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激流三部曲有声小说
⑴ 巴金,原名(),现代著名作家。小说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拜托各位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日》、《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
求采纳
推荐于 2017-11-26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杂志订阅_20年杂志订阅_网站首页
值得一看的杂志订阅相关信息推荐
订2021年全年杂志 订阅上杂志铺,数千种杂志特价3折起,快递配送,退换自由专业的杂志订阅商城,一站式订阅服务专家。
m.zapu.com广告
淘宝日出图片 清晨 唯美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
淘宝超值日出图片 清晨 唯美,优享品质,惊喜价格,商品齐全,淘你满意!上淘宝,惊喜随处可淘!
m.taobao.com广告
更多专家
巴金,原名(),现代著名作家。小说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拜托各位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高等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⑵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哪三部作品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大胆追求民主与自由。《春》与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虽然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秋》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之一,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故事。
(2)现代版激流三部曲有声小说扩展阅读:
巴金留学法兰西期间,就已萌生了创作《家》的心思。但当时拟以“春梦”为小说名,他在《关于〈激流〉》的文章里说,自己出生在专制的封建大家庭里,“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梦魇!”表面上富裕繁华热闹,却上演着一出出闹剧、悲剧,终于走向衰亡,犹如黄粱一枕。
1931年初,上海《时报》约巴金写一部长篇小说,拟每日连载,他于是开始了《春梦》的创作。
写完《总序》,巴金考虑书名用《春梦》不甚妥当,改名为《激流》。随之在《关于〈激流〉》中申述理由:决定把《春梦》改为《激流》。故事虽然没有想好,但是主题已经有了,我不是在写消逝了的渺茫的春梦,我写的是奔腾的生活的激流。
当年4月18日,《激流》开始在《时报》上连载,吸引了广大读者。年底完稿,次年5月刊登完毕。
1933年5月,《激流》送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前,巴金酝酿再度改名,定名为《家》。这是因为“我还有许多话要说,有好些故事要讲,我还可以把小说续写下去”。他在《后记》中告诉读者:“已经发表的《激流》,只是它的第一部《家》,另外还有第二部,写社会,写主人公觉慧到上海以后的活动。”
由开明书店出版的《家》,封面的正中偏上,黑底方框里,一个大大的白色“家”字作为书名,方框上面四个小字“激流之一”。到1940年5月,巴金继创作了《春》后,又完成了《秋》,《家》、《春》、《秋》并称为《激流三部曲》,《家》成了《激流》之一。
⑶ 巴金 激流三部曲 有声小说下载
巴金的有声小说
家
在以下的网站有收录
三百ABC有声小说网
http://www.300abc.com
就爱听小说
http://www.92txs.com
这里的小说非常全,是MP3格式的。
⑷ 阿珍原名字什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什么,什么什么
(1)巴金;李尧棠;芾甘;文学家;《家》;《春》;《秋》;《雾》;《雨》;《电》 (2)希望信念
⑸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⑹ 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开放分类:书籍传媒文化文学文学作品
编辑词条分享
新知社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移动说客 网易微博 开心001 天涯 MSN
“激流三部曲”是“《激流三部曲》”的同义词。本词条由不再轻狂创建,共有5位协作者编辑了2次。最新协作者:鬼行家 ,waipo,updatebao ,宁静的心 ,不再轻狂。
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的成就,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度。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1 名书简介
2 背景搜索
3 内容精要
4 专家点评
5 作者简介
1 名书简介
2 背景搜索
3 内容精要
4 专家点评
5 作者简介
6 妙语佳句
7 相关词条
8 相关资料
9 相关链接
10 词条分类
《激流三部曲》 - 名书简介
作者:巴金
类型:小说
成书时间1929-1940年
《激流三部曲》 - 背景搜索
巴金旧照巴金是我国现代的文坛泰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 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 等新诗。
1923年,巴金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毕业后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在此期间,巴金积极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 1927年初去了法国,在那里广泛地涉猎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及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的著述,开始从事翻译和创作活动。在法国蒂埃里堡,巴金感觉“有苦闷无处发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就进行了小说创作”, 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创作。1929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回国后发表在了《小说月报》上。1931年,巴金创作的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时报》上连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于是年轻的巴金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曾在北京担任《文学季刊》的编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次年归国。而后担任了上海文化活动出版社总编辑,编辑了《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季刊》,创办了《文学月刊》。并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曾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从事过《呐喊》等刊物的编辑工作。这段时期,也是巴金创作的旺盛时期,他的许多小说、散文及杂文就是在这时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的另两部长篇小说《春》和《秋》,分别于1938年和1940年完成出版。
老年巴金抗战胜利后,巴金主要的是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首届全国文代会上,巴金当选为文联常委。并历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届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 《文艺月报》、《上海文学》、《收获》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第二届至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 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全国第五届人大常委,全国第六届至第八届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巴金笔耕不辍,其著作甚丰,除著名的长篇小说集“激流三部曲”,以及处女长篇小说《灭亡》外,还包括有长篇小说:《新生》、“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抗战三部曲”: 《火》(之一、之二、之三)、《第四病室》、《寒夜》; 中短篇小说: 《可爱的人》、《复仇》、《死去的太阳》、《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光明》、《海底梦》、《砂丁》、《电椅》、《将军》、《神》、 《鬼》、《李大海》、《还魂草》、《洛伯尔先生》等;散文集《随想录》 (5卷)等, 诗歌: 《散文诗》; 译作有: 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木木》,戏剧《丹东之死》、《前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巴金全集》(26卷)、《巴金译文全集》 (10卷)等。
在国内,巴金是与茅盾、老舍、曹禺齐名的著名作家;在国外,巴金及其著作同样享有很高的声誉, 曾被授予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及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了北京天文台的申请,同意以“巴金星”命名为8315号小行星,这是全世界给予巴金的一项崇高而永久的荣誉。
《激流三部曲》 - 内容精要
民国时期妓女广告图巴金的代表作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便是“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这也是作者本人最为满意的三本书。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此外,《憩园》是《激流三部曲》尾场,主要讲述了一座以“憩园”命名的花园的先后两代主人的命运。
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作者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33年5月,首次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家》中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珏、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激流三部曲第二部《春》,1938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主要情节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激流三部曲第三部《秋》, 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7月初版。作品《秋》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主要情节是:经过一系列事变 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 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这个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激流三部曲》 - 专家点评
旧上海北火车站巴金在谈到写作《激流三部曲》的意图时说道:“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他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死亡。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
在《激流三部曲》中,作者描写了一群丑恶残忍的封建专制的刽子手形象,他说:“在《家》里我的矛头针对着高老太爷和冯乐山;在《春》里我的矛头针对着冯乐山和周伯涛;在《秋》里我的矛头针对周伯涛和高克明。”高老太爷这个黑暗王国的统治者的性格既是专制主义制度造成的,又反过来加重了这个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性。郑国光是一个十足卑琐和庸俗的怪物。克安、克定、陈大胡子等人,巴金在表现他们的糜烂绝顶的私生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人性变态。冯乐山、陈克家之流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衣冠禽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命运中可以很集中地反映出社会来。在高家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专制主义的一切典型特征。全部权力、财产高度集中在一个人———高老太爷的手中。处理年轻人生死的大权也捏在他的手里。他最爱说的话就是: “我说是对,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老太爷举筷,大家跟着举筷,他的筷子放下,大家的筷子跟着放下”。《家》中吃年夜饭的盛会,把封建等级制度描写得格外的活灵活现。
巴金1948年巴金有意识地把家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代表,在“家”里使人看到一个缩小了的社会。高老太爷庭训觉慧:“你们学生整天不读书,只爱闹事。现在的学堂真坏极了,只制造出来一些捣乱人物。我原说不要你们进学堂的,现在的子弟一进学堂就学坏了。”可见这个家庭是多么的闭关自守,惧怕和敌视新思想、新事物。小说的中心人物觉新,便是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旧的制度把一个原先极有才华、极有希望的青年的前途给葬送了。“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是高家的第一个悲剧人物。觉新的典型意义在于,作家通过这个形象,挖掘出了在封建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在两代人的冲突中,旗帜最鲜明、斗争最坚决的是觉慧,第一个看出了高家内部的腐朽和统治的不合理性,对现存秩序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和否定。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的觉慧这个形象告诉我们:只有革命才是惟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
《激流三部曲》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的揭露主要是通过年轻一代惨遭戕害的情节来完成的。鸣凤,这个十六岁的婢女爱上了三少爷觉慧。然而也正是从这儿,种下了悲剧的种子:不同的阶级出身成为爱情的不可逾越的障碍;鸣凤是外表非常温柔平静,然而内心却是激荡起伏的女性,她始终处在极其矛盾的状态之中。鸣凤性格中的柔顺正是专制制度长期压抑的结果。爱得胆怯而又热烈,正是这一内心与外表的矛盾构成鸣凤的悲剧美。鸣凤的自杀集中反映了高公馆的阶级压迫。在所有被残害的女性中,只有鸣凤表现出最决然的反抗。
作品中除了像鸣凤那样表现了直接的阶级压迫外,梅、瑞珏以及蕙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激流三部曲》中,年轻一代的女性几乎无一不是品德极为纯洁高雅的人,美好的个性相继的毁灭,才造成作品极其浓重的悲剧气氛,并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文学巨匠巴金《激流三部曲》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性的麻痹和毒害。例如书中讲到当克明得知女儿淑英和觉民公开外出的消息后,大发雷霆,将淑英痛骂了一顿,淑英因此被气病。但是当克明听说淑英有病时,根本就无动于衷,“他甚至不到淑英的房里去一趟”。当淑英离家出走后,这个感情麻木、顽固不化的父亲又公然表示绝不原谅女儿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并且恶毒的说:“在我看来二女已经死了。”
《激流三部曲》在结构上也是很有特点的:小说中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却安排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往往以事件为主线索,以一个又一个的场面组织起来。每一部分的首尾都落在各部分中同一件事上,因而形成三部独立完整的著作,而整部《激流》又被这样一些相似的情节、场景前后呼应,因而又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就是《激流》的结构艺术。
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在《激流三部曲》的鼓舞下,大批出身于封建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投入了革命的洪流;也有不少青年男女询问、探索着个人解放的出路,说明了这部作品是何等地深入人心。
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在写给巴金的信中,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的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信中称赞巴金一生“为自由、为民主、为人类心灵的解放、为人性的恢复而号呼转徙,为追回人类的良知而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奋斗”,“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著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正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⑺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分别是什么
片断
她们去了,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房里的女性的声音也不时送进他的耳里,又使他看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这也是一张美丽的面庞。可是它的表情就不同了: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生活,指示了两种命运。他把它们比较了一番,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他更同情前一张脸,更喜欢前一张脸。虽然他在后一张脸上看见了更多的幸福和光明。
赏析:性格决定命运。同样是一张美丽的面庞,因其反抗性格,必然注定其轰轰烈烈的人生。人应该有张力,人应该有抗争,人应当主宰自己的命运。
(3)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
赏析:好男儿志在四方,要做一番轰烈大业。一个把眼光牢牢盯住家庭的男人,永远是一个庸人。觉慧有着先进的思想,有着远大的人生抱负,他对“家”充满着反抗与愤怒,这注定他要走出去,去开辟属于他自己的新天地。
写作模仿:
道静和卢嘉川两个人一直同坐在一个角落里谈着话。从短短的几个钟点的观察中,道静竟特别喜欢起她这个新朋友了。他诚恳、机敏、活泼、热情。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卓见更是道静从来没有听见过的。他们坐在一块,他对她谈话一直都是自然而亲切。他问她的家庭情况,问她的出身经历,还问了一些她想不到的思想和见解。她呢,她忽然丢掉了过去的矜持和沉默,一下子,好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把什么都倾心告诉了他。尤其使她感觉惊异的是:他的每一句问话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全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全能使她对事情的真相了解得更清楚。于是她就不知疲倦地和他谈起来。
余永泽在开学前,从家里回到北平来。他进门的第一眼,看见屋子里的床铺、书架、花盆、古董、锅灶全是老样儿一点没变,可是他的道静忽然变了!过去沉默寡言、常常忧郁不安的她,现在竟然坐在门边哼哼唧唧地唱着,好像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尤其使他吃惊的是她那双眼睛——过去它虽然美丽,但却呆滞无神,愁闷得像块乌云;现在呢,闪烁着欢乐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里面还仿佛荡漾着迷人的幸福的光辉。
⑻ 巴金原名什么,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是什么,爱情三部曲是什么。现代什么。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⑼ 求 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中(春,秋)的有声读物。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东去的秋水,他写道:
“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那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去。”
这一开头一结尾,颇有艺术匠心,在读完全书之后,使人不能立刻离开书中的世界。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巴金在一九三一年四月写的《激流》总序,短短只有一千字,具有同样意思的话重复了三次:(1):“这里面有爱,有恨,”(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他在其它作品中,和作品的序言或后记中,无数次的重复类似的话。读者或许误解他是一个爱恨分明的人,不,他是爱得深,恨得浅,爱得如火烧,恨得如雪融的人。换言之,他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悯(含有同情的怜悯)。这里使人记起“哀而不伤、怨而有怒”那两句话,《家》具有这两种恰到好处之美。
般,人总爱把《家》《春》《秋》中的高家,来对照四川成都北门政通顺街的李公馆,即巴金的老家。这原是很自然的。因为作者既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激流》中的高家正是当年李公馆的投影。但这并不能就此可以把《激流》中的每个角色,去对照李公馆里的每个人物。像人们不应把《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去对照生活中的曹雪芹一样;谁如果把《家》中的觉慧,去当作少年巴金来看待,那他就永远不会认识作为一个中国作家的巴金的少年时代生活形象的丰富性、真实性和复杂性。
大家知道,巴金自己说过他在少年时代有三个“先生”。这就是他的母亲,轿夫老周,和与他一起办《半月》杂志的青年伙伴吴先忧。
1923年4月离家前和继母及四位兄弟合影。巴金(右一)
1904年11月25日,即农历甲辰年10月19日,暖暖的阳光照在李公馆右上房的窗前,时间已经过午了,房间里响起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一个男孩出生了,面孔清秀,五官端正,滚圆的脸,宽阔的头额,这就是巴金。他从混沌中来到人间,睁开明亮的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景象,那便是他那温柔和善良的母亲的形象:她那胖胖圆圆的脸,永远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容,和她用刨花水梳得光滑的头发。她把他紧紧搂在怀里。虽然是冬天,人间的母亲的爱,却是这样温暖。出人意料,这一天,也正是巴金母亲陈淑芬自己的生日。
母亲出生在山明水秀的浙江省一个小城里,她从小跟着她弟弟在私塾里伴读,背熟了不少首唐诗宋词,也许正是秀丽的山河与纯真的诗词艺术,陶冶了她的性情,她待人谦和,同情下人,经常教育子女不要搭主人架子,要爱护人,要怜惜婢仆,不要随便责骂身边的人。她认为“主人是人,丫头佣人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她劝导巴金的父亲坐堂也不要对犯人随便使用体罚。她给孩子们各人准备一本小簿子,每天用娟秀的笔迹,为他们从《白香词谱》里抄上一首词,然后向他们进行讲解,要他们把它背诵出来,引导这些幼小的心灵,接触文学与音乐,走向艺术的殿堂。
巴金的母亲还有一个与她婆家的人很大的区别,这就是李家有人生病,总是烧香拜佛,请神求道,急了才请中医上门,搭脉开方;她却相信西医,还结交四圣祠医院的几个英国女医师,请她们为女儿(巴金的二姐)看病。有时还带着巴金去医院玩,使巴金有机会在幼年时代就直接接触外国朋友,看到她们送给他母亲的《新旧约全书》,它的封面装帧,迥异于中国的线装书,使他感到惊奇,并引起浓厚的兴趣。这与他的祖父、父亲既害怕外国人,又轻视外国人,是完全处在两种心态中。这也为巴金在家中自学外语,后来又急于进外国语学校读书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巴金的第二个“先生”轿夫老周,他丰富的流浪阅历,使闭锁在深室大院中的巴金大开眼界。巴金经常在老周黝暗的住处马房听他讲各地风物,世道盛衰,并诉述人间不平。“做人要公道,要忠实,不能骗人,不要占人便宜”。老周通过他的经历,所持的人生态度,也影响了巴金以后的为人。
和巴金一起办刊物的吴先忧,被青年巴金当作第三个“先生”。他热心为公,经常牺牲自己利益,成就别人。他律己严,坚持信奉不饮酒,不吸烟,不食肉,不坐车轿,不用仆役,为了办刊物,维持经费,他实行“劳动神圣”,停学去做裁缝,有时工资还不曾领到,而刊物交付印刷费的日子却到了,他就脱掉自己的衣服去当铺换钱救急。吴先忧这种言行一致的献身精神,给巴金的印象极深,直到几十年以后,他还说:“朋友吴教给我‘自己牺牲’,他还教给我勇气,我虽然到现在也还不能够做到他那样子;但我的行为却始终是受着这个影响的支配的。”
青年巴金受这三个“先生”的思想影响,是不言可喻的。但是不是就这么三个人呢?我看也不全是这样。巴金虽然并没有把他父亲称作“先生”,但父亲对他的影响还是有的。特别是他十岁死了母亲后,父亲对他比从前关心,经常带他去看戏,使他从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触川剧。巴金的父亲虽然按着祖父的安排,一直向官宦路上爬行,但他的官运并不亨通,虽然他待人和气,不搭架子,但他性情爽直,不善鉴貌辨色,奉承拍马,讨不了上级的欢心,最后好不容易做了三年偏僻山区的县官,就回成都老家不干。不久就在一场流行的瘟疫中去世。在他死前的几年中,把精力都花在一个叫可园的戏园事务上,凡是邀请戏班子,安排演员生活以及决定演出的剧目,他都亲自出主意作安排。甚至家里孩子们兴起演话剧,他有时也看得津津有味,还为他们编了一个题目叫《知事现形记》的剧本,用来嘲笑地方封建官僚,让他们演出,自己看得哈哈大笑。当时父亲在官场失意,曾寄希望干革命,一听到“逊清退位”,民国成立,在家里摊开一块洋布,亲自取剪刀,拿针线,缝制新的国旗,把它挂到公馆大门口去,但是不久事实证明清帝统治与民国成立,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所以他编《知事现形记》,让孩子们演出,实际是反映了他当时对官场的反感。父亲这种情绪不能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巴金对现实的看法。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从那本书里,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知道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许多可怕的人物,但都是她的榜样: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己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有个女子,明知父亲在河里淹死,她自己不会游泳,仍投水去找她父亲尸体。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母亲在时,还给她请西医看病吃西药,现在母亲死了,她家就与四圣祠医院的几个英国女医师断绝来往,因为祖父与父亲不相信西医,而那时中医对肺结核毫无办法。二姐不断咳嗽,气息奄奄,公馆大厅里却仍在演了三天大戏,为的是庆祝祖父生日。巴金看到二姐孤单可怜,让父亲把她扶到大厅看戏,她坐在一把藤椅上,失神的眼光停在戏台上,也不知道她看到了什么。只听见她在昏暗中轻轻喊了一声“我要进去”,就让女佣把她扶了进去,从此就再也看不到她出来,三天后,她那16岁的生命就结束了。
二姐死后不久,正碰到川军与滇军的军阀混战。成都街头到处都是战壕,枪声日夜不断。巷战的子弹还从李公馆的墙头穿过。战祸经年,疫病流行,巴金二叔家的二哥和五弟死在这场瘟灾中,接着是巴金的十妹和他父亲的去世。父亲临死,把巴金的大哥叫到床边,对他说:“你妈临终时,把你们兄弟姐妹全部托付给我,现在十妹死了,我怎么对得起你母亲?我自己的病看来也不会好了,现在我把继母和弟妹交给你,你要好好看顾他们。”他还把这些话写成遗嘱,当着巴金兄弟的面交给大哥。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非常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但是这门亲事后来没有成功,因为父亲征得祖父同意,在如潮而来的三姑六婆所媒介的婚姻对象中,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寸肠欲断,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父亲死后,大哥作为长房长孙,成为整个大家庭中的众矢之的;幸有祖父撑腰,还在一个时期维持了几房暂且相安无事的局面。后来祖父死了,长房长孙更成为出头椽子,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挑战,巴金起初并不曾想到他自己要离家出走,而是感到愤怒与痛苦。因为大哥虽然理解巴金,但他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接受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建议。他最后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己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同样,在他的周围并不曾发生过觉民逃婚、鸣凤跳水、淑贞投井等事件。但是他从六姐被他父母拦阻,不让接近三哥,不准参加长房巴金兄弟在“五四”以后所举办的读新书小组;丫头翠凤被她的父亲包揽婚姻;一个堂妹被逼缠脚;四姐被二叔逼嫁给一个胸无点墨的财主;三姐在临嫁上轿时苦苦哀哭等景象,他接触到的实际,要比觉慧看到过的悲剧,更为复杂多样。而且这些都是铁一样的当时新一代人的现实生活。
巴金是觉慧吗?诚然,从某种角度说来,觉慧似乎要比巴金经受的痛苦更直接,因为他所爱恋的对象鸣凤投池塘自杀了,使他的心灵刻下永生难忘的创伤。但从更深一层的意义说来,高家的悲剧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悲剧;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悲剧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悲剧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悲剧。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大量的心灵折磨以后,最后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因此我说,巴金是觉慧,但又不是觉慧。
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相关评论:《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