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大儒现代当老师小说

大儒现代当老师小说

发布时间: 2021-08-14 13:55:37

A. 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人物有哪些都有什么事迹

1、杨时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2、鲁迅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3、岳飞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毛泽东

毛宇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 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 我应该应该的”

5、魏昭

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

B. 勒个关于评教任课教师事,给出的等级老师能看见吗

既然我们选择了难的路来走,我们就要坚定的走下去。人无论走哪一条道路不是这样的呢?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现在毕竟是条条大路上挤满了人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决低走下去。
要做一名教师,他(她)首先应该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比较广博的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在知识进行数量的今天,教师将接受终身的教育;生活在学习化的社会,教师将是指导学习的专家,给学生的将是最有前途的指导(作为一名教师,他有责任把他所感受到的外部和内心的世界表现给他的学生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必须掌握新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将扮演更多的角色——刻苦工作,热心研究和开诚布公等。
一师道品级评定
为师者,窃以为九品可分也。一如九品中正制式。其一品曰伟人,乃旷古绝世得一二,如孔丘,孟柯者;二品曰二,三百年突出之二三人,乃蔚为大观者,如皮亚杰,凯洛夫;三品曰,乃当世罕物,凤毛麟角者,如钱学森,钱钟书;四品曰大家,乃创业继往开来者;五品曰名家,乃当时蔚然成风范者;六品曰教师,乃其授课赏心悦目者;七品曰教书匠,乃教本门知识尚可者;八品曰不入流者,乃教授本门知识尚不足以交代门生者;九品曰等外品者,乃在本行业实已无容身之地之大误人子弟者。凡入师道,诚此不谬也!诸君以为然否?
东汉王充(公元25年—年),曾经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山种:“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啜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鸿儒,而不是只守一经,只会寻章摘句的“章句之徒”。
战国荀况(约公元前年—前年),曾经把当时知识分子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四种。“。。。。。。故人主用俗人,则殛之国亡用俗儒,则殛之国存用雅儒,则殛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天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措而定,一朝而伯。”——《荀子。儒效下》。荀子认为具备下列四条的人,可以为师:第一,有尊严,能够使人敬服;第二,有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第三,有遵从师训而系统传授知识的能力;第四,对礼有精微的认识和阐发。此外的前提是有广博的知识。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公元年—年),曾经将人生的精神境界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为:自然境界:无觉解,做事顺着本能或者社会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做事动机是利己的,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道德境界: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正其文不谋其利”,无真正有道德的人;天地境界:为宇宙利益做各种事,在自觉的(明乎天理,适乎天性的贤者)。前两种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通往道德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哲学)境界。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季羡林先生说:凡所雅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二天人合一之境
凡为师者,均无冕之王也!盖因“伟人即在吾门生之中”之信念耳!此议稍嫌霸道,如配之以“吾生皆吾孩儿”之恕道,取乎其中——王道,庶几可成矣!
为师之学识,应该以尔所授某一事物迄今为止的全部发展演变历史为基础,集天下之大成,则为师品级一,二,三级可居其一,称为上师。为师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勉;授课以在有神韵着基础上,师之舞之,生之蹈之;备课以发散思维(如3=?)为起点,聚合思维(1+2=3)为止点,做寓理于景,寓情于景,寓法于景之直观设想,使大脑活动区间歇活动;为师之情感以对同仁,门生宽严得宜(明智地奉献,果断地拒绝。因为学校不是家庭,老师不是母亲,所以就不能溺爱。如果溺爱,那是鸡妈妈也会做的事情。不是么!);追求真理,理路上勿退步为基础。则为师品级四,五,六可居其一,称为中师。其上品级的基础是“伏魔先伏自己心,佛心莫便放手”之身心合一之境和“听本真之妙曲,读心中之名文”的修养。余则为下师,就全看“觉今是而昨非”的自我觉悟和环境的造化了。
总体上,一个相对成功的教师,有平衡和特殊两条途径。前者是靠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游刃有余的经验而成功的;后者是靠在知识的海洋中创新而成功的。我个人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样对人类前进的直接推动力大一些。
三实践中的教师
教而不明其法,可乎?
要教学生做人,自己就要做人;要教学生成材,自己就要成材。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三有”,即有爱心——冷酷无情的事情做不得;有干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有干劲才会前途无量;有才能——不研究学生的实际,就没有对症下药的办法。
教师的德行:教师德行中的思维状态不容易为科学的方法所检测,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在输出表达上“失真”,又因为受黑箱理论的影响,目前国人观测教师的德行,基本还是从言谈举止等行为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常规中的行为符合“法,理,情”的要求。作者曾经在学校问卷调查学生名,其中90 的学生愿意教师对之说鼓励的语言,81。5 的学生愿意教师在适当的场合指出其缺点并且提出改进的方法。作者认为:教师自身应该做到德正业勤,以“师者为道高,表者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教师应该有他(她)天下为公的高远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内在精神;无为无不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外国还有这样的观点:道德修养的最高阶段是应该控制自己的思想。我国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人到无求品自高。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理解和鼓舞。
教师的学识:椐作者所知,教师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学识方面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对现有的知识不够理解和对未解决的知识的苦恼。前者属于苦于无导,后者属于挖掘和合作研究人类自身潜力的问题。如果你以一切从零开始作为自己的起点,从“一个人脑所能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信息量”为依据,问题是迟早可以得到解决的。有的教师抱怨没有时间掌握新知识,其实是思想认识的观念,角度和位置问题。作者曾经在学校问卷调查名学生,82。5 的学生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
说课:其意义在于要把讲课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消灭在讲课之前,其本身存在的问题在于智力目标的设置尚不够明确,比较缺乏理论基础。改成智育目标则较为可行。
微格教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德瓦埃特。爱伦创立的一种培训教师或者是准备成为教师的人掌握课堂技能和熟悉教学内容的方法。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
说课:是20世纪80年代由河南开始向全国传播的一种课前培训教师“把失误消灭在上课之前”的方法。
听课:应该以任课教师的有感听课和无感听课相结合,以此来判断一名教师本身的水平和其每一节课坚持努力的程度。或者由对应学校的教师互相听课,或者经过交换学生后听课,经过讨论后再进行再进行反馈,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备课:首先是你所学习的所谓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能否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上。比如:我们在上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节时,我们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发现法。如果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意识,进行的是理论性的思考,我们就指导学生也采用发现法这个学法;如果我们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就指导学生采用探究法。如果我们在组织教学中,进行的是“分层教学”,为了“使优秀更加优秀”,我们就设计一些高等级的疑难问题让所谓的优秀学生来回答;如果我们是为了解决成绩困难学生的问题,我们就会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来让他们回答,依据的是“水桶论”。当然,这种设计都是依据导师制来进行的。如果依照导生制,大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就解决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问题。师生在其中大家都有担当指导者、领导者、者的角色和动态的转变过程。要备好一节课,除规定的要求以外,还需要注意既要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想象能力,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或者是思维定势,打开新的思路;又要进行聚合思维(有方向,有范围和有条理,尊重基本原理、原则),以达成教育教学之目的。此步骤应该在授课前基本完成。
授课:要授好一堂课,关键在于适时适地适量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教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针对学生发挥到极至。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授课时理应深入浅出。我们在课件时,应该向电影戏剧的蒙太奇手法学习。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在教师讲课时的平静状态。我们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或者叫“产婆术”依然是创新常用的引导手段。
研究一堂课的开头—导言的人很多,但真正精彩或者是有很强创造性的的开头还是比较少的。例如:弗洛依德在上课时是这样开头的:请原谅我在讲演一开始,就象对待神经病患者那样来对待诸位,我要劝诸位下一次不要来听讲了。我要告诉诸位,我只能给你们以关于精神的一点不完全的知识,而且你们也很不容易对于精神形成一种的判断。因为你们的教育,你们的思想习惯,迫使你们反对精神,你们必须先在内心费很大的劲,才可克服这种本能的抵抗力。我的演讲究竟能使你们对精神有多少了解,那自然不可预言;但是我至少要告诉你们,你们在听讲之后,不可能学会如何进行精神的研究,也不困难实施精神的治疗。并且,你们如果有人不以肤浅的了解为满足,而却要和精神法建立永久的关系,则我不仅不加以鼓励,而且实际上还要予以警告。他的导言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相对来说,研究一堂课的结尾的人就少的多了,所以,授课结尾好的教师比较少。这样,就免不了使人具有虎头蛇尾之感。实实在在地说,最满意的结尾我还没有看见过。
作者认为:备课有法,则有章可循;教无定法,则融会贯通;课后得法,则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就对此课有“别具一格”之感,教师也觉得“更上层楼”。所谓教师的特色就从中而来。
:(1)笔记:对学生笔记的检查,要看其是否按自己的思路,理顺了知识。(2)预习和复习:一是要看其是否在课本上标出了主次,二是要看其是否标出了不理解之处,因为考试考住学生的内容往往是后者。如果课本上重点标志过多,则要告知学生阅读的缺陷和“全部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的道理”。(3)作业(用学生的魔鬼词典调侃地说,所谓作业,就是那些居心颇测的成年人设计的陷阱,就是某些成年人让学生歪脚而窃喜的东西。)学生的作业,其正确的部分,说明了其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网络体系是对应了客观实在的,而其错误的部分就需要他自己或者教师帮助其切断错误的思路和再引导其产生正确的思路。
在这里,我要说,恕我不能同意马卡连柯的“教育家往往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著名论断。因为事实证明:教育家的孩子的未来往往是出色甚至是优秀的。当然,只是在个别教师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父母穷时,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比较困难。
教师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静中观心,明世相之本体,负描绘未来社会蓝图之重任,行有德行之行为。在现实中,确有许多问题困扰我们的身心。但如果我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又能迎着阳光前进的话(即不要老是低头注意自己的阴影),即可取得发自内心深处的相对平衡。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如果没有精神支柱或者是精神大厦瘫塌的话,就等于行尸走肉一般。所以,我们可因为良心鉴于既往而指导将来。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我们完全有能力自习的教师来说是成立的,而对于我们的学生说这样的话,就是教师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了。一句话,是明珠迟早总是有一天会发光的,那怕是埋在粪堆里。我们就是要“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语言,叫:“没所谓的啦”,意思就是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有多少舍去,就有多少收获,只要努力就行。放弃的枝节问题越多,钻研的就越深,对人类的贡献就越大。
我们带着国人古代文明的自豪,背负着近代物资文明落后于世界的沉重包袱,现在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努力,聚精会神地吸取外来文明,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凭着我们的才智和勤勉,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工作既不是以献媚取宠为目的,也不受威胁恐吓所左右。
我提倡“人才+创造+高度=成功(胜利)”之民族精神。最后,我用厦门大学郑朝宗先生评价钱钟书先生的话和诸君共勉,那就是“钱先生属于最聪明的人,却又是偏要下最笨的功夫做学问的学者”。徘徊是允许的,追求更为可贵!
让我们牵手——与孩子们一道 走进成长的世界 接受生命的季节 所有的阳光与美丽。(教育出版社教育网友评论:正是这样的老师构成了中国教育的脊梁)
最后,让我们共同来思考网上朋友的一副对联吧

C. 求一本穿越到古代,主角文人,大儒,诗人之类的小说

乃有论文集《两当集》传世。叶圣陶有室名\"未厌居\",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集~ ,现代作家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也是如此。 三是有的文人,因是仕宦出身,筑有庭院~

D. 中国大儒有哪些

至圣先师:孔子
儒林亚圣:孟子
周末大儒:荀子
公羊大师:董仲舒
古学鼻祖:刘歆
蜀中大儒:扬雄
博学奇儒:王充
经学大师:郑玄
一代经师:王肃
少年奇才:王弼
盛世鸿儒:孔颖达
盛唐三贤:啖助·赵匡·陆淳
卫道巨擘:韩愈
理学先驱:李翱
大唐文儒:柳宗元
安乐先生:邵雍
理学鼻祖:周敦颐
史林宗匠:司马光
关学开山:张载
宋学泰斗:程颢·程颐
五峰先生:胡宏
理学大师:朱熹
湖湘学宗:张栻
婺学之祖:吕祖谦
心学祖师:陆九渊
龙川诤儒:陈亮
水心先生:叶适
鹤山耆儒:魏了翁
西山先生:真德秀
礼学师儒:吴澄
心学大师:王守仁
理学殿军:刘宗周
大清儒宗:黄宗羲
清学开山:顾炎武
学术伟人:王夫之
叔世硕儒:戴震
经学畸人:廖平
维新主帅:康有为
新唯识家:熊十力
现代圣人:梁漱溟
新理学家:冯友兰
新心学家:贺麟
文化巨人:唐君毅

E. 韩非子的老师

韩非子的老师是荀卿。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古籍中,荀字有作孙字者,故亦称孙卿,但荀之作孙,或谓系避汉宣帝之讳,而为后人所改者,或谓古代荀孙二字同音,本可通用,故世人孙荀并称。荀卿生当战国末期,其生卒年代甚难确定,今人有关荀卿的生平传述所根据的文献资料,不外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汉书艺文志孙卿子的传述。此外,多是根据王先谦荀子集解中所录的诸家记载,因此,要判定荀子的生卒年代,应该很难。汉朝刘向所撰孙卿书库,曾述荀卿曾与孙槟议兵,胡适先生认为孙矉破魏应在公元前三四一年,到春申君死时,荀卿至少是一百三四十岁了。故认为刘向所载有失实之处。
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赵国人,五十岁时,才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为祭酒,齐人说荀卿坏话,荀卿就去楚国当官,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废,因家兰陵。李斯是他的弟子,已经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讥祥,鄙儒小拘,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着数万言而卒,因此葬于兰陵。
按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荀子生平之考证,认为荀子五十岁游齐,乃在公元前二六零年,入秦见秦昭王及应侯,约在公元前二五五年,游赵见孝成王约在公元前二五零年,游楚为兰凌令约在公元前二三八年,约于公元前二三零年死于兰陵。考察荀子之生,距离孔子之死,约一百多年,家语所纪载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荀子曾师事仲弓,按照清人考据,认为是不可能,不过荀子推崇仲弓,自必服膺之而深受其影响而已,虽然没有直接师事孔子,但也可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荀子为人刚正不苟,生于乱世,有感于伦道之凌浸,虽有匡正之志,终就未能借着仕途,以达成志向,卒以在野之身,发愤为言,其对后世人心的改正,其实是不亚于孔孟。按照后世有荀子文章说其人格:「桃李蒨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荀子天论)
荀卿立论虽稍异于孟子,然却不失同本孔门之宗风,孟子较偏于内圣之道,而荀子却重于外王之功,但亦不失大儒的功效,其见识和人格均极卓越高超;苟子必有得于孔门易传之学,故能观察精微,预知事物的微妙,而不追求富贵,这是有得于孔门安贫乐道的说法,虽然荀子说重外王,但自己也亦不失内圣之功。按照苟卿别传的说法,荀子卒于始皇三十四年之后,距离孔子已经一百多年,世道益非,他提倡人性恶,自有鉴于当时的情景而说,自历代以来,自汉到宋明诸子,对荀子难免有微词,自未得其平,今读他的书,看到他的博大气象,和大儒风范,还是可让现在的人鉴赏法效,而且苟卿所述之论点有恰为当今之时弊者,是不可不紧慎研读喔!

F. 请列举几个由清入民国的国学大儒!

王闿运[1833-1916],近代学者、文学家,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太平军起义时,曾入曾国藩幕。后讲学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诗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所著除经子笺注外,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文集》,并编有《八代诗选》,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楹联著述有《湘绮楼联语》等。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师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王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

罗振玉(1866一1940) 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后曾参预制造伪满洲国活动。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后以字行。欧洲留学期间以Koh ( Kaw ) Hong Beng 为名,辜鸿铭的闽南语发音,回国后改用Ku Hung-Ming 立身著说。辜氏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一个华侨世家。其曾祖父辜礼欢曾为英属马来半岛的第一任华人首领。父亲辜紫云在槟榔屿一英国橡胶园内担任司理,母亲为葡萄牙人。橡胶园主布朗先生与辜紫云交谊深厚,并认辜鸿铭为义子。辜鸿铭 13岁时,布朗夫妇回苏格兰老家,携之同行,带他到英国读书。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辜鸿铭开始接受系统而正规的西洋教育。先是在当地的英国学校就读,后于1873年至1874年间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1877年春,他以优异成绩通过拉丁语、希腊语、数学、行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和修辞学等多门学科考试,荣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到德国留学,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获工科文凭。之后又赴巴黎,在巴黎大学学习法文。1880年,他学成归来,返回槟榔屿,不久到新加坡英国海峡殖民政府辅政司任职。
三年后,辜鸿铭巧遇归国途径新加坡的马建忠,两人一见如故,长谈三日。在马建忠的劝说鼓励下,辜鸿铭决定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旋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回到槟榔屿老家,剃发蓄辫,开始"中国化"的第一步,并开始补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
1885年,辜鸿铭正式回国,并应邀入张之洞幕府,担任洋文案,深得器重,闽粤相随二十年。1905年,上海"黄浦浚治局"成立,辜鸿铭被聘为督办,在职三年。宣统复辟时,任外交部侍郎,晋郎中,后擢左丞。1910年1月,清廷列其为"游学专门一等",赏给文科进士,位仅次严复,列第二。同年,他辞去外交部职务,就任上海南洋公学监督。
辛亥革命后,他表示效忠清王朝,辞去公职,前往北京。1915年,北大聘之为教授,主讲英国文学。1917年张勋复辟,他出任外交部次长。复辟失败后,他回到北大教书。"五四"前后,他和林纾一样属于保守派,主张尊孔敬道,并用英文撰文反对新文化运动。1924年他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的邀请赴日本讲学三年,讲述东方文化,其间曾应辜显荣之邀到台湾讲学。1927年秋,辜鸿铭从日本回国。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将汉籍译成外文者中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小说的文体,是吸收外国小说的文体艺术而对传统的拟话本加以改革形成的,鲁迅先生是这一改革的伟大旗手。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宣告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在艺术方法上,明显地具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白话体诗歌和散文已经出现,但真正具有深邃的革命思想和文学革命的风貌,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则是这篇《狂人日记》。也可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陈三立(1852~1937),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二十一年(1895),上海开强学会,曾列名。此年,其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创办新政,提倡新学,支持变法运动。黄遵宪、梁启超等相继来长沙协助。陈三立佐其父,多所筹划。当时与谭嗣同齐名,有"两公子"之称。政变后,以"招引□邪"罪,父子同被革职,永不叙用。他侍父退居江西南昌山即西山,筑□庐。二十六年(1900),父忧愤病死。此后,他常往返南京寓庐与西山间,亦漫游江南近地。清亡后,以遗老自居,与沈曾植辈相唱和。他好奖掖后进,诗弟子胡朝梁,号称传其衣钵。

G. 名人与老师的故事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能写诗,八岁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 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5、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岑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

H. 现代大儒有谁

季羡林
http://ke..com/view/17941.htm

热点内容
老一辈武侠小说作家列表 发布:2025-09-17 21:04:04 浏览:568
更具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发布:2025-09-17 21:01:06 浏览:674
推荐冒险小说 发布:2025-09-17 19:44:51 浏览:617
网络小说程序 发布:2025-09-17 19:18:16 浏览:327
蔓蔓征途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全文 发布:2025-09-17 19:17:08 浏览:371
玄幻小说形容热闹 发布:2025-09-17 19:01:09 浏览:238
好看的小说男频完结小说 发布:2025-09-17 18:53:51 浏览:212
科幻小说无限的列车 发布:2025-09-17 18:51:30 浏览:820
小说里有蛮人的现代修武小说 发布:2025-09-17 18:45:56 浏览:175
江殊苏洛小说名字 发布:2025-09-17 18:42:11 浏览: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