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小说代表
A.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保罗·萨特。
长篇小说《恶心》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人》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代表作品《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文学
法国作家:赛利纳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约瑟夫·海勒,约翰·巴思,库特·冯纳古特和唐纳德·巴塞尔姆等。
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唐纳德·巴塞尔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
代表作是《白雪公主》。《死去的父亲》(The Dead Father),《天堂》(Paradise)以及 The King。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
B.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有那些
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派”、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加缪《局外人》、《鼠疫》。 西蒙娜《女房客》、《一代名流》。萨特《禁闭》。
荒诞派戏剧:尤涅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新小说派: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黑色幽默派:第五号屠场,烟草经纪人
C.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家、作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美学评论,语言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背离超越的文学现象,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6�1艾斯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基本特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诞性,将深邃的哲理寓于荒诞的形式中。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很重视道具的作用。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新小说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怀疑的时代》)为代表;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的“客观小说”,以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罗格-格里叶(《橡皮》、《窥视者》)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小说中的变种。杰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海勒和冯尼格等。
D.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1、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2、《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5、《弗兰德公路》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的作品。《弗兰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接近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主要描写3个骑兵及其队长痛苦的遭遇。
E. 后现代主义有哪些经典小说
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F.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学
在此罗列一些代表作家的名字,美国的唐纳德·巴塞尔姆其代表作为小说《白雪公主》。国内方面,夏羽所著《青春语录·年方二八》(华文出版社)大胆描写直觉,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年轻人的心理特征,配合箴言体的旁白,黑色幽默贯穿全文,其行文风格已经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是为中国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国作家阮云华的代表作《猪食洞》(海外出版)就是对现代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审视和质疑,以及通过创造“散结构”的小说结构形式,和充分利用符号的象征语言,有意识地对现代文学观的颠覆。而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并非没有文学技巧要求,也并非无深度。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可多角度解释的人物个性和事件经历。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给予任何一个人物一种特定的社会定位,而是由读者自己去寻找其定位性。简单地说,主人公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全由读者自己去定位。
G. 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代表作者和作品是哪些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代表作者和作品:
1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8
2 王小章.后现代景观下的心理学.心理科学,1998,21(4):354~357
3 李铮.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7(1):39~41
4 Kvale S,Postmodern psychology:a contradiction in abject?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5~54
5 邵迎生.对当代心理学中文化冲突的后现代思考.南京大学学报,1999,36(4):164~167
6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台湾东华书局,1996.537~54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37~541
7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2001.16~21,357,170
8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1191
9 Aanstoos C M eds.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ty [Special issue].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6
10 高峰强.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198
11 Kvale S.From the archaeology to the architecture of culture.Landcaps K S eds.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Sage Publications.London:1992.10
12 Gergen K J.Exploring the postmodern:perils or potentials?American Psychologist,1994,49(5):412~414
13 DeCarvalbo R G.The founder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New York: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1.62
14 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2
H. 后现代文学代表人物有哪些
二十世纪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 存在主义文学 滥斛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文学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同时不拘一格地运用传统的、现代的各种表现手法。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等。 代表作家——地位影响——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 萨特 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的领袖人物,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以“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为由拒绝领奖。 存在主义哲学中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是无神论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文艺观上,萨特批判纯艺术论,主张文学介入时代,介入生活。 存在主义小说创作——“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核心之核心,他的所有小说创作和戏剧创作,都围绕着“自由选择”这一命题展开。 《恶心》——采用的是日记体、自叙体。写青年历史学家“我”对周围的恶心感,表现对现实世界的否定。 短篇小说集《墙》——代表作是同名的短篇小说《墙》,一篇重要的哲学小说。小说通过存在主义的化身伊比埃塔从生到死、由死而生的曲折经历,控诉法西斯匪徒草菅人命,嘲笑了荒谬的现实世界,反映了存在主义的生死观:生存与死亡只是一墙之隔,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三部曲,是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表现自由选择的命题:在荒谬绝伦的世界里,要想获得自由与幸福,就必须“介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为寻求正义的事业而斗争。有明显的无政府意味。 存在形式戏剧创作——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又称“境遇剧”、“自由剧”,它们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 《苍蝇》《禁闭》——表现人在特定处境中的自由选择。“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 《毕恭毕敬的妓女》——一部反种族主义作品,同时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主张。 《死无葬身之地》——以法国沦陷时人民的反抗斗争为背景,写5个最后的游击队员为了保护游击队长而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的基调是向上的。 哲学论著——《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加缪 法国当代作家和评论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萨特齐名。 《局外人》《鼠疫》——因他的作品“揭示了当今人们的良心提出的问题”而获奖。《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地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鼠疫》用象征手法写成。鼠疫象征德国法西斯侵略,奥兰城市民受鼠疫之害象征法西斯铁蹄践踏下的人民之苦,市民奋起抗疫象征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里厄医生不仅是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者,而且是拯救人类于水火的英雄。 ■荒诞派戏剧 50年代兴起于法国,后迅速风靡欧美各国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因1962年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尤金·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该流派的诞生。荒诞派戏剧有以下几个特征: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尤金·尤奈斯库 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荒诞派经典作家,罗马尼亚人。 《秃头歌女》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被称为“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写两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莫名其妙、令人倒胃的交谈。通过这些不知所云的谈话,旨在说明人的个性、本质已消失在群体之中。剧中不但没有秃头歌女,甚至连长头发的歌女也没有,只有那口疯狂的大挂钟。 塞缪尔·贝克特 1906-1989。爱尔兰人,荒诞戏剧代表作家。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荒诞派戏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剧作人物少,动作单调。所有的人物只是某种习俗、思想感情的代表,他表现的只是类型,而不是个性,是“人类的缩影”。贝克特为了体现其创作意图而采用的恰当的艺术形式——荒诞,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剧终》《啊,美好的日子》——突出表现了人的精神麻木。 《等待戈多》——2幕,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的剧作来反映“社会真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如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时光的流逝。 ■新小说派 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进入鼎盛,并蜚声世界各国。新小说派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新小说派作家反对传统小说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主张作家“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在创作上,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等。 克洛德·西蒙 “新小说派之父”之称,198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佛兰德公路》——因“在描写人类生活状况中把诗人与画家的创造性与他对时间作用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而获奖。 罗布·格里耶 新小说派旗手,当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窥视者》《橡皮》 ■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作家没有结社,没有宣言,也没有明确的纲领,称谓是评论者所加。“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被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2、“反英雄”式的人物;3、“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4、小说具有寓言性。代表作家有弗里德曼、约瑟夫·海勒等。 约瑟夫·海勒 1923-1999。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小说创作形成了一种“绝望的喜剧”风格。 独白型小说《出了毛病》——通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和相互联系,反映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主人公工作出色,一切都很顺利,但他却得了神经过敏症,认为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象戈尔德一样好》作品围绕一个犹太后裔的知识分子戈尔德在美国的遭遇展开,表现了犹太人的“异化”主题,题材超出个人命运的范围,反映城市的衰败史,家族的瓦解史。 《第二十二条军规》 (《最后一幕》是续集)——【内容】被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写的是美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主人公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与军队官僚们的斗争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矛盾冲突。小说通过尤索林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和官僚机构的疯狂、荒诞,并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表现出西方人对人类处境的困惑。 【思想】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当代寓言,表现超现实的哲理: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穷,令人莫测高深……它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个圈套。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这种圈套和困境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人物】尤索林是一个浸透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反英雄”形象,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 【特色】1、结构散乱。小说采用一种类似于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2、叙述方式上,全书没有一个贯穿首尾的故事情节,只是以若干小故事小情节若断若续地进行拼贴。3、小说是一出疯狂的喜剧,但喜剧效果中又浸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 ■ 魔幻现实主义 指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自本世纪中期,拉美小说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拉美作家们不再刻意模仿欧洲某种流派,拘泥于过去某种固定的文学模式,而是注重采用具有民族意识和内容和形式。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小说创作极富民族特色,成为当代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学现象。代表作家有马尔克斯等。 胡安·鲁尔福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真正成熟的代表作家 中篇《佩德罗·帕拉莫》——写一个破落的庄园主之子由一个负债人变成一方巨富,是一个墨西哥恶霸地主的典型形象。结构上作者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随意颠倒。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8-。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擅长表现拉美土著文化和孤独状态。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周末后的一天》——小说写马孔多的奇特现象:炎热七月,群鸟自杀。点明人间缺少同情的主题。 中篇《枯枝败叶》——《百年孤独》的前身。写马孔多这个神话王国中上校和他的子孙们孤独的生活。 长篇《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写西班牙遗民的后代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与马孔多由开拓到繁荣、再次毁灭的历史。马孔多百年间经历了氏族统治、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等变化,布恩蒂亚家族的七代人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孔多实际上就是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的缩影。布恩蒂亚家族的神奇经历与不幸,是印第安人历史文化的再现阿和拉美民族命运的浓缩。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拉丁美洲的孤独”——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乌苏拉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在她身上,集中了拉美妇女的优秀品德。奥雷连诺是布恩蒂亚家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2、象征、暗示手法大量运用。 长篇《家长的没落》——用“多人称独白”的手法讲述了独裁者尼卡诺尔的一生,以此抨击拉美的独裁统治。作品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 中篇《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讲述一个由于谣传和猜测致使无辜者惨遭杀害的故事,揭露了陈规陋习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长篇《霍乱时期的爱情》——作品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为主线,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哥伦比亚沿海城市生活、社会变迁和时代风气,反思了人们的偏见与感情。男女主人公恋爱50多年而终未果,被评论界认为写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观和历史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变。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派作家都是男女青年,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人的生物学的满足,认为堕落就是解脱,沉沦就是解放,躲进超现实的环境寻求神秘主义的灵感,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的《嚎叫》等。
I. 后现代派有那些代表人物及著名作品
洛丽塔>--后现代主义里程碑代表作之作品赏析参考资料 http://hk.netsh.com/eden/blog/ctl_eden_blog.php?ctlAct=get&ctlObj=blog_log&iLogID=145354
J. 什么是后现代派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派称为“后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惨重,欧洲许多城市成为废墟,欧美各国经济上很不景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这些流派被称为“后现代派”。
“后现代派”在法国有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以尤奈斯库和贝克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派。这些派别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在美国,“后现代派”势力强大,派别繁多。不但有荒诞派戏剧;还有荒诞派小说。此外还有黑色幽默小说、垮掉的一代、存在主义小说、新小说、新“新小说”、超级小说、抽象小说、超现实主义小说等。黑色幽默小说在美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后现代派”作家一般都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思想消极颓废。存在主义哲学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种哲学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对社会和群众,采取轻视和否定态度,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活在世界上与别人不能互相了解,只能互相憎根。人们最大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等待死亡。象贝克特的剧本《啊,美好的月子!》就是宣扬人虽活着却正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戏剧开幕时,一个老妇人在台上,她的半截身体已经理入黄土之中。但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仍然按照每天的习惯梳头、洗脸、刷牙,嘴里还在赞美:“啊,美好的日子!”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在揭露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黑暗现象的同时,又表现了作者对肆无忌惮的恶势力感到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他们愤怒、痛苦、绝望,用笑来掩盖泪,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他们感到的大难临头、前途渺茫的思想,是与存在主义哲学有联系的。
“后现代派”在艺术技巧方面,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现代派的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手法,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荒诞派戏剧就运用了新的舞台表现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画式的夸张手法、重视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说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断标游立异。例如英国约翰逊写的小说《不幸者》,作品分成一个一个部分,不装订,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后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颠倒,读者可以随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说完全是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