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⑴ 现代文阅读所有题型的答题技巧急!!!!!!
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统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基调。
文中: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后文 照应前文 引出全文关键词 衬托 烘托 铺垫蓄势 反衬 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 埋下伏笔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
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 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
白描 象征 反讽 类比 联想 想象 托物言志 铺垫 比兴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
【备选术语】
(描写)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记叙)
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议论)
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说明)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
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6)“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①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
②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
③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筛选整合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
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词语能否置换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词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题目的作用及好处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统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基调。
文中: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小说),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后文 照应前文 引出全文关键词 衬托 烘托 铺垫蓄势 反衬 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 埋下伏笔
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⑵ 语文现代文阅读有何答题技巧
(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2、从“结构上”入手:
【备选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反复等。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备选术语】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生动形象,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白描 象征 反讽 类比 联想 想象 托物言志 铺垫 比兴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
⑶ 课外现代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抓住文章的题目,每篇文章起码读三遍,筛选文中的重点词语和中心观点,认真审题,完善简洁地回答问题等是现代文课外阅读答题技巧。
技巧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戏曲,说明的中心是中国戏曲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技巧二、由略到精最少读三遍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技巧三、还原词句就近找论点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技巧四、依靠重点词完善采分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像上面介绍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前有一个“又”字,此题就不会轻易丢掉采分点了。所以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技巧五、言简意赅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技巧六、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审慎对待,细心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须知: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考点、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考生因不仔细审题而丢失的分数,往往多于没有掌握知识点而丢失的分数。如题干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干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都是不注意审题所致。这类考生在答题时,往往是“想当然”,思维总停留在见过的题型上,总认为此题似曾相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答题,而很少去领悟此次考试出题者的意图。成绩发表后,才追悔莫及,为时已晚。所以,越是似曾相识的题,越要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⑷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我的建议,先看题目,带着题目去读文章,也可以先略读,再细看,不过考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采用第一种。答题时不要成片大,最好分条,条理清楚,怒要感性要理性答题,真确率高一些
⑸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方法
首先是散文的阅读.
散文基本特征: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散文据内容和性质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4、哲理散文。
其次是小说的阅读。
小说的基本特征:性格刻画丰富、细致;情节构造完整、复杂;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叙述方式: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一、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名词术语的归纳整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描写方法: ①语言描写 ②动作描写 ③心理描写 ④外貌描写 ⑤神态描写 ⑥环境描写 ⑦景物描写 ⑧场面描写 ⑨细节描写 ⑩侧面描写
5.修辞方法: ①比喻、拟人②夸张、反复③对比④对偶⑤排比、反问、设问⑥引用、反语、互文、双关
6.文章写法: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志;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7.赏析标题: 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③含蓄凝练、耐人寻味 ④巧用修辞、引人入胜
8.赏析结尾: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9.特殊用词: ①叠字 ②反语 ③双关 ④褒贬易用 ⑤大词小用 ⑥词性变化
二、阅读技巧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与探究
(一)概括提炼能力训练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察“概括提炼能力”的考点有:1、概括提炼中心、主旨;2、概括题目的用意;3、提炼记叙的线索;4、概括文章的情节;5、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6、概括文、段的内客;7、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
概括提炼中心或主旨其实就是归纳“人、事、景、物、情、理”之间的关系。具体方法与格式是人物和事件。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说明了…道理。
概括题目的用意:①总领全文、行文线索 ②画龙点睛、突山主题 ③含墓凝练、耐人寻味④巧用皆辞、引入入胜
提炼记叙的线索:人物、事物、感情。
概括文章的情节;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比如:2008年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
第19题.本文以书桌为线索贯穿全文,选材详略得当,质朴情深。从文章内容上
看,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①借书桌发泄自己对李老师的怨恨。(或回答“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②借画画的事例来写书桌。(或回答“在书桌上画画”)③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
比如:长春市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题。季羡林《怀念师友》:老舍先生的美好品质可概括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待人热情,广交朋友,体贴细致。
(二)词语理解能力训练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出题的正确形式为“说说下面加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答题的形式为“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语句特色评价:
生动形象、准确严密、通俗易懂、语言简练、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朴实无华、清新优美。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 冯骥才 《失去了的书桌》
第18题.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在朴实的叙述中恰切地表达了独特的内心感受。说
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分)
①每当坐在小桌前就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答案:①心旷神怡:原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里表达我坐在书桌前的喜悦心情。②莫名其妙:原指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这里表达了木匠师傅对我想要复原书桌的做法感到奇怪,不能理解。
(三)语言能力表达训练
1.修辞之美:了解几种修辞的形式与作用。
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心情,说明道理。
比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谢璞 《呼唤》
第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鹞鹰和老猫独特的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分别体会下面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4分)
①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响。猝然身子一斜,翻了个身,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气势汹汹地飞远了。②它如饿虎捕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具体地把鹞鹰擒斑鸠而没有得逞恨恨的神态描写出来。(答比拟或拟人均可)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猫看到猎物时急于得到猎物的状态。
拟人:把xx事物人格化,增强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人物xx的心里(心情),说明xx道理。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客的作用。
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优美。
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
引用、反语、互文、双关: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动活泼。
2.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的抒情,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3.用词之美:动词的连续,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入物的xx心理(心情),刻画了人物的格特征或反映精神品质,表现xx的高超技能;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心情),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如“金光灿灿、杀气蹲蹲”“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等叠词的使用。很有表现力。
(四)句子的理解能力训练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点题,总结全文。
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中间:承上启下、呼应(照应)前文(开头)、行文线索。
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内容方面:结古合人物性格、事件情节、事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
写法方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来谈。
比如:2008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试题 冯骥才《失去了的书桌》第22.古人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表现了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文章15段对四季景色的描写似与小桌关系不大,但仔细想来却很有韵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荫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荫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桠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这段文字写出了小桌陪我度过了美好的四季生活,渲染了有小桌相伴的温馨的气
氛,烘托了我对小桌的喜爱之情。(共4分,能围绕“陪伴、温馨、美好、静谧、和谐”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气氛可得2分;能围绕“喜欢、喜爱”等词语中任何一点谈情感可得2分)
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试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自然景色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欢快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五)表达能力训练
直桂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叔、描写,抒情、议沦、说明。
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2.描写的形式: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思想等。
语言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或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细节描写:指一些细小的或反复出现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如云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描写了景物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或衬托人物…的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为下文作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也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引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表现手法能力训练
正反对比;渲染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欲扬先抑;象征;联惩想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类比比兴;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辛章显态;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理手法。
1.正反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5.托物寓意:即假托一个事物,寄寓某种深刻含义。所托之物同所喻的对象必须在事理上很相似,才能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6.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即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表达方式是适应着写作目的和所用材料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材料不同,则表达方式不同,分为四种: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使人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说明——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便读者了解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等,都给人以知识。议论——是作者就所议论的问题所持见解,看法,态度,主张。抒情——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使读者与作者间产生共鸣.
9.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作家在作品中为了使事物描写富于动态美与静态美的和谐统一,虚写与实写的结合,经常采用此法。
10.类比:所谓类比几即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介于对比与比喻之间,同时也含有对比与比喻之意。它所涉及到的两类事物中,前一事物或对象是次要的,起到领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而令一事物是重点、核心,是作者所要集中阐释或说明的对象。
比兴,“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1.首尾拜应、自后照应:照应题目。解释题目、回答题目问题、结尾与开头内客一致、照应伏笔、前暗示后结果,后文对前文相同相关内容的照应。作用是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3.引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现在的趋势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目增多,它的答案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可能不惟一,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我们应该更重视作答的表述。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出思维的结果,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
⑹ 高中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可以稍快
]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⑺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验证。
【科学文】总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要点概括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枝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推断想象】题
答题技巧:找出推断的根据。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总之:所有的判断都必须来自原文,切切不可以主观臆断,建议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三道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⑻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⑼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现代文出题其实就是三大块问题,一是文章内容本身的分析;而是字词句的赏析;三是文章主旨。
在回答第一块的时候,你要确定你已经至少读了三遍文章,然后记住一点,答案在文中找。这类题目一般答题的范围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会告诉你,第几段或者是从全文来看啊,如果是告诉你第几段,你就在那段找,如果是全文的话,就找概括性的句子。还要提醒你看看分值,分值决定你要答几点。
第二块问题字词句的赏析,先找修辞,然后针对修辞进行分析,比如用了比喻、拟人的话,你就找出本体喻体,然后回答生动形象写出了什么什么等等。当然你不能光字词或者句子本身进行分析,还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有联系。
第三块问题是主旨的理解,这就挖掘了,一定要熟悉文章,这是前提。主旨的话,写人的文章比较好概括,借景抒情类文章难一些,不过你只要抓住所写内容的特点就能分析出来了,另外文中的一些字词也会提醒你的。
总之,做现代文阅读一定要熟读文章,这是我做了10年初中语文老师最大的感受。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我们可以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