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英国后现代小说特点

英国后现代小说特点

发布时间: 2021-08-10 15:02:54

Ⅰ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确切地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兴起于19世纪。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

其特点是::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 ,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狄更斯的小说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萨克雷的《名利场》等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 、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登 》 、C.勃朗特的《简·爱》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名作。70、80年代后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的形式,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Ⅱ 请问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是什么请详细点,最好用英文。谢谢!

一 现代主义文学是modernism 代表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后的文学流派,是Victorian Age 之后的主要流派,主要特征有stream of conciousness,absurd theatre 等等, 与 代表作家有 T.S Eliot (荒原的作者) Thomas Beckett(等待戈多作者)以及 哈代等作家。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客观。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它摒弃理性,而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倡导对文学新形式、新手法的自由试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按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无理。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如使用日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晰、准确的形象引人诗歌。

二现实主义文学是realism,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广阔再现与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的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文明。
在艺术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我是一个English Major正在研究英国文学这一块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Ⅲ 后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征

主要特征

(1)彻底的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摈弃所谓的“终极价值”。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

(3)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

(4)后现代文学蓄意打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有些作品干脆以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形式出现,试图模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文体上,惯用矛盾(文本中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有意识的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运用某些手段使对作品的阐释不得不中断)、反体裁(破坏体裁的公认特点和边界)、话语膨胀(把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纳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Ⅳ 英国当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

众所周知,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史上,文学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最原始的状态到逐渐成熟的蜕变过程。英国文学也是一样,它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独立或者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代表着本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情况和文化经济,与政治、生活、军事等息息相关。英国当代文学的崛起完全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既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文学现代化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当代,英国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工具,把历史变迁同社会生活结合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在当代英国社会的土壤上滋生进化着,与欧洲各国文化的繁荣相互交融。对此,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其发展及特点上,有必要对其的历史概况和演化过程做出分析和思考,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英国文学的近况和趋势。
一 浅析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其本身之外的各种文化力量也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特征层出不穷。英国最初的文学与其他国家起始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话的,而是口头上的。故事和曲目的传播在讲述中得到完成和扩展,最后才开始写作创作。英国文学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自其形成的那一刻起,便逐步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的体系构造,并以坚定的步伐迈进新的时期。追溯其每个阶段的发展,当代的英国文学更能诠释出历史感和时代感,这要从当代的英国戏剧、小说和诗歌出发分析和解释。
首先,20世纪的英国文学首要的重大突破来自于戏剧创作。以爱尔兰人为主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为始,随着爱尔兰民族的解放运动,打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大门,也打破了英国文学的新局面,使长期英国戏剧不振的面貌彻底打破。同时又巧妙地集合欧洲古典喜剧的传统模式,两者结合而成的戏剧剧本或是对社会问题的辩驳,或是对新思想的倡导都带给英国群众较高的艺术审美和享受,如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这些剧作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情结、鼓舞了人民的热情,而且在英国早期的戏剧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英国戏剧的高潮是在50年代后期,以新鲜活力的剧本在舞台上展现精神升华,其代表作品有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他们用有限的对话和场景表现当时社会的生活和情绪,同时英国演员的搭配出演更创造性地描绘出英国戏剧的潜在内涵。
其次,在小说方面,战争文学在世界大战中被衍生出来,两次世界大战所导致的创伤文学层出不穷。虽然在战乱前已经出现一批以细微动机著称的现代派作家,但是战后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的一派,如乔伊斯所著的《尤利西斯》一书,以真实深入的角度描写了现代都市群众的生活面貌,大胆创新的语言揭露真相,把都市居民的庸俗和猥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战后兴起的新创新小说模式,不但真挚深刻,而且语言强烈有力,成为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和进步。而老一辈作家威尔斯、福斯特、高尔斯华绥等人的作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揭露人们的感情生活,在20年代表达了极具现实主义的色彩。
战后的英国文坛的青年作家比比皆是,他们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人们心理的阴暗无畏,而是暴露人性的丑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是英国各阶层人士间的明争暗斗,如威廉·戈尔丁所著的《蝇王》一书很好地把这些意义诠释出来。同时,在这个阶段所出现的还有一批“愤怒的青年”,他们大多是成长在工党当政以后的福利社会,接受过大学教育。然而,这个时期的英国依然阶级分明,由此产生的作家有了新的含义,如西利托的《长跑运动员的孤独》,以诙谐隐喻的方式道出穷苦人家的青年对统治阶层的反抗和不满。此外,这一时期的英国涌现出许多有才华的女作家,她们以青年妇女为题,对关于婚姻、恋爱、职业等问题进行描述,内容细腻丰富、情节动人,这也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英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已不同往日,

Ⅳ 急求后现代主义时期英国小说和戏剧的特点最好是英文。谢谢~

不用说,英国小说在艺术的世界是一个以森林景观。作为促进其繁殖和进化的社会土壤,显着的洪水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改变。英国小说自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最先进的工具,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的描述。之日起就喜欢英语,形成英语小说会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制度,虽然学校西东这一点,但坚定的步伐前进。尽管起步较晚的英国小说,它的历史碰撞是远远短于诗歌和戏剧,但它是发展的急剧变化,广泛的,它的影响和作用,必须采取多诗歌和戏剧。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但也因为它们的长度灵活多样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和精美的艺术和多读者的青睐。经过无数的作家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雏形初现当代英国小说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英文小说在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符合的崛起,然后,小说艺术的发展,社会的进化是一个显着的标志,但也是现代文学的必然结果。

应该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从原来的成熟发展的过程。事实上,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小说艺术的发展是不是一个孤立的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相互交融的繁荣,文化和社会的变化,以及异国情调(尤其是欧洲)。当然,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则和秩序。这种法律和秩序不能是抽象的,主观的或形而上的方式来解释,但通过调查和研究古代小说文本只有被发现和验证。然而,在深入探索的英文小说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具体特点,有必要做一些简要介绍了其历史回顾和演化。

作为一个公认的叙事散文的文学体裁,英国的小说有400年历史的。从理论上讲,英文小说的形成,是的到来时,他们的艺术。当然,由作家和读者的理解和在小说艺术批评家公认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西方的批评英国的第一本小说,一开始的年度内,谁的手不同的看法。塞缪尔。理查德,理查德·约翰逊(塞缪尔冒险1689年至1761年)的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帕梅拉,1740年),有人说,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1660年至1731年)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1719),还表示,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1628年至1688年)的宗教寓言“天路历程”(朝圣者的进展,1678年,下集1685)。事实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晨,英国小说在16世纪后期可观察到的线索。当时,约翰·莉莉(约翰Lyly,1554 -1606),菲利普,西德尼·菲利普悉尼(1554年至1586年),罗伯特·格林(罗伯特·格林,1558年至1592年)和托马斯·纳西尔(托马斯·纳什诗歌统治反驳才华的溢出1567 - 一组160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墨攻“大学才子。由文艺复兴运动的启发,他们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体裁的小说,这种新的文化,典雅的风格和雕刻华丽的叙事散文创造性的语言的作品,从而打开一个历史性的第一次英语小说一。的丽丽尤弗伊士曼(Euphues,武汉阳逻解剖结构,1579),悉尼的“阿斯卡尔铲亚洲”(阿卡迪亚,1590),绿Panosituo“(Pandosto:时间的胜利,1588),娜事儿的不幸的旅客“(”不幸的旅行者,1594)和托马斯·迪了罗妮“牛博雷杰克(杰克·纽伯里,英格兰的著名的和值得布商,1597年)等作品体现的艺术特点在小说中。他们不仅在题材上的变化显着诗歌和戏剧非常不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潜力相当多的文学体裁吸引读者的青睐。这些作品可分为浪漫和现实??的小说两大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伊丽莎白女王的社会生活。散文叙事作品似乎有一个新的辉煌的风格,虽然它不够成熟,作为一个叙事文学。然而,这种类型的工作的时候,不稳定和读者的语言适应与满足,肯定是一个神奇的效果,因为它是受限制的音步。 “E°明显的16世纪后期,”大学才子英国小说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尽管在16世纪,在英国文坛的崛起激动地“小说热”只持续了约二十年,但“大学才子”他们的创作实践中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7世纪英国的多事之秋,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贫困现象普遍。英文小说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极大的遏制。随着“大学才子”已经死了的人,曾经风靡一时的英文小说曲折,难度非常大。谁不喜欢或不擅长写散文,写散??文小说作家的激情,有说教的含义或隐喻世界的内容。 “他们给了叙事文学,然后转身写了一系列的说教性质的文章,这表明他们的自我孤立,缺乏能力通过任何显着的影响。”超过半世纪的沉默后,é¢,英国小说约翰·班扬的努力东山再起。然而,班扬似乎是一个17世纪的英国文学的一个孤独的长跑。他的“天路历程”,虽然当时的影响力,但新的小说家,这不是一个大数目,也不是小说,以取代诗歌的地位。尽管这样的小说艺术,班扬有益的尝试,巧妙地利用梦想,以反映现实,使一个看似纯属虚构的宗教寓言,反映了广泛的象征意义。虽然还没有告别英文小说的原型,班扬的意境和其有能力控制结构的小说章节反映了一定的前瞻性,整体上涨的英文小说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在17世纪的英国文学也有很多所谓的“人物特写”。这些散文作品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各种文字,还详细分析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字符特写“是17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最低点,其描写手法很聪明,穿透,往往使读者食物深思的问题。人物特写”能尚未被归类在小说的,但他们引起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毫无疑问,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使陷入困境的英国小说人物特写“,班扬的小说创作和作家。

18世纪是时代的英国小说全面崛起的时代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小说的艺术。享受之父“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称号丹尼尔·笛福在他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创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的生动体现,塑造的英雄形象中小资产阶级的理想。 “迪福与17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概念是非常一致的,他是比以前的作家更完整的表达个人主义他的作品独秀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与小说之间的联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崛起,这样的链接“很明显,完全显示,?英镑迪福几部小说不仅涉及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也表现出现实主义艺术的特点,在英国的小资产阶级的化身,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引人注目的迪福“鲁滨逊漂流记”成功地运用了自传体记忆自传体回忆录“()的方法来表现主人公的冒险。这一创造性的做法是不仅是一个挑战比较流行的英国悔改自传,但也超越了传统小说的形式,因而具有积极意义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

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世界,“第二个”老式橡木柜小说对应的小说或书信体小说(书信体小说),作者似乎是一个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弄到手了一大堆的对应的编辑器。,?§作为早在1683年,英国作家阿弗拉?Σ班恩(阿芙拉贝恩,1640年至1689年)之间建立的第一个英文书信体小说“与他的姐姐的情书”(爱信之间的一个贵族贵族和他的妹妹)。然而,真正的发展的书信体小说成为一种文学风格,并广为流传无疑塞缪尔·理查森。他的三个书信体小说“帕梅拉”(帕梅拉,1740年),“克拉丽莎(克拉丽莎1748)和”大迪生“(格兰迪森,1754年)的时间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书信体小说的出现了推波助澜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形式的,但笔者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此外,书信体小说的数字接近读者,展现真实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感,现实感。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指出:“人们认为这两个潜在的,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及时性和探索的心理现实,甚至意识流小说的形式。” E?有没有在英国小说艺术史,创造理查森的做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后来致力于新的实验和创新的作家。

18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快速发展当时,英国的大多数图书馆在各种文学作品,但小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对象集合,毫无疑问,这将导致一个显着增加的数量在本世纪出版的小说阅读。 “,E?英国文学的继承的出现,乔纳森·斯威夫特(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亨利·菲尔丁(亨利·菲尔丁,1707年至1745年),劳伦斯·斯特恩(劳伦斯·斯特恩,1713年至1768年)和简·奥斯汀(简·奥斯丁,1775 -1817)优秀的作家,作为一个生动,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英国人来说,它的地位和影响力,首次超过诗歌和戏剧。与此同时,在英国小说艺术的成熟。“小说”使用的术语,直到18世纪的结束已经真正建立。“,ESS斯威夫特的聪明才智创造一个热闹但发人深省的”格雷戈尔游记(“格列佛游记”, 1726)针砭时事,嘲讽现实,创造了一个先例的英文小说“讽刺艺术。菲尔丁的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仅体现一个熟练的谋篇布局能力,但也反映了他巧妙地利用了传统的史诗艺术。菲尔丁模仿古典史诗叙事,刻意改变的史诗通常具有严肃性和混合成分含有丰富的喜剧悲剧,不时在其新颖的,所以,它变成了所谓的“散文喜剧史诗小说” (散文体喜剧史诗)。难怪“理查德森和菲尔丁,他是一个崇尚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打破陈旧的传奇小说,他们有自己的工作。”,??通常被称为感伤主义作家劳伦斯·斯特恩无疑最杰出的18世纪英国小说的创新。英国小说就像一个嫩绿色的幼苗斯特恩似乎已经不满与现有模式的新期待,他回小说形式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狄传“(”项狄传“,1759年至1767年),第一次,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结构,放弃了钟的时间顺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小说文本来形容内心世界的主人。不用说,斯特恩的文学实验已添加新的活力的英国艺术虚构的,和的小说形式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日世纪英语文学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作家简·奥??斯汀。她的小说的质量与当代男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她不仅善于使用讽刺和诙谐的对话主题,但也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小数目的字符和一个有限的地域背景,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有些东西在简·奥斯丁的艺术具有永恒的价值。“,??总体而言,的小说家在18世纪,主要是从英国的社会现实创造性的材料摄入量显示,描绘生动的生活画面,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形状。通过他们的英文小说的大胆探索和实践,不仅是更积极的,艺术的成熟。

在19世纪,英国的小说改编成繁荣的时代,艺术形式和创造性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小说和冒险小说,和他们的代表沃尔特·斯科特(Walter Scott,他1771年至1832年)。他的一生创作了30多部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显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斯科特小说艺术上的创新是很有限的,和今天的许多学者是一种过时的历史人物,但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和传奇的工作已成为英国文学世界文学景观不能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状态英文小说,成为更值得尊敬,更值得尊敬。

自19世纪中叶的英国小说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查尔斯·狄更斯和其他杰出的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繁荣的空间。据史料记载,1837年至1900年,有大约60000的成人或青少年读小说出版的英国。 7000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原因,也许算得上是一个小说家。当然,在艺术和载入史册的一些成就之一。狄更斯和萨克雷(威廉·萨克雷,1811年至1863年)的,这反映在小说的情节和语言艺术很高的造诣小说更具可读性和有趣的。勃朗特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至1855年,艾米莉·勃朗特,1819年至1848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和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1819年至1880年)将是心理现实中的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 19世纪后半的英国殖民统治由盛转衰的时期,但也是英国社会的,政治上的不稳定,的道德沉沦严重冲突富人与穷人之间,一段时间的强化劳资纠纷矛盾。所有这些自然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狄更斯和他同时代的作家参数,后来托马斯?哈代(1840-1928)托马斯?哈代,凭借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英国社会的弊端和罪恶被无情地暴露。它是由半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应该指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现实,不仅在题材和平民的趋势还体现在表征。通常情况下,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则,理性的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的乐趣和可读性,注重细切的形式,结构密缝,严谨和合理的。在这方面,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不仅结束以来,在16世纪的英国小说的艺术的本质体现,但也是最古老的小说家,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狄更斯的现实主义作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理解和移动不是所有的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一起更说明提示的世界政治和社会的真理。”,EAE

20世纪的英国小说中的变化,创作技巧的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和各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整个西方文学AA文学大地震冲击。在20世纪初,威尔士(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年至1946年),高尔斯华绥(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年至1933年)和贝内特和新的现实,仍试图仿效传统小说模式,使他们日益增加的复杂性,现代化的经验和社会现实的戏剧性的变化已经减弱了。显然,当英国小说是非常困难的,改革的形式和艺术更新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思想前卫,崇尚格新青年作家似乎意识到所面临的困难的考验英文小说,并试图把握机会,实现了重大突破,可能会导致英国小说。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1843-1916)和约瑟夫·康拉德(约瑟夫·康拉德,1857年至1924年)和其他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小说艺术的追求,在创新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们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小说艺术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前辈,这使得部分青年作家的现代主义精神的倡导者,鼓励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现代主义席卷英国,几乎颠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础,并为整个文学传统的犯罪嫌疑人的冲击的前所未有的。当时,英国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听到的新名词立方“,非洲雕塑,”新戏剧“,”后印象派的绘画“和”维也纳心理学“。著名流的意识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写道:“1910年12月,人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 主仆关系,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关系与他们的孩子。人际改变时,响彻了整个英国的爱德华七世时代的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的小说的宗教,线法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与相应的自我调整。许多合法的遵守传统的詹姆斯·乔伊斯(詹姆斯·乔伊斯,1882年, -1941),DH劳伦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年至1930年)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宣传小组,走现实主义处于亏损状态处于混沌状态的现实面前,青年作家的文学改革的道路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小说文字不断走向更大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趋势。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并及时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创新的新的形式和艺术的转型,所以英文小说了质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小说迅速在现代化的道路跑了一段时间,他们的艺术形式也显得耀眼夺目,辉煌。 1922年,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尤利塞斯),英文小说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的到来流。许多评论家在西方,“尤利西斯”几乎包含了所有时髦的技术,同时也代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一样乔伊斯,伍尔夫承诺的新形式的实验和创新,如何处理现代小说的框架结构和时间,以及如何表现人物意识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成为另一种意识流小说在英文位的重要代表。劳伦斯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以来。尽管他的创作风格,是乔伊斯与伍尔夫有很大的区别,但他独特的审美意义上的人类经验和心灵的黑暗王国的探索,以及他的身体的文体感,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不用说,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整体崛起,不仅增加世界文学光荣的历史,但也极大地丰富了英文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大力推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完全现代派作家表现出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巨大的创造潜力,但也反映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反传统观念的心理。主题,专注于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世界的提示数字反映了人物的孤独,疏离,甚至是病态的。从形式上看,现代主义小说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现代主义作家淡化对小说情节的,不再试图描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在追求一种艺术的完美和谐“模式”和有趣的深层结构工程。在此架构中,有序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和逻辑原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意识飘忽不定,复杂的图像和支离破碎的生活镜头。现代主义小说追求的非常规技术。现代主义艺术手法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混乱热衷于用熟叛教的角度转换,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空间和时间,蒙太奇,梦想和幻觉的精神和不断变化的世界,看着混乱的表面结构和朦胧模糊的的叙事笔触,和等。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创新的重要标志。总之,现代主义小说艺术是离经叛道的艺术,充满活力的艺术,也是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的艺术。在艺术史的英文小说这种艺术不仅是空前的,但也有无与伦比的。它拓宽了英文小说的发展空间,促进一种新的文本现代化和多元化进程,使这一文学样式的成熟和完善的位置。

由盛转衰引人注目的英国现代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开始退潮,而在冷峻的现实主义小说卷土重来,再次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在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全面复苏。显然,中兴,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危险和动荡的时代。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动荡的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之中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复出不仅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外部原因,但这些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有两种类型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第一,社会讽刺小说,多卷本的系列小说“河流的小说”(长篇小说)。应该注意的是,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高尔斯华绥的小说的作家,如本世纪初,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是更成熟,更完美的形式。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作为改革的小说和创作技巧的艺术装修的关注,但他们很高兴与一些充满活力的现代主义手法反映的主题。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但在艺术上也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以找到一种方法,使更加丰富和完美的艺术的小说。引人注目的是,赫胥黎(赫胥黎,1894年至1963年)的讽刺作家不约而同地继承和发扬,开创18世纪的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文学传统。笔玩世不恭,甚至是黑色幽默小说描绘了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社会动荡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另一种新颖的风格是比较流行的英语文学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安东尼·鲍威尔(安东尼·鲍威尔,1905 - ),昌河小说作家“。与传统的历史小说,或高尔斯华绥的血统小说有很大的区别。虽然它是小说,但往往描绘了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以上的故事,它不是一个家庭或地区的提示进行,但一个核心人物经历和情感生活。总体而言,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但也有地方在历史的英国小说艺术。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20世纪起,英国小说的艺术形式,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股份文学思潮的对手,一个接一个,但不时之间交错重叠的整合。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现实主义作家,努力反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矛盾和当代英国社会的缺点,塞缪尔·贝克特,贝克特(1906年至1989年)继承了乔伊斯和其他现代主义作家的先驱职业生涯的小说的艺术和实验,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贝克特已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小说”(antinovel)的特色是“荒谬的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小说在英国文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竞争性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倾向,他们的代表作家劳伦斯·达雷尔(劳伦斯Durell,1912-1990),约翰·福尔斯“(约翰福尔斯,1926 - )和BS约翰逊(布赖恩·斯坦利威廉·约翰逊, 1933至1973年)等。这些作家都试图通过一个新的系统语言来创建一个虚构的世界,让自己的小说成为一个独立的反身性文本。他们往往轻视的因果关系,对逻辑和艺术形式的原则,但强调不确定性的无序和混乱,以及文本结构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小说都没有反映在认识论,反映论,但的本体论的哲学概念,也反映了当代部分作家的问题,并试图解释人体的情况,包括文学,包括前景的文化和艺术。

引人注目的是一组当代英语语言文学才华和精力充沛的年轻作家的出现。他们是快乐的,要提前,吸收,标新立异,引进新的,非常活跃。虽然他们尚未被记录在史册,但已锋芒毕露,令人印象深刻。英国小说中不断走向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当代英国作家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并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英国小说块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当代英语语言文学,很多知识分子辩论的小说后现代主义艺术和文本模式。他们热切地想知道究竟哪里去了新世纪英文小说。同时,在线涂鸦,随意,甚至恶作剧的新兴文学快餐,打扮时髦,充满活力的“新人类的食欲,以满足成千上万的无纸通信时代的作家很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想法试图在信息时代创新的前卫作家尚未消失之前,具有长期和稳定的网络小说的价值。显然,这种多极联动和共存将成为发展的根本英文小说艺术二十一世纪的。

在整个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总是在不断变化,以及样的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读者的有趣作出及时的反应。四百年,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英国小说的内部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他的艺术的外在形式也多次进行了优化与升华。英国小说艺术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婴幼儿发育成长,后一波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自信的步伐进入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的洗礼或影响。如今,英国小说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度复杂和相当完善的阶段,其400年前相比,原型有着天壤之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英文小说的艺术更具吸引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变化和发展,诗歌或戏剧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它只能同步的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但也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生动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在整个的英文小说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个英文小说反映了一种单独的信心和对艺术在其40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自去年底的16世纪,它不仅经历了从原型,上升,成熟,繁荣和创新的演变多样,充分展示了其英国特色,英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和作家专业知识。虽然文学和艺术无国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边国家的想法和文化的影响,但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继续加强和英语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国小说家,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满足。

Ⅵ 英美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一章 18世纪英国小说

一、理论的发轫:贝恩和康格里夫

阿芙拉·贝恩(Aphra Behn)是复辟时期(1660──1688)最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是中篇小说《奥鲁诺克,或王奴:一段信史》(Oroonoko, or The Royal Slave: A True History,1688)。小说首版封面赫然写着:贝恩夫人著。如果考虑到笛福的小说全部为匿名发表,理查逊总以编者身份出现,菲尔丁174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也未署名,就不难体会贝恩是何等自信。贝恩在小说开始就申明要讲述实际发生的事:故事大部分是叙述者亲眼所见,而她未见部分则依据主人公的亲口所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因为它把叙事着眼点放在了讲述真实故事,而讲述真实故事是现实主义小说区别于传奇的一个基本特点。贝恩还在叙述视角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叙述者通过奥鲁诺克的讲述而了解的故事,没有采用直接叙述,而是经过了叙述者加工的间接叙述,这似乎表明贝恩已经意识到叙述视角对于叙事效果的影响。贝恩在长篇小说《一个贵公子与妻妹之间的情书》(Love 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 1684)中尝试了书信体,到小说的后半部改为第三人称叙述,似乎她当时就已察觉到书信体的内在矛盾,不得不改为叙述体。可以说,贝恩在她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中已经尝试了在18世纪流行的三种基本叙述形式,足以称得上英国小说的先驱。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是复辟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与贝恩强调“信史”不同,Congreve直接在169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匿名者》(Incognita)封面上标明这是一部“小说”。他在序言中把他的小说与流行传奇做了清楚区分。他在序言中还提到:“在情节的总体安排、细密结构和最后结局方面向戏剧学习。”他请读者观察“是否每个障碍都在故事发展中起了促进而并非阻碍作用。”显然,他的小说观念深受戏剧理论影响,且在创作中颇具匠心,富有文人小说的特点。他已经在有意识地借鉴戏剧理论探索小说艺术结构问题。在小说叙事过程中,叙述者还不时站出来对人物和故事妙趣横生地加以评论。


二、笛福与同时代作家

从1791年出版《鲁宾逊漂流记》开始,已届花甲之年的笛福(Daniel Defoe)先后发表五部小说,且全以第一人称回忆录形式叙述,叙述模式是流行的清教徒皈依传记和罪囚传记。从Defoe小说序言来看,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真实性。二是道德教化。这两点几乎是所有18世纪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本特征。身为作家和批评家的Max Byrd指出:“事实上……Defoe建立了所有重要原则。例如,区分与对比,逐渐展示背景,背景必须激发情感。”

玛丽·戴维斯(Mary Davys)在《情场老手》(The Accomplished Rake, or, Modern Fine Gentleman, 1727)的序言中提出了这样的小说定义:“叙述虚构的但可能发生的故事。”与Defoe强调个人讲述的真实故事相比,这可以说是相当激进的小说定义。Davys意识到小说叙事的两大问题,一是使读者处于恐惧与希望中,这是叙事得以发展并紧紧抓住读者的关键。二是统一的情节,其他故事都为这个情节服务。


三、第一个高峰:理查逊和菲尔丁

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曾在相当长时间里受到忽视。自伊恩·瓦特的批评名著《小说的兴起》1957年问世后,Richardson成了“形式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瓦特根据对于《帕美勒》(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1740)的分析,提出Richardson小说区别与Defoe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恋爱结婚作为小说的中心情节,从而开创英国爱情小说的先河,把传统叙事文学中很次要的内容改造成小说的中心。这既涉及小说内容,又涉及叙事形式。使英国小说根本摆脱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或者说至少是开拓了一条与流浪汉小说并行的新路。如果说Defoe的小说在生动故事中不忘提醒道德教化,Richardson则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家。但是,他也不忘小说愉悦功能。从叙事理论的角度来看,Richardson在《克拉美莎》序言的观点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不同叙述者的不同观点,既增强了小说叙事的复杂性,又调节了小说叙事的节奏和张力。二是对戏剧性叙述的强调。Richardson之所以坚持书信体,拒绝讲述体,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只有这种形式可以保证戏剧性叙述的生动有效。

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开始小说创作与Richardson有很大关系。1740年Richardson发表书信体小说《帕美勒》后,次年Fielding发表了戏仿小说《沙美勒》,对Richardson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观点进行了讽刺。1742年发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his friend, Mr.Abraham Adams》,Fielding在该书序言中提出了“散文体喜剧史诗”的小说定义。这一小说定义既包括小说描述的范围有史诗的广度,也包括借鉴史诗的叙事形式,如具有权威性的叙述者、插入性的故事和小说叙述的分卷分章体例等。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第二卷第一章,Fielding论述了分卷分章的问题。他指出:“以我们作家的诀窍而论,我认为作品的分卷分章算是相当重要的法门。”他列举了三大优点:“一,章与章之间那些小小的空档可以当作客栈或休息的场所看待,可以在那歇歇脚,随意喝上一盅或吃点东西……二,每章开头的标题像是客栈大门口的招牌,告诉了读者他能得到些什么消遣……三,(带有调侃意味)可以防止一本书的美观由于折角而受到损害……”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分卷分章凸显了小说家的作用:卷张结构是小说家刻意安排的。除此之外,《汤姆·琼斯》三部分的对称结构,被Dorothy van Ghent比喻为“Palladian”式宫殿建筑;Robert Alter也十分强调这种对称艺术。体现了Fielding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省略是Fielding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人称或书信体为了保持叙述的逼真效果,往往有文必录,不能随意省略,第三人称小说中的叙述者则可以根据叙事结构需要而对故事进行裁剪安排。艺术点缀作用:增加叙事的色彩,调节叙事节奏;展示作者的散文才华,也是区别于其他小说的重要标志;在叙述语言与叙述故事之间制造一种张力,从而丰富小说内涵。整体艺术问题:Fielding告诫批评家和读者不要妄下断语,因为有些看似无关情节实际上在全书结构中是至关重要的。Fielding小说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则是叙述者的形象和作用。小说的叙述者不仅在18篇序章中登场亮相,侃侃而谈,而且在小说故事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或为读者指点迷津,或与读者共同探讨人物性格。这种叙述者曾深为James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所诟病,因为他的介入打破了小说的现实幻觉。但是,如果我们从Fielding所生活于其中的18世纪社会文化来看,这种性格化了的叙述者自有其特殊意义。首先,叙述者不断出现建立起一种作者权威;二,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逐渐亲密,密切交流,这种交流是智者之间的交流,互相关照,互相补充;三,正是这种交流丰富了小说内涵。因此,瓦特称Fielding为“评价的现实主义”,以区别与Defoe和Richardson为代表的“表现的现实主义”。


四、高峰过后:Smollett、Sterne及其他

Tobias Smollett的小说特征近似Fielding的喜剧史诗,但他尝试了第一人称回忆、书信体和第三人称叙述等多种形式。Smollett对小说叙事仍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在《The adventures of Rodric Random》序言第一段,他指出:“在各种各样的讽刺中,最能引人入胜、最能普遍使人获得教益的,无过于在讲述一个情节处处生动有趣的故事时信手穿插进去的那种讽刺。”在Smollett的全部小说创作中,讽刺一直是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或许正因如此,他的小说人物多为粗线条的漫画式人物。在1753年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献词中,Smollett提出了这样的小说定义:“小说是一幅复杂的大图画……不能缺少一个主要人物,他凭其重要性,吸引读者注意力,把事件连为一体,提供走出迷宫的线索……”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小说定义,概括了小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的特点,又强调了统一计划和中心人物的重要性。18世纪的几乎所有重要小说都是以主人公名字为书名,原因就在于主人公是统领全书故事的中心人物,至少是名义上中心人物。

Laurence Sterne的《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则是对英国小说规范的全面颠覆。《项狄传》可以定义为“一本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史书”,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总是按照严格的逻辑进行,以这样的原则写成的小说自然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这种观念联想也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滥觞。《Shandy》在叙述手法上用不断的离题插曲打乱了线性叙述规范,所谓“曲径通幽”。

Horace Waopole1764年发表《奥特郎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则通过发生在中世纪古堡的传奇故事开创了哥特小说的先河。对于浪漫主义的兴起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有一定影响。就叙事艺术来看,他似乎也没做太大贡献。

Fanny Burney是18世纪后半期的重要小说家。1778年匿名发表书信体小说《Evelina》,后来的几部小说改为第三人称,书信体的流行也已接近尾声。Burney放弃了把小说题献给名人恩主的传统,而是题献给The Monthly Review和The Critical Review的作者们。Frank Donoghue指出:“Burney是第一个把小说献给the monthly review的作家,从一定意义上,她这样做使她成为第一个公开而严肃地认可评论杂志在文学领域合法权威地位的作家。”《Evelina》像一个摄像机把形形色色的风俗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urney在尝试把Fielding和Richardson两种叙事方式结合起来,为奥斯丁的出现做了准备。

小结:虽然18世纪小说家都不忘道德教诲,但娱乐性显然是第一位的。其次,小说要有中心人物,项狄传对这一传统进行了颠覆,试图颠覆本身就是对传统的承认。Fielding的第三人称叙述体和Richardson书信体的争论,并以19世纪初第三人称叙述占主导而结束。第二章 Scott和Austen

一、司各特对现实主义小说叙事传统的梳理

约翰逊博士认为Fielding塑造的是风俗人物(characters of manners),而Richardson塑造的是自然人物(characters of nature)。两种人物之间的区别就像“一个通晓钟表制造原理的人与一个看钟表刻度读出时间的人”之间的区别那么大。Scott认为约翰逊博士的区分有道理,但不应以此判定二人优劣高下。“Richardson造的钟表显示了表面之下复杂的内部结构,而Fielding造的钟表只给人提供时间,因为那恰恰是大多数人想知道的。”如同自由、潇洒、真实的素描与细致入微的油画之间的区别,后者的细腻有时不免带着艺术精品畅游的某种沉闷。Scott对书信体进行了评说。认为优点是不同视点,可以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其他叙事方式望尘莫及的,但是,多人反复讲述同一故事,必然阻碍故事叙述的进展,形成故事停滞。小说篇幅冗长也是Richardson小说的一个致命弱点。Scott认为Fielding是最具英国特色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处处浸透了英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几乎不可能完全翻译成别国文字。Scott说:“作家应该趁热打铁,顺风杨帆。涂过一个成功的作家不占据舞台,别人就会抢先占据。如果一个作家用了十年才写出第二本书,他早已被别人取代;如果时代太缺才子而他尚未被取代,那么他自己的名誉就成了最大的障碍。读者会期待新书比前一本好上十倍,作者会期待新书比前一本流行十倍,而十有八九两方面都会失望”。可以说,Scott的叙事观是一种以读者为导向,以自由创作为特征的叙事观。Scott认为Sterne是英格兰产生的最大的剽窃者,最富独创性的天才。这种矛盾评价正展示了Sterne卓尔不群的特性,也表露了Scott对他虽不倾心相与,却也不由自主的崇拜。


二、Scott论哥特小说叙事特点

他对Horace Walpole开创的哥特小说传统有独到见解,一是对诗意描写的肯定,二是对强烈情感的重视,三是对超自然写法的包容。诗人出身的Scott对小说家的诗人气质十分推崇。在Smollett传中,他说:“任何一个成功的小说家都必须多少是个诗人,尽管他可能从未写过一行诗。”诗人气质中他最推崇的是想象力和强烈情感,并强调这一方面Smollett胜过Fielding. 作为一个特别关注读者反应的小说家,Scott很清楚读者要求的复杂多样性。他写到:“……因为好奇心和对神秘的偏爱,还有点迷信,是人类心灵的组成部分,在大众中广为流行,远远超过对喜剧的真正欣赏,或对悲剧的切实感受。”哥特小说最吸引读者的首先就是其所表现的强烈情感。


三、Scott论奥斯丁

他敏锐概括出了奥斯丁小说叙事的鲜明特点:用简洁幽默的对话戏剧性地展示人物形象。跟后面刘易斯主张的“戏剧性呈现”并无二致。


四、奥斯丁论小说叙事

奥斯丁对小说叙事的评论不多,主要见于《诺桑觉寺》和她写给正在进行小说创作的织女安娜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小说地位的高度评价,二是对叙事艺术的严肃追求。同时也对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进行了嘲讽,表现了开拓小说新天地的气概。她要开辟的小说新天地正是给侄女安娜信中所说的“描绘一个村镇上三、四家人正合适”的小天地。在这一点上,她与Scott关注重大事件的历史小说迥然不同。在她眼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在事件中的举止表现,平凡事件与重大事件一样可以生动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奥斯丁关于小说叙事的观点,最主要的是自然简洁的叙述,她对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的反感也正在于此。作家是为读者写小说,不能因自己喜爱某地就沉醉其中,描写过细,而要从读者的喜好出发考虑繁简取舍。同时,奥斯丁也十分关注小说的整体性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第三章 英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一、第三人称叙述与介入性评论

在《维多利亚小说形式》一书中,米勒把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称作“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常规标准”。小说叙述技巧的进一步发展如有限视角、自由间接引语、叙事视角与叙事声音的区别等等多是在第三人称叙述基础上调整探索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小说家致力于创作深刻复杂而全面的现实主义小说,而要达到这种目的,第一人称与书信体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

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Charles Dickens的全部小说除《大卫》和《远大前程》外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尽管Fielding创立的全知叙述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常规,但他常用的插入式离题故事则引起很多争论。George Eliot在《Middlemarch》中甚至略带调侃地说现在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像Fielding那样搬个凳子上台高谈阔论了。“Fielding时代,日子比较长,到了夏天,下午便闲的没事,至于冬天的夜晚,那更是在时钟慢悠悠的滴答声中度过的。”


二、好故事到有机体

故事引人入胜是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特罗洛普指出:“我从一开始就确信,作家坐下来写小说是因为有故事要讲,而不是因为要讲故事。”由于三卷一部的小说价格昂贵,主要提供的流通图书馆,维多利亚时期最流行的小说出版形式是分期出版,一般是一月一期,后来还出现了一周一期的出版方式,这更促进了对好故事的关注。针对分歧出版造成的整体缺陷,哈代提出,“故事应该是有机体”。分期出版要求小说每一期都必须有冲突,有高潮,既要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又要足够吸引读者期盼下一期。因此,也就造成了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情节剧特征。小说的结尾也是引人关注的问题。George Eliot指出:“结尾是大多数作者的弱点,但有些问题是结尾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结尾再好也不过是一种否定。”


三.刘易斯论小说叙事

他对奥斯丁的创作手法,尤其是他的戏剧性表现手法极为赞赏:“描写是小说家常用又好用的招数,但是她反倒不用,而是采取少用又难用的戏剧表现手法:她部队我们述说人物是何身份,有何心情,而是把人物展示出来,由他们各自亮相。”由此看来,他把“戏剧性表现”作为小说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奇怪的。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有三个:教育、启发和愉悦,并以此提出了文学的三大原则:在智性形式方面是眼光(Vision)原则,在道德形式方面是诚实原则,在美学形式方面是美感原则。他指出,“所有关于风格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五条规律:精炼、简洁、连贯、高潮、多变”。前两项是智性需要,后两项是感情需要,中间一项则界乎两者之间。遵循连贯律就能清晰并有节奏美,从而使作品有力,可以事半功倍,并产生音乐感。


第四章 美国19世纪中期小说叙事理论

美国小说家刻意创作发展一种有美国特色的,与维多利亚小说主流迥然不同的新小说。不仅是因美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且是刚刚争得政治独立不久的美国社会所要求于作家的,是作家的政治责任。Richard Chase在《美国小说及其传统》中归纳里三个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即美国处于新大陆孤立状态,处于新老两大陆影响的矛盾之中,以及新英格兰清教徒传统。相对于极为物质化的英国社会,美国作家在自己的社会中更致力于探讨精神方面的问题,与重现实的英国小说家相比,美国小说家更重视探讨象征性表现的问题。Chase认为以霍桑、梅尔维尔、詹姆斯、马克吐温、诺里斯、福柯纳和海明威为代表,反应了人性真实的传奇,而另一种则是以《飘》之类通俗作品为代表缺乏心理真实深度的流行传奇。1860年,霍桑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道:“……带着牛肉的力量和果酒的激情,真实得就像某个巨人砍下地球的一块放到镜子底下,展示其居民在为日常生活而劳作,而他们并没有想到自己是被用来做展览的。这些书就像烤牛排一样属于英国。”这段绘声绘色的描写生动展示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而这种小说与霍桑赖以扬名的寓言式浪漫传奇几乎是南辕北辙。另外,在较短的篇幅内创造出给人震撼,发人深思的强烈艺术效果是19世纪美国传奇小说叙事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与同时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特点。

Ⅶ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征:(英国亦在内)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广阔再现与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的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文明。
在艺术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其次是英国的特殊情况:
英国式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
(如果你有时间或者是题目篇幅较大,可以再分析一下这些作者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比如萨克雷)
——以上答案内容摘自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225-229页

Ⅷ 请问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急~~~~拜托

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小说《玛丽·巴顿》: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
萨克雷: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
长篇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小说”。主人公:蓓基·夏泼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唯一的长篇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
小说突出的三点: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
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英国文学的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
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
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玛丽·雪莉、苏珊·弗里娅、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

狄更斯 (英)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家庭。
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
《奥立弗·退斯特》(《雾都孤儿》):真实的展现了社会的黑暗,慈善机构虐待儿童的罪恶,抨击了当时的“新济贫法”。
《尼古拉斯·尼古页》:通过教师尼古拉斯的经历,揭露社会的黑暗,把希望寄托在理想化的资产阶级身上。艺术上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
第二时期:
特写集《旅美扎记》
长篇《马丁·朱什尔维特》
长篇小说:《董贝夫子》主人公董贝是40年代英国商业资本家的典型。
这一时期狄更斯小说在艺术上成熟了,结构完整,没有流浪汉小说的痕迹。
第三时期:(早期那种乐观主义幽默的情调削弱了)
重要作品:《大卫·科波菲尔》近似自传体的小说。
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艰难时世》的主要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小说通过葛雷硬、庞得贝为代表的利己主义和“事实哲学”,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
3小说通过以西丝为代表的善良人感化冷酷的资产阶级的设想。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双城记》
理解后简答题
简析《双城记》的写作目的和思想内容。
《双城记》是狄更斯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达到成熟时期的杰作。
一写作目的:作者想借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向英国统治者敲起警钟,具有明显的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
二主题思想:
1对贵族阶级做彻底的否定。
小说通过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及被捕人狱18年之久的情节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腐败了的统治阶级专制政体、法律制度。
2描写了法国人民在封建暴政下的悲惨生活。
3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打巴斯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反映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斗争场面,准确而又形象地展示了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4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析《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一 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
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二 浪漫色彩和现实手法有机结合。
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
三 大笔勾勒和精雕细刻有机结合。
1大笔勾勒:巴黎人民起义。
2精雕细刻:人物肖像、心理及叙述事件。
综合论述题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狄更斯的其它作品:
《荒凉山庄》《小杜丽》《伟大的期望》等长篇小说。

Ⅸ 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决裂,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抦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因为在后现代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
持不同社会、文化立场的学者曾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争论,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但现在的西方学术界已经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后现代主义虽然与现代主义有密切的联系,却也是与现代主义有明显区别的新的文化和艺术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从精英趣味到跨越精英与大众的鸿沟。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这种高深玄妙的鸿篇巨制截然不同,不再与大众保持遥不可及的文化距离。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是超世的、自恋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入世的、生活化的甚至是消费化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从建构深度模式到平面化追求。现代主义努力建构思想、心灵和历史的深度。艾略特、乔伊斯等们对神话的酷爱更典型地体现出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渴求。后现代主义则追求深度的平面化,用物象的享乐主义取代了现代主义那种智慧的痛苦与忧郁。照博得利亚的说法,后现代无深度平面化的作品是一些五光十色的展览物,它们有表无里、有外无内、有意符无意指。与深度模式的消解相伴随的是主题的零散化。现代主义文学仍然坚守独立的自我、不可替代的人格和艺术个性。而后现代主义不仅放弃了反抗激情,而且怀疑人类精神史上存在过“中心化的主体”或者个人主义的自我,甚而宣布“主体的死亡。”后现代主义的主体和自我已零散化为碎片了。主体去中心化和自我的零散化伴随着创造性个性风格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拼贴和复制。
(1)汉斯·伯顿斯 《后现代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2)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张旭东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6页

Ⅹ 20世纪上半叶英国小说的特点

19世纪的英国文坛如群星璀璨的夜空,兰姆、昆西、哈兹里特、罗斯金、斯蒂文森等诸多散文大家各领风骚,尽显才华。肖伯纳虽以戏剧扬名于世,但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英国散文天地中的一颗炫目星斗。肖一生写作了50余部戏剧,但他的散文创作也是卷帙浩繁、成就斐然、卓然成家。孔庆华,1954年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英语系副主任。在《外国文学研究》、《外语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4部;出版教材4部;在《中国日报》发表英文散文多篇。在研项目有教育部课题“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省教育厅课题“乔伊期前期小说研究”、青岛大学课题“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等。肖伯纳的散文同他的戏剧一样,具有突出的“政论”性特点。他始终反对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在散文中痛快淋淳发表自己的政见,阐述深邃的哲理思想,表达多方面的深刻主题。他六十多年来创作的散文,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科学、艺术、法律、伦理、道德、宗教等诸多领域。他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宗教信仰、教育制度、学术研究、社会时尚等许多领域的批判。-读书网|DuShu.com

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
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
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
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
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这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
定义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
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
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定义可
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
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
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
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
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
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
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
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像


著名学者R.威廉斯区别了三种定义文化的方式:(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
学发展的一般进程"。(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
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3。他本人则
赞成文化的第二种定义。汤林森指出,"所谓特定的生活方式,显然脱胎于泰勒式的
复杂整体之文化观"。他接着指出,一个文化只是指涉一个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这
在现代(西方)思想史上,极具意义。比如,在学院之内,再没有比人类学更是以文化
作为其研究对象了,但人类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奠基概念,却正是这样的一个认定"4。
在文化的"人类学"定义基础上,威廉斯接着提出了思考和分析文化的思路:首先,文
化人类学的思路,将文化看成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其次,文化表达了某种意义和价
值标准;最后,对文化进行分析工作,应当是对明确或含蓄地存在于特定生活方式和
特定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标准进行分类,将文化的"复杂组织"看成特定的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首先,关于"流行"这个词,
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
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5。很清楚,任何流行文
化的定义都将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
合。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
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一般来讲,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高雅文化一般"包括如古典音乐
、严肃小说、诗、舞蹈、高雅艺术和其他为相对较少的并受过教育的人们欣赏的作
品"6。流行文化则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如吉登斯
就这样定义:"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
"7。海蒂兹进一步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
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8。根据上述文化与流
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
生活方式。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一些学者指出,虽然流行文化的"流行"肯定有一定的数
量,因此判断流行文化需要一个量的标准,但困难在于,我们无法制定这一标准。例
如,1990年,帕瓦罗蒂使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列为英国流行歌曲畅销榜的第一
位,但即使高雅文化最挑剔的捍卫者也决不会将帕瓦罗蒂或普契尼排除在圈外。因
此,对于量的标准的问题应当谨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流行文化基本上(并不是绝
对的)是拥有大量追随者的,但拥有大量追随者的并不一定都是流行文化。

进一步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争议: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
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
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而高雅文化是个体创造性努力的成
果。后者应得到道德和美学的赞扬,而前者只需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另一些学者进
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性文化,是大众生产的、为
大众所消费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辨别力的消费者,该文化本身是有固定格式和
具有操纵性的。还有些学者反对上述观点,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他
们不同意那种认为流行文化是强加给"人民"的观点,强调流行文化是"人民"的真正
文化,它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流行文化、是为人民的人民文化。

此外,流行文化的定义还通常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缠绕在一起。绝大部分学
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如G.特纳指出,这个词是"文化研究中最重
要的术语"9。J.卡瑞甚至指出,"文化研究或许更应当、也更确切地被叫做意识形态
研究"10。P.布迪厄在研究文化的消费时,也指出文化具有"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将
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文化差别经常被用来支持阶级差别。他举例指出,口
味(taste)就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其功能是"阶级"的标记,意指社会经济地
位和特定的生活质量或"格调"层次11。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和葛兰西等人也都
是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来定义流行文化的。



流行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一样,一直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及其批
评、历史、心理分析、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流行文化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
英国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传统。具体讲,主要是建立在19世纪中叶英国M.阿诺德(M.
Arnold)思想的基础上,并在利维斯(R.Leavis)及其信徒的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阿诺德的文化观点是以截然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这在他代表作的题目《文化与
混乱》上亦可体现出来。虽然他的研究基本未涉及流行文化,但他开创的一个观察
、特别是勾画文化领域的特定视角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影响。在阿诺德的观点
中,最重要的是将文化定义为"这个世界被思考和被解说的最好的东西"。虽然阿诺
德从未定义过流行文化,但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认为"混乱"是工人阶
级文化的本质特征,新都市和产业工人阶级活生生的文化就更是如此。对阿诺德来
讲,工人阶级文化在象征社会和文化堕落上,亦即对社会和文化权威的瓦解上具有重
要意义。他将当时的英国社会分为野蛮人(贵族)、市侩(中产阶级)和平民(工人阶
级)三个阶层,认为市侩是社会数量最多的部分,但缺乏美与智的内涵,必须用教育感
化他们。

阿诺德认为,文化的功能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使生产文化的中产阶级成为霸权者
;工人阶级则总是处于"混乱"一侧,总是与"文化"对立或与"没文化"相联系。另一方
面,通过差别和服从战略,使不受管教和爱捣乱的平民大众秩序化。

利维斯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文学和社会评论家,他借鉴了阿诺德的思想
,也贬斥工人阶级的文化,并在解释流行文化时发展了后者。他关于流行文化的看法
形成于30年代。与阿诺德一样,利维斯相信,文化总是被少数人所把持。但是,问题
是有文化的少数人再也不能用差别来贯彻其价值和判断,从而出现了"权威的瓦解"


他提出应优先考虑19世纪前甚或17世纪前的欧洲严格的普遍文化。作为工业革
命的结果,这种文化分裂为两种文化:一种是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另一种是流行文化
。少数人的文化就是被思考和被解说的最好的价值和标准的化身(后来已多少被利
维斯等人降低为文学传统),与之相对的是流行文化,即由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
数不加思考地消费的"商业性文化",如电影、广播、通俗小说、通俗印刷物、广告
等。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在此,我们将这些
理论取向分为六种:

1.英国文化主义理论

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创建者有威廉
斯(R.Williams)、霍卡特(R.Hoggart)、汤普森(E.P.Thompson)等人。他们将日常
生活作为文化分析的对象,因此,他们的文化研究就成为超越美学-文学批评的社会
批判理论。正如威廉斯指出的,"所谓文化研究,最好理解为一种探讨普遍社会问题
的特殊途径"12。目前,该中心的中坚力量主要是由社会学家组成的第二代学者13,
他们是霍尔(S.Hall)、莫勒(D.Morley)、霍布森(D.Hobson)、威利斯(P.Willis)、
海蒂兹(D.Hebdige)和麦克若碧(A.McRobbie)等。他们的理论被称为文化主义。文
化主义认为通过坚持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一个文化的文本形式和被文献记录下来
的实践,能够重新建构该社会人们共有的模式化行为和思想。他们的观点都或多或
少地受到阿诺德和利维斯的影响。

霍卡特对流行文化的观点与利维斯的观点一样,都认为流行文化的风行表明,好
文化让位给了坏文化,文化堕落了,即从健康文化堕落到不道德的流行文化。他还与
利维斯一样相信,这可以通过教育的普及来加以抵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霍卡
特对工人阶级文化的明确赞扬,这种差别也存在于对"好的过去/坏的现在"二元对立
模式的不同看法上。与利维斯不同,霍卡特的"好的过去"是指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
化。简言之,他赞扬的文化正是利维斯反对的文化。这暗含着霍卡特对利维斯的批
评或比后者进步的地方,进一步讲,他并不将工人阶级看做被操纵的流行文化的消极
和无能为力的牺牲品,相反,他们还是具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的。霍卡特虽
未明确指出,但其含义是明显的,即流行文化是由工人阶级使其大众化的文化。

霍尔不同意利维斯关于所有流行文化都是坏的和霍卡特关于只有当代流行文化
才是坏的的观点,而是致力于训练更有需求的听众,这些人将需要"好的"而不是"坏
的"流行文化。但是,当分析目标转向青年亚文化时,他们对流行文化的研究方法和
观点就有了明显的改变,转到了阿诺德和利维斯立场上。青少年流行文化被他们看
成"是青年自我表现的场所和商人们茂盛的牧场"14。这方面的研究首推威利斯的《
学会劳动》,该书被詹姆逊誉为"新文化社会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它)把传
统的人类学领域和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贯穿起来"15。威廉斯的《文化分析》被誉为
文化主义的奠基之作,它将注意力转向文化范畴这一点一直有极大影响。威廉斯提
出的文化的人类学定义,即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生活方式的论述成为、并且夯实了文
化主义的基础。同时,他提出的思考和分析流行文化的思路也构成文化主义的立场
和方法论。

2.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研究

流行文化的研究还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研
究方法,它来自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贡献,但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一股席卷世
界的思想潮流,却是得益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多年研究。

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学》代表了将结构主义关于"符号"的理论引入流行文化
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努力,它也是文化研究的经典文本之一,该书副标题就是"流行文
化诠释"。巴尔特的目的是要弄清在流行文化文本和实践中那些含蓄的和未被注意
的极大量的东西是什么,其指导原则是审问"虚假的显而易见"和"表里不一的东西"
。在一篇叫《今天的神话》的文章中,巴尔特勾画了他研究流行文化的理论设想。
巴尔特的方法采用了公式"能指/所指=符号",然后补充了词义的第二层次。词义的
第一层次他称之为"初级词义",第二层次则被他称为"第二级词义"或"隐含之义";然
后他指出,正是在词义的第二层次,他称为"神话"的东西被生产和消费。

巴尔特所谓的神话是指被理解为意识和习惯的意识形态,它主要是在隐含的层
次上发挥作用,常常不被意识到。它捍卫着现状---资产阶级的规范,并有力地支持
着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力图将事实上部分的和特殊的东西弄成
普遍的和全面的,将文化的弄成自然的。神话的产生就是由文化和历史的状态转入
自然的、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状态的转折点。巴尔特关于这种过程最著名的例子就
是对一张黑人士兵向法国国旗敬礼的照片的分析,这张照片出现在《1955巴黎游行
》一书的封面上。照片的"第二级词义"或"隐含之义"表示了,在政治危机(阿尔及利
亚和越南的反殖民主义运动)之时,给予法国帝国主义一个没有种族歧视、所有子民
一致效忠的伟大国家形象。

结构马克思主义进入文化研究是在70年代早期。在结构主义的再读马克思中,
阿尔都塞提出了两个新概念:"疑问性"和"症状性阅读"。疑问性是一种结构,它强调
、制约和生产了纵横交错、相互矛盾的全部话语节目,文本即从中被组织起来。一
个文本的疑问性只与其历史生产的瞬间相联系,它鼓励一个文本不回答它企图排除
出去的问题。因此,一个文本的疑问即是由缺席(未被说的)又是由在场(被说出来的
)所结构化的。阿尔都塞式批判的任务就是解构文本的疑问性,进行他所讲的"症状
性阅读"。

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构》一文中,阿尔都塞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
形态界定为被意识形态形塑的国家机构(教育、组织化的宗教、大众传媒、家庭、
有组织的政治、文化产业等),以及在其中被再生产出来的物质实践(仪式、习俗、
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意识形态都具有将具体个人构
造为对象的功能。意识形态的对象是通过进攻或强加
("Hailing"or"Interpellation"16)的行动生产出来的,这就是说要使对象服从于特
殊的意识形态话语和对象的位置。这样,意识形态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并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语言。例如,当我被一个广告告知"像我的人"正在转向这个或那个产品时
,我是正在被强加为一个群体的成员,是成为那个群体的个体"我"。我被称呼为一个
在由代词"我"所打开的想像空间中认同自己的个体,于是我被邀为广告中讲话的"我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面对广告的诱惑性宣传时,常常会认为自己就是广告中
使用某种商品的那个人或那类人。但是,阿尔都塞认为,我对广告邀请的反应是意识
形态上"被误认"的行为。首先,这是一种为了广告能起作用的意义上的误认,它也必
然邀请许多其他人也将自己误认(或认为)是那个话语中的"我"。第二,这也是另一
种意义上的误认,即我在广告中误认(或认为)的"我",事实上是由广告创造出来的"
我"。广告就是这样讨好我们,诱使我们认为我们是广告话语中特殊的"我",通过这
样做,使我们成为广告物质实践的对象或服从广告的物质实践。

3.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法兰克福学派以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猛烈批判而著称于世。该学派认为,马
克思未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影响予以充分关注,而这一遗憾应由他们来弥补
。该学派关于流行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与阿多尔诺、本雅明、霍克海默、洛文塔尔、
马尔库塞的著作相联系的,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描述流行文化的过程与生产时创
造了"文化产业"这个深具批判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流行文化是千篇一律和可以预
料的,对于受过训练的耳朵和眼睛,它是简单易懂的。但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人来
讲,它是文化。文化产业生产劳动大众不必思考而消费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生产着
使工人阶级对现状的心满意足以及使他们反政治或非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并限制他
们确立自己政治和经济目标的眼界,让他们觉得这些目标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
义和剥削体制中得以实现。这就是文化产业对大众进行的操纵和灌输。

他们还认为,真实的文化是不同的,它是为那种对更好世界的渴望保存的一片理
想空间。它体现着对今天的批判和对明天的承诺。它是人们进行斗争,并能够进入
日常生活世界王国、还能从中走出来的参照系统,但是,这种真实的文化今天也受到
文化产业的威胁,后者越来越将其拖进为利润而生产的王国。

阿多尔诺的《论流行音乐》是法兰克福学派研究流行文化的代表作。在这篇文
章中,阿多尔诺对流行音乐提出了三个引人注意的观点:第一,通俗音乐是标准化的
,是"虚假的个性化";第二,它促进了消极的消费;第三,它作为"社会凝固剂"而发挥
作用。

70年代,随着《狱中笔记》被译成英文,葛兰西的影响越来越大。葛兰西文化研
究中最主要的概念是"霸权",自70年代中期以来,该术语一直是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
念(最近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挑战)。葛兰西用这个概念来指称一种状况,即统治阶
级不是简单地"统治"一个社会,而是通过道德和知识的领导者来积极引导这个社会
。对此,E.拉克劳(ErnestLaclau)是这样解释的:"一个阶级的霸权不能达到它能将
自己关于世界的单一的概念强加给社会其他阶级的程度,但是它能达到以一种使各
自潜在的对抗中立化的方式来连接关于世界的不同观点的程度"17。后来,那些用霸
权概念来解释流行文化的性质和政治意义,或者建立霸权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
论家称自己的理论是新葛兰西霸权理论,他们视流行文化为被统治集团反抗力量与
统治集团斗争的场所。霸权理论也可用于流行文化之间冲突的类型分析。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J.哈贝马斯也研究了流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共领域"的概念,指出它是普遍关心的事情能被讨论和形成舆
论的公众争论的场所。但是,现代社会的这种民主争论被文化产业所压制,大众传媒
和大众娱乐的发展使得公共领域基本上是徒有虚名。商业利益战胜了公共利益,"公
众舆论"不是通过公开、理性的讨论,而是通过操纵和控制而形成。

曾是利维斯信徒的D.麦克唐纳(DwightMac�Donald),也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
影响。在其极有影响的论文《流行文化的理论》中,他提出了流行文化应被谴责的
观点。因为,首先,它是一种寄生于高雅文化身上的文化,但却不给高雅文化任何回
报。第二,它是上层强加给大众的文化,民俗文化(FolkCulture)是人民的文化,而流
行文化是为了人民消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商人们雇佣技术人员编造出来的,其
听众都是被动的消费者,听众的参与只被限制在买与卖之间。而且,这种文化是由统
治阶级为赚取利润或为了维持其阶级统治而开发的,他们利用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它
确实是维护而不是破坏阶级社会的不平等。麦克唐纳同意法兰克福学派对"同质文
化"的厌恶,同样悲观地认为:"文化远远不是变得越来越好,如果它不再变得越来越
坏,我们就万幸了"18。

4.女性主义的流行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是超学术文本和实践的东西,从根本上讲,它关心的是妇女受压迫和授
权给妇女的方式和手段。文化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对流行文化研究有巨大贡献,
比起其他任何研究来讲,女性主义与文化研究传统的决裂可说是最彻底的。这种传
统就是流行文化研究一直是从一个"相当的"距离来研究"其他人们"(或其他阶级和
阶层)的文化,而女性主义是对自己的研究。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的主要观点相左
,女性主义理论扬弃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主要指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认为流行
文化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本质上代表的是男性利益并反对女性的利益
,隐瞒、歪曲现实社会的社会性别关系,将部分真理说成是全部。

由此不难看出福柯对女性主义的影响。福柯关心的是知识(文化是其一部分)与
权力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在他称之为口头或书面表达的组织形式和概
念框架---即话语中活动的。福柯认为,话语就是在服务于某种类型的权力关系的背
景中组织知识的特定方式,这个概念框架允许某些思想模式而排斥其他思想的可能
性。他借用尼采的观点:知识是作为权力的武器而发挥作用的。福柯不是将权力看
做消极的力量或某种否定、施压的东西,他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力量。"我们不应再
从消极方面来描述权力的影响,......实际上,权力能够生产。它生产现实;它生产
客观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19福柯结合性的历史详细描述了权力的程序与礼仪,他
认为权力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物,而是策略、角逐的领地,是有权的人与无权的人不
平等关系的集中展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抗"20。女性主义认为福柯的分析
模式可以使女性主义者以更详细、更具历史感的分析,来解释代表特殊利益的权力
运作和分析抵抗这种权力的机会。

具体来看,对女性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首先是由T.摩德丝吉(T.
Modleski)做出的。她认为,流行文化常被界定为女性气质的,而高雅文化则被界定
为男性气质的。而且,今天人们还认为,妇女应当对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流行
文化的出现负责。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深厚的看法,即将女性
气质与消费、阅读联系起来,而将男性气质与生产和写作联系起来。摩德丝吉进一
步完整地勾勒了这一对立的模式内容:高雅文化/流行文化,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生
产/消费,工作/闲暇,理智/情感,主动的/被动的,写作/阅读。

另一位女性主义者I.安戈(IenAng)在她的一部著作中对美国黄金时间所播映的
肥皂剧《豪门恩怨》进行了分析21。安戈在该书中定义了她所说的"流行文化意识
形态",这就是根据这种意识形态,肥皂剧像其他流行文化的例子一样,都是资本主义
文化产业根据两个目的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意识形态的物品和利润的增殖。安戈尖
锐地将这种东西看成是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商品的一个扭曲的版本,交换价值完
全掩盖了使用价值。像马克思一样,安戈坚持不可能从它产生的手段来看出一个商
品是怎样被消费的。

J.莱德蔚(JaniceRadway)的《阅读罗曼史》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她在书中将
注意力集中在浪漫故事读者---"普通妇女"身上。作者调查了42个妇女(大多数结婚
并有孩子)的阅读实践,这些人长期读浪漫故事。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
究方法和程序,莱德蔚构建了一个实际阅读罗曼史的模式。她发现了妇女为什么阅
读、怎样阅读和为什么阅读罗曼史小说,以及她们怎样分辨"真实"的和虚假的罗曼
史。她认为,罗曼史阅读在文化意义上是矛盾的,一方面,如果分析文本,罗曼史阅读
看来像是对父权制的投降,是在抑制女性的反抗意识,这种阅读把她们引向浪漫化的
消极期待之中,从而使她们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如果注意她们的行动,罗曼史阅读则
意味着一种"温和的反抗",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和渴望改变现状的表现。在这方面,"
行动"的意义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张力成为她的关注点。

莱德蔚在研究中并未沿用文化商品支配消费者,消费者被动地接受这些商品这
一通常所认为的流行文化消费模式。她认为,流行文化的消费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
商品的消费过程,人们对文化不仅仅是"消化和吸收"。她赞同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
的观点,主张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意义,文化是"体现于
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
和态度"22。

http://www.china-pub.com/413738
这上面是一个网页,里面也有关于这方面的图书,看看吧

热点内容
老房东类似的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9-21 18:09:25 浏览:218
有趣穿越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1 17:59:37 浏览:549
好看又虐到哭的言情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7:50:54 浏览:195
女主男主师徒恋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7:20:40 浏览:989
女主穿越到古代男人身上的小说了 发布:2025-09-21 17:10:54 浏览:734
好看的言情推理小说完本 发布:2025-09-21 16:42:24 浏览:705
盟主有约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21 15:34:55 浏览:635
悬疑言情经典小说 发布:2025-09-21 15:26:10 浏览:839
纯黄yy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5:00:14 浏览:616
现代虐文短篇催泪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9-21 14:59:19 浏览: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