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现代小说基石
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谁
生平简介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一个趋于败落的地主家庭里。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父亲周伯宜,是一个读书人,曾经考中过秀才。母亲鲁瑞,娘家在农村,她通过自修获得了看书的能力。“鲁迅”这个笔名的“鲁”字,就是从母亲的姓上取来的。祖父周介孚,曾经是一个翰林院编修,在北京做过官。当时鲁迅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因此,鲁迅的幼年是在一个颇为富足、热闹的家庭中度过的。这期间给鲁迅影响较大的人,一个是保姆长妈妈,一个是他的祖母。长妈妈是一位淳朴的农村寡妇,她除了在生活上照料、管束鲁迅外,还能对孩子讲述“长毛”(关于太平天国)的故事。特别是她设法找到一部鲁迅日夜所渴望的绘图《山海经》送给鲁迅,这赢得了鲁迅极大的敬意。
岁时,鲁迅开始人家塾读书,同时在家里也经常学习,大约12岁时,鲁迅又到三味书屋读书。这些年里,鲁迅熟读了“四书”、“正经”等儒家经典。这些书虽不能引起少年鲁迅的兴趣,但也奠定了他的国学基础。除了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白话小说外,鲁迅课余的主要嗜好是搜集画谱和抄书。他把过年得的压岁钱,用来买了《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等画谱,反复观赏、临摩。此外,鲁迅很喜欢有关草木虫鱼之类的动物,并将其中的不少内容抄录下来。这些喜好对于开阔鲁迅的视野,扩大他的知识面和提高艺术修养,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鲁迅的外婆住在绍兴乡下。鲁迅童年时,还经常跟着母亲来到外婆家,整天和农民、渔民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钓虾、放牛,观看民间的社戏和赛会,这使他增加了许多农村生活的知识,也了解到农民勤劳质朴的品德和悲苦不幸的命运。1898年,鲁迅18岁那年,考入洋务派开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因不满这里的乌烟瘴气,同年10月,他改考入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时,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被大量译介过来。鲁迅在这所学校里学习了教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新知识。1902年3月,鲁迅被派往日本留学。先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其间,一个偶然事件使鲁迅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唤醒国人的觉醒,并由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历史业绩年8月,鲁迅由日本回国,次年9月,回故乡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和生物学教员。1912年2月,鲁迅应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聘请,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5月随迁北京,8月被任命为佥事,社会教育司科长,主管文化艺术工作。
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人,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涨。鲁迅从十月革命的曙光里,从文化革命的新潮中,看到了民族振兴的新希望,苦闷为之一扫。他遵奉“革命的先驱者的命令”,积极投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以“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制的弊害。这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思想文化界,此后他的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继续写了《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呐喊》和《彷徨》。这些小说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面貌,体现了新文学的成就和特色,揭开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篇章。从1919年9月起,为了抨击封建复古派的倒行逆施,揭露封建军阀和“正人君子”的凶残卑劣,剖析社会病态,批判新文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鲁迅撰写了许多杂文,在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杂文大部分收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中。杂文这一种文体,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被广泛地采用,特别是用它作为对敌斗争的武器,首先是由鲁迅开始的;并且也是因为有了像鲁迅这样的作家,杂文才在很短的期间,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年10月,鲁迅从广州到上海,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文学社团和编译作品上,在这段时间里,他因革命文学问题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论争。论争涉及到文艺理论上的许多问题,促使鲁迅比较系统地读了马克思主义书籍,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又介绍了苏联小说。从1930年起,他一共写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8本杂感集和一本像杂感一样同是“为现在抗争”的根据故事和传说写成的《故事新编》。这些作品有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和不抵抗主义的抨击;有对法西斯文学派别和其他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批判;有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揭露;有对文艺理论和创作问题的探讨;有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支持和指导。既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又反映了他作为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战士的思想特点,鲁迅确信“无产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以蔑视的态度对待一切反动派,他的作品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鲁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民族的振兴事业和新文化的发展,无私地奉献了全部身心。他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勇敢、坚决、忠诚、热忱的民族气节,将永远激励后辈为伟大祖国的强盛而奋斗。
㈡ 鲁迅那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望采纳
㈢ 鲁迅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及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仅是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现代小说的理论开创者。他的小说理论,来源于他丰厚的文学理论观念,更得源于他的创作经验,比那些纯粹的小说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首先,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话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来看,鲁迅确是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发表于《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其次,鲁迅的小说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又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是第一个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深刻的反映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当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坛成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之后,鲁迅又发现其间从四处乡间跑来北京“侨寓”的一代年轻作者,所写小说往往“隐现着乡愁”,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这一命名也成为经典之论,被后起的研究者所广为采纳。鲁迅“命名”不同于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于简单的拿文坛的事例去“证实”某种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构成文学史现象的最有特征的表现,上升为一种理论的概述与定位。类似的“命名”在鲁迅的其它论述中都有表现,如论述莽原社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飙社对恶浊社会的讥刺搏击以及“虚无的反抗”,“未名社”在将“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等等。鲁迅寻找这种种不同创作倾向之间的转换或对立的关系,实际上这几个社团又都环环紧扣,此起彼伏地装点了20年代中期的文坛。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题—— 连同他们的破衣衫、悲哀的命运和痛苦灵魂带领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幻的民生,人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鲁迅以作品将人民从精神上解脱,这是一种从理论上的改观。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值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鲁迅在新文学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们看清了新知识者在资源建构上的不足。鲁迅在师承上,他支持钱玄同,肯定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文言,“白话在生长,总当笃信进化论,相信“文学救国”的思想伦理意义,而且在白话文问题上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在他的文学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来追慕魏晋文学的事实也早为论家所注意了。鲁迅通过发掘提炼特定的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进程,并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充分注意其与社会思潮的联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学现象的创作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所谓“历史的联系”就是很具体可感。鲁迅通过文学现象的提炼去展示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点总揽全局,抓环节体现过程,这是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秉承了诸家的众才之长,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很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㈣ 为什么说鲁迅的小说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鲁迅的小说所以成为现代文学的基石,就在于它充分地反映人民革命的要求,反映农民在接受无产阶级领导以前的痛苦和期待,而在艺术上则勇于吸收外来的影响而又葆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郭沫若等早期作家,虽然接受外来的影响十分明显,但他们对于古典文学的修养,对于民族的生活、心理、语言的熟悉,也赋予他们的作品以一定的民族特色。不过,就“五四”时期及此后几年间新文学的整体来看,民族化、群众化的问题尚未被充分地认识,不少人使用的还是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①。他们过多地否定民族的文学传统,无批判地接受外来的事物,有些人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又由于当时的作家主要属于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大多数人跟工农群众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距离,不能够也不善于描写他们。这些作家虽然也批判旧社会、旧礼教,但多从知识青年的切身要求出发,未能从工农群众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虽然描写了下层人民,但也只限于人道主义的同情,缺乏对人民的精神面貌作真切、有力的反映。这一切都影响到作品的生活内容、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缺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所以,创作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就不能不成为新文学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㈤ 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是否正确
不正确。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㈥ 鲁迅1918年5月,用什么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㈦ 鲁迅的作品哪部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 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㈧ 为什么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其主要原因是鲁迅的作品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第一,清醒、冷峻、深刻的现实主义,鲁迅对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开拓和创新,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对作品人物命运的处理,鲁迅在反映和揭示社会的概括性和深度。第二,打破传统情节小说模式,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每篇小说一个新样式。日记体、手记体等。结构形式的多样性。输入关键词搜索资料。第三,白描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白描的语言,如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第四,典型人物的塑造,人物个性鲜明,人物包含高度的社会概括性。
总之,鲁迅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写作特征,这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