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Ⅰ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什么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而《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沉沦》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沉沦精神体现了作为五四青年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的深深的忧虑及以大胆暴露的方式表达对残酷现实的控诉。
可以说,在《沉沦》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沉沦精神,不只是一个个体青年的表现,而是在当时国内危机重重之下的整个民族所表现的一种精神状态。得出这一看法,是通过对文本中郁达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说 :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沦精神看做是对当时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是有合理意义的。
(1)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对于主人公身上的沉沦精神的含义,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 :
1、从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沦》中 20 岁上下的主人公无疑正处于人格塑定阶段, 主人公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书斋里度过了十几年春秋,这决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础,儒家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观念与伦理道德的约束, 使其个体意识有弱化倾向,
这使他不敢在自己爱慕的异性面前公开自己情感的社会习惯心理和采用用放情山水来回避消解性本能的传统意义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们民族一直以来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让我们对打开国门后突如其来的变化应接不暇,我们一方面用自己几千年来的正统文化看似执着的抵挡着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诱惑,但另一方面身体及心理的本能却想去接受、去学习,这种种冲突,
在我们从近代以来对待外国来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这也是我们民族所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出的,曾经不断地反抗,在失败后变为了无奈的挣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过程中,郁达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产生了对生命意识的危机感。
《沉沦》引起人们对觉醒了的自我的关注,而对其赖以存在的生命本体予以重新审视的同时,主人公在试图塑造与完善自己人格过程所深受的痛苦与悲剧性结局,也促使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在肯定与张扬自我意识的努力中产生一种巨大的生命意识的危机感。
当面对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动乱时,青年知识分子一时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进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沦入消沉,思想上处于苦闷、感伤、忧郁、颓废之中。事实上,这是当时的社会通病,是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
这种苦闷,是一种时代的苦闷,这种颓废同时也打印着深沉的时代烙印。最后作者的对主人公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双重悲哀与失望。通过对比主人公与郁达夫本人,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Ⅱ 鲁迅创作的(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支持10楼)
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什么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的
Ⅳ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作的《水浒传》。
我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Ⅳ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Ⅵ 成人,开本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试创作的白话小说是
12岁到17岁时,鲁迅在绍兴的三味书屋学习。南京4年;1898年,鲁迅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求学,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日本7年;1902年9月赴日本仙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是东北大学医学部)学医,据说曾经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3月从学校退学,1909年从日本归国。在北京;1912-1926,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签事.在经历一段思想苦闷,对国民党、社会改革失望的痛苦后,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任教授、北京大学任讲师。1918年,他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在厦门和广州;1926年8月,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并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同居。上海10年;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这或许是把他定位为自由作家的论据之一,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鲁迅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
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是什么
《沉沦》
《沉沦》是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即震撼了当时的文坛。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1919年毕业后,郁达夫从名古屋前往东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读书四年的生活体验写下了此篇作品《沉沦》。
(7)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扩展阅读:
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激愤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
Ⅷ 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和白话诗集是什么
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是《尝试集》。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尝试集》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品影响: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如赞扬反抗沙皇专制统治,为自由而斗争的俄国囚徒《沁园春·新俄国万岁》 ;歌颂那用炸弹作武器,“一弹使奸雄破胆”的《威权》一诗,歌颂铁索锁着的奴隶,大叫“我们要造反了!”等等。
Ⅸ 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里活动,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