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意识流小说
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Ⅱ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关于意识流小说的先驱,现在流传较广的是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
伍尔芙是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家,(1882—1941)。
她在1919 年发表的《墙上的斑点》,是最早的意识流小说。它摈弃了传统的小说结构,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达罗威夫人》是她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它写女主人公在 1923 年 6 月中旬某天的 12 个小时的生活。小说不仅描写了她 的所见所闻及其印象,而且通过联想,表达出她对往日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展 望,追溯她从 18 岁s到 25 岁期间几十年的经历。作品中,作者从两个不同的 角度使意识流的方向不断交替改变:或以教堂钟声为标志的时间作中心,描 写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内的思想活动;或以人物为中心,表现这个人物在不 同时间里的思想意识动态。小说主旨在于宣扬以仁爱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伍尔芙的创作,为英国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2004年,遗失了近130年的小说《约翰·史密斯的告白》被发现了。
本书是《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于1883年所写的一本小说,在邮寄过程中不幸丢失。2011年出版。
书里,约翰·史密斯游历丰富、见多识广,年届五十的他,因为痛风困居在屋里。为了打发时间,他拿出纸笔,将自己年轻时的冒险、对历史的观察、对艺术的见解、对宇宙生命的思索、对帝国兴衰的预见,一一诉诸笔端。时空交错、思绪纷呈,迥异于传统的写作手法,堪称意识流小说先驱之作。 马塞尔·普鲁斯特
(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也是20世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世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对后来的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威廉·福克纳
(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弗吉尼亚·伍尔夫
(1882—1941)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夫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内在世界的丰富和易于变化。《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前者表现的是达罗卫夫人在家庭晚会上重见旧日恋人彼德并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杀后二人意识的跳跃纷呈;后者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表达的是作者对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盘,呈现给读者的是人物的深层意识。
伍尔夫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 刘以鬯(1918—)香港作家,亦是当时“南来文人”中留守香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要一员。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称作华文文学中“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虽然作者对这说法不甚了了,但普遍论者则认为作品中略带虚无的内心描写充分反映了当时香港重金钱而不重文化的虚浮。作者以醉酒之徒的意像,将现实与想像相混合,构筑出一部着重内心意识发展的作品。
王蒙(1934年—)内地作家,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王蒙的这六篇小说连同他以后创作的意识流小说重新开始并加速了已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过程,使之以全新的面貌与格调出现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莫言(1955年-)内地作家,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从1985年开始,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将意识流的技巧运用推向了一个高峰。其中《红高粱》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镜头描写、多视角叙事、意象比喻等。
与福克纳一样,莫言也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作家。他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仍隶属于现实主义范畴。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Ⅲ 意识流小说与表现主义小说有哪些异同点
【意识流小说的定义】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是现代派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
【比较】
两者都是偏向于内心,但表现注意小说更注重现实。
Ⅳ 求意识流小说!!!
卡夫卡 《变形记》
Ⅳ 谁能介绍一下现代派的流派作家代表作品
一.现代派指现代主义流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表现异化主题。其哲学基础是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主张。
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发表于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 碑。
三、未来主义
意大利、俄国、法国未来主义主要作家。意大利正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字要自由","想象要没有拘束",反对句子的逻辑结构,喜欢用一连串的名词或动词不定式东拉西扯地拼凑在一起。
伟大的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则上杰出的代表,他应归属于"革命的未来派"。1930年马雅科夫斯基去世后,俄国的未来主义渐趋衰退,而西方未来主义的余波残影则依然存在,它给欧美现代主义中的先锋派文艺、荒诞戏剧以深刻的影响。
四、表现主义
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征、文艺观、主要艺术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五、意识流小说
何谓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
六、超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流派。超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在20、30年代巴黎诗人中,菲利普•苏波(1897-1990)的诗以自然流畅清新著称。他完全没有某些超现实主义诗人那种隐讳难解的特点。保罗•艾吕雅(1895-1952)则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中最擅长写爱情诗的。其名诗《恋人》简洁而隽永。艾吕雅1938年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晚年加入法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于梦幻般的诗句,而是从平凡的生活经历中挖掘诗意,如《勇气》一诗写“巴黎在挨饿/巴黎在捱冻/巴黎的街上没有烤栗子吃了……”。
与艾吕雅齐名的路易•阿拉贡(1897-1982)也是法国共产党成员,一生诗风多变,代表作品包括诗集《欢乐之火》(1920)和,《永动集》(1926)等。散文诗《圣洁的礼拜四》写在复活节前的礼拜四民间结彩游乐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现实和想象。1930年以后,阿拉贡脱离超现实主义,转而歌颂社会主义,并积极参加抵抗运动。由于阿拉贡的诗歌大量采用口语,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因此在二战时期,戴高乐曾亲自在伦敦的法国电台朗诵他的作品,并下令向法国敌占区空投他的诗作。
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的理论领袖,他发表于1928年的中篇小说《娜嘉》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为数甚少的小说中的佳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讲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动写作法”的试验成果。全书最后一句话:“美可能是痉挛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经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模棱两可的特征。
圣-琼•佩斯(1887-1975)曾于1916年出任法国驻华使馆三等秘书,他曾蛰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观,陆续写出长诗《阿纳巴斯》,十个诗段描写一个部队从海疆到内陆的征战的场面,表达征战中的孤寂。佩斯从未参加过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倾向,他的诗具有宏伟史诗的色彩,但也带有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例如奇丽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规的意象比喻、先知预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内•夏尔(1907-1988)在23岁那年成为布勒东的信徒,其诗集《没有主人的铁锤》是他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八、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或称“反小说”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对英、美、特别对西欧和东欧(波兰)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玛格丽特·杜拉等。罗伯·葛利叶(1922?)是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于一九五三年发表后,曾引起西方文学界的争论,译成英文后,流行于美国。娜塔丽·萨洛特(1902?)出生在俄罗斯,后随父母定居法国,曾当过律师,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先锋兼理论家。在《怀疑的时代》一书中,她提出了许多新小说的艺术主张。一九五九年后,新小说派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巴塞纳等。
九、荒诞派戏剧
怎样理解荒诞?发展概况。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现实主义
西班牙传统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第安民间文化和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点
Ⅵ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上个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海浪》等。
Ⅶ 西方现代文学的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美国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Ⅷ 求比较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马赛尔�6�1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
詹姆斯�6�1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威廉�6�1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维吉尼亚�6�1吴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她擅长细致描写每个人独有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捕捉内心深处转瞬即逝、断断续续的思绪,小说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唯美倾向。代表作有《墙上的斑点》(1919)、《达洛卫夫人》(1925)和《到灯塔去》(1927)。
Ⅸ 意识流文学属于什么流派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或者其他的
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基本上集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它是一种文学流派还是一种创作方法的问题,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实际上,它难以算作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一方面因为被公认的意识流作家之间在创作上没有沟通,没有发表宣言阐述共同的宗旨,也未形成具体的组织;另一方面,意识流文学发展的时间较长,早在19世纪末,这种方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运用,而整个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仍有意识流文学作品出现。这种情况是“文学流派”的概念难以涵盖的。
尽管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普鲁斯特能借助“本能的回忆”,向往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从潜意识中唤起从前的光明画面,留住幸福和快乐;乔伊斯则热衷于表现人的罪恶和兽性,描绘意识活动中充满黑暗和盲目的混乱画画;福克纳的意识流作品与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存状况息息相关;而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则具有浓郁的精神幻想和倾向。但意识流作家们在创作中仍表现出一系列根本性的共同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极度淡化,退隐在小说语言的帷幕后面。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四个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杰生的部分及迪尔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纷繁复杂、理性与非理性相混的意识流动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
因为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领域,所以作家的叙事角度与传统文学相比也发生改变,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点已由外部描写彻底转向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学家日奈特《叙事话语》中沿袭韦勒克和沃伦创用的“叙述聚焦”一词划分出的“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等几大类来看,意识流文学多选择“内聚焦”的叙述角度。内聚焦的意思是叙述者与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小说所展示的仅仅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全然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方式。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小说世界的广阔与否全凭人物槐视觉来定。人物视点消失,所叙事物的有序性也应中断。例如,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第二章“昆丁的部分”中,就以昆丁叙述突然中断来表明他的自杀身亡。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意识共存。其中有明确、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片段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还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即言语前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故而从中很难找出逻辑性轨迹。而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也就成为意识世界常有的情形。意识流文学企图如实展现人的意识流动,这就使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一一展开,而是根据有别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表现意识的流程。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这种“随意调度”的本领得自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丁的意识不断跳跃,不存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界限,书中内容在时间上颠倒混乱,作者对此不作解释,也不交待,只以变换字体或改换称谓来提醒读者。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括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口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大块疙瘩。
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了。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
“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尔许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厮,迪尔西的大儿子。前后有三个黑小厮服侍过班吉。1905年前是威尔许,1905年以后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威尔许,“当前”即1928年则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福克纳在小说中用不同的黑小厮来标明不同的时序。)
由于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条理和顺序,重新组建时空秩序,如实地呈现了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所以读者能始终体验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莫莉睡意艨胧的情态,其意识自由漂浮,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标点符号,不断句,显示出意识流动的不间断性.
意识流文体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忌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Ⅹ 求意识流小说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1927)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作。小说以叙述者“我”追忆往事为主线,插入了“我”的所见所闻。按人物思想流动的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着意描写人物意识流程。以人物主观感受代替传统小说中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主导地位。作品突出带有“内审性”特征,被认为是“革新了题材与写作技巧的新型小说”。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性作品”,也是20世纪现代派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说叙述1904年6月16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艺术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动情况。这天在文学史上称为“布卢姆日”。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沙龙!押沙龙!》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名著。
维吉尼亚•吴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重要作家。她擅长细致描写每个人独有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捕捉内心深处转瞬即逝、断断续续的思绪,小说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唯美倾向。代表作有《墙上的斑点》(1919)、《达洛卫夫人》(1925)和《到灯塔去》(1927)。
中国作家中写意识流成名的有
施蜇存
其代表作是《梅雨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