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法杖责小说父子
Ⅰ 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说到中国古代的酷刑及其他残忍行为,其名目之多、手段之狠、受害之惨在世界史上是很突出的。翻一翻二十四史中的刑法志、酷吏传,查一查《太平御览》、《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的刑法部分,那里面记载的各种刑罚名称、各种刑具、各种用刑方式以及许许多多血淋淋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野史笔记、小说戏曲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述或描写,又为正史的记载提供了丰富的旁证。历代统治者暴虐的本性和害人的机巧在使用刑罚的问题上得到了极其充分的表现,恣意摧残人的肉体的种种怪术绝招都被创造出来,人类的残忍意识也通过各种残忍行为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许多残酷事件是今天的人们闻所未闻,甚至是连想也想不到的,作者下笔叙述它们时还不由得感到一阵阵的战栗。
历史上,各代正式颁行的法律中规定的刑罚有不少都带有残酷性。早在尧舜时期,三苗就开始实行“五虐”之刑,包括“截人耳鼻,椽阴黥面”等。夏代以“大辟、膑辟、宫辟、劓、墨”为五刑,周代以“墨、劓、宫、刖、杀”为五刑,这些都是伤残人的身体直至把人处死的酷刑。经春秋、战国、秦到汉初,刑罚的名目略有变化,如大辟的执行方式又分为车裂、凿颠、腰斩等,但大体不出五刑的范围。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废除肉刑,单以后的死刑仍然使用车裂、枭首等,直到清末都保留着凌迟。死刑之外,各代都通用笞杖鞭督枷等,已经废除的宫、劓、刖等肉刑在后世又不断被恢复使用。法律中规定的有些较轻的刑罚如流放、充军、苦役等,虽然不应属酷刑的范围,但它们常常以笞杖、黥面或釱趾等肉刑为附加刑。终封建社会之世,残酷的肉刑一直没有从朝廷的法典中废除。
而且,各代中上自朝廷、下至县衙还大量使用法外之刑(或称非法之刑)。统治者处置政敌、镇压反叛以及审理案件拷讯犯人时常常不择手段,所用的刑罚五花八门,毫无节制,大多不受法律约束,其残酷性与法内之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外之刑的名目究竟有多少种,难以统计,有的书中曾列举了其中的一部分。如《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卷八十四《推原用刑本意》一文中说:“后世暴君酷吏始有法外之刑,如炮烙、锻炼、抽肠、悬脊、剜膝、剥皮、鼎烹、甑蒸、腰斩、寸斩、刷洗、鸩毒之类,何其惨哉!”明末吴尔埙所著《仁书》也罗列了各种刑罚,“曰湛身,曰焚,曰炮烙,曰炙,曰自刭,曰不食,曰闭口,曰雉经,曰扼吭,曰立槁,曰没阵,曰触,曰坠,曰鸩,曰烹,曰菹醢,曰脔,曰斩,曰车裂,曰磔,曰锯,曰囊扑,曰剥,曰剖拉,曰杖,曰笞,曰槌击,曰刺,曰幽,曰冻,曰疽发背,曰恸哭。”上两处所列名目包括了一些法内之刑和其他死法,但更多的是法外之刑。这里见到的名目显然不是古代酷刑名目的全部,散见于正史及其他电机中的法外之刑的名称还有很多。
法外之刑的大量存在和肆意泛滥,与帝王专制的思想体系、政治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占同志地位的儒家学说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规定了等级森严的尊卑秩序,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具有主宰、支配乃至生杀之权,反过来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稍有反抗便被视为大逆不道。这种根深蒂固的伦理观念决定了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只能是专制。在朝廷之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皇帝的权威,在各级衙门起主导作用的是长官的意志,皇帝和长官的决策、命令常常就是不容违犯的法律。各代虽然有正式颁定的法规法典,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法制系统,国家基本上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皇帝和各级官府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他们可以随时改变既定的法律条文,随时发布新的法律条文。在专使政治的淫威之下,法律被挤压,被扭曲,显得非常软弱,当皇帝和各级官府使用法外之刑的时候,法律无力加以阻止和纠正。同时,非法的酷刑一旦经官方使用,它也就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后世的暴君酷吏重新使用这种非法酷刑时,便把前代的非法行为作为合法的依据。有时,前代的非法之刑会正式列入后世的法典,如凌迟在唐代之前是法外之刑,到了宋代之后以至于明清,就成法律规定的死刑之一了。
各种非法之刑不仅作为朝廷及官府正式使用的官刑长期存在,而且作为民间私刑长期存在。封建伦理观念表现在政治上,皇帝可以任意处罚臣僚,官府可以任意惩治百姓,而表现在家族和家庭内部,族规、家法也和国家的法规同样具有效力。族长对本族内的叛逆者或做了伤风败俗等错事的某个成员可以下令给予活埋、沉河、焚死、勒杀以及鞭杖责打等处罚,家长对于违法家法的家庭成员或奴仆可以随意责打直至处死。主妇对婢妾也常常给予非法的虐待,有的甚至割鼻、截舌、挖眼、断手、针刺、火烙,无所不用其极。家族之间、家庭之间或人与人之间发生械斗、仇杀或人身报复等情况时,也常常使用非法酷刑。此外,由于古代社会的法制不健全,民众的法制观念相当浅薄,民间抓获小偷、盗贼或奸犯常常不经官府而予以私刑处置,或剁手、或截指,或拷打、或割去生殖器等等,民间的黑社会组织如某些行帮、会道门有时进行残害民众或行凶暗杀等活动时也惯用酷刑;某些江湖术士、巫觋、神汉在招摇撞骗时也使用酷刑害人。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各种非法酷刑作为私刑而滥用的时候,演出的一幕幕悲剧也是够骇人听闻的。私刑的施行方式大都仿效官府使用的非法之刑,同时又有不少独出心裁的创造,这使中国古代的酷刑名目更加繁多,手段更为离奇。
历代的刑法是当时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酷刑及其他残忍行为在施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残忍意义,反映了统治者暴虐的一面。因此刑法同其他法规法典一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刑法中关于酷刑的量刑和执行也处处体现出统治者的阶级意志。《礼记》中明确宣称“刑不上大夫”,即对于士大夫们不使用和平民一样的标准来量刑,这显然是给上层统治者以特殊的照顾。汉初贾谊也说:“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故也。”即是说,士大夫们犯了罪,严重者可以将他们处死或赐死,而不使用黥面、割鼻等伤残肢体、侮辱人格的肉刑。看来肉刑的施用对象,只能是一般官吏和平民,他们一旦犯罪,总逃不脱各种酷刑的折磨。对于那些犯上作乱者、某反叛逆者如农民军的将领、抗粮罢税的百姓、杀死主任的奴仆等等,统治者更是惯用狠手。
Ⅱ 古代挨板子,受家法,杖责或挨军棍的电视剧(青年男子的) 具体到集数
佛跳墙17集,13分钟左右,有10板子!!很完整
Ⅲ 谁有宫廷打妃子杖责的描写
昭君受杖刑
2016年03月14日 F/F类, 全部评论关闭
君,名嫱,湖北秭归人,天生丽质,貌美无双。汉元帝贪恋女色,广选天下美女,昭君因秉性高洁,虽为良家子却不肯与毛延寿贿赂,因此画像被丑化,无缘得到皇帝宠幸。
深宫忧闷,昭君自学胡人乐器琵琶,一夜元帝夜不能寐,独自散心走入良家子住的殿庭,夜深人静,忽闻琵琶幽咽之声,哀婉动人,便让随身太监打探何人奏琴。去不多时,宫人禀报,乃王昭君,元帝大赞,急命安排昭君侍寝。
殊不知,后宫遍布得贵妃史娘娘的耳目,早把宠幸昭君一事报与史贵妃。这史贵妃名门之后,父兄皆是达官显贵,册封贵妃后更是全家鸡犬升天,作威作福,平日仗着皇帝宠爱对后宫其他嫔妃心狠手辣,表面宽厚人爱,实则带毒刻薄,哪个妃子被宠幸,便立刻寻其短处,动用家法惩处,后宫嫔妃人人自危,一不小心粉嫩的玉臀就被小太监棍杖伺候。
对皇上选美之事史贵妃本就极力反对,这下皇帝召幸良家子更是醋意大发。第二天一早,皇上早朝,史贵妃便命人将昭君带入自己寝宫。昭君入宫一年有余,听闻史娘娘素有手段,可昭君自幼清高正值,自然不会曲意迎逢。见了贵妃便按礼数下拜,这史贵妃一面只是吃茶,并不理会,偷眼观瞧昭君,只见清丽脱俗,身形婀娜丰满,虽衣着朴素却楚楚动人。半响,昭君以跪的两腿酥麻,仍不见贵妃答言,便知其有意为难自己。一时,贵妃终于命昭君起身,跪了半个时辰的昭君起身自然有所迟慢,贵妃大怒:“好个不识抬举的良家子!如此不把本宫放在眼中!不知道宫中规矩怎么伺候皇上?拉下去给我按规矩重责二十大板!”正要施刑,一旁心腹太监假意替昭君求情道:“贵妃莫要动怒,良家子不知礼数,娘娘慢慢教导就是,臣闻这王昭君善工琵琶,不如让她给娘娘奏上一曲,将功折罪如何?”说罢给史贵妃使了个眼色。贵妃会意,便说道:“本宫素来宽厚待人,就命你演奏琵琶一曲。来人,看过琵琶。”昭君一见,倔强的脾气也上来了,并不顺从,接过琵琶言道:“琵琶弦太长,无法演奏,王嫱实难从命!”贵妃一听,勃然大怒,心腹太监随即应和:“好个王嫱,如此不识抬举!娘娘,后宫有如此刁妇实在有辱娘娘圣明!”“来人,给我拖下去,重责40大板,狠狠打,与我揭她一层皮!”贵妃话音刚落,如狼似虎的太监便将昭君胳膊一左一右架住,哪知昭君一挣,“我自己走!”便随太监出了大殿。
大殿门口早已摆下刑具,这汉朝打板子不同寻常,没有刑凳,一个石台,受责之人半跪半站,俯身下去,吃板子的屁股刚好向上撅起。昭君被两名太监强按到刑具之上,双手分别被扣在两侧不得动弹,双脚被捆在一起,以免受刑时双腿乱动,双肩也被小太监死死按住。昭君起初挣扎,两名太监哪里容她乱动,捆绑完毕,其中一名太监解开昭君束腰,粗暴的扯下昭君的裙子和小衣,又将上衣撩起,此刻,昭君的娇臀完全暴露在刑杖之下,之间两股白皙,浑圆丰满,因为撅着更显上翘丰盈。此刻的昭君把心一横,等着板子落下,谁知半响没有动静,随即殿外一群女众陆续进来,在刑具两侧分列开来,原来是贵妃娘娘杀鸡儆猴,让全部良家子都来观看行刑,一来显示贵妃威严,二来给所有良家子一个下马威:看谁还敢勾引皇上!
这时,执事太监传话:“良家子王昭君不尊礼数,顶撞贵妃,念其初犯,重责四十廷杖,以儆效尤!来人,与我行刑!”话音刚落,大板便一左一右拍在昭君粉臀之上,“一、二、三……”报数太监阴阳怪气的喊着,昭君腰肢扭动,起初两板还能咬牙挺住,五板过后昭君便痛不可当,“啊……啊……唔……啊——”杖刑的太监都是史娘娘调教出的心腹,人称活阎王,丝毫没有怜香惜玉之心,何况昭君这样刚烈女子他们更是要好好收拾一番。板子抡起,呼呼带风,交替落于两股,一板下去臀丘上便是一道红痕,伴着昭君撕心裂肺的熬刑之声,回响在大殿周围。两旁的良家子纷纷低头不语,一个个面如死灰,都不住的去摸自己的屁股。“啊……啊……”“十九,二十!”“启禀娘娘,王嫱受刑过半,请娘娘严刑!”此刻的昭君疼痛难忍,停顿下来的间歇更使她通上加同,臀丘上已经完全红肿,有血丝渗出,头发散乱,丝毫不能动弹。史娘娘在殿内一面吃茶,一面听着昭君呼喊,甚是得意,命人将雕花椅摆出,款款不出大殿,朝着刑具上的王昭君轻蔑一笑:“王嫱,你可知罪?”一顿板子打的昭君傲气全无,她开始知道后宫的险恶和家法的厉害,她的清高与孤傲只能招来更重的责罚,“娘娘在上,奴婢顶撞娘娘,理应——理应——受责。”昭君强忍疼痛,又羞又愧,低头伏打。“早知礼数,何必招此责罚,今日赏给你这顿板子让你长个记性!与我加力打这贱婢!”说罢命太监继续行刑。两名太监稍事休整,又抡圆板子比前刻更用力打在两片红肿的屁股上,“啊……啊……娘娘饶命!”昭君两股已然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嘴里连连求饶哀告,“娘娘饶命——”“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昭君此刻已感觉不到屁股的存在,剧烈的疼痛早已盖过羞耻和自尊,捆绑解下,两旁太监架起昭君拖到史贵妃面前,昭君跪爬起来,向上施礼,“王嫱,本宫责罚你可有怨言?”“不敢,谢娘娘赏打,奴婢谢娘娘恩典,求娘娘饶过。”史贵妃心满意足,佯装仁厚的命宫女给昭君提上小衣和裙子系上腰带,鲜血立刻渗出,又命太监将昭君抬回良家子居住处。自此,昭君傲气全无,再也无心用才华和美貌在后宫争得一席之地,良家子也都知晓了这位贵妃娘娘的厉害。
昭君哪里知道,日后远嫁匈奴,更有难以忍受的责罚等着她。
Ⅳ 杖责小说
《龙之家训》 by 翊涯
《秋水余波》 by 吹不散眉弯
《我们只活这一次》 by 冷漠笑春风
《十字军魂》 by 归云燕
《深宫怨》 by 拿鹤
《星夜苍茫》 by 惋秋
《秋水落霞》 by 吹不散眉弯
《秋水蒹葭》 by 吹不散眉弯
《黑帮的家法》
都是晋江上的
Ⅳ 家法春凳去衣杖责视频
红楼梦电视剧就有,具体那集我也不清楚
Ⅵ 酷刑的种类
疑神疑鬼 头顶钻洞
人类学家在欧洲和南美洲曾发现大量被钻孔的头骨,其历史可追溯到7000至2700 年前。头骨中的孔是由人造石器钻出来的。专家们称,这种仪式应用于成年男性。这种仪式虽然流传广泛却极其恐怖,而且仍是人类学中最难破解的谜题之一。是什么人做了这些事情?为什么这样做?或许这是史前的一种酷刑?
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可能引起的痛苦外,这种做法还称不上一种真正的酷刑。西班牙格拉纳达(Granada)大学的研究员告诉我们,毫无麻醉的钻孔过程序要持续大约10-15分钟,然而大部分(据研究约占70%左右) 头骨被钻孔的人却能够神奇地幸存下来。截至目前最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头骨钻孔”其实是一种神秘的仪式。然而它的目的却始终是一个谜。
中国特色 老虎凳
老虎凳是中国特有的酷刑,属于反关节酷刑的一种。该刑常见于各类影视作品,阴险至极。受刑者双手反绑,呈坐姿被固定在一条长凳上,大腿部位以绳索绑紧,用刑时受刑者脚下被不断垫进砖块,疼痛难忍。
老虎凳的作用在于牵拉受刑者腿部的关节韧带,并造成膝关节脱臼。据史料记载,受刑者坐老虎凳一般垫上3块砖时就会大汗淋漓,5块砖时膝关节完全脱臼,人会昏厥。施刑者通常每加一块砖后会暂停一会,令受难者的痛苦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加重用刑力度。
女性在接受此刑时痛苦比男性更甚。他们的韧带通常比男性柔软,所以往往要加到6块砖时才昏厥,有过这样的记载:施刑者在受难者昏厥苏醒后,将受刑者从老虎凳上解下来,再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施刑者架着她强行跑步,以增加她膝关节的痛苦!
绝非SM 鞭挞
一直以来,鞭打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酷刑。用于实施鞭刑的工具,是边缘非常锋利的硬牛皮带。受刑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臀部以及背部——这里的肉很厚,不至于将人打死,却绝对够疼 。时至今日,我们知道位于亚洲的文明国家,狮城,新加坡仍然在使用鞭刑。
鞭刑的方便之处,首先在于对工具的要求不高,只要一根鞭子就好,实在没有鞭子,柳条、绳子、皮带、电话线等等都可以,如果是在家里,这个范围还能够扩展到衣架、筷子以及书本杂志之类随手能够抄起的任何一件东西。比如在杂志的某编辑家里就曾长时间使用的竹制衣架,弹性极好,绝对属于实施鞭刑的上佳之选。
鞭刑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占地面积不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把犯人捆绑扎实,随时享受用刑的乐趣。
耸人听闻 虎豹嬉春
行刑时,将女囚与猫鼠同困于麻包袋中,向其中抛入点燃的炮竹,受惊的猫鼠会撕咬女囚将至遍体鳞伤,而后施刑者将在其伤口上淋洒盐水……类似的刑罚见于古代欧洲对基督徒的酷刑。不同的是,施刑者将一口大铁锅扣在受刑者的腹部,锅里关着几只活蹦乱跳的老鼠。然后他们给铁锅加热,闷在锅里的老鼠会迫不及待地要逃出来,以致挖穿受刑者的肚皮。
苦辱兼具 水落石出
用水灌进受刑者的肚子,使对方肚胀如鼓,仍不停灌注,并不时大力压迫受刑者的腹部或用脚大力践踏,使受刑者呕吐,再灌……如是者三四次后,受刑者将七孔流水,痛苦不堪……记得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经写过一部书,回忆当年天桥老艺人们的艰难经历,其中就记录过这么一段。具体是哪个老艺人记不清,但当时他受的就是这种刑罚,行刑时还有几个鬼子不停地踩在他的肚皮上,最后不堪痛苦而死。
古已有之 过山龙
李伯元的《活地狱》对此刑如此记载:“是叫锡匠打一个弯曲的管子,扯直了要够二丈多长,把犯人赤剥了,用管子浑身上下盘了起来,除掉心口及下部两处。锡管子上边开一个大口,下边开一个小口,用百沸的滚水,从这头浇进去,周流满身,从那头淌出去。这个开水,却不可间断。”貌似以前看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杨乃武也险些遭受此刑,想来这简直不是受刑,等同枪毙!
浑身发毛 骑驴
这种刑罚不少人听说过。受刑者被脱光衣服,骑在一个顶端锋利如刀的倒V字形装置上,有时甚至会在受刑者的四肢挂一些重物。这种花活儿似乎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偶有表现,至今仍然被一些心理上具有虐待倾向的人喜好。但据说在西班牙的军队里,直到20世纪这还是他们的“家法”!
Ⅶ 杨慎,杨壮元明朝人的家风和家训
杨慎:一曲诗词传天下 "四重""四足"教子孙
●视频脚本
四川新都杨升庵:“四足”重千钧 勤廉传佳话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曲抚今追昔、大气磅礴的千古绝唱,这是一份洞穿历史、笑看风云的豪迈情怀。491年前,一位词人在湖北江陵长江之畔挥毫写下这篇传世之作,他就是一代大家杨升庵。
杨升庵,本名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后人习惯称其为“杨升庵”。
杨氏家族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升庵23岁便考取状元,是明朝四川地区唯一的状元,曾任经筵讲官,也就是为皇帝讲书的官员。受父辈影响,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公元1524年,在明朝著名的政治斗争“大礼议”事件中,触怒嘉靖皇帝,被罢官杖责,并终身流放云南。
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研究会秘书长 张德全: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崩,因其无子,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皇帝继位以后,杨廷和(杨升庵父亲)就根据封建礼仪,要求皇帝尊他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父”或“皇叔父”,当时杨升庵和父亲同朝为官,也支持父亲的提议。但是嘉靖皇帝一意孤行,想要尊他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在事件中杨氏父子触怒了嘉靖皇帝,最终杨廷和被迫辞官还乡,而杨升庵则两次被杖,并充军云南,永不赦免。
杨升庵流放云南前夕,与妻子告别时,亲笔书写家传的《四足歌》,作为对子孙的谆谆教诲。
《四足歌》中这样写道:
茅屋是吾居,休想华丽的。画栋的不久栖,雕梁的有坏期。只求他能遮能避风和雨。再休想高楼大厦,但得个不漏足矣。
淡饭充吾饥,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馐的有断时。只求他粗茶淡饭随时济。再休想鹅掌豚蹄,但得个不饥足矣。
丑妇是吾妻,休想美貌的。只求她温良恭俭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个贤惠足矣。
蠢子是吾儿,休想伶俐的。聪明的惹是非,刚强的把人欺。只求他安分守己寻生计。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个孝顺足矣。
杨升庵在滇南三十多年,恪守清贫而不忘初心。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平生著述百余种。《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升庵个人虽淡泊名利,却时时关心民间疾苦。当时,昆明一带的豪绅以修浚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敛财肥私,杨升庵正义凛然地写下《海口行》、《后海口行》等诗篇痛加抨击,诗中写道“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他还写信给云南巡抚,请他制止这种坑害百姓的恶行。
在云南期间,杨升庵竭尽全力传播中原文化。他常常独自深入边地各处游历,与当地各民族倾心长谈。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其中有著名的“杨门七子”,对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云南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杨升庵的民间故事。人们赞誉他不畏权贵的风骨,钦佩他广博多才的学识,学习他知足常乐的高贵品质。
Ⅷ 宫廷杖责
中国古代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罚。杖刑的起源甚早,《尚书·舜典》有“鞭作官刑”的说法,意即用鞭杖惩罚失职的官吏。汉、魏、晋都设有鞭杖的刑罚。至南北朝梁武帝(502~54在位)时,才把杖刑列入刑书,作为一项正式的刑罚手段。
虽然杖责这种刑罚看起来似乎很普遍,但是翻遍史料,整个清朝记录在案的宫中女眷遭受“杖责”事件也只有三次而已:
一、乾隆帝惇妃杖责宫女
惇妃汪氏是乾隆帝晚年非常宠爱的一位嫔妃,汪氏不仅长相美丽还很会讨乾隆帝喜欢,因为生下了被乾隆帝视若珍宝的十公主,所以惇妃地位更加稳固,一时间风光无限。
由于母女二人都深受乾隆帝宠爱,所以惇妃逐渐变得骄横起来,一次,惇妃因为一时火大竟下令杖责身边犯错宫女,因为惇妃脾气大,加之宫女身体瘦弱,一顿廷杖打下来,这位宫女竟然被打死。
乾隆帝闻讯后大怒,不仅将惇妃将为惇嫔,还责令其赔偿宫女家属大量丧葬费和生活费,不仅如此,乾隆帝还说“即使是富有四海的自己,也从不无故伤人,身边人即使犯错,一般也就打二十板子,最多不过四十。”
由此可见,宫女犯错,并不轻易遭受杖责的,诸如“一丈红”这样的酷刑更是极少使用。
二、咸丰帝玫嫔杖责宫女
另一次宫女遭受杖责是发生在咸丰年间,咸丰帝宠爱的玫贵人也因为宫女犯了小错而大发脾气,一怒之下对一名宫女施以廷杖之刑。
宫女遭受廷杖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咸丰帝那里,咸丰帝非常气愤,将玫贵人叫到御前训斥道:“当年老祖宗乾隆爷在世的时候,他的惇妃非常得宠,即便生育了乾隆爷宠爱的十公主,还因为打死宫女而遭到惩罚,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贵人呢?”
咸丰帝下令,将玫贵人降为玫常在,过了几天,宫女因为伤重而去世,咸丰帝又将玫常在再降为官女子,并褫夺了封号。由此可见,并不是谁都能在任何情况下随意使用廷杖之刑的。
三、慈禧太后廷杖珍妃
和以上两名宫女遭受廷杖不同的是,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宠妃珍妃也施以了廷杖之刑,究其原因是因为珍妃破坏祖宗家法、干预朝政,并且还有卖官鬻爵的行为。
慈禧加给珍妃的这些罪名确实是珍妃做下的,但是清朝从无廷杖嫔妃的先例,慈禧此举,主要是要打击一下珍妃嚣张的气焰,为自己不受皇帝待见的侄女隆裕皇后出气,同时借此打击光绪帝。
慈禧对珍妃施以的不是普通廷杖,二十“褫衣廷杖”,说白了就是扒了衣服打板子。这不要说是对于嫔妃,就是对于宫女,也少有如此,慈禧此举为了就是羞辱珍妃。
整个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记录的宫中女眷遭受廷杖记载的也就是这三次,廷杖虽不对宫女随便使用,但是对于宫中的太监确是经常使用的,太监与宫女不同,他们出身低贱,大多是贫苦农家走投无路的孩子,与出身八旗的宫女自然不可相比。
(8)现代家法杖责小说父子扩展阅读:
杖刑的手艺技巧:
三百六十行中没有这一行,但这一行绝对是靠手艺吃饭的。笞杖在手,生杀、轻重仅在一念之间。于是,怎么打人就成了一门学问。李伯元《活地狱》第九回提到此事:
从来州县衙门掌刑的皂录,这小板子打人,都是要预先操练熟的。有的虽然打得皮破血流,而骨肉不伤;亦有些下死的打,但见皮肤红肿,而内里却受伤甚重。
有人说,凡为皂录的,预先操练这打人的法子,是用一块豆腐,摆在地下,拿小板子打上去,只准有响声,不准打破;等到打完,里头的豆腐都烂了,外面依旧是整整方方的一块,丝毫不动,这方是第一把能手。凡是犯罪的人,晓得自己理屈,今日难免责打,不惜花钱给这掌刑的……
这样一来,掌握这种高超本领的人,不仅能够顺利完成笞杖任务,而且可以执法违法,从中渔利。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罚分考十四》记载,明代厂卫负责施行廷杖的校卒在训练时,先用皮革绑扎成两个人形,一个里面放上砖头,一个外面包上纸,然后再给他们穿上衣服,让校卒对他们行杖。
放砖头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轻内重”手法的,要求能做到看起来似乎打得很轻,衣服也不要破损,但里面的砖头要打碎。包纸的人形是用来练习“外重内轻”手法的,要求做到看起来似乎打得很重,但里面包裹的纸不能损伤。行杖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才算合格。
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中曾记载着他在刑部监狱中亲眼看见的一件事:有三个犯人遭受同样的杖刑,为了少吃点苦头,他们事前都贿赂了行杖的差役。
一个犯人送了三十两银子,被稍微打伤一点骨头,养了一个月的伤;第二个犯人送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一点皮肉,不到一个月就好了;第三个犯人给了一百八十两银子,受刑后当晚就步履如常了。
很显然,有钱人犯错误,只要打点得力,一般是可以免去皮肉之苦的。最苦的是那些老百姓们,老钱见不着几个,到头来犯点错误,使不上银子,一准落得被狠揍一顿了事。
Ⅸ 四川崔氏族谱
崔氏第二十六世孙崔海斌介绍 大屋基崔氏源流 “言不根经史,谓之梦浪,人不识本源,谓之浮生”。我崔氏之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崔氏子孙值得了解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我们大屋基崔氏的源流及家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使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个方面:崔氏的源流。——也就是崔家是怎样起源、怎样流传到现在的。 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崔氏先祖 崔氏出自姜姓,即姜姓神农氏(炎帝)之后。 相传,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农历辛未年4月26日)为少典与任姒之子,因居于姜水(渨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其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共工之从(堂)孙伯夷,因辅佐大禹(共工和伯夷爷孙二人,从尧至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经吕侯壤、吕侯发......衍、远、我食、孙藏、伯陵到西周初年的吕尚——即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殷王庚丁8年(己酉年8月初3,即公元前1211年农历8月初3)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受封于齐,立齐国(诸侯国),称齐太公,卒于周康王6年(戊辰年,亦即公元前1072年),寿139岁。其陵冢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公里。妻:申姜。 齐太公姜子牙有嫡、庶子共13名:丁、任、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太公传位于嫡长子姜伋(齐丁公)。 少典、神农(炎帝)、共工、伯夷、姜子牙、姜伋等均是崔氏的先祖。姜子牙是炎帝第54代孙。 第二部分:崔姓来源 齐太公姜子牙传位于齐丁公姜伋,丁公嫡子(正妻之子)姜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国君之位,但他却让位于丁公庶子(丁公之妾所生之子,季子之兄)叔乙。叔乙划了一片叫“崔”的地方(后有“崔氏城”,即今山东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给季子,作为其食采(采收食物)之地,后来季子就以崔地为姓,得姓后,所生之子穆伯即不再姓姜,而姓“崔”。 姜季子是我崔姓一世祖,崔穆伯是我崔姓第一人。 第三部分:崔氏世系 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野8世孙夭,夭生崔杼(齐国正卿)杼生明,明生良。良15世孙崔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 崔 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融生石,石生崔廓(一作崔广),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朝生舒(汉四郡太守)。舒生篆(郡文学),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后有崔元喡,唐中宗封为博陵王。至宋绍兴时,崔世明迁粤省广州,其子崔与之累官四川,安抚制置(四川安抚使),使后封南海郡公(广东经略安抚使)。遂移子于江南,晚年又移子于闽省(福建)。与之玄孙崔唐臣(宋末隐士),其孙崔或为元世祖刑部尚书。至元顺帝12年(公元1334),世宗公诞生,又经承祖、德义、旺元至成章公。明正统3年(1439),成章公父子四人移居广东。 以福建世宗公为始祖,6世缙孙、7世富公、8世华忠、9世琳公、10世孟正、11世庆公、12世元举、13世时信、14世盛公、15世斯显、16世奕荣、17世子裕公(我大屋基崔氏入川始祖,1681年9月21日生于广东龙川县,1785年殁于四川威远大屋基)于康熙戊戌年(1718)入川,创业资威,生成昆、成仑、成灵、成康四子。至今已290年,繁衍了13代后人(从世忠公算起为第28代)。 另外在此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我7世祖富公娶了两房妻室,大房扬氏生8氏时忠公、荣忠公、华忠公,二房廖氏生8氏信忠公。信忠公之后:9世珍公、10世孟举、11世曰昆、12世元升、13世金公。 金公之子:14世奇相、奇卿、奇爵、奇轮、奇择。 其中: 奇相之后,15世斯琳、16世奕泮入蜀后住(现青山村)高屋基; 奇爵之后,15世斯玑,携16世奕广、奕东、奕亮、奕勋、奕尤5子于雍正丁未(1727)年入蜀,后立祠堂于本村蓝沟,现已繁衍到第27代。 此外,本村糯米长老屋基(崔慈方大房子)、资中城西周家碥和四眼桥、朱家坝崔氏,都是我华忠公之后裔。 也就是说,我们大屋基和糯米厂、周家碥、四眼桥、朱家坝以及蓝沟、高屋基崔氏,都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以上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崔氏家风——也就是我们崔氏家族为人处世的作风、风气问题。 家风,乃一个家庭、家族之风气。家风好坏,关乎一个家庭、家族之成败兴衰。大屋基崔氏家风严谨、纯朴、进取、向上,影响和造就了十数代族人,并在本地形成了纯朴、忠厚、斯文、善良的优秀民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民国二年(1913)重修之《大屋基崔氏族谱》和大屋基崔氏历代族人处事风格中不难看出,崔氏家风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团结互助。团结互助之精神,在《大屋基崔氏族谱》中体现突出。如《崔氏族约家规》第六条:“合族子弟,无职年少者,务期族董等暨总首,于春祭时斥令其父兄,使习士农工商,视其才职量人施行,如家贫年壮,能农能商无本者,该族董等协总首提议,筹给资本,方能各有职业,得谋衣食,使其族无游人,自然一族富强”。第七条:“矜恤鳏寡孤独,穷而无靠者,当春祭时族董等协总首,务集众族提议,原量周恤,作一本万殊亲爱之意,免至呼号无处,贻笑他人”。第十四条又说:“愚朴子弟出外,勿论大小事件,有理被人欺压者,向凭族董等,必要挺身出头,或凭理,或兴讼,务欺争至极处,将理拿回,以免愚朴出外被人欺压”。此等,无一不体现出该氏族团结互助之精神。 崔氏家谱、族谱,寻根问祖 2、勤奋节俭。《崔氏族约家规》第十二条规定:“族内倘有不肖子弟,好吃懒做,不顾父母之养者,被父兄来祠报告,该族董等,不得徇情,按照家规,满杖八十,以戒下次。如果执拗不改,仍蹈前愆,着凭三族,送官首究,剔出萌芽,免生忤逆”。第五条:“用财本生人之常,但要处置合宜。当加厚于所亲,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钱已属浮奢。是以丰俭贵适其宜也”。第八条:“令习勤俭。勤能成事,俭可积锱。训导子弟习勤习俭,则士可发贵,农工商贾皆能发富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族人勤奋节俭之家风。 3、斯文重才。重视文化、重视任才,在历代崔氏族人中蔚然成风。且不说历史上其出过多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和英雄豪杰,仅《崔氏族约家规》即可充分证明。如第三条:“培植人才。凡族中生有英俊聪明子弟,家极贫无力读书者,该族董等协总首,筹给历年膏火,或尝会给款,或承首募化合族给出,以便家寒子弟造成人才,始可光前裕后一族生辉”。第四条:“鼓励人才。凡族中子弟住高等小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八钏;住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并陆军小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二钏;住高等学堂及法政学堂并通省中央师范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六钏;住京师大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二十钏。奖给虽微,以资鼓励我族广出人才之意耳”。由此,可见崔氏斯文重才之一斑。 4、礼孝守法。礼义孝道、遵章守法是崔氏家风中又一特点。《崔氏族约家规》第一条云:“合族必要讲求尊卑、上下秩序为宗旨。如有以下犯上、以卑慢尊、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等事,报告祠会,该族董等,问清实情,严执家法秉公处治,不得畏势徇情,方服众意,而息讼端”。此间含礼义;第二条规定:“孝顺一则。父母养育,恩德深似海,大如天,杀身难报。为子者,必遵孝经所云:居则致其安,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能尽此五者,方报十万一耳”。第十三条:“族内如出忤逆子弟,不畏王法,胆与父母斗殴,或与胞伯叔斗殴,有伤有证,一经报告,该族董等,凭集三族,立予杖毙,免出巨案,以正人伦,而敦风化”。此为倡孝道;第九条强调:“严禁嫖赌。嫖则损精耗神,夭寿之由来也。赌则贪耍,弃职倾破之由来也。不嫖不赌,即弱添寿,算贫足衣食”。第十条:“洋烟一则,朝廷之禁严矣,父母之戒密矣。吸之不甘不芳不暖不饱,且耗时费事,颓志伤躯。有瘾者述宜戒净,无瘾者谨守莫尝,免受朝廷法律,以贻父母欢心”。十一条:“如有子弟不遵庭训,在外妄作非为,或窃或盗,事小者,该族董等严执家法,杖责四十,以戒下次。如犯事大者,自行捆送地方官处治...... ”此为守法纪。 如此这般,无不体现出崔氏遵章守纪之优良家风。希望我们崔氏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继续保持和发扬崔家的优良传统和风气,为强国兴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前面说了我们崔氏族人“从何而来”,处世怎样,下面想以本人2007年5月撰写的一篇《大屋基崔氏祠堂赋》,表述一下我们该怎样承前启后,世世代代发展繁衍下去。 《赋》是这样写的: 威邑北隅,资南偏西,地灵人杰之乡,山青水秀之地,崔氏宗祠大屋基气势恢宏,参天大树古花兰世人称奇;田连阡陌,堪称米粮之仓,土产万物,实为生息宝地。自古出贤良,仁义满乡里。 回首悠悠岁月,追忆历历先驱:一七一八,我祖裕公入川来,创业资威,历尽艰辛务农经商展宏图;一八三0,先辈立祠大屋基,子孙昌盛,人财两发强国兴家留美名。 世事沧桑,秋去春来历经二百九十载寒暑;斗转星移,花谢花开香传一十三四代后人。士农工商百业兴,我崔氏生生不息,撑起华夏一片天地;文武才俊千般秀,吾族中贤能辈出,孕育国家无数栋梁。 国泰民安之世,民族腾飞之时。百舸争流,崔氏子孙且发扬祖先优良传统,为国为家作贡献;千帆竞渡,族内子弟须振奋我辈创业精神,为党为民立功劳! 历史滚滚向前,光阴漫漫无穷。任重道远,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再接再厉创佳绩;承前启后,代代亲善和睦携手并肩同德同心成大业。 功赫赫,耀我崔氏门庭;名鼎鼎,报吾祖宗先烈! 谢谢大家! 不当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崔海斌: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
Ⅹ 古代挨板子,受家法,杖责或挨军棍的电视剧(青年男子的) 具体到集数
怀玉公主第46(成安,黄维德演的)(97 吴应熊)(3 怀玉格格),皇宫宝贝第11集(这个很好),霍元甲郑伊健版,还珠格格,玉指环(第7),大丫鬟,覆雨翻云,帝女花,真爱诺言,康熙秘史,换子成龙,新方世玉,凤穿牡丹,光荣岁月第24集,李小环与苗翠花30集,大汉天子第一部李勇又挨打,南少林(吴京演的,他爹有打他),锁清秋11集,杨门虎将,天涯赤子心冯绍峰有挨打,残剑震江湖(乔振宇他爹用军法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