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贡献
① 乡土文学的意义,200字
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虽然说鲁迅先生在这里对“乡土文学”没有做出正面的定义,但是他为后来的乡土作家勾画出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现代乡土文学主要取材于故乡、农村或乡镇的生活,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地方色彩和民俗美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社会文化相互撞击而迸发的艺术火花。“五四”运动之后,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拯救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或被个性解放等新思潮所吸引,纷纷涌入城市。在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城市中,他们既接受了工业文明的熏陶,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意识,同时也备尝了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苦果,在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浓重的乡思、乡恋、乡愁,以及对童年的回忆,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乡土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彭家煌、沙汀、艾芜等。乡土文学一时之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这是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的鲁迅,在乡土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一、鲁迅小说开启了乡土型人物系列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鲁迅第一个把阿Q、闰土、祥林嫂、七斤、双喜、阿发等充满乡土气息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比如祥林嫂成为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代名词,阿Q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人物形象……从阿Q到阿二(徐钦文《鼻涕阿二》)、阿长(王鲁彦《阿长贼骨头》)、猪三哈(彭家煌《陈四爹的牛》);从祥林嫂到用红灯超度儿子亡魂的得银妈(台静农《红灯》)、丧夫别子只身到城里帮工的李妈(王鲁彦《李妈》)、儿子被杀孤苦无依的骆毛妈(蹇先艾《水葬》),人们可以鲜明地看出师法、承继的痕迹。在鲁迅小说人物塑造的辉煌成就启示下创造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二、鲁迅小说推动了一代乡土文学的振兴中国新文学史上,鲁迅是把乡风民俗的描写与启蒙的宗旨、深邃的思想、精粹圆熟的艺术融为一体的创始者。乡村社会的淳朴、宁静、和谐让人们无比眷恋,鲁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灰色的世态画。如《故乡》中的金色月夜、《社戏》中的朦胧月色、《风波》中的土场黄昏……清新淡雅,宛如一幅幅水墨画。又如《祝福》中对预备收稿日期:2011-02-15作者简介:李芳(1970-),女,山西晋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鲁迅小说对现代乡土文学的影响李芳(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五四运动之后,乡土文学一时间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鲁讯小说在乡土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从
② 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
这道题应该是讲中国文学的吧,乡土文学对现代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方面。
乡土文学作为文学作品题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往往是作家、文学家这一社会群体最早乐意取材的领域,也是人类活动最为熟悉的范畴之一。例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陆的乡土文学,台湾地区六、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起到了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
同时,乡土文学的产生促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也促成了各地流域文化的传播,如今天有“秦军”这样的形容陕西地域文化作家群的词语。一部分地方气息浓厚的乡土文学作品,经演绎后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文化娱乐题材。
(2)消极方面。
由于乡土文学本身不可避免的地域性,决定了读者群在阅读时必须对相关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这是日益城市化的现代人难以体会的,如沙汀笔下的边远川西乡村,没有生活过的人会觉得很陌生。
另外,正是现代文明的“侵入”,使得我们对乡土文学的评价与研究逐渐成为追忆,也许乡土文学的没落具有必然性。
这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如有不当或觉得离题的,请多多指正。
③ 赵树理的小说写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
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小说中人物形象上的民俗性体现
作为一个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特征的民俗性,同样充分地表现出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他的小说中旧派人物往往比新派人物塑造的更为生动、形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旧派人物的熟悉和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这些旧派人物的刻画上渗入了浓浓的乡情风俗。他们世代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山区农村,太行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纹变化,而他们的性格也由之生成。
小说中丰富的民间语言特色
马良春在《试论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中以为,赵树理从内容到形式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格,依据内容对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从“时代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内容”。而在探讨赵树理作品的“新的民族”形式时,他主要谈了几个方面。一,语言:1.朴实;2.幽默活泼,刚健峭拔。
总之,赵树理运用民俗使他创作的小说鲜明而又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而他的创作,在根本风格上,并不反对当时延安文艺政策的紧跟,而是他原来的审美情趣,艺术理想、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与当时的主流政治提倡的不谋而合。多方面的民俗性导致了赵树理作品的“土里土气”,而“民俗性”是其集中地体现。
希望有用啊
④ 以作家作品为例,说明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价值
家作品为例
说明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了主要价值
现在对农村价值的作品特别看好
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现在农村的繁荣生活和一系列的人文景观
⑤ 什么是现代文学中的乡土小说
我想告诉楼上的,你提到的几位,严格说属于当代……
关于乡土小说的定义,始见于鲁迅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序》中,鲁迅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又说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隐现着乡愁。乡土小说就是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乡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它们在当时出现的文学背景是因“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小说心理的进步要求着艺术上的突破。
1923年周作人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周作人也就成为了乡土小说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文坛出现了乡土小说的创作热潮:如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地之子》等。鲁迅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祝福》等也可以归入乡土小说之列。我们在谈论乡土小说的时候往往不怎么提到鲁迅,实际上鲁迅才是开现代乡土小说创作风气的大师。
乡土小说是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延伸,也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抒写,对传统乡村陋习的揭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在创作倾向上注重社会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侧重于社会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将文学理解为社会启蒙的工具,注重文学的宣传效果。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人生。
(2)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3)周作人等理论家的提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所谓“第一个十年”的乡土小说概况。
第二个十年里已经基本不出现乡土小说这种提法。像楼上的几个朋友也提到过的沈从文等人被看作是“京派作家”,其实他们的笔墨也主要集中在乡村。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以小说《边城》为代表,极尽美好之能事,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先生本身的美学理想。从他写湘西与都市两幅笔墨的得失我们也能看出,沈从文是要用湘西的美来衬托都市的恶的。
京派以不若海派之红火。被称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的王曾祺先生逝世后,写乡土就不再有什么让人惊艳的笔墨了。
部分参考了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位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若是有兴趣还是可以找一些别的文学史来看看。
还有一部分纯属个人见解,有失偏颇之处还请见谅。
⑥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代表作有哪些
1、陈忠实的《白鹿原》
《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2、贾平凹的《高老庄》
《高老庄》叙述了教授高子路携妻西夏回故里高老庄给父亲吊丧,于是与离婚未离家的子路的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葡萄园主蔡老黑以及苏红等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之交,中国内陆陷入改革困境与转型困境,贾平凹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独立思考。在这一种世纪末情绪下,现时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种困境、文化困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分化和溃败问题进行了整体观照,并体现出相当的深度与前瞻性。
3、张炜的《古船》
《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
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张炜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众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获得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⑦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 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乡镇生活的 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力的,是 鲁迅。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 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代表作家有 冯文炳( 废名)、 王鲁彦、 台静农、 彭家煌、 许杰等,代表作品《 马桥词典》《浮躁》《 土门》《 白鹿原》等。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 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以 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
⑧ 中国现代文学——以“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社会剖析派小说为例,说明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趋向成熟
生活好了,就有力气关注身边的人,事情。就会看见以前不曾注意到的阴暗面。而社会的稳定性,也促使文字者关心这些与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事情。文学有部分是在靠政治指导的。当文学不在完全为政治服务,而是为人服务的时候,就说明文学的成熟。反之,如果社会昏暗,文学也只有两种可能,要不就是悲哉苦叹,要不就是沉迷在梦境中不愿清醒。所以,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向成熟,也算是一种必然性吧。
对了,我不是博学之人,所以只有这点小小见解,即使觉得不堪入目,也别批评我啊。
⑨ 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小说现代化有什么贡献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及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仅是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现代小说的理论开创者。他的小说理论,来源于他丰厚的文学理论观念,更得源于他的创作经验,比那些纯粹的小说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首先,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话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来看,鲁迅确是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发表于《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其次,鲁迅的小说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又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是第一个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深刻的反映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当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坛成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之后,鲁迅又发现其间从四处乡间跑来北京“侨寓”的一代年轻作者,所写小说往往“隐现着乡愁”,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这一命名也成为经典之论,被后起的研究者所广为采纳。鲁迅“命名”不同于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于简单的拿文坛的事例去“证实”某种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构成文学史现象的最有特征的表现,上升为一种理论的概述与定位。类似的“命名”在鲁迅的其它论述中都有表现,如论述莽原社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飙社对恶浊社会的讥刺搏击以及“虚无的反抗”,“未名社”在将“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等等。鲁迅寻找这种种不同创作倾向之间的转换或对立的关系,实际上这几个社团又都环环紧扣,此起彼伏地装点了20年代中期的文坛。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题—— 连同他们的破衣衫、悲哀的命运和痛苦灵魂带领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幻的民生,人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鲁迅以作品将人民从精神上解脱,这是一种从理论上的改观。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值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鲁迅在新文学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们看清了新知识者在资源建构上的不足。鲁迅在师承上,他支持钱玄同,肯定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文言,“白话在生长,总当笃信进化论,相信“文学救国”的思想伦理意义,而且在白话文问题上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在他的文学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来追慕魏晋文学的事实也早为论家所注意了。鲁迅通过发掘提炼特定的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进程,并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充分注意其与社会思潮的联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学现象的创作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所谓“历史的联系”就是很具体可感。鲁迅通过文学现象的提炼去展示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点总揽全局,抓环节体现过程,这是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秉承了诸家的众才之长,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很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⑩ 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何意义
为文学的干流上开拓了新的支流,且使文学的分量增重,是一代人一个时代的新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