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小说史
㈠ 推荐几本中国近现代史小说(最好要字数少一点的,能尽快读完)
著名:
彷徨
呐喊
骆驼祥子
㈡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内,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舶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纪(2003年以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萧鼎、我吃西红柿、血红、梦入神机等,言情领域如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等。
㈢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那还起有很多的长篇小说的。。
㈣ 推荐一下写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书
国内最通行的是钱理群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特点是基本与主流思想合拍,持论也较为公允。海外夏志清的编著的现代文学史对国内影响也比较大,特点是突出了非主流的一些作家,在这本书答影响下钱钟书,沈从文与张爱玲声誉日隆。但有失之偏颇之嫌。
㈤ 中国20世纪小说发展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是为了弥补过去对现当代文学史认识的不足
第一个方面:陈平原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讲过:现代文学都是从五四新文学说起的,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的晚清的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以及晚清的谴责小说都是与五四新文学一脉相承的,但由于人们一般的认识都把二者隔开来,使得现代文学不关注他,古代文学更不关注它。
另外,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界限也是按照政治上的分期进行的,但实际上革命文学和解放前的左翼文学也是一脉相承的,这样就不好进行研究
因此提出这一概念就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加以打通,是新的文学史分期方法
第二个方面: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充分吸收西方文学的理念和创作方法,中国在文学上开始觉醒,因此通过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更好地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链接起来,把文学的现代化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这个主题中又包含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钱理群曾说:“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这个概念也是逐渐形成的。原来我们的视野也是比较窄的,所谓“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其实心目中就是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后来考虑到与中国近似的情况,比如印度、日本、东南亚,还有非洲,最后,拉美文学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他们的“文学爆炸”近年介绍了不少,我们才发现它们的文学也是都在上世纪末八十到九十年代发生了突变的。反过来看欧美文学,也是在同一时期产生了对自身传统的反叛,这些反叛明显地从非洲黑人文化,从东方文化汲取了灵感。这就形成了“世界文学”
陈平原说过:我研究五四时期的文学,发现东、西方文化的撞击是一个大问题,很多现象都是从这里发生的。一系列的争论,比如“中体西用”啦,“夷夏之说”啦,“本位文化论”啦,“民族形式”啦,总是离不开一条主线,即怎样协调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矛盾。于是我就追溯中国人自觉地学习外来文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开始是追溯到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但是后来发现从学习“船坚炮利”转到学习政治经济法律再到学习文学艺术,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是到了戊戌变法以后,才开始全面介绍文化艺术。以前虽然承认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是毕竟“道德文章冠全球”。这时候才发现文学上也有许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文学观念开始转变。五四时期的许多问题,比如国民性批判,白话文运动,诗体解放,话剧的输入,等等,其实都是从戊戌之后开始的,尽管到五四才彻底、不妥协地掀起高潮,但是窗口是从那时打开的。而且,在这样的文化大撞击中对民族文化重新检讨重新铸造,使传统文学产生一种“蜕变”,这样的进程一直延续到现在,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当然达到这样的认识是我们反复讨论之后才有的。开始只是感到研究范围需要扩大,慢慢上升到一些新的概念,最后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模式。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从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一个进程。我觉得古代中国文学是纯粹的中国文学,将来外来文化被我们很好的吸收、消化、积淀下来,变成我们自己的有机成分了,也可能又出现纯粹的中国文学,夹在这中间的始终有一点“不中不西”的味道。
下面是他们的介绍
钱理群,男,1939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关注“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于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成文《论“20世纪中国文学》,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与吴福辉、温儒敏合作撰写了文学史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7年被国家教委选定为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材。 另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名作重读》、《世纪末的沉思》、《压在心上的坟》、《1948:天地玄黄》等多种著述出版。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任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学术、图像研究等。 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2),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集体,1999),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2001),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0),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一等奖(2002)等。 先后出版《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侠客梦》、《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华文化通志
㈥ 中国现代小说发源于什么时期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㈦ 中国近现代史小说都有哪些
彷徨
呐喊
骆驼祥子
㈧ 谁能说一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各类文体的发展概况
(一)现代小说:坚实而辉煌的足迹
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发表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它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发展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兴起、发展、深化的艰辛、坚实而辉煌的脚步。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深“断裂”和外国文学的猛烈“碰撞”中诞生的。因此,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出它在文学或文体等方面的价值,更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意义。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首要价值定位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国小说的渊源悠深,明清以来更是出现了众多的白话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小说自觉担负了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国人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重任。中国现代小说虽然是全新的、独创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发展得益于纵横多向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本世纪初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各种外国文学的理论观点、创作思潮和艺术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国现代小说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个性的文化伟人鲁迅在谈及自己“怎样做起小说来”时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决不是自谦,而是真实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广博敏锐的胸襟与现代性的知识结构。的确,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既有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又有自不同侧面的生活原型,还有作者早年学医的专业知识,当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负的沉重历史重压以及力图超越这种重压的现代人的炽热理想。最终又经过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高度典型化过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小说的起跑线上。这种广为接纳多种素养进而构成自己的独特价值,正是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深刻体现,
(二)现代新诗:高扬生命激情的风帆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学虽然以文为本,以文为正宗,但却掩隐不住诗歌创作的奇光异彩。诗的格式,诗的韵律,诗的意境,在我们这个举世公认的诗歌王国里几乎已完美无加,登峰造极。面对这历史的诗碑和诗碑的历史,人们只能叹为观止矣!
然而,历史毕竟又发展到了一个根本性转折的关头。20世纪初,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向解体,社会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启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动要求诗歌也有新的根本性变动,并为这种变动提供了一切新的条件。
数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诗歌与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抉择。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的一个特征,即新文学作品产生了普遍强烈的轰动效应,而这一点在现代新诗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虽然有白话小说、白话美文及现代话剧先后问世,甚至有鲁迅的《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了开天辟地之举,但毕竟新诗的出现与传统诗歌的比照太鲜明,反差太悬殊了。当那些诸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类的白话新诗崭露头角的时候,人们普遍感到疑惑:这就是新诗吗?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以后就按这种样式来写诗吗?
“五四”终究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而创造的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文化心态。除旧更新的时代特质,容纳百川的社会氛围,终使稚嫩的现代新诗江河千里,蔚为大观。从“五四”时期的蹒跚学步到现代文学史阶段的结束,中国现代新诗已经是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形成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繁荣格局。
从风格流派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新诗可大体归为:早期写实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诗派、小诗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中国诗歌会派、“七月”诗歌派、“九叶”即新现代诗派、晋察冀诗派等。
(三)品种繁多的散文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与诗歌波澜起伏的发展势头而言,现代散文的发展较为平和沉静,尽管也有杂文的愤激之声,但总体来说现代散文以一种更为厚实的步伐平稳地前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繁荣新的品种,从“五四”初期的随感录到蔚为大观的杂文运动,从小品文年到报告文学的兴起,现代散文在多种形式的发展变换中迎来了勃勃生机。
现代散文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兴起的,在五四时期即取得了累累硕果。以《新青年》为核心,出现了一大批“杂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随感录”专栏,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利用杂文的艺术形式表达思想,阐明主张,抒写个人情怀,而在这过程中,杂文即已悄然生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杂文创作,为杂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动荡的朝代和黑暗的社会,更加强烈地引发了广大进步作家的愤激之声,更有鲁迅杂文创作的实际带动和深刻影响,于是在30年代出现了一个凡进步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甚至不同阵营、不同审美追求的作家,几乎无人不写杂文的壮观景象。鲁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丰子恺、胡风、阿英、柯灵、陶行知、周建人、林语堂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文作家群,作家之从,作品之多,实为新文学史所罕见。特别是鲁迅后期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和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创作所达到的新的高峰。第三个十年的杂文创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时代政治斗争,把杂文的战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说,现代杂文的生长与发展是伴随整个新文学的战斗步伐艰难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话剧文学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散文而言,话剧又更显得独特。在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中本没有话剧这种形式,它是20世纪初叶才从国外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尽管话剧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发展的势头却很迅猛,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闻名于中外文坛的优秀话剧作家作品。话剧这种外来的文学品种,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扎下了根。
五四时期,话剧作为“舶来品”只是处在探索阶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现代话剧团体。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胡适等人开始了最初的话剧尝试。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是胡适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终身大事》。随后出现了田汉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洪深早期剧作《赵阎王》,丁西林早期剧作《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等。这些早期的尝试对外国话剧形式吸取较多,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但艺术上还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全面接受。
第二个十年,话剧文学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这尤其得力于曹遇禺的剧作。他在30年代先后创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他的这些剧作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使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扎下了根。这一时期,洪深、田汉等人剧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田汉的《名优之死》都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中国现代剧作家也开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㈨ 近现代历史小说有哪些中国的,还有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
就是近代和现代创作的小说。
在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划分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一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
前一种观点的依据是,五四运动前中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中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完全不同。之前,中国处于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未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巴金的《家》《春》《秋》, 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等,鲁迅的孔乙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