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1. 结合具体的作品谈一谈金庸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及艺术特色
感觉2楼提供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满足楼主的要求了
在这里也提供一点我的想法吧。
我从小学开始读他的作品,一直到现在,每年再次翻看同一部作品,依旧有着不同的感悟。
网上或者在文坛上,都对金庸以及他笔下的众多人物褒贬不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放诸四海而皆准。 金庸的作品,有其闪光之处,自然也有不甚高明的地方。
我得益于最多的就是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就如在《神雕侠侣》中,程英救了杨过,自己誊写诗经上的“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透露出自己的情窦初开;而《笑傲江湖》中岳不群在嵩山上发表并派的演说,说“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论语中的典故。而天龙八部中,乔峰这一形象,便是天下第一英雄;而射雕中的郭靖,则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大侠。他对古典文化的掌握与运用,传递给了读者一种启示与指引。
当然他的作品也受到了一些指责。我个人觉得他的作品有一些歧视女性,一本书通常都是一个男人周围围绕着众多美女……呵。但是整体仍是瑕不掩瑜。
从他的书中,了解秦汉的文学,宋后的历史,还有人生沧桑,历史无常。众多的主角,人品性格千秋分明。而很多配角,身上也有着动人或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配角,郭襄,黄药师,苗人凤,陈近南,慕容复。
论述题嘛,结合大家给你提供的资料,也要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时间,不妨认真读基本他的小说。
希望我的浅见可以给你一点帮助。
2. 金庸的小说借鉴了哪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
金庸的小说进行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写作手法,例如说书艺术。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感染力极强,能够很快将读者带入到故事情境之中,最大程度的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故事的主角一起冒险。
阅读金庸的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找来原版书籍读一读,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也更能对这为武侠小说名家的写作手法有更多的了解,对于增强自己的写作和文字理解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3. 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关系论文
首先,金庸就是用一种旧体小说的方式行文,内容形式相似。
其次,金庸小说中包含大量儒释道文化的内容,不客气的说,他可算作国学大师,对历史也有独到的认知,他在围棋方面也多有造诣,而且笑称东坡先生那样恬淡的人,围棋是学不好的。
再次,金庸先生对侠的定义,举世公认,而这样的一种理念也可以看做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解读、认知与延伸。
最后,想不到啥说的了,收工;记得选为最佳答案哦!!!
4. 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简答题)
否定快译恩仇、人性杀戮的观念
纠正黑白分明的正邪观念,以是否爱护百姓为新尺度
揭示权力的腐蚀作用
渗透着个性解放与人格独立精神
锐利的针对现实的批判锋芒
用现代心理学观念剖析、塑造人物形象
5. 从现代社会解读金庸小说里的思想
一、以情为系的恋爱观。 金庸小说中的恋爱不管是三角的,还是多角的,虽然写的是封建社会的故事,但基本上是以现代的感情为依托而出现的。最典型的是《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四女的恋爱。张无忌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在他的经历中,先后发生了与表妹殷离的侠情,其本质上是一种承诺和责任;与小昭的怜情,实际上爱怜和照顾的情分居多;与周芷若的恩情,主要是一种同伴情、感恩情;与赵敏的爱情,反映了爱情的那种心契如一、情荡心魄的特点。由于他写各种恋爱,以情为主,因而十分真实感人。 二、经受各种考验的爱情观 金庸笔下情侣们的爱情,莫不曲折磨难,几经考验。有的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如郭靖,他要是娶华铮公主的话,则可以当蒙古国的驸马,会何等的光耀富足。然而在爱情面前,他放弃了。有的是把原有的舍弃了,如赵敏,她甘于舍弃自己的郡主地位,勇于打破阶级的界限,下嫁一个草莽英雄,又是何等令我们汗颜。而有的是要应对威胁,如令狐冲,竟然不怕任我行对恒山的围剿,勇敢地捍卫了爱情的纯洁。 再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最能体现金庸的现代爱情观。他俩的爱情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而且突破了虚伪的伦理观(他俩在辈分上是姑侄),迂腐的贞操观(小龙女曾失身),最能说明爱情的力量。 三、恨和牺牲交织的爱情观 由爱生恨,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这些在金庸的笔下都有生动的体现。李莫愁对爱人由爱生恨而进行残忍的报复并且殃及无辜,最为印象深刻。另外还有梅超凤。再有《倚天屠龙记》中,周芷若对张无忌从爱到恨的转化,也十分经典。 还有对爱情中牺牲精神的描写,也非常吸引人。让我扼腕叹息的是小昭,为了张无忌一行人的安全,舍却真情,回总坛做圣女,一辈子独忍孤独,是何等的凄楚。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怅失良久,难以释怀。还有就是岳灵珊为林平之而死,无怨无悔,充分体现了一个女人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执着。 四、现代平等的婚姻观 虽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的都是封建社会的事,但书中的爱情和婚姻却是围绕现代的一夫一妻思想来写的。有时,对于缠绵难舍的多角感情,我奇怪为什么金庸先生不能按照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来解决呢?但我后来明白了,作为具有现代意识的金庸,已经把他的思想投放到他小说的人物身上了,这种现代的平等、公正思想处处体现在他的小说里,但唯一例外的是《鹿鼎记》,这部小说和其它小说有明显的不同。
6. 请问什么是古典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三者关系
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这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形成古典风格空前绝后特徵的部分原因是历史性的。有一点可以确认,如果古典风格中出现民族化的倾向,就会使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惊讶不已,因为那是到19和20世纪才出现的。虽然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作品与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渐变过程都比历史的动因更为缓慢。
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思想的状态——只有现代的思想才能创造出现代的世界。因而,现代性开始于文艺复兴的思想革命,这一革命又反过来孕育了一系列其他革命——政治的、经济的、工业的、技术的、社会的、心理的和文化的革命。现代性通过众多的机构——公司、学校、官僚、交通、媒体、通讯、实验室以及大城市得以传播。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的话,大量复杂的现代技术和机构是无法运转的。
虽然现代的思想已经从文艺复兴演进到了今天,但它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信念,即人的理性而非先验的神才是人类命运的主人,个人理应自由追求自己物质的、情感的和精神的需求。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是易于变动的。现代性也能使个人能够改造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去实现自己想做到的、想知道的和想成为的事物。个人可以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自我的改造和世界的变革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现代的个人通过思想和行动,用细微的方式改变着自己和世界,还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形象重塑自己。因此,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权力、地位和机遇更少地依赖于祖先,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能力和雄心。然而,自由也不是绝对的。选择终究是有限的,现代的个人必须为他们的选择和不选择承担责任。正如美国海军考验应募者能力的要求:“做你能做到的一切”,这恰是现代的箴言。
现代性的本质正在迅速地变化。“万物皆流,无物常住”,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在论述现实时说道,他的话又可谓概括了过去500年内世界的特点。现代性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加速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传统、制度、建筑、社团,以至于民族,只有被证明具有合理性,才能得以留存,而是否合理则通常根据金钱的标准。陈腐的、失效的事物被抛弃了,更合适、更现代的则取而代之。现代化永不终结。现代化的惟一恒量就是变化。
在变化中也有一些连续性。尽管我们以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现代化,但实质上,传统的痕迹仍存在于所有个人以至于大多数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在不同程度上被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张力弄得支离破碎。
现代性也产生了对它的不满。对很多人而言,现代性疯狂的脚步和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意味着深深的苦恼和异化。在19世纪,甚至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都承认“大多数人都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马克思(Karl Marx)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谴责人类被他们的社团、工作以及他们自己所异化。韦伯则声称,现代性用全能的和坚硬的官僚复合体,即他所谓的“铁笼”,把人类投入监牢。在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他的信徒们争辩说,文明本身不是起源于高贵的梦想,而是人类最基本的饥饿潜意识。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在短篇故事和小说《城堡》(The Castle)和《审判》(Tge Trial)中更富有诗意地描绘了同样黯淡的图景。更近些年的诗人和哲学家还在继续探究现代人类的命运。艾略特(T.S. Eliot)在他的著名诗篇中宣布说“我们是空心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认为我们是“单向度的人”。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则把我们的异化描绘成“未来的冲击”。
没有人能比现代性的批判还要现代。现代的思想用显微镜去质疑一切,检验一切,剥去众多事物身上的光环和距离感,并宣称宗教不过是真理和拯救的代表。“上帝死了”,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得意洋洋地宣布道.
最早提出“后现代”概念的是英国画家查普曼,他在1870年以此指称比法国印象派绘画更前卫的作品。恰好在100年之后即1970年,博德里拉、利奥塔和哈桑等理论家重新启用该概念,宣称在当代高科技媒体社会中,新近出现的变化和转型过程正在产生一个新的后现代。至80年代,他们发出了与现代性决裂的号角,而他们所提供的“后现代”定义和理论总是互相冲突的。破碎不堪可算是“后现代”理论的明确特征。其唯一的共性是极端的“终结”思想:“哲学的终结”、“历史的终结”、“艺术的终结”等等是“后现代”理论家的口头禅。归根结底,“后现代”理论与查普曼的用意无甚区别,无非是想用以描述一种新的历史现象,或寻求一种新的规范去包容新的理论、文化和政治话语与实践。
7.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究 研究性课题
金庸的出现,无疑对中国主流文学界构成了严峻挑战.然而,无论是接纳还是拒绝金庸,研究者们都很难跳出雅与俗、精英与大众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即使是接纳金庸的学者也是把收编金庸作为自己的使命.以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衡定金庸雅俗兼具、模糊二值判断的武侠小说无疑是削足适履的.金庸小说事实上已对20世纪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观念体系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跳出这种二元思维设定的框架与模式,调谐接收金庸作品的文学研究频道?本文试图依托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联动的文化研究理论,探寻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创意经营.
一、文化资本:在当代思想给养中运作中国传统文化
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在某些条件下能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教育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义务(联系)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的.文化资本通常以三种状态存在: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和体制的状态.文化资本的积累集中体现在我们所称的文化、教育、修养之中,文化资本的经营是对累积的文化资本的现实运用与转化,这一过程表现为投资者的辛苦劳作,显现为经营者各个时期劳动力的变化,这种文化资本的自觉经营,为“文化资本”整合其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获取高额回报提供基础核心,并且在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金庸成长过程和小说显现的人的教养、德行、人性,经由创办报纸、撰写时评与创造小说,表现为一种努力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对个体精神羁绊的努力,尤其是撰写时评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政治学出身的文化经营者那份“超目的的合目的性”追求,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经营空间.在小说创作中则体现为他自觉地以更多的时间投入以剖析人性与体悟生命.
金庸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待创作的认真态度,是他的文化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金庸以严肃认真的艺术态度对待武侠小说创作,精心建构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高度自觉地承传中华文化的价值,是金庸自觉经营文化资本并以此为核心整合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起点.
让传统文化运行于当代思想提供的给养中,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保存.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被从历史深处打捞起来,集聚在与当代文化共同运行的思考之中,这种深入到历史深处的思考,不是要复活传统文化曾有的样子,而是要使曾经鲜活的传统文化精神气韵在当代文化土壤滋养下,依然保持它曾经存有的鲜活.
金庸成功地融会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精神,将武侠小说提升到新的境界,其创作一方面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大量的营养,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灵感、想象和才情综合运用传统文化资源,从而构成他小说的独特的文化资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或许是良莠兼具,但在社会的特定发展时期,金庸小说文化资本运营,为社会开辟了一个广泛的市场,为不同的读者群提供了各取所需的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精神也在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中,着陆生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
对金庸如何在小说中充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地转化为小说的文学性资源,许多研究者都有精彩而充分的展开,不再作添足之论.本文重点旨在论述金庸的文化资本经营在当下语境中的功能与意义.
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着眼,形式上借助武侠小说这种传统文化体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适合最广大华夏子孙的再创造.金庸利用的是传统的武侠小说形式,在承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赋予小说以现代的思想,即以当代的文化滋养中华的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一道运思,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的新武侠小说.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缺乏好的创意和再造能力,致使传统文化资源不是闲置浪费,就是大量流失,或为外国文化所利用.众所周知,《花木兰》和《宝莲灯》这两个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美国好莱坞把它们拿去加以文化与技术的改造,拍成动画片,通过全球的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从而创造了惊人的票房和影响,这就是好莱坞对传统中华文化的改造,我们除了焦虑却无所作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仅仅倡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口号,对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推进并没有什么切实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可以蔑视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将目光仅仅投放在最没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功夫”上,也尽可以蔑视好莱坞的中国面孔拼贴的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边角余料.但是,如何遏止好莱坞的文化影响和意识渗透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大,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使命,如果忽略这一点,那才是最可悲的了.
8. 金庸的小说属于现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的范畴
当代文学,金庸的主要创作从50年代开始。而现代文学的时间范围是1919--1949,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49至今为当代文学。此外他的作品语言属于规范的白话文,应归类在当代文学。
9. 如题,500-600字,讲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的
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这里涉及儒、释、道、墨、诸子百家,涉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作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像陈世骧教授指出的《天龙八部》那种“悲天悯人”、博大崇高的格调,没有作者对佛教哲学的真正会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
可以说,金庸作品既是作者以近代精英文化改造武侠小说的结果,同时又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熏陶的产物。从金庸小说,我们可窥见墨家见义勇为的游侠精神,儒家的仁爱、王道与民本思想,还可感受到道家深邃博大、无处不在的辩证方法。仅就文学本身而言,我们读金庸小说,也常常不禁联想到《庄子》那种瑰丽恣肆的神奇想象,寓意深沉的哲理色彩,飞扬灵动的文学语言。它们都证明着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在金庸小说里是以综合的形态存在的,这包括多层含义。
首先,指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由多元所构成,儒、道、墨、法、释乃至兵法家等各种思想成分都有。金庸在不同的作品中出于不同的需要,通过艺术形象着重体现或发挥诸子百家中某一家、某几家的若干观点,他本人却似乎并不特别偏向或执著地信奉某家的思想。金庸的传统文化观念本身就是多元融合。因此,诸子百家的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往往不是单个地分离地存在的。比方说,他的小说赞美了儒墨两家的人生态度,同时却又肯定了佛道两家的哲理精神:采取一种儒墨与佛道互补的态度。令狐冲那么狂放洒脱,对师父却总是毕恭毕敬,蒙冤受屈也不反抗,保持尊师重道的传统道德,这既是人物性格的自然体现,也是金庸本人文化观念的不自觉流露。在爱国、重义、尽孝、尊师、守信这类基本道德观念方面,金庸小说从儒墨两家吸取很多,但在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选择上,作品又颇多佛道两家的思想。了解传统文化问题上的这种多元性,是正确把握金庸小说内容、防止和避免简单化论断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