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美学
❶ 关于中国审美观点的现代文阅读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是要求文艺作品服从于道德伦理政治,提倡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直到唐代中叶,都持有相似的观点。白居易更是主张文章和诗歌要“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禅宗的兴起,打破了这个格局。由于禅宗主张“心即是佛”,内心便是一个可以作无穷探索的宇宙,而中唐从“安史之乱”中醒来的知识分子们,不再想对人世作进取征服,而只想享受心灵的安适,便纷纷投向禅宗,于是,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这形成了一个新的审美趋向。
苏轼便是这个审美趋向的典型人物。他身为北宋文坛的泰斗,却从未有过如韩愈那种“好为人师”的不可一世;在艺术上,则用实践反对白居易的“泛政治化”的主张,开创了一种远离忧愤,不似孤峭,也非沉郁的质朴无华,宁静自然的韵味情趣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思想基础,依然是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主张,大千世界不过是心的外化物,重要的不是焚香礼佛、坐禅念经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向内心的探索。苏轼将这种理论用之于文学,便出现了“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的说法。所以,苏轼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❷ 文学审美功能
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愉悦功能。
❸ 谁知道审美文小说,像〈兄有弟攻〉这种的小说BL的,要现代的,把名字按照好看的顺序排序,一定要现代的...
难言之欲by 蓝淋
俊美毒舌攻X平凡懦弱受
你千万别打开这个文件.rar(资源帝攻×伸手党受,HE)
我不说话》(温柔大哥攻X别扭童声受)
垃圾之家BY西陵冥 温馨历险 酒窝帅气攻X自闭寡言受 年下
【原创】《七年也不痒》(攻宠受,竹马配竹马,无敌温馨小短文)
暗恋是件苦逼活儿】二货厚脸皮受X冷清薄脸皮攻
❹ 有没有类似《以恶制恶》的审美小说 温馨现代搞笑的
《一夜睡到新老板 》 蛮好看的 很有趣 有点小白 很好看 !!!
《走马观花》《我一大学同学》《葡萄成熟时》 By 小圆鼻子
《我那大学同学》 by 小圆鼻子
❺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
浅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及艺术价值
【论文关键词】鲁迅;文学作品;审美观照;情感;价值
【论文摘要】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多数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深刻丰富,审美价值潜在隐蔽,却往往更执著、更强烈。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是作品本身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解学习作家作品的必然选择。
鲁迅的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研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国以来,虽然几经课改和选编争议,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仍然占据首要位置,无论是选用的数量,还是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都是古今中外任何作家都无法相比的。但鲁迅作品的教与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难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对鲁迅作品缺乏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授课,按照既有的程式组织教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育者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问题。鲁迅的作品没有激起教师的兴趣,教师必然不能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加之鲁迅作品的“深奥晦涩”,学生不免有畏难的心理。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作品,其中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占一半以上,因此,笔者试图从鲁迅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入手,从情感和审美的角度,分析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教育的问题。
一、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
鲁迅是“五四”前夜走上中国文化舞台的主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最清醒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由于时代的原因,由于鲁迅思想的深邃性,革命的彻底性和斗争的坚定性,以及教育者认识的局限性和传统习惯的束缚,使得鲁迅文学作品的教学,一直侧重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层面,而忽略其作品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审美价值。笔者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深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饱含着特殊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是鲁迅的审美视角和表现美的方式与众不同,需要研究者、教育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审美观照和总体把握。如果只注重鲁迅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必然有损于其作品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教育作用,影响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架构。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是1940年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价。由于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抗日战争时期对文化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当时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首要的标准是政治思想和对革命斗争的作用,而不是用审美的眼光观照哪怕是优美如画的的小说和诗歌,但这并不能抹杀作品本身蕴涵的审美价值。“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文学作品表现美的方式也同样具有硬骨头的特点。
1. 审美表现的反向性
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表现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过正面的描绘或歌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想往。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有的作品则通过揭露生活中的“丑”,从反面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灵》、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多数属于后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具有钩魂涉魄的目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阴暗面”、并能够对违反常规的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在讽刺、批判中表现正面的理想。作品中体现的是审美的负价值。
鲁迅的《呐喊》收录14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18—1922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旧中国旧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通过否定和批判,表现了作者希望社会变革的理想和追求。同样,《彷徨》收录的11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24—1926年,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这些作品,很少具有正面典型的塑造及和谐、闲雅、优美的生活图景。如:选自《呐喊》的《孔乙已》,塑造了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已的典型形象,他穷困、潦倒、迂腐而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最终成为可怜又可笑的滑稽形象。作者是通过抨击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和谴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中,表达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同样,《阿Q正传》中塑造的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也同样是扭曲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就的“可怜虫”形象。作者通过对阿Q的否定,从反面表达了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鲁迅是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熔铸于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中。美学价值深置于作品的底层,饱含在揭露“丑”的无奈中。
2. 审美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仅具有表现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容,而且要具有适宜的感性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般是鲜明的、宜人的。鲁迅文学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内容,往往重于美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思想、认识和道德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斗争气概,与通过形式美打动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学艺术表现美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鲁迅的小说《药》,写于1919年,其中的系列环境描写: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的阴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的一点微弱的希望;从 “而且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点亮光到“太阳也出来了”,光明就在眼前的发展变化。没有灯红酒绿、姹紫嫣红的明丽与热烈,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读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体会,分析、理解。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统一的。看似随意,但情在深处,爱在恨中。写作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是其他同类作品无法企及的。《药》以环境描写为载体,穿插于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读者透过环境的凄凉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爱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深层,因时代背景而不能点明的理想寄托。鲁迅的美学思想是革命功利主义的,鲁迅是将他的美感、理智感与道德感统一在起来,达到思想美与艺术美、表象美与深层美的有机结合。
3. 审美价值的潜在性
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黑暗的旧中国,时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学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讽刺之作。他发出的多是无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呐喊”。时常在“徬徨”中探索,在苦闷中前行,有时迫于时局,又不得不隐讳其意。由于寄托深,使读者较难领会作品的用意,更无暇顾及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价值。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讲,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为艺术而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鲁迅一向被看作是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全面、最坚决,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学价值和审美倾向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视、被遗忘。《祝福》、《伤逝》一类的小说自不必说,即使是饱含真情的《故乡》,《社戏》,审美意象也不那么分明。
《故乡》是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深情。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和月夜沙地中的英俊少年……是作者儿时故乡的优美图景和壮美场面的重现,闪烁着艺术美的光辉。但在作品中不过是作者脑海中的印迹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种美的表现中体现的情感,是作为眼前“破败”的故乡和作者失望之情的对比和反衬,以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潜藏在回故乡前后的叙述中,现实的无可奈何和不甘如此的矛盾构成了作品复杂的感情基调。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习俗的思考,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审美情感潜在隐蔽,却往往更执著、更强烈。外表冷漠,内心炽热。
中学语文课是美育的神圣领地,是美育的最好教材。而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美育的实施。相反,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领悟其作品的美感因素,从另一个侧面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好知、乐知的状态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夏之放等著,2001年7月,第三版。
[2]《文艺美学》,李咏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论鲁迅小说审美意象的跨文本互补现象”,《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6期。
❻ 文学的审美价值有哪几点
文学的审美价值具体如下: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欣赏、被感知的立场,可按照“意向性对象”对文学作品加以分析。该理论出自茵伽登的“纯意向性对象”理念,并对其进行了适当修改,将意义作为对象,将材料实体化,最后将二者统一。
由于观念与意识相互依赖,将关键与意识相结合,进而对作品深层次解读。
文学作品若还未进入审美环节,不被意识所唤醒,其将仅作为一种实在对象。只有当意识促使作品活起来,才能在读者的审美过程中具体化,将其转化为“意向性对象”。读者的具体审美价值可超过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而这种超越需要填补某种思想、感觉等。
可见,艺术价值若真正存在,其应是作品中所存在,并展现在作品中的东西。审美价值是对作品进行整体性质进行特定时,才有所显现。而艺术价值则从来都存在于作品中,表面看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其内在与外在的相互融合永远都存在于作品中。
(6)现代小说美学扩展阅读:
当代文学及文学批评理应具有这样一种“人学”视野及其审美价值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恰恰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文学审美观念的误区:
一是“文学审美本性论”,将“审美”视为文学的本原特性或惟一本质,除此之外不承认文学还有别的什么特性与功能,这并无益于文学观念的拨乱反正;
二是“审美快感论”,将审美学意义上的感性解放,悄然替换成生物学意义上的感官欲望的放纵,人的精神美感下降为动物式的官能快感,导致审美精神滑落,使文学审美活动中的感性与理性重新失去平衡,带来审美乃至人性的异化;
三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观念,其积极方面是使文艺从圣坛回归民间,从精英回归大众,从艺术回归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文艺审美在大众化、世俗性的潮流中不断降低艺术审美水准,消解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
四是“审美娱乐化”观念,将审美等同于娱乐,过于强化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而排斥其他方面的功能,导致当前文学的“过度娱乐化”、非理性化、低俗化和媚俗化,导致文艺审美精神的失落。
❼ 现代小说美学的特点
同学 自己书里面找吧。。。。
❽ 言情小说:女主审美观有问题
左晴雯 【被爱好讨厌】 后来女主好像撞到头了 审美观又正常了。
小东邦系列的 男主叫南宫雅治
❾ 中国现代文学史,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看哪几本书,详细一点,还要复习哪
1.中国现代文学史你可以看钱理群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
2.美学你可以看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也可以看看北大出版社和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美学教材,可能对你复习考试更有针对性。
3.中国古代文学史你可以看袁行霈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
4.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这个就要看你需要具体哪个作家的了,因为每个作家作品都有相关的专著,如果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体了解的话,你可以看看北大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选,内容上都大同小异,差别不大,有作品、有简单的评论,应付考试应该问题不大。
具体要复习哪,那要看你是什么考试了。要是校内专业考试这几本绝对够用了。要是考研的话,这几本肯定是不够了。
❿ 现代文学作家。写的很美的文章
我最喜欢台湾的,那种风情和思索时最有灵性的,我现在有简贞的散文,需要就HI我
给你发一段王德威德评苏童(好文共赏之)你看看:
南方的堕落与诱惑
——评苏童
苏童天生是个说故事的好手。从《妻妾成群》到《城北地带》,从《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到《我的帝王生涯》,苏童营造阴森瑰丽的世界,叙说颓靡感伤的传奇。笔锋尽处,不仅开拓了当代文学想象的视野,也唤出影视媒体的绝大兴趣。
苏童的魅力何在?他引领我们进入当代中国的「史前史」,一个淫猥潮湿,散发淡淡鸦片幽香的时代。他以精致的文字意象,铸造拟旧风格;一种既真又假的乡愁,于焉而起。在那个世界里,耽美倦怠的男人任由家业江山倾圮,美丽阴柔的女子追逐无以名状的欲望。宿命的记忆像鬼魅般的四下流窜,死亡成为华丽的诱惑。苏童当然也写了不少他类作品;但就算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题材,也常在他笔下化为轻颦浅叹,转瞬如烟而逝。苏童的世界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那样工整精妙,却是从骨子里就淘空了的。
评者对苏童的成绩已有不少的观察:他的颓废题材,及创作姿态最易让我们联想到世纪末的美学;他对遥远历史的凝视,其实反照了当代大历史的无常及消弥;他的家史演义小说暗藏了一则衰败的国族寓言;他对女性角色及角度的运用,已形成性别错位的奇观。这些批评都言之成理,但似乎仍未深入探讨苏童小说的地缘神景--南方,而我以为这是阅读的重要线索。检视苏童这些年来的作品,南方作为一种想象的疆界日益丰饶。南方是他纸上故乡所在,也是种种人事流徙的归宿。走笔向南,苏童罗列了村墟城镇,豪门世家;末代仕子与乱世佳人你来我往,亡命之徒与亡国之君络绎于途。南方纤美耗弱却又如此引人入胜,而南方的南方,是欲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渊。在这样的版图上,苏童架构--或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
苏童生长于苏州,定居于南京。两座城市都饶有历史渊源。姑苏烟雨,金陵春梦,多少南朝旧事,曾在此起伏回荡。一个作家的创作视景当然不必与他的创作环境相辅相成。但苏童对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然有一份自觉与爱恋。顺著古运河的无数支脉,扬子江的滚滚长流,他「飞越」枫杨树故乡遍地烂漫的红罂粟,踏遍(苏州?)「城北地带」、香椿树街的青石板块。一种奇异的族类在此生老病死,一种精致的文化在此委靡凋零。而苏童以他恬静的、自溺的叙述声调,为我们叙述一则又一则的故事。
是的,「故」事。相对于那铺天盖地的历史,苏童只会,或只能,说故事。南方的「堕落」是从头就开始的宿命:南方或者是那巫蛊蔽障的原始国度,或是那淫靡虚浮的末世天堂。南方没有历史,因为历史上该发生的一切都归向了北方。偏安在时间的逻辑之外,南方却兀自发展了自己的传奇。但不论传奇多么绚丽动人,也不过是已经过去--死了--的故事,或是与现在及未来无关的虚构。但什么又是历史呢?历史不也是时间的蝉蜕,往事的遗骸,不也是说故事的一种方法么?而又是什么样的历史时刻,使苏童南方的故事如此动听?最重要的,南方到底在哪里?是在中原地理之南,还是在你我政治、文化及身体意识闳域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