贝恩强调“信史”不同,Congreve直接在16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匿名者》(Incognita)封面上标明这是一部“小说”。他在序言中把他的小说与流行传奇做了清楚区分。他在序言中还提到:“在情节的总体安排、细密结构和最后结局方面向戏剧学习。”他请读者观察“是否每个障碍都在故事发展中起了促进而并非阻碍作用。”显然,他的小说观念深受戏剧理论影响,且在创作中颇具匠心,富有文人小说的特点。他已经在有意识地借鉴戏剧理论探索小说艺术结构问题。在小说叙事过程中,叙述者还不时站出来对人物和故事妙趣横生地加以评论。


二、笛福与同时代作家

从1791年出版《鲁宾逊漂流记》开始,已届花甲之年的笛福(Daniel Defoe)先后发表五部小说,且全以第一人称回忆录形式叙述,叙述模式是流行的清教徒皈依传记和罪囚传记。从Defoe小说序言来看,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真实性。二是道德教化。这两点几乎是所有18世纪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本特征。身为作家和批评家的Max Byrd指出:“事实上……Defoe建立了所有重要原则。例如,区分与对比,逐渐展示背景,背景必须激发情感。”

玛丽·戴维斯(Mary Davys)在《情场老手》(The Accomplished Rake, or, Modern Fine Gentleman, 1727)的序言中提出了这样的小说定义:“叙述虚构的但可能发生的故事。”与Defoe强调个人讲述的真实故事相比,这可以说是相当激进的小说定义。Davys意识到小说叙事的两大问题,一是使读者处于恐惧与希望中,这是叙事得以发展并紧紧抓住读者的关键。二是统一的情节,其他故事都为这个情节服务。


三、第一个高峰:理查逊和菲尔丁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曾在相当长时间里受到忽视。自伊恩·瓦特的批评名著《小说的兴起》1957年问世后,Richardson成了“形式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瓦特根据对于《帕美勒》(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1740)的分析,提出Richardson小说区别与Defoe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恋爱结婚作为小说的中心情节,从而开创英国爱情小说的先河,把传统叙事文学中很次要的内容改造成小说的中心。这既涉及小说内容,又涉及叙事形式。使英国小说根本摆脱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或者说至少是开拓了一条与流浪汉小说并行的新路。如果说Defoe的小说在生动故事中不忘提醒道德教化,Richardson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家。但是,他也不忘小说愉悦功能。从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看,Richardson在《克拉美莎》序言的观点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不同叙述者的不同观点,既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复杂性,又调节了小说叙事的节奏和张力。二是对戏剧性叙述的强调。Richardson之所以坚持书信体,拒绝讲述体,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只有这种形式可以保证戏剧性叙述的生动有效。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开始小说创作与Richardson有很大关系。1740年Richardson发表书信体小说《帕美勒》后,次年Fielding发表了戏仿小说《沙美勒》,对Richardson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观点进行了讽刺。1742年发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his friend, Mr.Abraham Adams》,Fielding在该书序言中提出了“散文体喜剧史诗”的小说定义。这一小说定义既包括小说描述的范围有史诗的广度,也包括借鉴史诗的叙事形式,如具有权威性的叙述者、插入性的故事和小说叙述的分卷分章体例等。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第二卷第一章,Fielding论述了分卷分章的问题。他指出:“以我们作家的诀窍而论,我认为作品的分卷分章算是相当重要的法门。”他列举了三大优点:“一,章与章之间那些小小的空档可以当作客栈或休息的场所看待,可以在那歇歇脚,随意喝上一盅或吃点东西……二,每章开头的标题像是客栈大门口的招牌,告诉了读者他能得到些什么消遣……三,(带有调侃意味)可以防止一本书的美观由于折角而受到损害……”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分卷分章凸显了小说家的作用:卷张结构是小说家刻意安排的。除此之外,《汤姆·琼斯》三部分的对称结构,被Dorothy van Ghent比喻为“Palladian”式宫殿建筑;Robert Alter也十分强调这种对称艺术。体现了Fielding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省略是Fielding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人称或书信体为了保持叙述的逼真效果,往往有文必录,不能随意省略,第三人称小说中的叙述者则可以根据叙事结构需要而对故事进行裁剪安排。艺术点缀作用:增加叙事的色彩,调节叙事节奏;展示作者的散文才华,也是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重要标志;在叙述语言与叙述故事之间制造一种张力,从而丰富小说内涵。整体艺术问题:Fielding告诫批评家和读者不要妄下断语,因为有些看似无关情节实际上在全书结构中是至关重要的。Fielding小说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则是叙述者的形象和作用。小说的叙述者不仅在18篇序章中登场亮相,侃侃而谈,而且在小说故事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或为读者指点迷津,或与读者共同探讨人物性格。这种叙述者曾深为James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所诟病,因为他的介入打破了小说的现实幻觉。但是,如果我们从Fielding所生活于其中的18世纪社会文化来看,这种性格化了的叙述者自有其特殊意义。首先,叙述者不断出现建立起一种作者权威;二,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逐渐亲密,密切交流,这种交流是智者之间的交流,互相关照,互相补充;三,正是这种交流丰富了小说内涵。因此,瓦特称Fielding为“评价的现实主义”,以区别与Defoe和Richardson为代表的“表现的现实主义”。


四、高峰过后:Smollett、Sterne及其他

Tobias Smollett的小说特征近似Fielding的喜剧史诗,但他尝试了第一人称回忆、书信体和第三人称叙述等多种形式。Smollett对小说叙事仍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在《The adventures of Rodric Random》序言第一段,他指出:“在各种各样的讽刺中,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普遍使人获得教益的,无过于在讲述一个情节处处生动有趣的故事时信手穿插进去的那种讽刺。”在Smollett的全部小说创作中,讽刺一直是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或许正因如此,他的小说人物多为粗线条的漫画式人物。在1753年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献词中,Smollett提出了这样的小说定义:“小说是一幅复杂的大图画……不能缺少一个主要人物,他凭其重要性,吸引读者注意力,把事件连为一体,提供走出迷宫的线索……”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小说定义,概括了小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的特点,又强调了统一计划和中心人物的重要性。18世纪的几乎所有重要小说都是以主人公名字为书名,原因就在于主人公是统领全书故事的中心人物,至少是名义上中心人物。

Laurence Sterne的《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则是对英国小说规范的全面颠覆。《项狄传》可以定义为“一本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史书”,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总是按照严格的逻辑进行,以这样的原则写成的小说自然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这种观念联想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Shandy》在叙述手法上用不断的离题插曲打乱了线性叙述规范,所谓“曲径通幽”。

Horace Waopole1764年发表《奥特郎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则通过发生在中世纪古堡的传奇故事开创了哥特小说的先河。对于浪漫主义的兴起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有一定影响。就叙事艺术来看,他似乎也没做太大贡献。

Fanny Burney是18世纪后半期的重要小说家。1778年匿名发表书信体小说《Evelina》,后来的几部小说改为第三人称,书信体的流行也已接近尾声。Burney放弃了把小说题献给名人恩主的传统,而是题献给The Monthly Review和The Critical Review的作者们。Frank Donoghue指出:“Burney是第一个把小说献给the monthly review的作家,从一定意义上,她这样做使她成为第一个公开而严肃地认可评论杂志在文学领域合法权威地位的作家。”《Evelina》像一个摄像机把形形色色的风俗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urney在尝试把Fielding和Richardson两种叙事方式结合起来,为奥斯丁的出现做了准备。

小结:虽然18世纪小说家都不忘道德教诲,但娱乐性显然是第一位的。其次,小说要有中心人物,项狄传对这一传统进行了颠覆,试图颠覆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承认。Fielding的第三人称叙述体和Richardson书信体的争论,并以19世纪初第三人称叙述占主导而结束。第二章 Scott和Austen

一、司各特对现实主义小说叙事传统的梳理

约翰逊博士认为Fielding塑造的是风俗人物(characters of manners),而Richardson塑造的是自然人物(characters of nature)。两种人物之间的区别就像“一个通晓钟表制造原理的人与一个看钟表刻度读出时间的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大。Scott认为约翰逊博士的区分有道理,但不应以此判定二人优劣高下。“Richardson造的钟表显示了表面之下复杂的内部结构,而Fielding造的钟表只给人提供时间,因为那恰恰是大多数人想知道的。”如同自由、潇洒、真实的素描与细致入微的油画之间的区别,后者的细腻有时不免带着艺术精品畅游的某种沉闷。Scott对书信体进行了评说。认为优点是不同视点,可以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其他叙事方式望尘莫及的,但是,多人反复讲述同一故事,必然阻碍故事叙述的进展,形成故事停滞。小说篇幅冗长也是Richardson小说的一个致命弱点。Scott认为Fielding是最具英国特色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处处浸透了英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几乎不可能完全翻译成别国文字。Scott说:“作家应该趁热打铁,顺风杨帆。涂过一个成功的作家不占据舞台,别人就会抢先占据。如果一个作家用了十年才写出第二本书,他早已被别人取代;如果时代太缺才子而他尚未被取代,那么他自己的名誉就成了最大的障碍。读者会期待新书比前一本好上十倍,作者会期待新书比前一本流行十倍,而十有八九两方面都会失望”。可以说,Scott的叙事观是一种以读者为导向,以自由创作为特征的叙事观。Scott认为Sterne是英格兰产生的最大的剽窃者,最富独创性的天才。这种矛盾评价正展示了Sterne卓尔不群的特性,也表露了Scott对他虽不倾心相与,却也不由自主的崇拜。


二、Scott论哥特小说叙事特点

他对Horace Walpole开创的哥特小说传统有独到见解,一是对诗意描写的肯定,二是对强烈情感的重视,三是对超自然写法的包容。诗人出身的Scott对小说家的诗人气质十分推崇。在Smollett传中,他说:“任何一个成功的小说家都必须多少是个诗人,尽管他可能从未写过一行诗。”诗人气质中他最推崇的是想象力和强烈情感,并强调这一方面Smollett胜过Fielding. 作为一个特别关注读者反应的小说家,Scott很清楚读者要求的复杂多样性。他写到:“……因为好奇心和对神秘的偏爱,还有点迷信,是人类心灵的组成部分,在大众中广为流行,远远超过对喜剧的真正欣赏,或对悲剧的切实感受。”哥特小说最吸引读者的首先就是其所表现的强烈情感。


三、Scott论奥斯丁

他敏锐概括出了奥斯丁小说叙事的鲜明特点:用简洁幽默的对话戏剧性地展示人物形象。跟后面刘易斯主张的“戏剧性呈现”并无二致。


四、奥斯丁论小说叙事

奥斯丁对小说叙事的评论不多,主要见于《诺桑觉寺》和她写给正在进行小说创作的织女安娜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小说地位的高度评价,二是对叙事艺术的严肃追求。同时也对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进行了嘲讽,表现了开拓小说新天地的气概。她要开辟的小说新天地正是给侄女安娜信中所说的“描绘一个村镇上三、四家人正合适”的小天地。在这一点上,她与Scott关注重大事件的历史小说迥然不同。在她眼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在事件中的举止表现,平凡事件与重大事件一样可以生动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奥斯丁关于小说叙事的观点,最主要的是自然简洁的叙述,她对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的反感也正在于此。作家是为读者写小说,不能因自己喜爱某地就沉醉其中,描写过细,而要从读者的喜好出发考虑繁简取舍。同时,奥斯丁也十分关注小说的整体性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第三章 英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一、第三人称叙述与介入性评论

在《维多利亚小说形式》一书中,米勒把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称作“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常规标准”。小说叙述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如有限视角、自由间接引语、叙事视角与叙事声音的区别等等多是在第三人称叙述基础上调整探索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小说家致力于创作深刻复杂而全面的现实主义小说,而要达到这种目的,第一人称与书信体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Charles Dickens的全部小说除《大卫》和《远大前程》外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尽管Fielding创立的全知叙述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常规,但他常用的插入式离题故事则引起很多争论。George Eliot在《Middlemarch》中甚至略带调侃地说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像Fielding那样搬个凳子上台高谈阔论了。“Fielding时代,日子比较长,到了夏天,下午便闲的没事,至于冬天的夜晚,那更是在时钟慢悠悠的滴答声中度过的。”


二、好故事到有机体

故事引人入胜是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特罗洛普指出:“我从一开始就确信,作家坐下来写小说是因为有故事要讲,而不是因为要讲故事。”由于三卷一部的小说价格昂贵,主要提供的流通图书馆,维多利亚时期最流行的小说出版形式是分期出版,一般是一月一期,后来还出现了一周一期的出版方式,这更促进了对好故事的关注。针对分歧出版造成的整体缺陷,哈代提出,“故事应该是有机体”。分期出版要求小说每一期都必须有冲突,有高潮,既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又要足够吸引读者期盼下一期。因此,也就造成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情节剧特征。小说的结尾也是引人关注的问题。George Eliot指出:“结尾是大多数作者的弱点,但有些问题是结尾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结尾再好也不过是一种否定。”


三.刘易斯论小说叙事

他对奥斯丁的创作手法,尤其是他的戏剧性表现手法极为赞赏:“描写是小说家常用又好用的招数,但是她反倒不用,而是采取少用又难用的戏剧表现手法:她部队我们述说人物是何身份,有何心情,而是把人物展示出来,由他们各自亮相。”由此看来,他把“戏剧性表现”作为小说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奇怪的。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有三个:教育、启发和愉悦,并以此提出了文学的三大原则:在智性形式方面是眼光(Vision)原则,在道德形式方面是诚实原则,在美学形式方面是美感原则。他指出,“所有关于风格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五条规律:精炼、简洁、连贯、高潮、多变”。前两项是智性需要,后两项是感情需要,中间一项则界乎两者之间。遵循连贯律就能清晰并有节奏美,从而使作品有力,可以事半功倍,并产生音乐感。


第四章 美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美国小说家刻意创作发展一种有美国特色的,与维多利亚小说主流迥然不同的新小说。不仅是因美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且是刚刚争得政治独立不久的美国社会所要求于作家的,是作家的政治责任。Richard Chase在《美国小说及其传统》中归纳里三个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即美国处于新大陆孤立状态,处于新老两大陆影响的矛盾之中,以及新英格兰清教徒传统。相对于极为物质化的英国社会,美国作家在自己的社会中更致力于探讨精神方面的问题,与重现实的英国小说家相比,美国小说家更重视探讨象征性表现的问题。Chase认为以霍桑、梅尔维尔、詹姆斯、马克吐温、诺里斯、福柯纳和海明威为代表,反应了人性真实的传奇,而另一种则是以《飘》之类通俗作品为代表缺乏心理真实深度的流行传奇。1860年,霍桑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道:“……带着牛肉的力量和果酒的激情,真实得就像某个巨人砍下地球的一块放到镜子底下,展示其居民在为日常生活而劳作,而他们并没有想到自己是被用来做展览的。这些书就像烤牛排一样属于英国。”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生动展示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而这种小说与霍桑赖以扬名的寓言式浪漫传奇几乎是南辕北辙。另外,在较短的篇幅内创造出给人震撼,发人深思的强烈艺术效果是19世纪美国传奇小说叙事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与同时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特点。

❻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既然是作业就要自己做啊,我只能为你提供点资料,方便一点~) 20世纪初,欧美兴起了一系列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流派,被称为现在主义文学,主要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风格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约是20C50N后)世界文学特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为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愤怒青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解冻文学“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既然您的要求是现代主义,为您提供点资料。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代表作品:《审判》(卡夫卡奥地利 1925 )、《城堡》( 1926 )、《美国》( 1927 )、《观察》( 1939 )、《变形记》( 1915 )、《在流放地》( 1919 )、《乡村医生》( 1920 )、《饥饿艺术家》( 1924 )。
意识流
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代表作品:《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喧哗与骚动》( 1929威廉·福克纳 )、《我弥留之际》( 1930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达罗卫夫人》( 1925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到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后期象征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从法国扩及英、美、德、意、俄等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国际性文学思潮,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其中以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克尔、爱尔兰的叶芝及美国诗人艾略特为主要代表。他们继承了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善,内涵更为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思潮。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
代表作品:《荒原》(艾略特)《海滨墓园》(保尔瓦特里)《年轻的司命女神》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1907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
代表作品:《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第三次浪潮》(阿尔文托夫勒)
超现实主义
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的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要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这思维记录下来”。它强调潜意识和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倡导“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代表作品:《娜佳》(勃勒东)

❼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前卫色彩。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在以危机和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创造了条件,采用写实手法的小说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30年代的英国小说在主题上从内倾变为外向,表现社会对个人命运的主导影响,在形式上则从前卫转向保守,采用传统叙述手法。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出现了几种走向:一是关注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创作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二是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创作社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绘英国社会婚姻、家庭、学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恶与堕落。三是消遣性文学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等侦探小说里精心编织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读者逃避严峻的社会现实提供一个想象世界。
30年代还涌现出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于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机,记录个人灵魂在善恶之间的煎熬,并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反映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30年代末问世的《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诗人兼小说家,他的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同时又保持了历史性。

❽ 请问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是什么请详细点,最好用英文。谢谢!

一 现代主义文学是modernism 代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后的文学流派,是Victorian Age 之后的主要流派,主要特征有stream of conciousness,absurd theatre 等等, 与 代表作家有 T.S Eliot (荒原的作者) Thomas Beckett(等待戈多作者)以及 哈代等作家。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客观。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它摒弃理性,而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倡导对文学新形式、新手法的自由试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按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无理。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如使用日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晰、准确的形象引人诗歌。

二现实主义文学是realism,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广阔再现与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的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文明。
在艺术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我是一个English Major正在研究英国文学这一块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❾ 英国当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史上,文学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最原始的状态到逐渐成熟的蜕变过程。英国文学也是一样,它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独立或者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代表着本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情况和文化经济,与政治、生活、军事等息息相关。英国当代文学的崛起完全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文学现代化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当代,英国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具,把历史变迁同社会生活结合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当代英国社会的土壤上滋生进化着,与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相互交融。对此,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其发展及特点上,有必要对其的历史概况和演化过程做出分析和思考,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英国文学的近况和趋势。
一 浅析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其本身之外的各种文化力量也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特征层出不穷。英国最初的文学与其他国家起始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话的,而是口头上的。故事和曲目的传播在讲述中得到完成和扩展,最后才开始写作创作。英国文学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自其形成的那一刻起,便逐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的体系构造,并以坚定的步伐迈进新的时期。追溯其每个阶段的发展,当代的英国文学更能诠释出历史感和时代感,这要从当代的英国戏剧、小说和诗歌出发分析和解释。
首先,20世纪的英国文学首要的重大突破来自于戏剧创作。以爱尔兰人为主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为始,随着爱尔兰民族的解放运动,打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大门,也打破了英国文学的新局面,使长期英国戏剧不振的面貌彻底打破。同时又巧妙地集合欧洲古典喜剧的传统模式,两者结合而成的戏剧剧本或是对社会问题的辩驳,或是对新思想的倡导都带给英国群众较高的艺术审美和享受,如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这些剧作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情结、鼓舞了人民的热情,而且在英国早期的戏剧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英国戏剧的高潮是在50年代后期,以新鲜活力的剧本在舞台上展现精神升华,其代表作品有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他们用有限的对话和场景表现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情绪,同时英国演员的搭配出演更创造性地描绘出英国戏剧的潜在内涵。
其次,在小说方面,战争文学在世界大战中被衍生出来,两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创伤文学层出不穷。虽然在战乱前已经出现一批以细微动机著称的现代派作家,但是战后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的一派,如乔伊斯所著的《尤利西斯》一书,以真实深入的角度描写了现代都市群众的生活面貌,大胆创新的语言揭露真相,把都市居民的庸俗和猥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战后兴起的新创新小说模式,不但真挚深刻,而且语言强烈有力,成为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和进步。而老一辈作家威尔斯、福斯特、高尔斯华绥等人的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人们的感情生活,在20年代表达了极具现实主义的色彩。
战后的英国文坛的青年作家比比皆是,他们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人们心理的阴暗无畏,而是暴露人性的丑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是英国各阶层人士间的明争暗斗,如威廉·戈尔丁所著的《蝇王》一书很好地把这些意义诠释出来。同时,在这个阶段所出现的还有一批“愤怒的青年”,他们大多是成长在工党当政以后的福利社会,接受过大学教育。然而,这个时期的英国依然阶级分明,由此产生的作家有了新的含义,如西利托的《长跑运动员的孤独》,以诙谐隐喻的方式道出穷苦人家的青年对统治阶层的反抗和不满。此外,这一时期的英国涌现出许多有才华的女作家,她们以青年妇女为题,对关于婚姻、恋爱、职业等问题进行描述,内容细腻丰富、情节动人,这也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英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已不同往日,

❿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绍

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先锋派、试验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由自然主义等传统文化演变而来并富有现代西方社会时代特征的文艺思潮的总称。属于现代主义的范围并在国际上发生了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十个文学流派,它们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文学、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它约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天。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欧美现代文学与欧美古典主义的分界线。 象征主义一词,是法国诗人让·莫雷阿斯根据波德莱尔、阿瑟·韩波和保尔·魏尔伦等人的诗作中出现的新手法和新倾向,于1886年9月在巴黎《费加罗报》上正式提出来的。它主张诗人摆脱自然主义文学,着重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探求内心的“最高真实”,要求赋予抽象观念以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57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人们普遍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发轫之作。这部诗集在题材方面,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是说诗人可从丑恶的事物中创造美好的东西),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诸如乞丐、娼妓、战争等罪恶现象,突破了浪漫主义后期风花雪月的框框;在艺术方法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互相对应的关系,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互相契合的情况”的“对应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应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为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诗人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

表现主义一词的出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在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有的说是在1911年德国《暴风雨》杂志的绘画评论上,后来在1914年引入德国文学界。表现主义最初是作为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拨出现于绘画界的。它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如光与影)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要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表现主义者们深受康德的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觉和下意识,用特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 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马士革》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它以独白的形式描写人与命运、与异性、与教会、与自我的搏斗。著名的《鬼魂奏鸣曲》让死尸、亡魂和活人同时登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互相倾轧的关系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未来主义发端于意大利,紧接着波及俄国,随后也影响到法国、英国、波兰等欧洲国家。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戏剧家马利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翌年,马利涅蒂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提出这一流派的理论主张。
在内容上,未来主义认为:鉴于二十世纪初科学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客观世界的巨大变化以及机器和技术、速度和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需要创造一种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未来的艺术”。文艺应该由反映停滞不前的、死气沉沉的现象,转而“歌颂进取性的运动”、“机器文明”,歌颂资本主义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应该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基于这样的思想倾向,未来主义者也认为,战争、暴力、恐怖是摧毁旧传统、建造新未来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颂所有的战争,甚至声称战争是“伟大的交响乐”,是“世界上唯一洁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来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运动是脱离人类社会的、抽象的因素,视“速度”、“力量”为美的准绳,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他们提倡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为基础的诗,以便随心所欲的表达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速度以及他们的组合,主张用一系列的“类比”、“感应”、“断断续续的想象”,表现作者朦胧的、奥秘的感受。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创作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它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国勃起并形成影响较大的流派。
意识流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844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他在该文中指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种斩不断的“流”,即“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提出过与此类似的观点的,还有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经说过:“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意识流就是在这种现代心理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意识流理论的出现,适应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写人物内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这些作家认为欧洲的传统小说由作者从外部描写人物性格,忽略了对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生活的描绘,他们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识的奥秘中去,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动。因此,他们强调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种种象征手法来真实地显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
1887年,法国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最早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开了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接着,英国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于二十世纪初期在《墙上的斑点》、《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独白”自己的感受和畅写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识向前(未来)或向后(过去)流动的自由联想,大大发展了意识流的表现技巧。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出现的,它的影响波及欧美及非洲、亚洲的一些国家。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达达主义由法国作家查拉在瑞士创立。“达达”是小儿的语言,其本身并无意义,它主张以婴儿对待生活的态度作为美学基础,排斥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达达主义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成功的创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年。超现实主义一词最先是在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力的诗剧《蒂雷齐亚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来的。1919年法国作家布勒东和艾吕雅、阿拉贡等创立了《文学》杂志,进行超现实主义的试验,并于1924年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组织起了“超现实主义研究会”,初步形成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潮流。从超现实主义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东发表第二个《超现实主义宣言》,这十年是超现实主义的兴盛期。随后,超现实主义的阵营出现了分裂,阿拉贡、艾吕雅先后与布勒东分道扬镳。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阿拉贡早年都是医科大学的学生,他们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和关于梦的阐释的影响很深,其创作主张直接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他们认为,文艺要在人的复杂性后面发现它的统一,现实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现实本身,超于现实之上存在着“某种组合形式”,这种形式至今为人们所忽略,但它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存在主义哲学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丹麦哲学家基尔克戈尔等人,对客观存在持悲观主义的看法,他们承认客观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质割裂开来,特别强调意识的主宰性。法国文学家萨特根据他们的理论,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存在主义观点。萨特一方面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注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选择”,诉诸“行动”。但萨特从非理性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们选择自由不受社会和阶级的限制。

荒诞派兴起子本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国。不久即风靡于欧美各国,由于它与二十年代的先锋派比较相似,开始人们把它视为先锋派;又由于它主要活跃在戏剧领域,并且一反传统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人们又称它为“反戏剧派”、“反传统戏剧派”。直到1961年,英国著名戏剧批评家马丁·埃斯林根据这个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才在《荒诞派戏剧》一书里正式提出了“荒诞派”的概念。
荒诞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世界已经丧失了理性,没有正义和逻辑,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荒诞的;他们还认为,人来到世上纯属偶然,不仅没有什么目的,而且为丑恶的世界、荒诞的现实、不合理的社会所包围和挤压,已经不再是人,变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诞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会制度”。正如荒诞派大师尤金·尤奈斯库所宣称的:“荒诞就是没有目的,和宗教、哲学甚至直觉的源泉切断联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动成为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没有用处。”荒诞派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是“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表现。
同存在主义相比较,荒诞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诞性。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也无所谓悲剧喜剧之分。

新小说派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六十年代后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时影响波及欧美。 五十年代期间,法国一些反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围,提出要改革传统小说。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只是在“反传统小说”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创作试验。1956年到1958年,法国作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先后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两篇论文,系统地论述了小说创作反传统的主张,被人们看作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新小说派认为:当今时代变了,工业技术获得了相当的进步,而小说艺术却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还没有从传统小说的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照他们看来,客观世界只是一个“物的世界”,而传统小说把人作为现实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绘,因而掩盖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发,凡与现实主义传统有联系的以往时期的一切小说技法,他们也都持反对态度。他们以为,存在主义以及萨特的有倾向小说,与现实主义有着一定的关系,因而不足取。对于意识流和卡夫卡的小说,他们也以为有着现实主义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绝。因而,新小说派又被称为“拒绝派”或“反传统小说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兴起并盛行于美国。它在文学上的实践和成果不多,但对于美国以至于西方世界的文学艺术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会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施行“麦卡锡主义”和种族灭绝等高压政策,以及失业、劳资对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剧,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们从大战的杀戮中摆脱出来,又被冷战等不测阴云所笼罩。许多美国青年感到了“社会的崩溃”和“世界的毁灭”的威胁,纷纷以一种混合着消极反抗和自暴自弃情绪的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来对付生活。他们认为,现代世界的一切苦难皆源于“理性”、“精神”,如果人们不按照什么“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会变得好起来。他们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两种人,他们要从“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来,做所谓“嬉皮士”,即“明眼人”。他们身着异服,狂放不羁,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对一切传统观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过男女群居的团伙生活,或者浪迹于都市的底层,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贩子和爵士乐歌手的队伍,形成了与文明社会、传统文化鲜明对立的“地下社会”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至今仍在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据说,“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虽然有点长,你自己可以去里面寻找你需要的东东。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帮到你, O(∩_∩)O哈哈~

热点内容
网络小说主角叫杨辰 发布:2025-07-13 05:56:53 浏览:167
世界科幻小说简史下载 发布:2025-07-13 05:51:59 浏览:423
好看的玄幻小说5000章 发布:2025-07-13 05:49:59 浏览:422
主角紫荆玫瑰家族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7-13 05:40:37 浏览:994
余华有哪些好看的小说 发布:2025-07-13 05:26:48 浏览:996
有小星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07-13 05:21:17 浏览:579
牡丹仙子武侠小说 发布:2025-07-13 04:48:48 浏览:858
科幻小说地球在宇宙 发布:2025-07-13 04:32:16 浏览:42
宠物大陆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3 03:36:47 浏览:218
古言情小说吧 发布:2025-07-13 03:34:14 浏览: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