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发展脉络
① 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里程碑论述题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冒名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著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
《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尽管此书一开始并无预先设计的结构。又如胡适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对鞭笞社会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义。并且,对现代讽刺文学有深刻的启迪。
②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主要脉络
20年代:
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
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
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
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
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
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
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
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
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
30年代:
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
诗歌:
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主倡大众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后期新月派诗歌,向自由诗发展
散文:幽默的小品散文,“鲁迅风”杂文,京派散文
此外,报告文学兴起,由左联倡导
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
40年代:纪实小说、讽刺小说;“七月派”小说和东北作家群的回忆小说;张爱玲等通俗小说;赵树理和孙犁的“解放区小说”;
诗歌:七月诗派(抗日),九叶诗派,歌谣体新诗
散文:报告文学勃兴,杂文继承鲁迅
戏剧:广场戏剧,国统区、沦陷区和上海孤岛“剧场戏剧”。
50~7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三次批判运动(强化阶级意识),毛泽东双百方针,主要是现实主义。
“十七年”:
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
诗歌:颂歌时代(郭沫若等),“干预生活”,高扬政治热情
散文:意识形态化,双百中审美个性意识复苏
戏剧:功利主义倾向,双百突破带有生活气息,阶级斗争戏繁荣。
1978年以来:现实主义回归与深化:伤痕文学、改革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商业化、边缘化;
诗歌:归来诗人;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个人化写作
小说:寻根小说(知情小说等);
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西方色彩);
“新写实”热潮
散文:悲悼散文、报告文学、散文热。
由上综述,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1】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从晚清的启蒙思潮到五四启蒙思潮;特征:人的觉醒、国民性问题、批判倾向(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关注低层)
【2】白话文学思潮:
批判文言——对汉字的批判、对文言的文化学批判;特征:现代化、民族化
【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题:人性、社会、革命;
理论有:以人为本、新写实主义、社会主义;
分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现实主义;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诗学体系:强调主观性的艺术本质观、独创性的艺术生成观、自律性的艺术功能观;
主题形态:人性复归、个性主题
传统渊源:人生哲学、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
【5】左翼文学思潮:
基于革命形势,是革命乌托邦的想象方式,理论贡献有:新写实主义、唯物主义文艺观及方法理论、典型理论的引进和阐释
【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五四文学与新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田汉、闻一多)
早期象征诗,现代派诗歌,九叶诗派
【7】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文学、人性阶级、民族生存
【8】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思潮:
五四的平民化倾向,左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倾向
③ 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标志及发展脉络
呃,太深奥了
④ 简述小说发展的历程
小说发展的历程
1、先秦两汉萌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与史传文学等。
2、魏晋南北朝的雏形:志怪与志人,实录。干宝《搜神记》为志怪小说代表,“发明神道之不巫”;刘义庆《世说新语》为志人小说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风流轶事。均缺乏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短小,语言精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注意人物言行的描写。为后来的小说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成熟的小说作品,只是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是从“丛残小语”到成熟小说的过渡。
3、唐代的成熟:轶事小说、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三类。
1)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作者有了自觉的小说创作意识及由此而决定的小说新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也讲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
2)唐代传奇与六朝志怪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现实性大大增强,描写社会人事,关注现实人生,由神怪走向现实。题材扩大,大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爱情婚姻: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佑《离魂记》等;B、侠义英雄: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昆仑奴传》《聂隐娘》等;C、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D、梦幻题材: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实际上是借梦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
3)唐代传奇的创作艺术成就也远远高于六朝小说。A、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B、人物形象的描写,以各种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C、语言方面,文辞华艳,很有文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4、宋元的开拓:话本小说。
1)话本小说来自民间的“说话”艺术,属于通俗白话小说,它萌芽于唐代,繁荣于宋元,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就出现了文言与白话两条道路。
2)“说话”艺术的产生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化娱乐的需求。于是“说话”艺术便随之出现。当时的“说话”分为四家:A、小说(银字儿),特指短篇故事,内容多现实故事。B、说经,又分为“说参请”(讲宾主参禅悟道等事)和“说浑经”(多包含滑稽、诙谐内容)。C、讲史,指讲长篇历史故事,以说为主,有说有评,又称平话。D、合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大概是两人表演,对答指物咏题,没有什么故事,可能跟小说的发展关系不大。四家中,“小说”、“讲史”与小说发展密切相关。
3)话本小说特点:
A、小说创作的目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是为了满足听众的文化娱乐的需要,这一目的决定其题材内容、形式体制、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多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往往由听众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群众的思想和审美趣味,在长期发展中,便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通俗小说的艺术传统。B、短篇小说的话本,在题材内容上几乎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其中人物形象就由志人、传奇的官僚、知识分子而变成主要是城市下层人民(包括手工业者、商人、妓女等),而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主要是市民阶层的。
C、表达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白话,通俗性是其最鲜明的特色。
D、故事性强,有头有尾,线索清楚,生动曲折,善于布置悬念,非常引人入胜。
E、注意写人,特别是注意展示人物的命运。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时,多从其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而且多在故事的流动发展过程中完成,很少静止的剖析性的心理描写。
G、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开头常有“入话”,中间或结尾处,常穿插或引入诗词韵语。
总之,宋元话本使得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与代表作品: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可分八种: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其中传奇讲爱情故事,灵怪、神仙、妖术讲神鬼精怪的故事,公案讲判案的故事,朴刀、杆棒将英雄好汉的故事,烟粉讲妇女的故事,切多与鬼魂有关。比较重要的是爱情故事、公案故事和英雄好汉故事。描写爱情的作品有《碾玉观音》、《快嘴李翠莲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志诚张主管》等;表现判案的作品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写英雄好汉故事的作品有《宋四公大套禁魂张》等。宋元话本以宋为主,大多已经亡佚。明代出现一些集本,如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的《通俗小说四种》、冯梦龙的“三言”(又收入明代作品)。
今存讲史话本有:元代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另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等,大致而言,讲史话本比较粗糙,思想以上价值不高,但对后来的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积累了经验。
5、明清的繁荣:
1)繁荣的标志有三:A、古典小说的各种形式体制都已经完备、成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话本、拟话本、白话长篇小说、文言小说中的志怪体与传奇体。B、作家辈出,名作如林。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等。C、现实主义艺术,在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都已走向成熟,总的特色是丰富、细腻、深刻。
2)明清小说的发展,有四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和特点:A、从无名的广大群众与文人作家相结合的集体创作,发展为文人作家独立创作。B、在题材内容上,由写历史题材发展为写现实题材,特别是转到细致地描写日常家庭生活,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现象的描绘,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金瓶梅》的出现。C、在艺术表现上,从重情节发展到更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人物描写上,又主要是带有理想色彩的传奇式的夸张描写发展到写实,即通过真实、丰富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表现生活。人物和生活情状更贴近于现实。D、长篇小说从题材内容上划分,产生了几种最具特色的小说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人情小说、讽刺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E、出现了两部带有总结性的作品:《红楼梦》是古代长篇小说的总结,《聊斋志异》是古典短篇小说的总结。
6、近代的转型:1840-1919 古代到现代的过渡与转型。
1)近代小说特点:A、数量多。B、小说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紧密,主流是反帝反封建。“四大谴责小说”。C、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作,故艺术上提炼不够,比较粗糙。D、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小说的形式与叙事模式上都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
2)形成近代小说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A、社会与时代的变化。帝国的入侵、政府的腐败无能,引起了文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故通过小说形式来揭露和抨击社会政治。B、新的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印刷业的发达,新闻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版发行,为小说的创作与发表提供了客观条件。D、翻译小说的大量出现,必然对小说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3)近代小说中影响最大的是“谴责小说”,代表作有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此外,还有侠义公案小说文康《儿女英雄传》、石玉昆《三侠五义》。及写倡优生活的狭邪小说:陈森《品花宝鉴》、魏子安《花月痕》、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革命小说:陈天华《狮子吼》、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等。
⑤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并举出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作品
1、起源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
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代表人物作品:刘义庆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发展阶段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代表人物作品: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3、转化阶段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
代表作品:《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等。
4、成熟阶段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清代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
代表人物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
(5)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发展脉络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
1、《西游记》: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还有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3、《水浒传》: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综合”,以它杰出的艺 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的社会意 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 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 反”。另外一个就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时代敢于“现实”和文学相结合的写作是“作家”人格的一种突破。
4、《红楼梦》:是集讽刺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古代罕见名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网络全书风范的长篇小说。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⑥ 简述中国当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小说,思潮,并能列举相应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以简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十七年文学,从49年至66年,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wenge前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代表作很多,比如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等。
第二,wenge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革命样板戏。小说嘛,浩然的《金光大道》、南哨的《牛田洋》、上海县《虹南作战史》写作组的《虹南作战史》等。
第三,新时期文学,即是wenge后至今这段时期的文学。80年代最著名的就是“伤痕文学”一派,代表作品很多,个人感觉老鬼的《血色黄昏》为个中翘楚。进入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文学样式就呈多元化发展,小说作品不说了,说几位当年我比较爱看的作家吧,王小波、余华、王朔、莫言。对了,一定看看《白鹿原》。
提到的这些是教材中普遍讲到的 中国当代文学“三分法”,仅供参考。
⑦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几个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
到50年代后期,"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而"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
改革开放后,当代文学的多元化使得各种当代文学论著异彩纷呈。
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践被认同为新文学传统的主流。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这两种文学传统,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
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7)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发展脉络扩展阅读:
现状: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沿袭1949年以后的官方文学体制,培养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谀逢迎体制内作家,旷日持久地制造出人类文明时代以来巨量的文学垃圾。
而少数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创作的有着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难以面世,导致中国当代不仅文学界,而是全社会腐朽庸俗之风日盛,精神与思想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
文学作为引领人类精神的灯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学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在当时的社会大的环境影响下,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对当时中国传统的文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文学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吸收结合融合产生了近代文学;
2、在当时中国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当时己经不适用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过不断摸索学习产生了近代文学,也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特色的社会背景下,近代文学有其显着的特点。它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时的人名摆脱旧的文体的束缚,梁启超倡导新体散文,从小说戏剧方面,改革的呼声也非常强烈。
⑧ 中国讽刺小说发展史
http://ke..com/view/2588401.htm
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⑨ 谁能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统的发展脉络
既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那么分成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块来讲比较好。
我是本科生,这学期刚结束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则是头一学期学的。我使用的教材是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这两本书都非常的精到,尤其是第一本,发展脉络是理得相当清晰的。建议阅读。
现在我分别来说说这两部分吧。
先是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战时期。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国统区最杰出的作家则要算张爱玲和钱钟书了吧(夏志清的观点)。
好了,现在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以简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十七年文学(1949-1966),也即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革前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注重史诗性和传奇性。代表作很多,在此简单说几部吧,《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诗歌方面则是政治抒情诗为主流。郭小川和贺敬之是代表诗人。
第二,文革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革命样板戏。创作方式多以集体创作为主。公开发行的独立创作里,浩然的《金光大道》值得一提。而在这十年里地下文学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出现了“手抄本小说”和“地下诗歌”。
第三,新时期文学,即是文革后至今这段时期的文学。内部的线80年代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现代派(这两个文学思潮时间差不多,都在85年)-先锋-新写实”。进入90年代,文学样式就更多元化了,老师不屑于讲,而我确实还没梳理好。不过新时期文学就现在来看,重在80年代文学,你也毋庸太担心90年代这部分了。
以上,即我的回答。
⑩ 能不能推荐一些好的中国讽刺类的小说
谈到古代的讽刺小说,要数《儒林外史》和“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水平比较高,另外如《聊斋志异》里部分篇章也有讽刺的内容。
谈到现代的讽刺小说,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作家——张天翼,这个人可以说是“讽刺小说圣手”,文笔极富风趣、幽默,讽刺味十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洋泾浜奇侠》、《鬼土日记》,中篇小说《清明时节》,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都是讽刺小说的上乘之作,被视为30年代进步文学的重要收获。
此外,现代文学作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隐隐有着对知识分子软弱矛盾性的讽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老向(王向辰)的中长篇小说《庶务日记》有着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一社会现象的讽刺;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也用讽刺的手法刻画了雾重庆光怪陆离的现状。
这些作品尽管现代文学史教材里没有将它们定为“讽刺小说”,但是它们笔法上的讽刺力度是被学界公认的。
至于建国初期,由于时局的影响,讽刺小说基本绝迹,也就很难谈得上好的讽刺小说了。这一情况直到“浩劫”后的新时期文学才有所改观,讽刺小说重获新生。
新时期文学里,王蒙的《说客盈门》,张辛欣的《疯狂的君子兰》,何立伟的《白色鸟》,马瑞芳的《天眼》,王小鹰的《丹青引》等都是比较有深度的讽刺小说,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