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上海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家
A. 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及评价
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的体现!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表现的是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海派小说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形成一种性爱小说风尚,是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后发展为“新感觉派”.
下面是我找的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海派小说 1、 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①概说
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 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 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形式的创新。 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②张资平
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③叶灵凤
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婉。《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
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 新感觉派
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①刘呐鸥
《都市风景线》集 发现上海的现代性,对都市人生存处境的体验。感觉意识流动跳跃的文体,五光十色又混沌不清,缺少批判力。 《残留》《风景》
②穆时英
“穆时英笔调” 心理型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修辞,文字暴发户,激烈的动作性描写。
《南北极》集 下层流浪汉生活,笔调短促别致的写实。
《上海的狐步舞》 无数条线索、无数个故事构成的“蒙太奇的语法”。
《黑牡丹》 逃离都市,舞女生活段落。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公墓》《白金女体的塑像》
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总体的批判和局部的迷醉,潜在的哀婉气息。
③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堪称独步。不断尝试新技巧。城乡二元倾向。
《上元灯》集 初恋怀旧情绪、小市民生活
《鸠摩罗什》 转向以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将军底头》《石秀》《李师师》 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狮子座流星》现代环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爱透视人性。
《春阳》 “文化碰撞结构”,社会变迁隐约包含在人物心理变迁之内。
④黑婴 都市流浪女成为都市女主人。
《1000尺卡通》《雷梦娜》《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郁》《女性嫌恶症患者》《回力线》
⑤禾金 《造形动力学》《副型爱郁症》《蝴蝶样》
B. 中国现代知名作家流派(小说、诗歌)有哪些
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主要有:海派、新海派、京派、现代派、七月诗派、七月派小说、荷花淀派、山药蛋派。
海派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新海派
新海派就是中国的一个艺术流派,它不局限于某个领域,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建筑。是两者的统一。
京派
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C.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形成了既对峙又互渗的三大文学派别,是
分别是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
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大体说来,"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念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而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三大文学派别(潮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又统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
D.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一批用现代派手法表现都市生活的小说家,被人们称为什么派
海派新生代喽
E. 现代小说的30年代
现代小说一开始就密切关心现实人生问题。提倡“文学革命”的《新青年》和最早成立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既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也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他们主张文学“为人生”。“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风行,便是这种潮流的一个突出标志。倡导者从启蒙主义的思想立场出发,认为“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产物”(周作人《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现代小说的第一篇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提出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这个重大问题。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朴园的《两孝子》,以及庐隐、王统照、孙俍工等的一些小说,或提出人生目的意义问题,或提出青年恋爱婚姻问题,或提出妇女人格独立和教育问题,或提出父与子两代人冲突问题,或提出破除封建旧道德束缚问题。此外,也有作品涉及劳工问题、儿童问题等等。这类小说对社会问题的答案并不一致,不少作品用“美”和“爱”的浪漫主义空想当作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冰心和叶绍钧、王统照最初的小说都有这种倾向,许地山则还有宗教哲理色彩);有的连答案都没有,属于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但“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真正显示了“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的,是鲁迅以及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未名社一部分青年作家。他们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各地颇具乡土色彩的落后、闭塞的村镇生活,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宽广而真实的图画,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鲁迅的《呐喊》、《徬徨》,更以圆熟单纯而又丰富多样的手法,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概括了异常深广的时代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在获得无产阶级领导前的极度痛苦,展示了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颇为浓郁的风俗画,代表了“五四”现实主义的高度水平。很早就有评论者指出:“他的作品满薰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张定璜《鲁迅先生》)。正是在鲁迅的开拓与带动下,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后期出现了一批乡土文学作者,如潘训、叶绍钧、蹇先艾、许杰、鲁彦、彭家煌、废名、许钦文、台静农、王任叔等,使这类小说获得很大的发展。新体小说从最初比较单纯地提出问题到出现大批真实再现村镇生活的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小说领域里现实主义的逐步成熟。但“五四”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现实主义之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新浪漫主义以及总称为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等文艺思潮连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也同时介绍到中国。创造社主要作家的小说创作,便兼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征。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异军突起”,主要因为创作上与倡导写实主义的《新青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显示了很大的不同。由郁达夫、郭沫若、陶晶孙、倪贻德、叶鼎洛、滕固、王以仁、淦女士等所代表的创造社这个流派的小说,基本上是一些觉醒而愤激不得意的新型知识青年的自我表现,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和自我寄托成分(稍有不同的是张资平,他最早的一些小说还是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居多)。从郁达夫的《沉沦》起,坦率的自我暴露,热烈的直抒胸臆,大胆的诅咒呼喊,夸张的陈述咏叹,便构成了创造社小说的浪漫主义基调,与叶绍钧、许杰、彭家煌以及稍后的鲁彦等作家对现实本身所作的冷静描写和细密剖析迥然相异。此外,创造社一部分作家的小说还具有现代主义成分。郭沫若、郁达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德国表现派文学的影响 (这从郭沫若的《喀尔美萝姑娘》、郁达夫的《青烟》都可以看出来)。郭沫若的《Lobenicht的塔》、《残春》,陶晶孙的《木犀》等小说,则按弗洛伊德学说分析心理,描写“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有的作品还运用了意识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为后来的现代派小说开了先河。创造社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倾向,曾使浅草──沉钟等社团受到影响。但随着作家接触社会生活的增多和世界观的变化,郭沫若不久就批判了弗洛伊德学说并否定了浪漫主义,郁达夫的小说自《薄奠》以后,也逐渐增多了现实主义成分,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重要作家后来终于殊途而同归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1928年被作为口号提出而且形成运动,这是作家们接受国内大革命浪潮和国际左翼文艺思想影响的结果。一部分作家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使小说的题材、主题都发生重大的变化。革命斗争生活和革命工农形象开始进入小说创作。作品中的战斗意识明显加强。但左倾幼稚病也严重侵袭着这个运动。表现在创作上,把浪漫主义等同于唯心主义和没落阶级意识而作了全盘否定;对现实主义又加以种种庸俗化、简单化的理解(如强调必须写出“集体的群象”之类);加上作者本身存在的浓重小资产阶级意识,这就导致了忽视文艺特征的“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和创作中“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的流行。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这些功绩和弱点,在以蒋光慈为代表的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小说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这个时期的作品,无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艺术本身的成熟程度上都有新的进展,中长篇小说尤其获得丰收。代替“五四”以后男女平等、父子冲突、人格独立、婚姻自由等反封建题材与主题的,是城市阶级斗争与农村革命运动的描画。不少作者力图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指导创作实践,既克服“革命的浪漫蒂克”、“用小说体裁演绎政治纲领”等不正确倾向,也注意防止单纯“写身边琐事”的偏向。丁玲、张天翼、柔石、胡也频、魏金枝等给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的作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重视。左翼作家参预或亲历实际革命斗争,使创作面貌继续有所变化;再现生活时的历史性具体性既有增进(包括《咆哮了的土地》这类小说),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有些青年作家(如叶紫、东平)的作品中也得到发扬。茅盾的《子夜》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为中心,在较大规模上真实地描画出30年代初期上海的社会面貌,准确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再现生活的出色成果。《子夜》的成功,开辟了用科学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新的创作道路,对吴组缃、沙汀、艾芜等创作的发展和一个新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共产主义者鲁迅也在《理水》、《非攻》等作品中,用新的方法塑造了“中国的脊梁”式的英雄形象,显示了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与信念。在“左联”的关怀、帮助下,涌现了蒋牧良、周文、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欧阳山、草明、芦焚、黑丁、荒煤、奚如、彭柏山等一大批新的小说作者。尽管左翼小说创作也还羼杂着某些旧现实主义乃至自然主义的因素,塑造革命者和工农形象时较普遍地存在苍白、不够真实等缺点,总的说来,却还是向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前进了一大步。“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也因为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在小说创作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巴金的《家》通过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崩溃与青年一代的觉醒成长,在相当宽广的背景上表现了“五四”以后时代潮流的激荡;老舍的《骆驼祥子》描述了勤劳本分的人力车夫祥子从奋斗、挣扎到毁灭的悲剧性一生,对旧社会、旧制度作出深沉有力的控诉;它们与《子夜》等左翼作品一起,将中国长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出现了象叶绍钧的《倪焕之》,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王统照的《山雨》,鲁彦的《愤怒的乡村》以及罗淑的《生人妻》等一批相当重要的长短篇作品。30年代的“京派”作家如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也写出了一些内容恬淡、各具特色的小说,象沈从文的中篇《边城》、长篇《长河》,则是艺术上相当圆熟的作品。在上海,以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为中心,还聚集着杜衡、穆时英、刘呐鸥、叶灵凤等一批作家;他们中,有的从事着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有的则以日本新感觉派或欧美其他现代派小说为楷模,尝试着现代主义的创作道路,其中一部分作品在运用快速的节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探索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吸取意识流手法以丰富小说技巧等方面,尽了一定的开拓作用。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这种局面,到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之一变。
F. 谁能介绍一下现代派的流派作家代表作品
一.现代派指现代主义流派。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表现异化主题。其哲学基础是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主张。
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象征主义的三位主将是马拉梅、魏尔伦和兰波。《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发表于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 碑。
三、未来主义
意大利、俄国、法国未来主义主要作家。意大利正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字要自由","想象要没有拘束",反对句子的逻辑结构,喜欢用一连串的名词或动词不定式东拉西扯地拼凑在一起。
伟大的诗人马雅科夫斯基则上杰出的代表,他应归属于"革命的未来派"。1930年马雅科夫斯基去世后,俄国的未来主义渐趋衰退,而西方未来主义的余波残影则依然存在,它给欧美现代主义中的先锋派文艺、荒诞戏剧以深刻的影响。
四、表现主义
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征、文艺观、主要艺术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五、意识流小说
何谓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吴尔夫的《到灯塔去》
六、超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流派。超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在20、30年代巴黎诗人中,菲利普•苏波(1897-1990)的诗以自然流畅清新著称。他完全没有某些超现实主义诗人那种隐讳难解的特点。保罗•艾吕雅(1895-1952)则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中最擅长写爱情诗的。其名诗《恋人》简洁而隽永。艾吕雅1938年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晚年加入法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于梦幻般的诗句,而是从平凡的生活经历中挖掘诗意,如《勇气》一诗写“巴黎在挨饿/巴黎在捱冻/巴黎的街上没有烤栗子吃了……”。
与艾吕雅齐名的路易•阿拉贡(1897-1982)也是法国共产党成员,一生诗风多变,代表作品包括诗集《欢乐之火》(1920)和,《永动集》(1926)等。散文诗《圣洁的礼拜四》写在复活节前的礼拜四民间结彩游乐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现实和想象。1930年以后,阿拉贡脱离超现实主义,转而歌颂社会主义,并积极参加抵抗运动。由于阿拉贡的诗歌大量采用口语,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因此在二战时期,戴高乐曾亲自在伦敦的法国电台朗诵他的作品,并下令向法国敌占区空投他的诗作。
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的理论领袖,他发表于1928年的中篇小说《娜嘉》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为数甚少的小说中的佳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讲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动写作法”的试验成果。全书最后一句话:“美可能是痉挛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经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模棱两可的特征。
圣-琼•佩斯(1887-1975)曾于1916年出任法国驻华使馆三等秘书,他曾蛰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观,陆续写出长诗《阿纳巴斯》,十个诗段描写一个部队从海疆到内陆的征战的场面,表达征战中的孤寂。佩斯从未参加过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倾向,他的诗具有宏伟史诗的色彩,但也带有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因素,例如奇丽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规的意象比喻、先知预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内•夏尔(1907-1988)在23岁那年成为布勒东的信徒,其诗集《没有主人的铁锤》是他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萨特的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等。...
八、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或称“反小说”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于法国,盛行于五、六十年代,它对英、美、特别对西欧和东欧(波兰)产生较大的影响。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国作家阿兰·罗伯·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玛格丽特·杜拉等。罗伯·葛利叶(1922?)是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的论文《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于一九五三年发表后,曾引起西方文学界的争论,译成英文后,流行于美国。娜塔丽·萨洛特(1902?)出生在俄罗斯,后随父母定居法国,曾当过律师,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先锋兼理论家。在《怀疑的时代》一书中,她提出了许多新小说的艺术主张。一九五九年后,新小说派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有唐纳德·巴塞纳等。
九、荒诞派戏剧
怎样理解荒诞?发展概况。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现实主义
西班牙传统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第安民间文化和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点
G. 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主要三大文学派别的文学特征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
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京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海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7)30年代上海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家扩展阅读
中国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
1、《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
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2、《蚀》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通过对革命分子心灵世界细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营垒中存在的矛盾与分化。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3、《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H.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代表作品
1、在诗歌上:
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韦尔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国的海姆、贝恩
2、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3、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