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小说的起源
㈠ 谁知道现代玄幻小说的起源是什么
黄易大师
玄幻大师之父
㈡ 国外的小说起源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有没有学文学的给解答一下。
西方的小说,也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具体作品如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小说的雏形。西方小说的快速发展、成熟,则是在“文艺复兴”后。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
㈢ 十八世纪小说的兴起
18世纪是中国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也是英国中产阶级新立宪政体巩固、商业社会初步定型和工业革命发端的时代。此后,这两个体制不同的国家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中国迅速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而英国则“开始经济腾飞……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率先闯入现代文明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的开路先锋”以及“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历史的对比发人深思。不仅如此,对于目前正在快速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那时的英国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参照。18世纪英国人的经验和教训也就随着“走向未来”和“强国之路”等大型丛书走进我们的视野。 遗憾的是,有关的讨论主要聚焦于政治和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忽略了当时英国人亲身经历的思想危机和巨大困惑,以及他们对那些活生生的问题所做出的反应和思考。而这些问题,如国内近期不时出现的关于“现代化的陷阱”、“诚信为本”、“道德建设”以及所谓“简单主义生活”的讨论所提示的,是今天面对“现代”生存的中国人所无法避免的。因此,我力图在介绍并评议18世纪英国小说的同时,把小说在彼时彼地的“兴起”与“现代社会”的出现联系起来考察,注重探究作品的意识形态功用,也就是它们与由社会转型引发的思想和情感危机的内在关系。20世纪末叶,由于诸多思想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英美乃至整个西方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学术兴趣出现了引人注目的“爆炸”。本书与国外诸多研究18世纪文学文化的新论著有所不同,因为上述潜在的中国背景和中国关怀乃是我试图重读18世纪英国小说的出发点和指归。 在18世纪,小说还没有成为“艺术”,写作者也不是职业“小说家”。笛福(1660-1731)在很长时间里是工商业主,理查逊(1689-1761)是印刷商,斯威夫特(1667-1745)和斯特恩(1713-68)长期担任神职,菲尔丁(1707-54)和麦肯齐(1745-1831)是法官,斯摩莱特(1721-71)曾经做过船医,约翰逊博士(1709-84)则很接近现代报人和学者,如此等等。 在他们生活、写作的年代里,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发生着意义深远的变化。公众自然对巨变中的现实生活抱有很大的兴趣和深切的关怀。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一书中指出,在那个时期英国民众讨论、参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事务的公共领域得到空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绝后)的发展,文学即是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文字构筑的“空间”里,作家撰写虚构故事的目的是复杂多样的。斯威夫特不会忘记政治斗争。笛福肯定想到了挣钱。指望藉此养家糊口的女作家夏洛特·史密斯(1748-1806)更不会忘记经济效益。斯特恩与华尔浦尔(1717-97)显然存在自娱并与同好者共娱之心。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会忽略正在身边进行的和每个人都有切身关系的各种论争和探讨,也没有哪个会小看或否定文学教育公众的作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学的特征。在这方面,小说与画家威廉·霍加思(1697-1764)那些风靡一时的雕版讽刺组画,如《娼妓之路》(1732)、《浪子之路》(1733)、《时髦婚姻》(1745)和《勤与懒》(1747)等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勤与懒》一组四幅画表现了两个学徒的人生——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娶了东家的女儿、继承作坊产业并最后当上了伦敦市长;而另一个懒惰贪杯,后来沦落为罪犯并被送上绞架——其惩恶扬善、匡正人心的用意跃然纸上。尽管艺术媒介不同,画家和小说家笔下的“叙事”都是对经验的表达,对世事的评述,对未来的构想,对信仰的探讨以及对读者的劝和诫。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说教意图,因为教导公众是他们的职责。对那时的英国文化人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人来说,以虚构文学思考、应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乃至介入政治时事是从文的正路。因此,斯威夫特、菲尔丁、斯摩莱特写起讽刺文来劲头十足,理查逊和约翰逊承担道德说教的重任也毫不扭捏。 伊安·瓦特在《小说的兴起》(1957)一书中指出:在18世纪里古老的叙事文学发展成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小说”。那本书是我们讨论英国18世纪小说时几乎无法回避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专著。尽管我并不全盘接受瓦特的各种论断,却赞同他的下述观点: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等人的作品最早并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小说最主要的问题意识和艺术特征——即对“个人”的关注,以及有意识地采用“形式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当然,如另一位探讨“小说的起源”的学者所说,“写实”追求也表达了一种问题意识,即有关“真相”的问题意识。他认为“真相”问题和(与新型“个人”相关的)“德行”问题彼此交融,孕育出丰富的成果,是小说得以生成发展的基础。 瓦特把小说的兴起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他论及的其他两个重要因素是中产阶级地位上升和广泛读者群的形成)联系在一起,认为小说表达了“特定个人在特定时间、地点的特有经验”。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与“人”相关,然而有关“个人”的观念却并非亘古即有的老话题,而是变化了的历史境遇中出现的新思想。17世纪以前,西方通行的世界观认为,神设的“众生序列”(the Great Chain of Being)把所有人的存在按一定等级秩序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重要的是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社会角色(如士兵、农民)而非具体的个人。16、17世纪以降,工商业和海外殖民事业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传统农业破产,这一系列变化使旧有的阶级、家族和行业关系等等纷纷松动甚至解体。人们不再生来从属于某个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或担当稳定的社会角色,相反,他们似乎成了漂浮的孤独个体,有可能或是不得不重新为自己定位,重新探求并塑造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意义。这种典型的现代处境生出很多新的机会、新的诱惑、新的焦虑和新的观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们,如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或约翰·洛克(1632-1704),都把受私欲驱动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有关心理学、政治理论以及认识论的思考。 新历史主义派学者格林布拉特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自我塑造》(1980)一书中用“self fashioning”即“自我塑造”一词指称现代个人建构自我身份的努力。也有别的学者用“self-proction”(即“自我制造”)表达相近的意思。格林布拉特认为,在英国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由于种种社会变化人们对自我身份和塑造自我身份的意识大大加强。“自我塑造”既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发生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史诗和传奇中的主人公的“英雄”身份是自出场就确立了的,“故事”的展开只是对他们的一系列业绩的陈述。而对现代小说的主人公和其他许多人物来说,在叙事开始之际“怎样做人”尚是一个问题。号称是“私人历史”的小说所展示的,正是男女主人公力图实现某种自我想像或者说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小说由此而呈现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我”形象,那个虚构的单数的“我”及其私史其实与复数的“我们”相关,关涉到对自我观的思考,关涉到千千万万的“我”怎样(现状实际如何,理想状态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惟其如此,小说所投射出的私人“自我”才会成为社会上引发热烈议论的公共话题。本书即着重讨论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如何塑造自我,而作者及其背后的社会势力又如何通过这种人物形象参与更广泛的文化对话并对读者的人生态度施加影响。 一位学者谈到18世纪英国小说因文化研究热而在1990年代大受重视时,说道:“以往被冠以‘奥古斯都’之称的那段沉闷的‘时期’而今成了‘早期现代英格兰’的‘文化’,那个社会正忙于同时进行多方面的构建:民族国家和帝国;文学市场和商品文化;交通要道和现代主体。”他提到的每一种“构建”都和当时的小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与英国的命运以及日后行将一统天下的“现代社会”的形成休戚相关;而其中最后提到的“现代主体”则是小说的核心关怀。18世纪英国小说就“自我”问题展开的反复推敲和切磋,实质上就是构建所谓“现代主体”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说是现代自我首先亮相的文化舞台,也是有关“个人”(或“自我”)的文化争议发生的重要论坛。惟其如此,我才觉得18世纪英国小说所表达的精神危机以及应对危机的反复“推敲”值得当今的中国人关注——因为我们也正在面临着“现代化”的后果:正在被新的个体化生存方式激发着,魅惑着,纠缠着,困扰着。
㈣ 小说的发展起源是什么时候
小说(novel) :是指在语言文学艺术序列中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指以叙述事物为创作手法,营造典型性为审美特征的文学创作体裁。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说领域内,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舶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21世纪(2003年以后),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起点为代表)、新言情(晋江和红袖为代表)等等,也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玄幻领域如萧鼎、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血红、梦入神机等,言情领域如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等。 东汉班固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中国的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按照小说的历史时期,可划分两大阶段,即新文化运动以前,可称作古典小说阶段,新文化运动以后,可称作现代小说阶段。 (1)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先秦两汉时期,当时社会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神话传说已经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因素,散见于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鉴经验,历史著作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 唐朝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是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给小说创作带来深厚的土壤。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形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之路,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这一段时间内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如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明 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 神魔小说《西游记》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各种思潮流行,舶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中国小说的发展出现多元化,各类小说题材涌现,其中现代言情小说的发端鸳鸯蝴蝶派就出现在此时。正统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有巴金、茅盾、丁玲、冰心、老舍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90年代,中国小说形成大陆派和海派(包括港台),大陆小说沿袭正统脉络,港台小说向武侠和言情两个方向发展,分别产生金庸时代和琼瑶时代。 (2)现代小说的兴起于民国时期,繁荣于新世纪,尤其2003年网络小说的涌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作家成为小说创作的生力军,产生了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网络小说家,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出现了《悟空传》(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网络小说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珑”以及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的出现和形成,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
㈤ 中国现代小说发源于什么时期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㈥ 中国现代小说发源于什么时期拜托各位大神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㈦ 现代小说发展史起源
现代小说的兴起于民国时期,繁荣于新世纪,尤其2003年网络小说的涌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作家成为小说创作的生力军,产生了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网络小说家,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出现了《悟空传》(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网络小说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珑”以及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的出现和形成,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
㈧ 玄幻小说的起源和历史
一、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玄幻小说属于幻想文学的一种。中国古代幻想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以神话为主。起初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记载。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山海经》和西汉时的《淮南子》,诸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传说皆出于此。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接着沿袭其特点的是唐朝的传奇,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枕中记》、《柳毅传》及《古镜记》等。传奇之后,又有宋元说经话本。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神魔小说。神魔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神话、志怪、传奇的影响,汲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神魔小说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佳作甚多,计有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最出色的当然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2000年来神魔小说的最高峰,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曲折离奇,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 二、现当代幻想文学的发展概况 现当代幻想文学指1900年以后的中国幻想文学。其按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科幻小说、魔幻小说和玄幻小说。这一说法最早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提出,并得到了文学界的公认。 1、科幻小说的发展概况 幻想小说的第一类是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又称科学小说,最早起源于西方。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英国作家玛莉·雪莱于1918年写的《科学怪人》。 科幻小说的真正发展始于凡尔纳和威尔斯。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是《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威尔斯的代表作品是《隐身人》、《时间机器》等。 现代中国科幻小说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以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和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为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是科幻小说发展的一个小高潮。其开创者是被誉为“新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郑文光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飞向人马座》、《神翼》等。 郑文光之后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有叶永烈,其代表作有《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 还有香港著名作家倪匡,1963年他发表《钻石花》,开启了“科幻小说”新风潮。 2、魔幻小说的发展概况 幻想小说的第二类是魔幻小说。 魔幻小说主要盛行于西方,又称奇幻小说。一般认为,魔幻小说是以超自然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类故事多半发生在一个架空世界中,其主要标志是魔法、咒语的大量使用,代表作有《龙枪》和《魔戒》等 托尔金的作品《魔戒》系列,被誉为近代所有奇幻作品的鼻祖,震硕古今,影响深远。 近年来西方魔幻小说发展迅速,出现了以罗琳的《哈里波特》、路易斯的《纳尼亚魔法王国》为代表的一批佳作。 国内魔幻小说从模仿国外魔幻小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较好的作品,如《风姿物语》、《我是大法师》、《狂神》、《佣兵天下》等。 叶永烈,《奇幻热、玄幻热与科幻文学》,2005年7月27日,《中华读书报》第14版。 韩松,《革命的前夜:2002年的中国科幻》,2002年12月,《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序》。 张学全、陈犁书,《玄幻小说走红,叶永烈有话要说》,2005年2月21日,《经济参考报》第1版。 朱学恒(台湾),《奇幻文学简介》,2002年5月25日,《龙枪编年史序》。
满意请采纳
㈨ 小说的起源是什么
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小说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晚于诗歌,是随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唐代“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语)。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以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借助于虚构与想像,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真人真事的限制,自由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灵活地转换叙述角度,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活动以及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的描写来深入细致地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完整、充分、具体地展现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小说的分类就题材的时代性而言,有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等;就题材的内容而言,有战争小说、科幻小说等;就语言形式而言,有白话小说、文言小说等。通常根据作品的篇幅长短、容量大小,以及结构方式的不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类。我国古代小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艺术长廊。“五四”以来,以鲁迅为开山祖的现代小说,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小说从内容性质可分为战争小说、爱情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传记小说等。
鲁迅称《西游记》、《封神榜》、《三宝太监西洋记》为“神魔小说”。
㈩ 外国小说的起源应该在中国之前,这与时代背景有什么样的联系
按我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小说被认为是外道,与正统主流文学不和,写小说的人一般会被同辈文人嘲笑BS,况且古中国的文字狱一向盛行,小说这类带个人主观印象的作品最容易引起当权者的忌讳,故而被压制了很久才出现,而且出现之后也并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