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小说的评价
㈠ 谈谈对现代派文学的看法
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㈡ 关于现代玄幻文学的评价
如果是网络上的,玄幻大家当推我吃西红柿,辰东等,当然很难说因为很多人都涉及好多题材,并不只写玄幻
实体的写玄幻的当推黄易,与倪匡。
网络写手文笔要差一些,但想象力绝对无与伦比,不受约束。而实体的那些作家就比较理性,他们的小说文笔细腻,生动。
只能说各有千秋了
㈢ 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
首先,现代指的是1949年到1978年之间,1978年以后统称为当代,这只是当前的划分,以后历史变革了还是会改变,这段时期的文学你就按照年代去查看吧,数不胜数,但是,文革时期的文学估计很暗淡。。。。
㈣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及作家评论
关于王小波
内容摘要:王小波,生于1952年,逝于1997年,也是一个逝于华年的作家,而且是一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传奇,一个自由与理性的传奇。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他还是一名浪漫骑士,一名自由思想者。①他热爱文学,在全家人都投身于理工时他独自义无反顾地执笔文章。他在文坛里创造了一个神话,留给我们一个“小波现象”。在那个禁欲又愚昧的年代里,他笔下却出现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性的描写,既有常态的性,又有变态的性。但是不论怎样的这种描写在他的笔下确是干净的、自然的,如同我们的生活本身那样;在他的笔下,性又是极具反抗性、颠覆性的,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中他的描写就如一阵自由奔放的风袭入人们死水般的生活。而这种现象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表现尤为突出。
关键词:一小波之死 二自由与理性 三小波笔下的性
正文:难忘的是1997年4月11日,一代天才作家王小波溘然辞世,一个有那样重量的人,说去就去了。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没有惊动周围的任何人,就像一缕轻轻的春风吹过世间,为我们带来丝丝清爽阵阵清香的时候却很快地消融于这个愈来愈污浊的大气中。“日本人爱把樱花比喻为人的生命,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凋谢了。小波的生命就像樱花,盛开了,很短暂,然后就溘然凋谢了。”②正如其妻子李银河说的那样,王小波几乎是神奇地出现于中国文坛,又流星般的倏然离去(在为文学界做出莫大贡献的时候,他竟然选择游离在任何文学机构之外,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他之于我们,似乎永远都是那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奇迹存在。我们可以看一下:王小波,1952年4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家中,去世时,距离他45岁生日仅仅两日。世人皆言“自古红颜多薄命”“文章憎命达”,而小波不是红颜却仍是英年早逝,不可以不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一大损失。去世时,他年仅45岁,可以说他是逝于华年,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绝对是毫无矫饰色彩的,这只是对一个直接而又令人心痛的事实的陈述而已。四十五岁,是一个思想者思想成熟的年纪;是一个男子应该大展宏图的年纪;是一个渴望书写传世之作的作家问鼎巅峰的年纪;更何况是小波这样一个蛰伏了如此之久的天才作家。我,仅仅是他的一名读者,甚至算不上是他的读者,我不敢说自己了解并理解了他,作为仅仅读过他的《黄金时代》以及几篇杂文的我有何种资格说理解了他?但是我想他停止呼吸的前一刻他一定有颇多遗憾的,这样一个自由的人,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浪漫骑士却最终被死亡束缚住了手脚。他无法挣脱,那或许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无力感。李银河曾说:“三岛由纪夫在《天人五衰》中写过一个轮回的生命,每到十八岁就会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生活在他最美好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小波就是这样,在她精神之美的巅峰期与世长辞。”③她的这一番言论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对世人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安慰,毕竟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不正是携手恋人慢慢变老么?每个读者又岂不希望日日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小波去世了,他的历史给整个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动,这种震动,不仅仅是对一位英年早逝的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作家、学者的惋惜,更是对他所选择的独特生活方式所预示的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品格的珍视。他的离世,使我们的文坛少了一位有天才能力的作家学者,也是我们的生活视野中少了一抹特立独行的自由的色彩。正如一位叫藏策的记者说的那样:“可以说在当代文学中,到今天为止,能够超越王小波的还没有。”④我想,王小波的离世造成的空缺似乎没有人知道有谁在什么时候可以填补。
王小波死后,他的作品得到广泛传播,仅《我的精神家园》就在六个月内三次印发。亲人朋友的怀念、文化界的惋惜、书商的投机以及新闻的炒作都造成了社会上“王小波热”的掀起。以至于王蒙就曾经在发文时亦要先声明“不敢跟着哄”,有“炒死人”嫌。⑤但是不敢怎么说,这也证明了一个无法否定的既定事实,那就是:王小波的死在某种程度上让他的文字与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接受。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在他溘然辞世后,众多的纪念文字中出现率最高的字眼便是他一直致力于描写的“自由”与“理性”。这不仅仅是指他辞去高校教职选择了自由撰稿人的角色;也不仅仅指他在任何文学机构(包括作协)之外身为一个自由的“职业作家”;同时亦指他作为一个自由的思想者:他思考自由并以他独有的方式书写自由。王小波以他的反神话写作构造了孤独而自由的个人的神话,甚至在他身后构造了一次对自由的祭奠与庆典,构造了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骑士、一位自由思想家”。在他灿烂而沉重的戏谑笑容背后是一颗浪漫骑士的心灵。在他的小说中“自由”与“理性”是一份清醒的伤痛,一个被沉思并拆解的对象,他不是在自由并理性地写作,而是对自由与理性的一种写作。在他的行为书写方式中,他是多重意义上的实践,一种间或充满着奇幻的非理性的场景。尤其是在那个禁欲的、愚昧的时代,他对性的描写更是离经叛道,这或许正是“自由”的写作,自由思想家吧。
前面已经说过,王小波的作品我只读过《黄金时代》一本而已,初读时同学还说:“这是什么书啊?那么……淫秽!”我还一度被当做不良少年呢!现在想想自己竟是那么的浅薄,这样一本好读且有趣的书竟会被误认为是“污对秽”的书!用现代的词汇来说就是“太伤感了”……90年代,知识界自由知识分子的想象似乎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梦幻,它既是一种潮流,又是一种时尚。而王小波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的才情、智慧,作品乃至生存方式,无疑都是独特的,他选择了他喜欢的一切。在谈到他为什么会写作时,他说那是一种“减熵”,他说:“我们家的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因为这些缘故,立志写作在我身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减熵过程。我现在也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干这件事,除了它是个减熵过程。”⑥可是,就是在这个“减熵”过程之后,在王小波断断续续、反反复复的写作之后,他树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王小波的作品和他的人是如出一辙的,小波从来不屑于修饰自己,只是自言自语般的自得其乐的叙述,而而所有关系重心却又似乎是与那个时代所背离的性。尤其是在《黄金时代》中,更是有许多地方谈到性,这一点王小波自己也直言不讳:“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议,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时代。在非性的年代里,刑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了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⑦在《黄金时代》里,王二和陈清扬的性爱关系看似非理性的,它的缘起是从讨论陈清扬是不是“破鞋”开始,然后王二用“义气”和“友谊”的话语形式引渡了陈清扬。它并不是传统的“爱”的结果,而全然只是一种生理需求:“我睡过去时,身上盖着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是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的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这就是我过生日时的情形。”⑧这是文章开始时写到主人公王二21岁生日是的描写。在看后来王二搬到荒山上之后:“晚上我和陈清扬在小屋里做爱。那时我对此事充满了敬业精神,对每次亲吻和爱抚都贯注了极大地热情。无论是经典的传教士式,后进式,侧进式,女上位,我都能一丝不苟的完成。陈清扬对此极为满意。我也极为满意。”⑨但是,王小波在叙述性爱问题上是极有节制的。他张扬了性爱,但又没有抒情诗般的夸张修辞,他总是在必要的时候适可而止,并不是佐以戏谑和调侃,从而是小说具有了轻喜剧的风格和黑色幽默的意味。孟繁华曾这样评价他的写作:“王小波的故事既浪漫神奇,又平淡无比,是他,将一个不明之物还原于日常生活,性,既有诗意的魅力,又是不可替代的神话。”⑩而在我看来,王小波的这种叙事无异于一种公然的宣告,他公然向世界宣告:性不必躲躲藏藏,性不必鬼鬼祟祟,性就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存在本身,无需羞愧!或许用他自己的作品里的话来解释他对性的看法会更为清晰:“在我看来,春天里一棵小草,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什么给人看的,这是存在本身。”⑾所以说,在王小波的笔下,性这个东西既是自然的,正常的人类行为,又是颠覆的,抗争的,是对传统压抑环境的一种抗争,一种非暴力的对抗!
注释:⑴《新闻出版交流》 1998年第6期《王小波十年祭》李银河编;
⑵《新闻出版交流》 1998年第6期《王小波十年祭》李银河编;
⑶《新闻出版交流》 1998年第6期《王小波十年祭》李银河编;
⑷《王小波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第一版第5页;
⑸王蒙《难得明白》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8年《王小波作品集·代序》;
⑹《香港文学》 1994年3月版 第111期;
⑺《出版广角》 1997年第5期;
⑻《黄金时代》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1月第一版第6页;
⑼《黄金时代》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1月第一版第17页;
⑽《南方文坛》1998年第5期;
⑾《黄金时代》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1月第一版第39页;
㈤ 中学生对现代文学的看法(论文)
二、文学的情感性生发出具有个性并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思维方式
文学是审美的,所以文学是情感的。这里的情感指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包括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所包含的情感具有个体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
首先,在文学作品塑造的形象和创造的意象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情绪,因为每一个形象都有他(她)的喜怒哀乐,每一个意象也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意蕴。当林黛玉说“宝玉,你好……”时,饱含着怨恨和绝望,或许还有更多说不出的情感。当我们读到《诗经·采薇》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时,感受的是一种离别的情绪。另外,作家不但进入到作品形象的角色中,喜他们所喜,忧他们所忧,而且对文学形象还渗透了他自己的审美评价,或乐观或悲观或进步或落后,或爱或恨,或怜悯或讥讽。比如,鲁迅对阿Q的情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哈代对苔丝的情感是怜惜和颂扬,塞林格对霍尔顿的反叛精神则是一种肯定等,这些都是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过所塑造的形象表达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观点。
㈥ 推荐几本近现代的文学评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里面收了很多学者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论文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对作家作品也有独到的评论文字
各种教科书 北大洪子诚的 复旦陈思和的
㈦ 你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1中国现代文学起于新文化运动.胡适.鲁迅.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带领中国人.开始了新文化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进入了新的文学思潮.改变了人们的一些封建观念.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但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绝对否定的错误态度也是毋庸置疑的.2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西方的文艺思潮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首先说西方现实主义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关系。在“五四”时期,西方的很多文学思潮被引进中国,但“五四”文学却独尊现实主义。但是,“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又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它显现出宽泛化的趋势。只要是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所需的,统通作为现实主义。反映了“五四”文学主体心态的开放性。却也牺牲了其它美学观念、思潮的独立性。
其次说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与五四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因为觉得它不够趋时。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有意无意地趋近于浪漫主义了。比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它带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倾向于现实主义。
㈧ 如何评价〈狂人日记〉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意义
12121212121212啊
㈨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认知与评价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在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和外国文学新鲜血液中成长的,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该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进去,还要让学生跳出来,坚持马克主义,积极,阳气论既不能复古倒退,或,楚阳媚外的极端,又不能关起国门,割断历史,引导学生汲取历史教训,反思历史,失误,养成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视野。
㈩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认识与评价
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评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德国汉学家顾彬为代表的“垃圾说”,把中国当代文学看得一无是处,形同“垃圾”;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超越了中国现代文学。但持这两种看法的论者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没有阐明自己的评价标准。顾彬把中国当代文学视为“垃圾”,但为什么是“垃圾”则语焉不详;持肯定看法的论者,如陈晓明和孟繁华,也只是列举了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并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同样不太清楚他们进行肯定的标准是什么。
有鉴于此,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衡量标准,才有利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公允的、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才有利于讨论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不妨首先进行比较与鉴别。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说到文学,任何时代平庸的、二三流的作家和作品都占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尤甚。但标志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作品,数量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越高。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