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张爱玲小说思想的现代性

张爱玲小说思想的现代性

发布时间: 2021-10-16 23:58:23

㈠ 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张爱玲的代表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红攻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沉香屑.第一炉香》等。

说张爱玲的小说特点,要先说一说她的出生背景,她的身世本身就苍凉而精彩。

3、独特的语言、入神的刻画

受中西文化影响,从小受唐诗宋词的熏陶,文字或古典借用、或西方文化引入,在新旧现代小说之间游刃有余,新旧文字完美交融,个人色彩鲜明,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她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故事,巧妙运用比喻和对比,再烂再糟心的事物,到了张爱玲的笔下都可以有生动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表达她的爱恨情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独特的美感。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内容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那个没落年代小人物的生活俗事。正是这些看起来很世俗的事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其内里的苍凉力透纸背。正是她文字所表达的力量,让我们读懂作品背后的苍凉惨淡。

她的作品总是让人无穷回味和反复思考。

㈡ 张爱玲小说反映了什么思想

1、本书简介: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2、思想意义:
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文章描写了曹七巧的悲剧人生,她的悲剧不仅仅是金钱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揭示了女性自身的弱点,显示出都市女性的精神病态以及欲望的膨胀。
张爱玲正是通过曹七巧非人性、非女性的扭曲,写出了在长期封建统治背景下,在受奴役被压抑遭虐杀的处境中女性的麻木、愚昧以及精神畸变。

㈢ 张爱玲小说的思想主题是啥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1945-1952去香港前,1952-六十年代到美定居前,定居美国到逝世.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

㈣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对于人物的心理刻划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④如《金锁记》中童世舫与长安恋爱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气味和感觉表达出了人物沉浴爱河的心理状态:

“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一点对方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写人的感觉:

“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是没有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

(《金锁记》)

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如:

“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金锁记》)

“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至极,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 《红玫瑰与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

(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虚伪中有真实,浮华中有素朴,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在今天看来,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勇敢时的一丝恐惧,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丝一丝,编织起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放飞掉。

正是基于此,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浓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在这一阶段,作家在情节的推动,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锁记》)

而有些只是一句话: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烟蒙蒙上升,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连环套》)

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同样,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一两句话的收尾,戛然而止,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金锁记》)

(2)、营造气氛的高手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一旦两人独处,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

“一眼看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

㈤ 谈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特色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将西方现代思想及写作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学做到了完美的融合, 达到了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张爱玲的创作能够在传统风韵中凸现现代个性, 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渗透出现代气息, 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立足于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派作家。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可见一斑。
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是备受读者关注的一篇小说。文章围绕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钱的贪欲打造的金锁围困的 30 年展开情节,七巧用自己的青春, 用受尽大家庭的欺侮, 最终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锁, 这金锁压制了她的情爱, 泯灭了她的人性。别人毁掉了她的一生, 她又变本加厉地毁掉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生, 最后在所有人的愤恨哀怨中孤单地死去。作家所描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没落贵族的家庭日常生活, 无论是构造故事、运用语言还是设置人物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极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而其小说的现代性也体现在《金锁记》的主题人物、艺术结构、叙述技巧的各个方面。
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 其哀歌的主旨, 不是对社会的批判, 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都市背景中, 展示人们精神的堕落与不安, 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就是产生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反省、批判和仇视, 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的思考。恰恰, 张爱玲就是这样表述了自己对于现代人与现代生活的理解。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是庸俗、琐屑、无聊的, 是一种存在处境, 人生的荒诞与荒凉在《金锁记》中被诠释演绎到了极点, 不仅描写了一段苦涩的婚姻, 也描述了一个女人的疯狂。张爱玲对人性的“现代”感悟也体现在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描绘出了现代人的多重变态性格和精神困境。曹七巧就像是一头困兽, 一生都在欲望的牢狱中挣扎, 在情欲与金钱欲的交织、冲突中, 由一个曾经天真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心理扭曲的疯子, 由此反映出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明的巨大冲击。
在艺术表现上,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则体现的更加充分。首先从故事的结构来看,《金锁记》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三十年前,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圆, 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类似这样的开场白在她的小说中还有许多, 从形式上看, 类似中国旧小说的入话, 是导入故事的套语。而在张爱玲的小说里, 它的叙述功能远不止于此。古典小说的开场白常常是要交待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等内容, 而张爱玲小说的开头更主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气氛, 要让我们进入她小说的氛围。在小说的结尾, 曹七巧在对往事苍凉的回忆中死去, 小说是以这样的一段文字结束全篇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 也引人深思, 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大团圆的结局模式。
在故事的进展中, 张爱玲还运用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法使她的故事叙述得更加流畅、紧凑。最典型的是故事中对十年光阴流逝的交代“:风从窗子进来, 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 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 望久了, 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 翠竹帘子已经褪色了, 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 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傅雷先生指出“:这是电影的手法: 空间与时间, 模模糊糊淡下去了, 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 ”
中国传统小说往往是以情节取胜, 有动人的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要稍显逊色一些, 不足之处在于很少深入到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去探究深幽细微的心理变化,而张爱玲却能够把古典叙事和现代叙述的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她的小说有动人的故事情节, 同时在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细节处理时又注意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也呈现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可以说具有“情节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二者的长处,在刻画人物的心理时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艺术手法:
首先是叙述过程中叙述角度的转换: 由全知视角的叙述转换成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视角叙述, 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 人物内心状态的表现, 主要是意识的直接呈现, 是典型的“意识流”的写作方法, 这也是现代小说的基本特征之一。《金锁记》中就有一段以主人公曹七巧的视角叙述的精彩段落, 七巧熬到分家另过之后,有一天当她爱着的小叔子姜季泽专程跑来向她示爱时,“七巧低着头, 沐浴在光辉里, 细细的音乐, 细细的喜悦…… 她微微抬起脸来, 季泽立在她跟前, 两手合在她扇子上, 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 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 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 ”这一大段的意识流动呈现了七巧在听到她爱了大半辈子却又得不到的人向她示爱后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喜悦—惆怅—暴怒—怨恨, 酸甜苦辣如排山倒海般翻腾在主人公的心头, 最终对金钱的贪欲战胜了对爱情的渴望, 她赶跑了季泽, 彻底做了金钱的奴隶。
其次, 作品还借用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来表现人物潜意识的思想活动。想着当年做姑娘时“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 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 无数的空钩子荡过去锥他的眼睛, 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 重重地向肉案一抛, 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 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的丈夫, 那没有生命的肉体……”。由记忆中死猪肉的气息跳跃到了自己现时的处境, 由现实的处境联想起过去健康自由的生活, 虽然没有一字明写曹七巧的心理活动, 但现代手法的成功运用得以让读者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 对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 张爱玲还通过对“意象”的精心营造来表现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 意象本是我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也是传统诗学的核心理论, 它构成了古典诗歌的主体性特征。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使用超越了古典诗歌中意象的使用功能, 既是小说规定情境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又是人物心理、处境及人物之间关系的隐喻和象征。在《金锁记》中“,月亮”是作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 实际上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也经常用到月亮这个传统的古典意象。小说中除去开头篇尾两处为笼罩全篇渲染气氛而提到月亮之外, 全文共有五处用到了月亮的意象。它的每次出现都反映着人物的心理,象 征着人物的命运。通过《金锁记》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张爱玲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学, 又利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佳作, 并把五四以来就开始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㈥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6]《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㈦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一《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热点内容
办公室总裁做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06 05:29:38 浏览:635
19年好看的宫斗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06 05:13:26 浏览:800
神奇宝贝在都市的小说全集 发布:2025-08-06 05:02:48 浏览:66
人妖虐恋古言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06 04:28:00 浏览:94
小说杨辰秦惜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06 04:27:06 浏览:222
小说言情娇妻美妾 发布:2025-08-06 04:17:16 浏览:779
官场都市小说 发布:2025-08-06 04:12:54 浏览:173
古言小说推荐带肉 发布:2025-08-06 04:06:28 浏览:52
网络小说的稿费怎么给 发布:2025-08-06 04:00:07 浏览:641
男主比较古板的女追男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06 03:55:09 浏览: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