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鲁迅现代小说的创作形式

鲁迅现代小说的创作形式

发布时间: 2021-09-10 19:18:00

❶ 鲁迅在小说形式上的创新

鲁迅的文章渗透着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鲁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悲惨命运和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体----农民连同他们破烂的衣衫,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带进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鲁迅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绅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类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鲁迅在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 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了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直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

鲁迅的作品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从留日时期就确定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中的作品,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比如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酒客的笑声跟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的对比反映了“社会对受苦人的冷漠”。《药》反映了因国民的愚昧造成的辛亥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众》通过首善之区街头十八个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们灵魂麻木的共性。在获得世界声誉的《啊Q正传》中,鲁迅更把几乎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特别是“精神胜利法”,融进了啊Q这个不觉悟的落后的农民形象中,从而完成了一个包涵复杂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精神典型。

鲁迅的作品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来达到形象化的目的。比如在《病后杂谈》中,他就活龙活现地刻划了那些既要大慈大悲又要吃牛肉的君子们自欺欺人的丑态:“君子非吃牛肉不可,然而他慈悲,不忍见牛的临死的觳觫,于是走开,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慈悲不再冲突,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了”。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严峻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擅长通过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鲁迅又决不机械地恪守前辈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已经形成的特点和格调。鲁迅生活在新旧交替嬗变的时代,有价值的东西常常在现实中遭到毁灭。因此,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总体上呈现出沉郁的风格。但在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国民性的弱点时,作家讽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现出来,使这些作品中的悲剧因素跟喜剧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读者在接触鲁迅笔下所描写的悲惨、龌龊、病态的现实之后,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疗效的注意。

鲁迅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文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如果不能把鲁迅当作中国的民族魂的话,那么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则是当之无愧的。鲁迅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❷ 鲁迅小说创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别闲我累啊,你看着其实更累.呵呵......累就别看了...把分给别人吧/
鲁迅杂文的特点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 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从鲁迅杂文的形成——发展——成熟期。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通过我对书本和网络的了解综合以上都是我对鲁迅文章的自身的体会和分析,看了那么多关于鲁迅杂文特点的分析我不仅对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还对鲁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杂文的时候仿佛也同时在解剖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对知识增进不少!

❸ 鲁迅 写作形式

鲁迅一生虽然从来不相信什么《创作法程》、《小说作法》之类教人死背条条、脱离生活、不切实际的“秘诀”,但始终主张青年学生要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重视写作技巧的训练,并特别指出要从名家名作的初稿与定稿对照中,悟出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不那样写的道理,认为这是教人作文“极有益处”的好方法。鲁迅作品在新课标中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求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领会鲁迅写作技巧中提高写作能力。从选入新课文的鲁迅作品中,写作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画眼法。不要以为是鲁迅所倡导及实践的专门描绘人的眼睛的方法。鲁迅作品中固然有十分精彩、极为得体的眼睛刻画,如新课标中必修③里的《祝福》,就有好几次写祥林嫂眼睛的变化,这很能反映她一生的际遇。但从更深广的意义去理解,所谓“画眼睛”就是写本质,抓要害。以人物刻划来说,就是重于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从举动、表情、语言看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即性格特征、思想本质能在三言两语的勾勒中看出他(她)的基本轮廓。这就是所谓“诗眼”、“文心”所在。鲁迅在这方面手艺高超,不愧为大师巨匠。八年级下册中《故乡》,闰土只叫一声:“老爷!”就看出与“我”的隔膜,比给读者画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堵高墙还要形象,还要清楚;杨二嫂的“圆规”姿态以及不见其面先扬其声的一句怪叫,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阿Q的“小子打老子”,赵太爷的“不许阿Q姓赵”等等。这些都极省笔墨,极为传神,极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特征。在《社戏》中的“偷”,《故乡》中的“笑”,《孔乙己》中的“笑”,这些都写得惟妙惟肖,在作品中作用极大。
二、对照法。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凡事物都是在强烈的对比中容易看得清楚,看出端倪,甚至一眼识破。鲁迅作品中的对比是非常出色的。《故乡》通篇对比:闰土今昔判若二人;闰土与“我”的前亲后疏;杨二嫂的从“西施”变成“圆规”;故乡的过去与现状相差甚远,难以辨认。这一切都在对比中揭示本质,而整个故事情节也在这对比中步步展开。《社戏》中看戏、吃豆的前后不同风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乐土”与“幽禁”的两种感触等等都是在强烈、鲜明的对照中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深化主题的。必修③中《祝福》对眼睛的描写先前的“顺着眼”与后来的“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相对比。这里通过对照让人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的命运走向,她是怎样一步步地让封建思想和势力逼上绝路的。由于对比成功,能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也省去了许多支支节节的笔墨。又如必修④中杂文《拿来主义》也是将“拿来”与“送去”、“送来”相对比,在对待文化遗产(大宅子)时,将“拿来”与“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蹩进卧室吸剩下的邪片”的三种对待文化遗产(大宅子)的错误态度相对比,从而更突出“拿来”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三、白描法。鲁迅写景状物、记人叙事、抒情言志,爱用我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就像年画一样,没有多余的背景,也少见人物脸上光线阴影,显得异常质朴。他渲染气氛、交代背景、介绍人物,总不和外国作家那样浓墨重彩。一开笔就是几页甚至是几十页(如必修②中享利·大卫.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白描往往是在形似轻描淡写的几笔勾勒却能把景写动、把人写活,令人过目不忘,给人以如临其境,犹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虽然相隔几十年,但这些人物还活现在人们的记忆中,并且走遍全球。已经成为世界文库中的典型形象的阿Q不必说,就是双喜阿发的划船看戏与“偷豆”,少年闰土的月下看瓜、刺猹和教“我”雪中捕鸟,百草园中的嬉戏,三味书屋的偷折腊梅,孔乙己的站着喝酒与教小孩写字,《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惜别等也别有趣味。这些作品无不惜墨如金,写得十分简约、精粹,没有铺张、渲染,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或成为漫画或为素描,无不历历在目,跃然纸上。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卖弄”的白描。
四、剥笋法。这是鲁迅杂文常用的写作方法。不管是正论或驳论,他都以犀利的笔触一层深一层地步步逼进,写得虎虎有生气,铮铮铁骨。例如,必修④《拿来主义》中,他要阐发“拿来主义”,却劈头先谈排外的“闭关主义”,再批媚外的“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又如在阐述对待文化遗产怎样“拿来主义”时,先否定“不敢走进门”的“逃避主义”、“放一把烧光”的“虚无主义”、“蹩进卧室吸鸦片”的“投降主义”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提出了正确的“拿来”方法,就是先“占有”后“挑选”。这样以破开路,而后立正面的主张“拿来主义”,真是水到渠成,一泻而下,很有气势。总之,鲁迅的许多杂文都是伺隙乘虚,穷追猛打,直捣敌人的老巢,使之再没有还手之力。例如,旧教材《“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等。
鲁迅作品的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只要我们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择其要者精讲、善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地施之于作文实践,定能完成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而一切贪多求快或好高骛远,都会适得其反。

❹ 举例说明鲁迅是如何创造现代小说名族新形式的

鲁迅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试图每篇小说都创造独特的文体和形式,难得的是,居然篇篇成功,成为经典的传世之作。

如果多读些中国的古代白话小说,你就会发现俗套多多,基本都采取章回体,散文中夹杂着大量韵文,大量有名人物的描写高度仅仅是类型化,大框架全是第三人称顺叙结构,每章最后都留一点悬念,草蛇灰线的埋伏线索,单一的减头脑密针线,喜欢玩大团圆等等。

这些都是小说从说书和戏剧继承下来的痕迹,故事易于写的精彩有趣,符合市民小农的接受心理,便于知识分子的教化,但是我们知道,无论什么写成八股一样了就俗,文学需要不断开拓新形式,引入新题材。

西方的小说形式和题材就远远丰富。这当然需要从改造形式入手,鲁迅热心的恰恰是,不仅创作出内容,也连带着创造形式,比如阿Q的史传体,狂人的日记体,祥林嫂的多条线索,伤逝的倒叙,还有一篇对话体的故事。。。等等。所有这些都成了范文,后面的小说家每一样都能学成一派,而且都很难超过他,了不起吧。

❺ 为什么说鲁迅创造了既是现代的又是名族的小说新形式

其一,从小说叙述形式上看,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截取生活“横断面”,打破时空的顺序,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祝福》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特别是《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其二,从艺术手法上看,鲁迅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显示着灵魂的深”的病态心理的挖掘、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安德列耶夫的“阴冷”、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被鲁迅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现代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其三,从小说艺术格局上看,鲁迅小说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他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熔为一炉,创造了种种不同的小说样式,如“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化小说”(《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小说”(《孔乙己》、《起死》),“历史演义体小说”(《故事新编》),等等。《阿Q正传》则采用“人物传记体”的方式,通过阿Q的生活行踪,着重剖析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

其四,从艺术风格上看,鲁迅小说也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作品在整体上侧重严谨缜密的客观写实,但也有结构自由灵活的抒情小说(《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亦庄亦谐的社会讽刺小说(《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乡情浓郁,形、神、情、理相统一的乡土小说(《故乡》、《风波》、《社戏》等)。

其五,从人物塑造上看,鲁迅小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第二,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或无意识活动。《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含蓄、简洁却很传神。第三,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❻ 鲁迅的小说,散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的特色: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散文的特色: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重要的开创者,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内容:1,是对世俗世态的嘲讽和对黑暗政治的抨击,如《狗的驳诘》、《复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闷与挣扎,如《秋夜》、《过客》、《影的告别》等。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运用象征方法而创造的各种形象。

鲁迅的回忆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较多地继承了传统散文的特点,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藉着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时,还常常发表议论,抒发对现状的某些不满之情。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1)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作品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这些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段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阿Q、孔乙已等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艺术的概括力和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鲁迅的作品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画眼睛”的方法、白描、漫画的笔法,使人物生动、真切,个性鲜明。

(2)鲁迅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小说艺术上又一特点是结构章法的民族化。《阿Q正传》以叙述人物“行状“为主,故事连贯单纯,有头有尾,具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的章回体及传记文学的特点。《孔乙己》则以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通过对孔乙己在酒店两次喝酒情景的描写,表现深受封建思想文化毒害而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生活。

结构上既吸收民族传统章回小说的特点,又吸收西方小说结构上截取生活片段的特点,创造了现代小说的民族新形式。

(3)以戏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统一。《阿 Q 正传》、《孔乙己》都描写了时代的悲剧,在表现上又充溢着喜剧色彩。

❼ 为什么说鲁迅小说创作既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小说新形势

其一,从小说叙述形式上看,鲁迅小说继 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 ,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 规,截取生活“横断面”,打破时空的顺序 ,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这在中国小说艺术 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作品 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 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 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 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其二,从艺术手法上看,鲁迅自觉地借鉴 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 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 、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

❽ 鲁迅的作品是怎样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是思想深沉 主题新颖 描写深刻犀利的。

鲁迅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和创新精神,给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学习榜样和丰富经验。他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在丰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墨守成规,不模拟仿造,而是根据艺术创造的需要,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鲁迅创造了诗和政论相结合的新形式-----鲁迅式的杂文,这种战斗性的散文,被他提高到文学史上空前未有,成为艺术性、思想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作品,也使杂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重要形式。 

鲁迅的作品清新、深刻、隽永,机智幽默,给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和思想陶冶,鲁迅的著作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座高峰,也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8)鲁迅现代小说的创作形式扩展阅读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一共收入了十篇作品。其中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刻板虚伪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揭露庸医娱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❾ 鲁迅的写作风格

剖根揭骨,冷嘲热讽

用现实主义手法描摹那些草木般无声地产生、无声地消失、在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化中受尽侮辱和损害同时自己也在损害和侮辱着他人的普通中国人,在形式上取大家常见的各种普通人的典型事例。

拓展资料

一、小说写作风格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二、杂文写作风格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三、散文写作风格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四、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❿ 鲁迅的创作风格

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热点内容
小黑屋历险记小说阅读 发布:2025-08-30 15:31:57 浏览:88
小说下载网txt全本下载完结 发布:2025-08-30 15:16:38 浏览:15
长篇武侠古典仙侠完结小说 发布:2025-08-30 15:12:45 浏览:858
好看的重生复仇小说推文 发布:2025-08-30 13:52:06 浏览:290
穿书校园女配甜文小说 发布:2025-08-30 13:50:40 浏览:537
校园邪恶小说 发布:2025-08-30 13:03:04 浏览:169
推荐免费版的小说软件 发布:2025-08-30 13:02:52 浏览:934
小说王阳明传奇在线阅读 发布:2025-08-30 12:57:12 浏览:891
女主是骷髅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5-08-30 12:56:23 浏览:524
最新的好看的女主种田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30 12:44:53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