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小说的现代价值
1. 张恨水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其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张恨水先生生前为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很有名望的通俗文学和章回小说作家。几十年间他留下了120多部通俗小说,以及大量的杂文、散文、诗词和剧本,字数达三千万左右。小说和散文构成了张恨水文学天地的两大支柱。
在其卷帙浩瀚的文学创作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其小说。他的小说曾一次次引起强烈的的社会轰动,纪录了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夕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和人世间的忧患沧桑。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满江红》、《燕归来》等等长篇小说名篇佳作,便相继喷涌而出。张恨水也因此而名声大噪。抗战爆发后,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与思想内容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八十一梦》、《水浒新传》、《魍魉世界》及四十年代末的《五子登科》等长篇新篇面世。其中以社会讽喻小说《八十一梦》最有代表性,这是抗战时期销售数量最多的一本书,延安曾翻印。周恩来曾肯定《八十一梦》的进步意义时说:“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至于弄到‘开天窗’。张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解放后,张恨水先生虽因病小说创作数量锐减,但仍连续写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秋江》、《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等十多部中、长篇小说。茅盾曾称赞说:“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首推张恨水先生。”
散文,是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另一大门类。与小说相比,其散文创作不但能更直接、更具体、更集中地体现作家个人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人格意识和审美情趣,而且内容厚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品类齐全,一些堪为传诵流世的典范之作。
张恨水先生不仅是一位大作家,而且还是一位终身以新闻为业的资深老报人。“五四”前夕出任芜湖《皖江报》总编辑,直至四十年代末辞去北平《新民报》职务。在他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做得最多也最为称道的则是编辑报纸副刊。这位“副刊圣手”主编副刊的非凡业绩,在我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正是在恨水先生恪守的新闻工作者“不入官场,不涉商场”敬业操守的感召之下,笔者心甘情愿地在报纸副刊这块园地上乐此不疲地耕耘了三十载!为家国匡扶正义,为百姓仗义执言,甘苦自知,无怨无悔。
张恨水早期受过“鸳鸯蝴蝶派”的影响,但由于他是一个很自觉地追随时代前行的文化人,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开始摆脱旧式言情小说的套路,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诚如老舍先生所说,张恨水先生不但“是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而且“是个没有习气的文人”,“真正的职业写家”,一个“真正的文人”,他“最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这一评价自是中肯之言。
2. 张恨水的通俗文学魅力
笔者以为“背景回归”阶段张恨水研究有三个特点。(一)用文化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通俗文学的存在及其存在的价值。(二)认识到文化发展是多线进化、多元并存、多向交流与整合的。(三)重视通俗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系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关系的研究。陈金泉、万兴华从美学的角度对于张氏的小说作了全面深入的审美考察。在《张恨水小说:中国通俗小说方向》一文中,陈、万把通俗文学作品,张恨水的小说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中,以审美功能和审美接受作为文学分类标准三分载道文学、纯美文学、通俗文学,完成了张恨水小说研究的二重定位。具体分析上陈、万认为,通俗文学在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上古神话并与上古神话传说的审美基因有一脉传承的血缘关系。只有同质异形的变化而非异质异形的彻底颠覆。其小说审美基因源远流长,具有积淀深厚的审美本性,从理论上说明了张恨水小说之所以拥有广泛审美市场的原因所在。析出张恨水小说与上古神话传说在审美基因上的连脉关系,意义在于钩沉通俗文学审美机体之内绵延深蕴的传统审美基因,印证传统审美基因在现代读者审美结构中的浓厚积淀这样一个客观存在。在审美功能上,陈、万论证了言情、娱乐更为贴近文学本性的原质并认为张恨水的小说在“言情”上用意,在娱乐上用心。正面写情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负面写情如《五子登科》、《巴山夜话》、《纸醉金迷》等。任何审美魅力的情的描述都能激活读者的审美情趣,产生浓烈而丰厚的审美娱乐,进而切入审美本性的深层。张恨水小说为真正中国气派的小说。孔庆东的文章《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通过民国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双线历史的比照叙述来对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和新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从而对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雅化与归属问题作出结论。孔庆东认为: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雅化核心在于创作宗旨和思想主题。他终于由消遣文学走到了听将令文学,终于“带师学艺”,被新文学招安到帐下,这使他终于有了“到家”的感觉。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感觉使他在艺术技巧的雅化上有所放松。抗战时期小说的普遍问题是结构感差,像《八十一梦》的结构也只能说有独到之处,并不值得立为典范。其次是叙事语言不如战前流畅精美,叙述干涉增多,这是向清末民初小说风格的倒退。艺术技巧上更雅化的地方表现在心理刻画意识似比战前更为自觉,这使《魍魉世界》、《傲霜花》等还比较耐读。但他写了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商贩屠沽,却没能留下几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八十一梦》等几部“斩鬼”之作,事过境迁之后,只能看的是他的“投名状”。提起张恨水人们更多想到的还是他写与战前的“现代青年”系列。是新文学已经不再鼓励那些“雕虫小技”的探索,还是张恨水自己觉得“小雅”已经不必再努力,只要在思想上“精进不已”便是“大雅”,抑或是时代正要求新旧文学都向一种“四不象”的新形式靠拢?此种的得失很值得玩味。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在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问号般的身影。这里对张恨水的反思是真诚和中肯的。对于任何一个作家的研究都应该严肃和真实。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不文饰也不必为尊者讳才是治史的第一要义。张恨水研究同样要注意到这一问题。徐清认为张恨水以通俗文学作家身份进入文学史稍弥补了文学界的遗珠之憾,但是当研究者们日益将通俗文学摄入研究视野时方才发现对这位大师级作家的关注与剖析还未深入。之所以称张为恨水为“大师”就在于他能独树一帜地于鸳蝴派创作模式与“五四”新小说创作道路的夹缝中“带着镣铐跳舞”:既依附于俗趣味又酿造着雅情致,既留恋于旧程式又探索着新技巧,既迎合着市民圈又固守着主体性,其作品表现出新旧合壁、雅俗共构的美学特征。两部代表作《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更是通俗文学研究领域中可供读解的极佳个案。通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既有各自的审美领域又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雅俗的位移那些精巧化的通俗文学常常也会成为高雅文学中的精品。历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到了20世纪一些有成就的通俗文学作家则运用这一文学规律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使之成为通俗文学中的高雅之作。张恨水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他以自己的作品在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以此赢得了文学史上的光辉一席。以上三篇代表性文章正是对该阶段研究特点的一一印证。
总结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征是总结张恨水作为小说家的价值所在,也是张恨水研究的主要支撑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为数不少且收获颇多,而对于张恨水本人的研究还需要开拓新的思路。例如张恨水本人受佛教、道教的影响就是缺乏深入细致研究的方面。张恨水本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受佛学的影响,他在张恨水一生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3.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
张恨水小说可以到
1文学小说网
同步vip章节更新,免费阅读,在线观看。
它的最大特色,还是站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荐一些亲自阅读过的小说,这点是非常好的。
4. 对张恨水小说的评价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的内容大多是男女之爱。但内容还是不错的。
5. 张恨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探寻张恨水小说的现代性意义
——评温奉桥著《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
徐仲佳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所获得的“大众”恐怕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革命——进化论文学史观的影响,对他的定位和评价一直边缘化于主流文学史。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张恨水及其作品进行了“辨诬”式的“翻案”,范伯群先生在他“现代文学的两个翅膀论”的通俗文学研究中也给了张恨水以极高的文学史地位。但是,温奉桥先生所著《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仍然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温奉桥的研究是在一种新的现代性视野下对张恨水小说意义的重新发掘、阐释。他所做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式重新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厘定,同时清理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性追求的两种价值、理路。与西方不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是时刻处于传统/现代、中/西的双重焦虑之中。使得“五四”一代及其继承者的价值判断标准总是天然地在上述双重焦虑之中选择西方中心主义,有意地打压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所谓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紧张关系大致源于此。温奉桥对张恨水小说存在语境的考察,得出的结论不仅印证了上述共识的有效性,同时他又另辟蹊径寻找通俗文学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性追求的另一价值和理路,即:“通俗文学中的趣味性、娱乐性、消遣性也同样属于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第41页)“通俗文学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形态,……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是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载体。”(第43页)温奉桥显然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上来理解中国文学现代性这一内涵的。他摆脱了长期以来的新/旧、中/西、雅/俗等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试图在传统这一纬度上寻找中国文学现代性更深广的意蕴。这是一次符合现代性知识学结构和中国现代性语境的探寻。现代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它的内部,传统的幽灵依然在飘荡。对于中国这样有着连续不断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明显。因此,温奉桥的这一判断是以张恨水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现代性合法性的建构的一块重要的基石,从现代性这一研究视域出发,温奉桥在《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中,展现了张恨水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这是对张恨水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其次,在这一新的现代性视野下,温奉桥先生在细读“原典”的基础上清晰地呈现出张恨水小说的意义。这些意义分别被冠以“主题现代性”、“文体现代性”、 “文化现代性”等名称加以考察,给人以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张恨水小说现代性意义的图景:主题上的时代感、文体上的精致化、新旧合璧的文化理想。应该说,这一图景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有的对张恨水小说的理解。虽然不能说这是惟一正确的,但它却是对张恨水小说现代性意义的新发现。其中许多观点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例如,本书第四章着重从张恨水对章回小说文体的继承、改造的角度来探讨张恨水小说文体的现代性意义。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从深层意义上讲,张恨水对章回体的改造,表现出了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特别是主要以西方价值坐标为参照的现代性理路中,对本土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认同和自信,这是张恨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第147页)显然这是建立在上述现代性新视野下的一个合理的结论。尤其可贵的是,这一结论是在作者对张恨水小说文体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细致分析基础之上得出的,这更使得它有别于一般的放言空论。这种论证也表明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一态度还表现在作者对张恨水创作历程的勾勒上,虽然历时的勾勒不是本书的主要工作,但是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自觉的历史建构意识。作者在论述张恨水小说现代性意义的诸方面时不忘记钩沉、往溯张恨水小说创作的历程。温奉桥在《现代性视野下的张恨水小说》中,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发现或有意回避的问题,这既是对张恨水研究的拓展和突破,也是对张恨水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极大地开阔了张恨水研究的思路,标志着张恨水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术视野,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平。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温奉桥的这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对1988年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呼吁的一次自觉或不自觉的回应。“重写文学史”是上个世纪末学界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之一。随后出现的中国文学现代性论争则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一些有识之士已经从最初喧嚣的原则讨论退回,着手从点滴入手以现代性为标准开始重写文学史的尝试。《现代性与五四文学思潮》(俞兆平)、《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李扬)、《现代性与民间文学》(户晓辉)等都是最初的尝试。温奉桥的张恨水研究应该也属于这一筚路蓝缕工作中的一项吧。
6. 张恨水小说的独特贡献是什么300字这样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着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着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
7. 张恨水小说为什么受欢迎 结合《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分析
张恨水
原名张心远,笔名愁花恨水生、恨水。
《张恨水小说经典: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和对“因缘”二字一环扣一环的镶嵌,它的沧桑在于故事结束后的余味和萦绕于脑海的那一段凄凄婉婉的大鼓书。章回小说的部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二十世纪中国最为轰动的文学巨作,六次被搬上银幕,七次被改编成电视剧。
《张恨水小说经典:啼笑因缘》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北京青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女秀姑更暗恋家树。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凤喜,相互爱慕,树更助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家树虽得富家女何丽娜垂青,亦专情如一。其后,凤喜三叔贪图富贵,使喜亲近刘大帅,刘更迫喜作妾,喜不知如何是好。刘大帅以杀家树威迫凤喜作妾,喜含泪应允。其后树与喜重聚,二人余情未了,一次私会后,事情为大帅知悉,喜被拷打成疯。寿峰与秀姑冒险助树救出垂危的喜,更把大帅杀死,可惜寿锋亦中枪而亡,临终将秀姑托付家树照顾。最令人间向往的爱情模式,落入凡间的梦幻情人,二十世纪中国言情小说的里程碑。
作为中国大众文学的最精致的范本,《张恨水小说经典:啼笑因缘》历来被认为是最适合搬上银幕的文学作品。富家子弟与平民女子,部长千金、江湖侠女间的爱情纠葛,曲折多变的悲喜恋情,善恶交锋的旷世传奇,七十年来魅力依然的不朽巨作。
青年学子樊家树游北京天桥时,结识了武师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又同天坛鼓书艺人沈凤喜一见钟情,他的表嫂则撮合他和财政部长的千金何丽娜的姻缘。后来军阀刘将军霸占了沈凤喜,关秀姑扮作佣人深入刘宅,把刘将军诱到西山极乐寺刺杀。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喷发,以一个豪门弃妇为贯穿线索,极写平民女子冷清秋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出走的悲剧过程。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张恨水是在当时打环境下的杰出者,他写的又何止是小说,是当时环境下千千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艺术成就高就在于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8. 如何评价张恨水的文学成就
我觉得张恨水是一个很严肃的畅销文学作家。张恨水是自觉运用新文学手法来创作通俗小说的划时代人物。
张恨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言情小说的大师。他自觉地改造了现代历史小说之后,也成为了现代大众文学。
9. 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有什么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张恨水受五四新思想的启蒙,他笔下的佳人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们融传统美、现代美、悲剧美、世俗化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