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后现代主义小说

后现代主义小说

发布时间: 2021-09-12 12:16:24

A.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学

在此罗列一些代表作家的名字,美国的唐纳德·巴塞尔姆其代表作为小说《白雪公主》。国内方面,夏羽所著《青春语录·年方二八》(华文出版社)大胆描写直觉,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年轻人的心理特征,配合箴言体的旁白,黑色幽默贯穿全文,其行文风格已经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是为中国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国作家阮云华的代表作《猪食洞》(海外出版)就是对现代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审视和质疑,以及通过创造“散结构”的小说结构形式,和充分利用符号的象征语言,有意识地对现代文学观的颠覆。而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并非没有文学技巧要求,也并非无深度。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可多角度解释的人物个性和事件经历。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给予任何一个人物一种特定的社会定位,而是由读者自己去寻找其定位性。简单地说,主人公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全由读者自己去定位。

B.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有哪些作品

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加缪《局外人》、《鼠疫》。 西蒙娜《女房客》、《一代名流》。萨特《禁闭》。
荒诞派戏剧:尤涅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派: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黑色幽默派:第五号屠场,烟草经纪人

C.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都有哪些急

后现代主义像野火一样在全球四处蔓延。据说,中国最早引进该词的是8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但在中国真正煽风点火人当是后现代主义“教父”美国杜克大学的弗·杰姆逊(又译作詹姆逊或詹明信)教授,他在北大开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从此之后,后现代主义红遍了整个中国。一时间,人们争后恐先,操“后学”成为一种时髦。后现代主义移植入中国,学界众说莫一。有人提出中国还没有资格配用这个摩登术语,也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会杂交出一个第三者,还有人说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匆匆而过,已走向了后现代主义之后。总之,尽管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歧义百生也好,百生歧义也罢,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后现代主义的的确确就活在你我身边,痛并快乐着。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即便在西方,它也无规范可循。杰姆逊也承认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文化描述话语,一个逐渐生成的巨大代码。

从《农民的鞋》到《钻石灰尘鞋》 在尼采式的意志力驱动下,梵高《农民的鞋》把农村种种荒凉贫瘠用乌托邦般的颜料填得充实饱满,画得美仑美奂。这种补偿心态,奢望艺术能救赎那旧有的四散分离的感官世界。而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画的《钻石灰尘鞋》已不再向观众诉说些什么了,只有一堆随意拼凑的死物,好比一串被人遗忘的萝卜,漫不经心地挂在画布上。沃霍尔笔下的世界已被五花八门、似真还虚的广告形象所遮蔽,情感消逝,历史感断裂,眼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物片。沃霍尔与梵高乌托邦地把生活艺术化刚好相反,把生活的灿烂外表撕破,揭露出背后死灰一般的底层。现代主义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艺术与非艺术有着严格的界定。后现代主义则全力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将艺术与日常生活混杂起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消失。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缺乏内涵的感觉,正是后现代主义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所以有人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一种颠覆。

主体的死亡 经典现代主义是以个人和风格的创造为基础的,它如同你的指纹一般不会雷同。从前自由竞争的古典资本主义时期,曾经有过个性、个人主体这类东西。但是在今天资本全球化的后工业时代,在日益组织化、制度化和人口爆炸中,个性和个人已经终结。在中国,这种个人主体也只是一种神话,压根儿,它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在先锋小说家那里,他们取消了任何因果性和确定性的追求,消解了前新时期文学所寻找的宏大叙事的深度模式,在他们的叙事操作中排除了意义统一构成的可能性和终极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主体死亡后的自我成了这样一种状态:自我的荒谬,自我的萎缩,自我的缺席,自我的零散化和失名……

拼贴遮蔽戏仿 现代主义文学为戏仿提供了广阔天地。一些伟大作家往往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发明者和生产者。每一个作家都不会被误认,一旦了解他们其中一个,便不会与其他作家相混。随着经典现代主义的衰落以及传统个人特征“死无葬身之地”,艺术家在无可依赖之余,只好旧梦重温,戴着面具仿效僵死的东西。拼贴是空洞的仿效,没有幽默感,没有笑声。人们受程式化的语言八面包围,假借他人的声音发言,比如“味道好极了”“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农夫山泉有点甜”“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都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等等俯拾即是,举不枚举。你正要张口,早就有这些广告语、流行语替你表达。正如福柯所言,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人。当人们在指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特征的同时,后现代主义理论本身也显示出了十足的大拼盘色彩,特别是在中国这一色彩更浓。中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十分庞杂,除了西方理论,还有“理论旅行”过程中衍生的或误读的理论以及在这两者基础之上自创的理论,这些理论在相近的语境下相互组接、杂驳。

欲望的碎片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中指出:“新的后现代主义表现了晚期资本主义中新出现的社会秩序的内在真相,但我将只限于描述其中两个显著特征,我把它们称为拼贴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是一种有关孤离的、隔断的、非连续的感受。在他们那里时间的连续性被打破了,他或她与过去少有关联,在他们面前也没有所谓的未来,只能纵情于当下的世界,因而对当下的感受特别强,特别明晰:世界以惊人的强烈程度,带着一种神秘和压抑的情感点燃着幻想的魔力,引诱着欲望的刺激。这在卫慧们那里表现得特别癫狂,“简简单单的物质消费,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任何时候都相信内心冲动,服从灵魂深处的燃烧,对即兴的疯狂不作抵抗,对各种欲望顶礼膜拜,尽情地交流各种生命狂喜包括性高潮的奥秘。”(卫慧语)这群“上海宝贝”“像卫慧那样疯狂”,受握“欲望手枪”射碎“床上的月亮”,洒一地感官的碎片,倾听“蝴蝶的尖叫”。

虚幻的怀旧 幻觉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一大表征。豪华的度假村,温情脉脉的时装,五光十色的歌厅,富丽堂皇的晚会,以及各种波谱艺术,它们既迎面扑来,让你躲闪不及,同时有秀色可餐,欲罢不能。生活中它既无处不在,又似乎与你全然无关。幻觉文化的允诺是虚假的,它以虚构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对于更多的大众来说,那一切都是只能期望不能指望的梦想,但它诱发人们的占有欲望和追随倾向,从而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人生关怀。怀旧模式便捕捉到了消费社会中美感的构成和大众的口味,成为一种附和人们快乐生存的幻觉。什么老照片、老房子、老家具,人们锐意在翻黄的色调中,在剥蚀的雕花里寻回失去的过往。《花样年华》中典雅的旗袍、反复响起的爵士乐,导演旨在以电影的美感形式来重现香港60年代的社会风尚。利用这些舒软的浪漫和假意的怀旧,把人们眼前的现实重重包围,把一个早已远离我们的历史时光重新包装起来,既让人信服但又觉它是一个翻新的版本。这种美感风格的历史也就轻易地取代了“真正”的历史。

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当代中国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化阐释代码终将变为我们自己的话语,一种更加贴切地描述和指称本土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言说方式,因为对于任何一种异己话语体系,只要我们去探索和开发,就等于在不断地对它重写和改写。先是教条主义,后是修正主义,这是我们对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应有的态度。

D. 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伊哈布・哈桑和戴维・洛奇等学者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始于乔伊斯或贝克特的观点是欠缺说服力的。通过对博尔赫斯代表作的发表时间、理论贡献、整体创作实绩和对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指出只有 博尔赫斯 才是名副其实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E.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后现代文学的这个定义比较宽泛,国内的分法也比较混乱,所以俺一般还是凭兴趣来看的,大致开个单子交流一下吧。

拉美:这一系名家颇多,但是俺看得不是很多。除了你所提到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的作品,很多作品都叫不上作者名字了,所以仅列作品吧。
(墨西哥)《帝国轶闻》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
(智利)《幽灵之家》

欧美:在这个范畴内可以选择的很多,这里以作者列单吧。
罗布·格里耶(法):《迷宫里的死亡图案》、《窥视者》
卡尔维诺(意):《看不见的城市》、《宇宙奇趣》
冯尼古特(美):《猫的摇篮》、《冠军早餐》
尤瑟纳尔(法):《北方档案》
品钦(美):《万有引力之虹》(刚刚出版,但看过节选,不错)
米洛拉德·帕维奇(塞):《哈扎尔辞典》、《鱼鳞帽·艳史》
海勒(美):《第二十二条军规》
布尔加科夫(俄):《大师与玛格丽特》、《不祥的蛋》、《狗心》
罗兰·巴特(法):《恋人絮语》、《明室》
萨特(法):《恶心》
卡夫卡(奥):《变形记》、《城堡》
洛奇(英):《小世界》
凯鲁亚克(美):《在路上》

另:后现代戏剧作品
贝克特:《等待戈多》
尤纳斯库:《秃头歌女》、《犀牛》
品特:《房间》
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
热奈:《阳台》
萨特:《他人即地狱》
达里奥福:《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亚洲:国内也看得不多,基本上是挂一漏万了,担待。
残雪(中):《苍老的浮云》《自选集》
扎西达娃(中):《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
王小波(中):《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类型上勉强也算吧)
大江健三郎(日):《羊人》、《个人的体验》、《愁容童子》
拉什迪(印籍):《午夜的孩子》(尚未出版也无电子书但网上有全文正在看,很棒)

喜欢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的话,卡尔维诺、布尔加科夫、尤瑟纳尔和王小波应该会喜欢的,其他的慢慢来吧,有的书的确也不易搞到。

F.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1、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2、《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5、《弗兰德公路》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的作品。《弗兰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接近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主要描写3个骑兵及其队长痛苦的遭遇。

G.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保罗·萨特。
长篇小说《恶心》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人》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代表作品《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文学
法国作家:赛利纳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巴思,库特·冯纳古特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等。

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
代表作是《白雪公主》。《死去的父亲》(The Dead Father),《天堂》(Paradise)以及 The King。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

H.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家、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美学评论,语言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背离超越的文学现象,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6�1艾斯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基本特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诞性,将深邃的哲理寓于荒诞的形式中。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很重视道具的作用。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新小说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怀疑的时代》)为代表;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的“客观小说”,以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罗格-格里叶(《橡皮》、《窥视者》)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小说中的变种。杰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海勒和冯尼格等。

热点内容
关于樱花树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8-30 00:52:46 浏览:416
黄色武侠小说 发布:2025-08-30 00:17:20 浏览:501
沈浩陈思思免费小说 发布:2025-08-30 00:12:02 浏览:604
女主研究毒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8-30 00:10:32 浏览:568
现代后宫校园类小说 发布:2025-08-29 23:49:49 浏览:517
网络小说各主角性格 发布:2025-08-29 23:43:16 浏览:145
很苏很甜的小说校园 发布:2025-08-29 23:20:05 浏览:119
史上最强炼气期尖儿播讲有声小说免费收听 发布:2025-08-29 23:00:48 浏览:865
有太祖的网络小说 发布:2025-08-29 22:38:34 浏览:115
关于神医小说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29 22:23:49 浏览: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