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现代小说模仿了红楼梦
① 红楼梦语音小说版,有几个版本,哪个版本好
我在懒人听书上面下载过播音员“大林”的红楼梦,念得真是好,每个人的语气都模仿的特别像,我觉得那个版本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版本了。
② 巴金小说为何被称为现代《红楼梦》
巴金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激情的作家。长篇小说《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现代的《红楼梦》。因为小说通过对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家族史的描写,说明了罪恶的封建制度最终会因民主革命的胜利而崩溃的历史必然性。像觉慧这样受到民主思想洗礼的高家少爷,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人青春和幸福的坟墓”。他根本不愿成为高老太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也不愿像大哥那样作家族的牺牲品,他要做自己的主人。因而他敢于违背高老太爷的旨意,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编刊物、写文章,对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觉慧最终走出封建家庭,勇敢地奔赴光明的道路。这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出走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称之为现代《红楼梦》是很贴切的。
③ 和红楼梦很相似的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至今没有任何一部小说能与之媲美。。。
如果你想看与《红楼梦》类似的精彩的小说的话
我推荐下面这几个:
1、民国时期的《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原版是用英语写作的,后来才被翻译为中文。作者林语堂当初在欧洲写作之时,目的就是要写出一部“英文版的《红楼梦》”,去看看吧,绝对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2、现代时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力荐,这两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和写作领域博大精深,很有红楼梦的神韵,但是又完全是另一种精彩,没有丝毫模仿前作的痕迹,读来满口余香
读过这两部已经将近十年,至今还牵挂着孙少平、孙少安、润叶、金波、兰香、虎子、燕子他们的生活;还在为韩新月、罗新竹、郑晓京、谢秋思、青萍、结绿和燕园生活而魂牵梦萦。
3、当代时期《废都》
《废都》出版之后就成为禁书,但却拿遍了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文学强国的文学最高奖。直到去年全面解禁。全书以西京城里出现两个太阳、花开异常和奇怪的在城墙上唱歌的老头为开端,塑造了以庄之蝶为中心的人物关系网和生活全景图。是我认为的贾平凹最好的一部小说。比《秦腔》《高兴》好了不止一百倍。
④ 巴金的《家》在哪些当面模仿了《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它丰富多彩的内容,深邃博大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等等,影响了后来许许多多的作家,巴金则是其中成绩突出的一位。巴金在创作《激流三部曲》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场景描写等方面,都对《红楼梦》进行了借鉴,不少研究者都指出了《家》与《红楼梦》的相似之处。吴定宇先生总结说:“巴金创作与《红楼梦》的关系,实质上是《红楼梦》怎样为后来的家庭题材创作起典范作用,以及现代作家又如何从古典文学遗产中吸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的问题。”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影响深广,或隐或显受其影响或对之有所借鉴的现代小说难以尽数。举其显者,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甫一面世,便有人说它象《红楼梦》。这部未完成长篇中的某些人物如张恂如、张婉卿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男男女女,作品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亦颇得“红楼”神韵。张爱玲毕生酷嗜《红楼》,晚年作有专著《红楼梦魇》;她虽未创作与《红楼梦》类同的长篇,但从她的中短篇中人们仍可发现《红楼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明显与《红楼梦》有对应关系、显示出“红楼”血缘的长篇,当首推巴金的《家》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读过《家》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与《红楼梦》在人物与情节上的对应。高老太爷类似贾母,钱梅芬类似林黛玉,李瑞珏类似薛宝钗,鸣凤类似晴雯或鸳鸯。贾宝玉一角在《家》中则分化成了觉新与觉慧兄弟二人,他们分别在爱情婚姻与异端精神方面与宝玉类似。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表现了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禁锢,以及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非正统思想的忧虑、恐惧与压抑,同时表现了对下层青年女性的同情,甚至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最后出走为结局。
但是,相似并非等同。任何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都不可能没有其独特原创之处。《家》虽与《红楼梦》有些类似,但这是暗合而非有意模仿。正是那些差异决定了《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巴金在其有关“创作谈”及《家》或《激流》的各种序跋中从未谈及《红楼梦》的影响,他谈的较多的反而是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在晚年,巴金曾表示:“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巴金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巴金论创作》第68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他又说:“我对《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十几岁时翻看过它。我最后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开往马赛的法国轮船上,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读〈红楼梦〉》第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尽管如此,两部作品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存在的。巴金第二句话可以看作其自谦。事实上,巴金从小就受《红楼梦》熏陶,他全家都酷爱《红楼》,藏有三种不同版本。他说“最后一次”云云,恰恰证明在写《家》之前他已读《红楼梦》多遍。另一方面,他不谈《红楼》,也可能是为避免读者把《家》看作对前者的模仿。
确实,《家》在许多方面与《红楼梦》不同。激发巴金创作热情的不是模仿古典名著的欲望,而是强烈的生活实感。象《红楼梦》一样,《家》有明显的作家自叙传成分。虽然作者一再辩白他本人并不就是觉慧,但巴金的经历与觉慧十分相似;至于觉新,巴金就明白地说写的是他大哥。小说对高公馆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就是以巴金故宅为蓝本的。
《家》与《红楼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作者的创作目的方面。关于《家》的创作意图,巴金明确指出:“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探索集〉后记》,《巴金论创作》第156页)至于《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则要复杂得多。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提到“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似乎与“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类似,但巴金所指“年轻生命”并不限于女性,曹雪芹的“昭传”也重点不在“鸣冤”而在赞美。另外,曹雪芹写《红楼梦》似乎也不意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家庭,而是为封建家庭的衰落唱挽歌,为无材补天而痛悔遗憾。创作目的的差异,导致了两部作品主题的不同。《家》的主题比较简单明了,就是鞭挞封建家庭制度,赞美对黑暗势力的反抗,批判妥协。《红楼梦》的主题则复杂隐晦,“红学”研究的历史其实也是对《红楼梦》主题阐释的历史。在各种阐释中,笔者无法赞同“反封建”说,而倾向于“挽歌说”。《红楼梦》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批判封建制度的资料,“文革”期间的“红学”研究者从作品中发掘出的“血泪账”(见解放军报社编《红楼梦研究资料》,《解放军报通讯》1975年(增刊))也不能说毫无根据。然而,如果把《红楼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其思想情感倾向,我们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批判”或“控诉”,而是作者对大家族衰亡的痛惜、伤感,对青年女性(不论是“正统派”还是异端)的赞美或同情,对无法扭转大家族衰亡趋势的遗憾、自责,在无可奈何之际对尘世人生的幻灭和由此导致的内心痛苦,以及对解脱痛苦之道的探索寻求。书中贾宝玉寻求的解脱之道是出家,是对世俗生活的弃绝,而作者曹雪芹的解脱之道是艺术创作。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家》中的觉新、觉慧在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方面有很大不同。他的人生态度是纯粹审美的,或如王昆仑先生所言,他过的是“直感生活”。(《红楼梦人物论》第231页,三联书店1983年版)他毕生所追求的是美。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他的审美理想是阴柔之美、女性之美,确切说是少女之美、处女之美。他的“重女轻男”完全是从其审美理想出发,并不是要讲男女平等,也不是要反封建(虽然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他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他喜欢袭人、晴雯及金钏儿等主要是因她们是漂亮少女,他对于其乳母李嬷嬷及刘姥姥就未必肯给予多少疼爱或同情。他是封建等级制的既得利益者,若无这种制度,他就不会被那么多美貌青年女子簇拥伺候。在封建大家族中,他因被最高权威贾母娇宠,享有无人可比的自由,甚至可以逃避正统教育。因此,被骗成婚后,他虽极度痛苦,却从未表示对导致林黛玉死亡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怨恨、不满,他只把这些归之于“金玉良缘”的宿命。
金钏儿、晴雯、黛玉,这三个青年女性之死都与宝玉密切相关。笔者特别注意到他对这三个事件的态度与行为。三人之中,宝玉与金钏儿关系最浅,但金钏儿之死毕竟与他直接相关。得知金钏儿被逐,他没有为之说情,甚至没有出来澄清事实;获悉金钏儿投井,他虽感痛苦,但即使在内心里也丝毫未表示对王夫人不满。晴雯被逐时,他“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他很伤心,却将此事解释为“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为平息袭人的醋意,他又说“全当他们(指晴雯等)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他对晴雯确实有情,在其死后专为之作了篇《芙蓉女儿诔》以示悼念。但得知晴雯死讯,他首先关心的是晴雯最后一刻是否惦记着他,因为他以天下美貌女子都为自己垂泪为最高人生理想;他作这篇悼文时专注于雕琢词句,过后还与黛玉研讨;念悼文时虽曾“泣涕”,念完后听到黛玉称赞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听了黛玉的修改意见后: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可见他作此文虽不乏真情,却也出于游戏之意,是为了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公子多情”;虽不能说是“为文造情”,却也不纯是“为情造文”。文中“钳 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之句显示,他把几位美女离他而去迁怒于“ 奴”、“悍妇”,丝毫没有对真正的罪魁反抗的意思。
笔者以为,《红楼梦》表现的是曹雪芹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小说中对贾宝玉的贬词固然是反讽,不能代表作者真意,但曹雪芹对贾宝玉也不全然是赞美。贾宝玉的“意淫”固然不同于贾珍、贾琏、贾瑞之流的“皮肤淫滥”,然而贾宝玉类型后代的出现同样也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预兆。冷子兴评价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贾宝玉肯定属于“安富尊荣者”而非“运筹谋画者”。我认为,写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肯定对自己青年时代、对贾宝玉类型的人物不能将大家族挽狂澜于既倒而感痛悔羞愧,“举家食粥”之时,他肯定对自己“过去的好时光”无比怀念,为今日家道败落而无限伤感。虽然他不满于社会的腐败黑暗,不屑于去做禄蠹国贼,但他不会认为大家庭、认为整个封建制度是罪恶的。他痛恨的是捉弄人的命运。也许,他的理想是让王熙凤、探春式的改革家重整乾坤。
与此形成对照,巴金的《家》由于是彻底、鲜明地反封建,对封建大家庭采取的是彻底弃绝的态度,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亦与《红楼梦》明显不同。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家中虽也有欢乐时光,虽然物质上也很富足,但精神上基本处于被压抑状态。高老太爷作为家族最高权威与贾母不同,他决不娇宠孙辈,只有威严而无随和风趣的谈吐。说一不二是他与贾母的共性,但贾母尚且阻止贾政管教宝玉,高老太爷却唯恐克字辈对觉字辈管教不严。在《家》中,“贾宝玉”分化成了觉新、觉慧二人。贾宝玉对长辈绝对尊敬、绝对服从,但又恃宠恣意,时有越轨;觉新、觉慧的父亲不象贾政那么严厉,祖父又不象贾母那么可亲,缺乏了家中的润滑、制约机制,他们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只信“无抵抗主义”,另一个则公开反抗。觉慧对造成鸣凤、梅和瑞珏三个女性之死的罪魁有清醒认识,并发誓“让他们也牺牲一次”。觉新、觉慧虽也从小与姐妹、与丫鬟们相处相交,却均无贾宝玉式的“处女崇拜”。他们都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影响。觉慧便自称“人道主义者”。他不分男女贵贱,把一切人当人看。觉慧兄弟对其奶妈非常尊敬,因为他们的生母教导他们厚待下人。觉慧不坐轿子。他还对丫头鸣凤说:“鸣凤,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家》第十章)正月里,他看到五叔克定对着玩龙灯的放花炮时,愤愤地说:“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并对琴说:“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家》第十八章) 性别在觉慧的心目中不是一个“关键词”,他被高老太爷监禁不是因为生活不检点,而是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觉慧的出走不是因为失恋,不是因为家道中落,也不是因为对尘世人生的幻灭,而是因为对封建家庭罪恶的痛恨与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
《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性,如觉新既喜读《新青年》,行动上又没勇气反抗旧势力的迫害;觉慧信奉人道主义,潜意识中却仍不能把鸣凤与琴同等看待;觉慧痛恨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的压抑,对高老太爷却仍未完全丧失人伦情感。但是,总体来说,与《红楼梦》相比,《家》的内涵要单纯明了得多。《红楼梦》是“形象”远远大于“思想”,人们从中发掘出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家》则是“形象”与“思想”基本一致,不论谁读这部书,都无法否认它的主题是“反封建”,是对大家族罪恶的控诉。
⑤ 为什么《京华烟云》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这部书展示了宏大的历史画面,描绘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具有史诗的风范,这一点和《红楼梦》很是相似;其二是因为林语堂在创作这一部小说的时候本来想把《红楼梦》介绍翻译到国外,后来他改变了想法,创作了一部类似于《红楼梦》的书,这就是《京华烟云》,详解如下:
一、从这部书的内容看: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二、从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已经过程看: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⑥ 哪部现代小说能与《红楼梦》相媲美
我本人喜欢《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本艺术性文学性很高的书,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至于能否和《红楼梦》媲美,我不敢说。真正能和《红楼》媲美的书,我找不到。
⑦ 现代人有可能写一部超越《红楼梦》的小说吗
没有可能吧?不是空前绝后吗,何况这书都出这么久了都没被超越,连巴金的《家》都差不多是这类型,还有谁能有那本事超越曹雪芹?
⑧ 小说《红楼梦》哪个版本适合现代人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⑨ 请问有类似《红楼梦》类的好看小说吗介绍给我看看
楼主啊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至今没有任何一部小说能与之媲美。。。
如果你想看与《红楼梦》类似的精彩的小说的话
我推荐下面这几个:
1、民国时期的《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原版是用英语写作的,后来才被翻译为中文。作者林语堂当初在欧洲写作之时,目的就是要写出一部“英文版的《红楼梦》”,去看看吧,绝对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2、现代时期《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力荐,这两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和写作领域博大精深,很有红楼梦的神韵,但是又完全是另一种精彩,没有丝毫模仿前作的痕迹,读来满口余香
读过这两部已经将近十年,至今还牵挂着孙少平、孙少安、润叶、金波、兰香、虎子、燕子他们的生活;还在为韩新月、罗新竹、郑晓京、谢秋思、青萍、结绿和燕园生活而魂牵梦萦。
3、当代时期《废都》
《废都》出版之后就成为禁书,但却拿遍了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文学强国的文学最高奖。直到去年全面解禁。全书以西京城里出现两个太阳、花开异常和奇怪的在城墙上唱歌的老头为开端,塑造了以庄之蝶为中心的人物关系网和生活全景图。是我认为的贾平凹最好的一部小说。比《秦腔》《高兴》好了不止一百倍。
这是我看过的当年文坛最好的作品了。
基本上就这几部吧,楼主先看着,有什么读后心得欢迎找我探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