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现代词小说阅读

现代词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8-13 00:58:37

1. 现代文阅读的类型有哪些

1、概括类题型技巧,对于概括类题目,一般是对某一主题的总结或者对某一事物的特点进行逐条列项说明,这类题目要看采分点去答,有几分答几点,或者2分答一点。概括类题目从原文中大多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没有,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稍加总结进行概括。
2、鉴赏类题型技巧,对于这类题目,答题时可以抓住主要的动词、形容词等富含意义的词语,然后用一些固定模板去作答,比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或者刻画了怎么样的心理描写以及反映了何种心情等,同时对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3、理解类题型技巧,如果考到对某句话或者某个词语的理解,就要根据上下文语义去判断,结合文章前后段落大意来理解,不能脱离文章去解释词语本身的含义。解释后还要说明原因,这类题型一般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2. 求初三现代文小说阅读题~~~ +50!!!

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例文来谈谈解答小说这一文体的解题要领,供大家参考: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3、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6、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7、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8、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9、在大雪中出现了“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
10、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2点特色。
一、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上文中第一、第二题就属于这种类型;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从何下手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与朱丹有关的事就不要),三是语句要简明。明白了这个道理,答案就马上得到:①在考场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②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第二题的解答与第一题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这样,两个空格的答案就是:“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附带一提的是,如果要求把小说所有的事情都一一概括出来,就只要把第一和第二题的答案加在一起就行了;倘若要具体指出故事情节的四个部分,其方法大致相同——先概括比较后正式确认,这里就不再具体阐述。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例文中的第四、第六和第七题就属于此类。
第四题是对朱丹这一人物的综合考察,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第六题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第七题属于外貌描写,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打扮,自然有特殊的用意,我们只要再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去思考,问题就可得到解决: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例文的第三题就属于这种类型。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明确了解题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对“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常见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例文第八和第五题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明确了解题思路,我们就对之作简要的分析:第八题画线的句子既是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是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就自然得出: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第五题是直接要求归纳主题,其解题方法除了从文中找出点题句外,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上开窍: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五、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第九题在表面上是要说出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用意,其实质却是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在文中的作用:“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第十题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我们只要知道一些常见的精妙技巧,答案就瓜落蒂熟:①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求诗词文化类娱乐现代小说

丞相的假嫡妻

4. 什么叫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就是对于文学类文章的阅读理解。
首先什么是文学。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类。
其次怎么考文学类文本。一般来说主要考试小说和散文。而现代诗歌和戏剧从来没有作为大阅读考试过。
再次怎么备考。可以参考十年高考之类的教辅材料,里面是高考试题汇编,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一个专题,可以找找看看。也可以在网络文库中搜索 “高考 文学类文本 汇编”关键词,就可以找到许多这方面的文章和试题。

5. 小说阅读网现代诗歌多少字通过审核

投稿时的字数内容要求:
(1)长篇、连载类作品,需发表总计不低于三万字的作品内容;
(2)三万字以下的已完稿类作品及短篇作品、现代诗歌不受字数限制,但投稿时必须为已完成作品;
(3)未达到上述要求的投稿,会被列入“需要复审”,暂不予通过;待作品达到受理要求时,编辑部会再次予以审核。

6. 求几篇现代好看言情小说。关键词:校园、青春、爱情。

冰山恶魔亲吻狂
森永高中三年二组
明若晓溪
泡沫之夏
小魔女的必杀技
天使街23号
壁花小姐奇遇记
一王九帅十二宫
恋爱心跳社
麻雀要革命
恶魔的法则
冷稚千金虏酷少
恶魔之吻(貌似叫这个)
帅老公是高中生
恶少的千金女佣
倾国倾城(是校园的!!)
拽公主的王子(很好玩

有个流氓爱过我-作者:邓安东----出版更为名叫《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07超高人气小说
我的美女大小姐-作者:李兴禹-----是一部非常好的都市言情类型小说
杀手总裁的出逃妻-作者:天琴-----这本书虽然名字有点俗,但是内容真的是非常精彩的,情节很曲折
忽而今夏-作者:明前雨后----这里有好多你熟悉的情节,熟悉的画面。纯净得让人嫉妒的青春岁月
忽然之恋-作者:绿蝶----很早看过的一部言情小说
和空姐同居的日作者:三十--------讲述的是上海白领陆飞与空姐冉静的纯爱生活。纯真浪漫的都市爱情
可乐记事-作者:人间小可-----情有独钟 欢喜冤家 都市情缘
那一杯咖啡的爱情-作者:无处可逃----让人就想起《情定大饭店》
哪一年让一生改变-作者:姬流觞----一份契约,一年情人关系。从老婆变成情人,从情人还能变成老婆吗?男人换了女人,女人换了男人,眼花缭乱的都市,伤心过后,爱情可以是喜剧!
无处安放的婚姻-作者:姬流觞--谁说婚姻是两个人的孤单?典型的都市女孩。心里藏着千千结,外面穿着厚厚的盔甲。在孤独中长大,视寂寞如平常。因为年龄越来越大,她便为自己安排了一段婚姻——嫁给一个不回家的军人。
阳光正好-作者:仟佰禾----仟佰禾大人继《又见炊烟起》又一力作~语言诙谐幽默~讲述故事显得特别生动
黑洁明 作品全集---------黑洁明的小说都有些灵异色彩,而且多为喜剧,是可以让人哈哈笑出声的那种,看过一部后就想看第二部
梦三生 作品全集------梦三生的作品比较有内涵,文笔也很好,不好看绝不推荐

7. 现代文阅读怎么做

让我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给你说明语文的技巧你会发现特别简单:

碧云寺的秋色 (2008年北京卷)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答案解析:A D
深度解析:A项,文章第四段整段都在描写爬山虎,写得比较详细,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用几句话甚至几种树种的叶子用一句话概括描写,可谓有详有略;B项,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不满与批评,在第六段中用“保守”一词来描写老柏和松树,并无丝毫不满与批评之意,而是为了展现多彩秋色的别样风格和情调;C项,通篇文章中,作者对夏日的着墨并不多,只有两句话而已;D项见最后一段;E项,作者在结尾一段援引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诗人都会“对秋感喟”“见黄叶而伤情。”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答案解析:
第一问: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第二问: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深度解析:(1)关于“作用”问题的解答秘诀。一般来说,我们将分析文章中某句子作用一类题目视为鉴赏题类,这类题对同学们的要求比较高,不过只要抓住答题窍门,一般都会百发百中。具体到这道题来说,我们可以像做选择题那样,先把文章中某句话在文章中可能起到的所有作用到告诉给大家。这样,大家在做题时就可以按照句子所在的位置,从已知的这些作用中做选择了。这里,给同学们一张表格:

句子位置
可选作用1
可选作用2
可选作用3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有时考)
总领全文(很少考)

为下文作铺垫(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具体的引起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是与下文中某处内容形成对照等等,最常考)
文章中间

承接上文(仅仅是承上,很少考)
引起下文(仅仅是启下,经常考)

承上启下(两者兼有的情况也是经常考的)

文章结尾

点明中心(较常考,与作用2一起答)
深化主题(较常考,与作用1一起答)
照应开头(最常考,且容易被考生忽略)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表格中括号里的说明,这是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出的考察频率,很重要。现在我们归纳答结构作用这类问题的格式,简单的说,就是“骨头加肉”模式。先按照上表判断句子位置,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表格判断出句子作用,这个骨头,照抄上面的原话就可以了,再适当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补充一点“肉”即可。比如,承上,承了上面说的什么内容;启下,开启了下面哪个话题,简单结合文章内容说一点即可,这样,题目就答圆满了。结合这道题来说,首先做判断,我们看句子不在开头而在中间,然后仔细看看是三个作用中的哪一个。句子开头即用了一个“它”字,是代词,说明与前文有关联,显然是承上;再看后半句则说“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而下一段开始接着就铺叙爬山虎如何换新装、叶子的颜色如何变样等等,明显是接续上文的“季节感”。于是判断,这是承上启下。起了怎样的下,再结合文章下文的内容添上一句:“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题目就答圆满了。
(2)对于词语好处一类题,也属于鉴赏,但相对来讲,容许有一定的发挥。不过,这类题仍然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格式,就是比较古板的“这个词通过写……,表达了……”这个模式。要注意的是,通过写后面一般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重新概括一下词语的内容,切记不要就此论词,而要善于观察词语所在句子的主要内容。表达了一般就是添加文章主旨或作者观点即可,只要大方向不错,一般不会成为答题的障碍。以这道题目来说,“惊醒”一词是在句子“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中,因此我们判断惊醒一次与秋来的神速密切相关。注意,我们是在一个句子中去解释“惊醒”这个词的,概括来说,就是“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再加上表达作者赞美秋天之类的话,题目就答得差不多了。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答案解析: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深度解析:
这道题目是比较精彩的,因此也不容易上手。如果题目单纯问文章主旨,或者是单纯分析色彩词语,可能同学们都能答上一些,但偏偏将两者混在一起。北京卷中经常出现这类词句理解与主旨混问、文章内容分析与主旨混问的“怪题”。不过这类题通常在做答案时也是极容易的,通常就是分开来答,然后进行拼贴就行了。大家记住一点,无论是词语还是文章中提到的某个内容,只要问这些东西与主旨有何关系,答案都只有一个,就是它们都表现了、深化了、突出了主旨。答上这句话,一半分数就已经入账了。因此,这类题的答题模式就是,首先概括提炼文章主旨,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分析一下,词语也好、句子也好、其他内容也好,它们怎样突出表现主旨的就可以了。像这道题,首先通过文章的中心段落(最后一段)的叙述归纳出文章主旨,即赞美秋天,同时又传达出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之关系的理解,然后再扣上帽子——色彩词语形象生动地表现深化突出了主旨,就可以了。
(2)词语的艺术效果,仍然是一个“骨头加肉”的答题模式。同学们只要把握住一点,即词语的艺术效果无非就是下面三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强化了文章的感染力、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这些“骨头”再结合文章的肉去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分了。
2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解析: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深度解析:这类题在近几年北京卷中屡见不鲜。出题规律往往是从原文中择取一个句子让谈谈理解。请注意,这类题所名曰谈理解,实际上并非真正让你去自由发挥,特别是当题干中出现“结合上下文”、“结合全段”、“结合全文”这样的字眼时,就更要特别注意。以这道题来说,题目4分,一般的话,4分意味着两点。其中一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从上下文中概括出句子的含义。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概括的功夫。“‘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这个句子之前一部分,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再看原句之后,作者说:“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这就是一点。第二点则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即可。

8. 求初中现代文阅读用词!!急急!!!!

说明文
一、说明文顺序:总→分(分→总)、主→次、结果→原因、现象→本质
★考点:例题:Q:……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①主次顺序②照应(前文有说到的顺序)

二、说明方法:
1、举例字:用例子(要点出是什么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
2、例数字(例数据):准确、严密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4、下定义:准确地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6、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7、例图表: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无一目了然,使文章言简意明
8、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9、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10、作引用(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严密,必须概括本质特征
作诠释:不一定有本质特征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形式→内容)①普遍作用②结合语境

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①解词
②结合内容、结合语境(有了这个词,会怎样;去掉这个词会怎样);③“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限制。
时间:当时、至今……
空间(位置):从上倒下、到处、正中
数量:全都、少部分、大部分……
范围:整个、几乎
程度:比较、可算是、最
推测:大约、可能、推测

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 叙文记叙的顺序:⑴顺叙
⑵插叙(作用):补充(文章)情节,丰富人物性格
⑶倒叙(作用):吸引读者的兴趣,留下悬念
三、记叙文的人称:①第一人称:亲切感、真实感、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比较亲切(不容易考到)
③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叙事,较少心里描写
四、人物心理的变化:一般变化三次
五、描写:(一)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1、定义:自然界的一切
2、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场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3、特点:①情景交融 ②抓住景物的特点 ③抓住景物的顺序 ④生动的语言描写
4、赏析环境描写:(1)特点、顺序、修辞 (2)结合文本
六、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七、写作手法(三种文体都有的):象征、悬念、铺垫、衬托、对比、夸张、正侧面描写、先抑后扬、照应、以小见大……
★象征:具体物来体现某种品质精神
★以小见大:通过细微的事情表现……(文章主题、中心或是其它的东西)
★对比:不是修辞手法的一两句的对比(典型的例子:《变色龙》)
★衬托:一般是自然环境衬托人物(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或是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八、结构: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过渡:承上启下

OTHERS:WRITE BY MYSELF

一、整体感知:找过渡句、中心句
二、赏析(句子)①形式(比喻、排比……)②内容:句子(本身的意思)、(文章)中心
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句子的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三、表达方式(五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四、文的语言要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五、 叙文中的描写:(题型)问:那块地方为什么要详写?
答:突出文章的内容,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内容
六、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为了表现中心思想,并表现故事的时代背景
七、说明文中插入神话、传说、故事的作用是:
(1)增加了文章的情趣(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八、说明文语言特点:严密、科学、准确性
九、说明文种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十、语言特点
(1)亲切、平白朴素 (2)风趣幽默 (3)充满哲理
(4)文白相间 (5)富有地方特色 (6)长短句相间
(7)生动形象,善用修辞(8)运用叠句和排比句(9)深奥(深刻)、讽刺

热点内容
女主季悠悠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19 05:41:12 浏览:974
网络小说交流 发布:2025-09-19 05:35:22 浏览:90
天唐小说阅读 发布:2025-09-19 05:10:52 浏览:415
起点作家玄幻小说 发布:2025-09-19 04:55:55 浏览:384
推荐一本科幻小说的作文 发布:2025-09-19 04:41:08 浏览:117
边伯贤边伯贤小说完结校园恋爱 发布:2025-09-19 04:40:26 浏览:129
咪咕阅读小说怎么下载不了 发布:2025-09-19 04:18:29 浏览:455
小说都市最强战医中主要人物介绍 发布:2025-09-19 03:44:55 浏览:312
原版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19 03:44:10 浏览:1
凌依然易谨离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19 03:44:05 浏览: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