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是现代小说吗
⑴ 《社戏》为什么是小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其中收录了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小说。书名之所以定为《呐喊》,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具体而详细地解释道:“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以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我们读《狂人日记》,便真切地听到发自先生体内的呐喊;读《阿Q正传》、《故乡》、《药》,仿佛看到先生因农民的麻木、不觉醒而振臂高呼;读《孔乙己》,我们同样体会到先生对那些受封建社会摧残毒害而迷失自我的知识分子痛心疾首…… 但是,我们读《社戏》却很奇怪:先生的那种急切呐喊似乎在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中消失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呐喊》中呢?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直接指斥的篇章显得那么不协调。如果说是因它与《呐喊》中其他作品作于同一时期才被收到一起,那么,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朴素的乡土人情为什么和破败不堪、人情淡漠的故乡及“辛苦麻木”、愚昧、守旧的“病态社会的不幸人群”同时出现在《呐喊》中呢? 我想,探究这个问题,还是看一看《社戏》的全部内容吧! 《社戏》分为两个部分,是一篇自传性很强的小说。前一部分作者用幽默讽刺的杂文笔调,先写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戏园两次看京戏的恶劣印象。第一次看京戏,一进戏园,便被冬冬皇皇的响声震得头晕目眩,为找座位碰了一个大钉子。而所谓座位者,乃一条又窄又高的条凳,先使“我”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行刑拷打的刑具,不由得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这哪里是看戏,简直是受罪!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和联想对京戏作了尖锐的讽刺。第二次是受好事者的怂恿,去看名角谭叫天的戏。这回是连刑具那样的条凳都没有,只能挤在人丛里站着看。向身边的胖绅士问了一句话,还受到他的蔑视,只好忍气吞声耐心地等着主角,苦等之余“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便挤了出去”。“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作品以诙谐揶揄的笔触写出了“我”在北京戏园里所感受的吵杂、势利、冷漠、庸俗的恶浊气息。 接着,回忆的镜头由近及远,由看京戏追溯到看社戏,“我”好像冲出乌烟瘴气的氛围,进入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呼吸到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小说第二部分写“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里的人纯朴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夜里行船的时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到达戏场,虽未看到想看的内容,但“我”的心情舒畅万分。回来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家的。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家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儿时平桥村的一切至今仍然使“我”觉得“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 在小说里,有嘈杂的都市生活与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对比;有粗俗自私的城市人与亲切和善的农民的对比;有愚陋倨傲的成人与聪明天真的儿童的对比;有充满生存竞争的纷扰社会与优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对比。小说里说的“不适于生存”的地方,不仅仅指看戏的戏园,而且指拥挤嘈杂、尔虞我诈的当时的社会生活。在这里,人们你拥我挤,争夺、抢占着自己的“地位”,人们凄凄惶惶地进行着生存空间的竞争。这里是一片纷扰,一片嘈杂,让人不得舒心,让人不得愉悦,人与人之间没有真诚,没有感情交流。而“我”记忆中的“乐土”——平桥村,也不仅仅指平桥村,它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在这里,人情淳厚、景色宜人,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你争我夺,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宁静、温馨、平和。这才是作者理想的场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社戏》描绘理想的图景,实为针刺当时的社会。作者对清新自然、纯朴恬静如平桥村一般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实是对如戏园一样尔虞我诈、不适生存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仍执迷不悟、自得其乐的人们的断喝。 这也许是《社戏》收录于《呐喊》中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小说名为《社戏》,但对看社戏描述得很少。开头记述成年时在北京看京戏的两次不愉快经历,然后,作者以浓重的笔墨写“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生活,特别写了那个月色朦胧、横笛婉转、豆麦飘香的夜晚和那些天真纯朴、机灵能干的农家孩子们。读《社戏》,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以双喜、阿发为首的那群机智纯朴、善良无私的孩子们。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经常写到孩子。《狂人日记》中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一往情深”,在对故乡极度失望之后,又从儿童身上重新看到希望;《孔乙己》中,当周围所有的成人都以孔乙己为取笑对象时,作者写出了那群天真的孩子对孔乙己的真诚。对于后代,鲁迅作为长辈的心愿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作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社戏》中,“我”从鲁镇来到平桥村,不但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可和小伙伴们一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平桥村之于鲁镇,正如百草园之于三味书屋。看戏途中所领略到的山水之美远比从经书上读到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要真切得多。平桥村的孩子之所以具有那些美好的天性,实在是环境使然。至此,我们难道不能从《社戏》中看到作者对自然的、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形式的呼唤吗? 以上也许是《社戏》收录于《呐喊》中的第二个原因吧! 综上所述,《社戏》被作者收录于《呐喊》之中,不仅仅是因为它和其他几篇小说写于同一时期,更是因为它的主题与整个小说集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我们读《社戏》同样能听到鲁迅先生的呐喊之声。
⑵ 社戏 是小说还是散文
小说,因为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⑶ 《社戏》是小说还是散文要准确答案。
《社戏》选自《呐喊》 体裁是小说
⑷ “社戏”属于小说3种的哪一种
《
社戏
》是初中
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
⑸ 鲁迅的《社戏》题材到底属于小说还是散文专业的来。。。
属于小说。上学时间学过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而社戏中鲁迅他要突出的是迅哥和那些小伙伴的情谊。
⑹ 社戏是一篇什么文
鲁迅的小说《社戏》,
有人奇怪这样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为什么偏偏出现在《呐喊》中——它和同期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直接指斥现实的篇章显得那么不协调。
读《社戏》,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农村为背景,《故乡》描绘了现实中农村残破、凋敝的景象,《社戏》展现的则是另一幅记忆中理想的农村画卷。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偏远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也隐然可见。
不惟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里的人纯朴好客,小朋友们也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他们一个个聪明,热情,活泼,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得以去看那年的社戏,夜里行船的时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回来的时候因为肚饿,大家商议一起去“偷”罗汉豆,阿发因为自己家的罗汉豆大,便让大家摘自己家的。后来六一公公知道大家“偷”吃了他的罗汉豆,非但不生气,竟还特地送了些给“我”吃。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觉亲切。在这临海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平桥村不仅是“我”的“乐土”,更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
《社戏》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都是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故乡绍兴,自然景色秀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前人称其山水之美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养成了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情厚爱,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尤为重视人伦亲情,鲁迅生于书香门第,对故乡的眷恋实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他早年初离家时,在给亲人的信中说“行人于斜日将堕之时,暝色逼人,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故乡的山水之美,深深植根于鲁迅的心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风波,自然想起过去,忆及故乡的完美,他是在“昏沉的夜”看到了故乡山阴道上“好的故事”(《野草·好的故事》),也是在北京“严冬的肃杀”中想起了早春二月故乡的风筝时节(《野草·风筝》)。在和现实作对比时,所用的常是记忆中理想的故乡图景,小说《社戏》也正如此。
名为《社戏》,小说并未直接写“我”小时所看的社戏,开头记述的却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那两次戏,都没看好,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适与“我”少时在平桥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鲁迅心中的故乡实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乡,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社戏》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社戏》可说正是对于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是对故乡的一腔挚爱。故乡之美好,最分明地在生活其中的人身上体现出来,人的健康成长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好显示。人之中,重要的又是小孩,因为他们才是社会的未来。鲁迅一直深切关注儿童的成长,在《狂人日记》中呼喊“救救孩子”,在对故乡极度失望的《故乡》中,他也是从少年闰土身上看到了故乡之美好,由儿童身上重新看到了希望。对于后代,鲁迅作为长辈的心愿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小说《社戏》中所展现的,也恰是儿童理想的成长环境。从散文集《朝花夕拾》不仅可看到作者对往事的深情追念,依依惜别,还可看到活泼好动,充满稚气、朝气的早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篇中他提到自己小时爱看那种有图的《山海经》,对一切感到好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篇不仅写了百草园里的可爱、好玩景象,还记叙了和小同窗们在三味书屋折梅花、寻蝉蜕,描小说绣像,从中可见作者一贯坚持的追求自然,不愿受束缚之心。《社戏》实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⑺ 《社戏》是什么小说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⑻ 社戏》是小说还是散文
属于小说啊,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社戏”写童年生活。
⑼ <社戏>(鲁迅)是现代文吗
《社戏》属于一篇短篇小说,当然可以说成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