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现代文阅读之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现代文阅读之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 2021-08-15 22:06:52

❶ 在现代文阅读中,有问“请从语言艺术效果方面赏析.” 什么是语言艺术效果啊,这怎么赏析啊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回答时可先答出“本文通过对.的描写(记叙等),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等)手法,表达了.的感情.+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等类似的句子”.

❷ 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急急急急!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样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许你对这句话不陌生,可你对这简单的一句话当中的深刻意义领会多少?你对“文学”“语言”“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过吗?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这样几层意思:

文学属于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嫡系。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

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从文艺学的观点来看,文艺或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各种样式都自有其特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按照它们各自采用的媒介和规则的不同,通常将文艺区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四个部类: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

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影视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二、文学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1.间接性

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影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学语言怎么样?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2.形象性

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读者脑海中唤起“视觉感”,一个“绿”的色彩,晕染了整幅画面、整首诗的意境,千古为人所称道。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种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出来的。王国维还说:“欧公《蝶恋花》‘面旋落花’云云,字字沉响,殊不可及。”王氏颇有天才颖悟,觉出欧阳修词“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的“声音感”,声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奥妙,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3.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非常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三、怎样理解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借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汉语的音乐美古已有之,古人的优秀诗文可付诸吟咏,响于口耳,可惜于今衰弱,文学语言的接受逐渐视觉化了。不过,如果我们细心地读,静心地听,也能感觉出白话文的种种音乐之美来。

1.整齐之美

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试看这样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对偶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排比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旋律感。

其实,优秀的白话文也体现整齐之美,例如: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

2.抑扬之美

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试看下例: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读入声,归到仄声里,我们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读音来读。读这种严格按平仄规则写的诗,要注意语音的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上扬而悠长,仄声下降而短促,这样可接近于古诗本来的声律要求,表达抑扬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严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

的空中楼阁》)

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

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古诗词的押韵情况是显见的,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须押韵,不过词的押韵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韵,也可能三句押韵;平声韵和仄声韵分开,不像现在这样通押;还有入声韵,这是古诗词中特有的,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绝迹,在现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况比较复杂,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现是押韵就够了。入声韵的绝迹,属于“音变”现象,古代发音和现在所不同;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押韵,现代人读来觉得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总之,古诗词押韵较为分明,造成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诵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赋和散文的用韵易于被忽略,值得一提。赋是押韵的,汉赋是典型的赋,我们读得少。如高中课文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果细心地读,可以发现古代有些散文也间或押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违”和“归”押韵,“夷”和“知”押韵。如果我们只看不诵读,是不容易察觉其中押韵的;如果多诵读,就容易读出韵味来。

从现代文学语言的情况来看,语言回环之美主要不是表现用韵上,而是以词组和句子为运用单位,呈现多种形式。它也与语句的整齐之美相关,如前面提到的“黄酒之与白干……”就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回环之美;它还有词句的小回环,自有一种旋律感,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前面提到的“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也是一种小回环。

当然,汉文学语言之美不止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我们时刻牢记“汉文学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一信念,那么我们上语文课读课文,在课外读书报刊,都能体会到这种语言之美;我们平时说话,或演讲,或交谈,都会自然地表现出这种语言之美。

四、怎样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具有深味性、伸缩性、多变性等特点,读者把握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义、意味、意韵的“纵深地带”无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品味这样的语言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它的深层意蕴、弦外之音和审美效果。这样的品味活动,不同于学习实用性语言,不同于学习外语——那是偏于语法分析、实用效果分析和运用性训练,多有理性的判断推理,于情感、美感、联想、想象无涉。那么,中学教学中的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活动究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要重视整体把握。

语言的音节或文字的有机组合,构成“语言场”;文学作品的语言场不同于别的语言场,这种场的强力和魅力都远远胜出其上。所以品味这种语言应有良好的整体感或“场感”。“场”照亮了作品的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作品中的字词句靠这“场”来定义、定性,它们离开这“场”就还原到字典、词典中去了,成为只有单一的平面的意义的语言材料了。

例如《故都的秋》的核心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悲凉”一词是大家都能认能说能写的,它至少有这么三重意蕴:

(1)词典义:悲哀凄凉。(《现代汉语词典》)

(2)普泛的文学意义:对往事或现实的沉痛感慨;即景生情的悲伤;复杂的人生感受。

(3)《故都的秋》中独特之义:作者颠簸于人生旅途,身心疲惫,深感悲凉;看见秋景引发美好的情怀,表达了一种审美感受;美好情怀中渗进人生的苦涩味,是美感与苦涩感的混合生成。

此三者的意义逐层扩大,又逐层具体化,由单一性趋向多义性,而且由于读者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郁达夫笔下“悲凉”感受的细微差别何止百千。

我们为什么能品味出这么多的内容呢?这得益于对《故都的秋》的“文章场”“语言场”的把握,体现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认知的确定性。记住,这是品味语言的常规。

2.要重视微观分析。

不能只是单纯地“高屋建瓴”地“俯视”,还应沉潜到语言的溪流和浪波的底层,察看语言“美景”的各个重要的精微细部。需要发挥你的解词读句的能力,需要你对语言细节“末梢”具有一定的敏感。

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耐人寻味,“忘却”与“记念”本是一对矛盾,怎能组合在一起,并作为标题醒目地列出?其中汇集各种意味:有对国民健忘大脑的提醒,有对作者自己放下精神重负轻装上阵的激励,有对反动派“瞒”和“骗”的愤怒。简短的语句里可作出大文章。

这种微观分析,重在“精细”,在“细”字上下功夫,从“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读者百味;作者未必这般,读者感慨万千。

3.目标指向是深层意蕴、审美效果。

(1)深层意蕴:指文本义、语境义,而非词典义、浅表义。有些众人皆知的语言深层意味应该挖掘出来,有些众人忽略而你沉思之后突发新见的深层意味更应该挖掘出来。

(2)审美效果: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在充分认知、理解之后作出的理性评价。一般都给予好评,很少有差评。涉及的方面很多,如遣词造句的精心、恰当,词句中思想感情的厚重性和丰富复杂性,句式的长短变化,组词构句的陌生化、创造性,词句在语音上的表情达意效果……记住,不是光理解语言本义,而是着重于“品评”效果。

4.培养品味语言能力的途径。

说到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也许你会很快地说出“多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困难之所在。很多中学生爱读时尚文学、时兴作品,而拒绝经典作品,从学习语言来说,这是一种偏差。时兴作品当然可以读,它们的语言与你的语言“距离”较近,容易被你接受、“消化”,可以培养你的“现代语感”;而经典作品的经典性理应包括语言的经典性,它是民族语言的经典、精华和范例,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存留下来的“金子”,你一时难于“咀嚼”和“消化”,是因为你心浮气躁,还没有静心地沉入作品的底层,去捕获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你读过较多经典作品之后,你获得的语言素养一定比读时兴作品丰厚得多、深厚得多,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你读文学作品时,是只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也关注语言表达?如果你带着“消遣”的心情,可以只读故事;如果你心怀“学习”的目的,最好是把读的目标全面化,包括关注作品的语言表达。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批评某些“爱读书”青年说:“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朱先生当然是正面倡导关注语言技巧在内的“艺术技巧”。阅读的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其间高低、优劣泾渭分明。作为学生,要学好语文,应该把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作为关注点、兴奋点,不放过任何一次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机会。

你最好有专门的“文学语录簿”“语言素材本”,记录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句子,作一些评点,并且经常翻看,出声地吟诵。学习文学语言是慢功夫,偷不得懒,光是只阅读不记录是不行的。许多文学青年就这样勤学语言起步写作,文学大家也同样经过了细致漫长的积累语言、锤炼语言的过程。

❸ 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是语言艺术。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这两类并没有伯仲,分不出谁好谁坏。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追求形象的鲜明性。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叫情节小说,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叫细节小说。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读起来舒畅,它以语感为先导,吸引读者进入它的艺术世界,这种语感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处处可以感到这种语感的存在,它往往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好读、畅快。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往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细节抓读者,它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形象,就是一个又一个鲜明具体的细节,作品就是以细节与细节的内在联系,吸引读者不断地看下去,这里不说读下去;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说读下去,不说看下去。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的语言可能很简练,如果读的话可能有点涩,但描写的细节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画面艺术一样,只是画面,只是形象,这画面、这形象很吸引人。如《红楼梦》就是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三国演义》则是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 但是我们不能把以叙述为特色的艺术手法和以描写为特色的艺术手法对立起来,实际上两种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能断然分开的,在同一部作品中,这两种手法都要采用,只是浓淡不同,只是叙述的特色浓些,我们更多感到的是味道;描写的特色浓些,我们更多感到的是形象化。 在具体的创作中,是以叙述为特色,还是以描写为特色,叙述与描写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推到极端就可能产生毛病。如果叙述特色过浓,当时读起来很畅快,读后可能没什么印象。如果描写特色过浓,读后形象很鲜明,能印到脑子里,但看得很艰难,非得等读者在脑子里建立形象后,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这很可能在读者还没在脑子里形成形象前,就把读者“难”跑了。 当然,叙述性很强,描写性也很好的小说最好。这样的小说就不以叙述为特色,或以描写为特色,而是合成为更别致的特色。比如有的小说的语言特色是机智幽默,小说到处充满着机敏智慧,小说不断地引逗着读者在笑,或在心里微笑,小说语言中的笑包,不断地抖开,这些笑包,也许是一些文眼,也许是一些细节。像《围城》中就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语句。 还有,小说的语言是明丽的,像《西游记》中对仙境的描写。《老人与海》这部小说 ,可能叙述与描写结合的最好,形成了它很独特、很明快、很优美的语言风格。

❹ 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计20分)

【答案】
【小题1】从对礼物的态度;对人是否迎送;是否倒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计6分)
【小题2】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大女儿丰厚礼物的珍惜与自得之态。(评分标准:表达效果2分,内容1分,计4分)
【小题3】写出了“我”遭受母亲冷落后的极度悲伤;眼泪不是油烟“呛”出来的,而是痛苦得忍不住流下来的。(答出一层意思得2分,计5分)
【小题4】通过哥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验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母亲也不例外,会对给东西多的女儿亲热一些。(评分标准:答出一层意思得2分,计5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首先应该锁定答题区间,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四段,然后根据内容进行概括即可。这四段主要从从对礼物的态度、对人是否迎送、是否倒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小题2】“小心翼翼”属于人物描写的动作描写,动作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因此,应该通过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小心翼翼”说明母亲非常看重大女儿送到生日礼物,因此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大女儿丰厚礼物的珍惜与自得之态。
【小题3】这一系列的动作是在“我”遭受母亲的冷落之后发生的,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摆脱母亲带给“我”的悲伤,所以写出了“我”遭受母亲冷落后的极度悲伤之情。再者,眼泪不是油烟“呛”出来的,而是痛苦得忍不住流下来的。
【小题4】“母亲不是圣人”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结尾,是对文章后半部分的总结,因此,应该从前文进行分析,而且主要是听了哥哥的话之后“我”得出的一个结论。
“我”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母亲也不例外,会对给东西多的女儿亲热一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点评: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阅读文学类文本。了解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❺ 高中语文品味小说语言的六个角度有哪些

一般以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两个角度分析,没听说过有六个角度的

热点内容
易烊千玺小说古代 发布:2025-09-16 02:48:42 浏览:150
写得最好的网络小说 发布:2025-09-16 02:46:59 浏览:425
有哪些写武侠小说的 发布:2025-09-16 02:45:33 浏览:392
长篇言情伦理小说magnet 发布:2025-09-16 02:45:32 浏览:796
男主叫沈默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9-16 01:26:26 浏览:934
校园热吻小说 发布:2025-09-16 00:35:50 浏览:436
格弗列游记听书 发布:2025-09-16 00:35:34 浏览:808
男主叫宋辞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9-16 00:20:23 浏览:762
女频系统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16 00:19:33 浏览:402
有什么校园男主收后宫小说完结 发布:2025-09-16 00:10:14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