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傅雷现代史小说

傅雷现代史小说

发布时间: 2021-08-03 11:22:37

『壹』 傅雷有哪些著名作品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著译作品四种”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0年6月刊行,分别是:
《傅雷书信选》
《傅雷谈艺录》(编者:傅敏)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傅译传记五种》

『贰』 傅雷的小故事

也许钟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钟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钟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钟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幽默的。
傅雷的严肃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的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着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已温言告诫。等他们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找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谈。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不到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钟书建议他临什么字贴,他就临什么字贴;钟书忽然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贴来,并有用草书抄稿子。
解放后,我们夫妇到清华大学任教。傅雷全家从昆明由海道回上海,路过天津。傅雷到北京来探望陈叔通、马叙伦二老,就和梅馥同到我们家来盘桓三四天。当时我们另一位朋友吴晗同志想留傅雷在清华教授法语,央我们夫妇作说客。但傅雷不愿教法语,只愿教美术史。从前在上海的时候,我们曾经陪傅雷招待一个法国朋友,钟书注意到傅雷名片背面的一行法文Critique d“Art(美术批评家)。他对美术批评始终很有兴趣。可是清华当时不开这门课,而傅雷对教学并不热心,尽管他们夫妇对清华园颇有留恋,我们也私心窃愿他们留下,傅雷决计仍回上海,干他的翻译工作。

『叁』 傅雷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遭到红卫兵抄家,又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

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在家中吞服巨量毒药,悲壮地走完了一生。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3)傅雷现代史小说扩展阅读

一、主要作品:《傅雷家书》

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

家书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这本书中无处不体现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傅雷在疼爱孩子的同时,也不忘对他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

二、傅雷的观点

1、对于八股文风,傅雷说道,“一个知识分子不善于思考,不勇于思考,感觉不灵敏,好奇心不强,就不称其为知识分子,更谈不到钻研学问。何况思想懒惰与感觉麻痹还牵涉到遇事认真负责的问题,从而牵涉到人生观与世界观。”

2、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说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3、对于孤独,傅雷对傅聪说到,“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肆』 傅雷翻译过哪些作品

傅雷(1908—1966) 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长子傅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伍』 傅雷 简介《论张爱玲的小说》

於是,在这一篇万言篇幅的《论张爱玲的小说》里,傅雷以自己的视角,从写作技巧、文字特色乃至故事情节,一一仔细地解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以及当时适值《万象》雑志连载之中的《连环套》。
对於张爱玲的《金锁记》,傅雷说道:“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裏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下列几点: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傅雷逐段解读,这麼赞誉道:“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作者的风格,这原是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和赞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何况是那麼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裏正是恰到好处。仿佛这俐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老早摆在那裏,预备来敍述这幕悲剧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裏那样的尽其效用。”
对於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傅雷则是提出了一些批评:“正要陷在泥淖裏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麼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裏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著虚伪。”可以看得出,对於张爱玲文字的频频发表,傅雷似乎在仔细捉摸著一些她的写作风格,耽心著一些隐现的行文套路,对於作品的文字趋向与主旨内涵做了比较,他对《倾城之恋》归纳道:“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对於张爱玲的作品,傅雷是持著他一惯挚著的严谨与认真去剖析的,於是,对於尚在刊载之中《连环套》,他这麼评论道:“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长长短短六七件作品,只是variations upon a theme。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中老是霪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避。零星的磨折,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身的地方。”可以读得出,傅雷的文字里透出了一种莫名的惋惜,也可以看得出,傅雷在这一段对张爱玲堪称辉煌的岁月里,一直在默默地关注著她,他这麼说道:“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执著也是徒然,便舍弃了。这是道地的东方精神。明哲与解脱;可同时是卑怯,懦弱,懒惰,虚无。反映到艺术品上,便是没有波澜的寂寂的死气,不一定有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来点缀。”读著《连环套》的傅雷批评开始严峻了:“在作者第一个长篇只发表了一部分的时候来批评,当然是不免唐突的。但其中暴露的缺陷的严重,使我不能保持谨慈的缄默。”他批评《连环套》:“错失了最有意义的主题,丢开了作者最擅长的心理刻画,单凭著丰富的想像,逞著一支流转如踢哒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除开最初一段,越往后越著重情节,一套又一套的戏法(我几乎要说是噱头),突兀之外还要突兀,刺激之外还要刺激,仿佛作者跟自己比赛似的,每次都要打破上一次的纪录,像流行的剧本一样,也像歌舞团的接一连二的节目一样,教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描写色情的地方,(多的是!)简直用起旧小说和京戏——尤其是梆子戏——中最要不得而最叫座的镜头!《金锁记》的作者不惜用这种技术来给大众消闲和打哈哈,未免太出人意外了。至於人物的缺少真实性,全都弥漫著恶俗的漫画气息,更是把Taste‘看成了脚下的泥’。”率真的傅雷,於人於事,真个的,素来就是这样不会隐晦自己些些观点的。
这个期间里,这两位堪称中国近代文学史里杰出人物的文学大家之间,没有过一个交谈的机遇,没有过一次 tea for two。也许,傅雷只是听说了坊间津津乐道的张氏贵胄家世,於是,由开始时期对张爱玲文字的欣喜关注,渐而转到了一种唯恐她会俗套成局的隐懮。而此时的张爱玲,却正处於市井闲言碎语的纷扰之中,已经不再是簪残缨褪的内心唏嘘了,也不再是亲情疏离的感伤郁闷了,而是,叠加在这些沉积的不快之上的种种社会琐碎与无聊。
然而,对於此时年方24嵗的张爱玲来说,她最需要的却是,不为外界所知晓的生活上的自给自立,与事业上的自尊自强。创作天赋的萌发,使自幼就有一个作家梦的她文思如涌,有些时候,她也会陶醉在对自己创作成就的欣喜之中,她渴望的是周遭的友情与鼓励,从这一个角度而言,对於今日读过张爱玲一些个人身世的读者来说,此情此景,应该是不难了解的。可惜的是,当时,傅雷并不怎麼了解张爱玲,张爱玲也不怎麼了解傅雷。
於是乎,兴许有点儿是性格使然,在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发表之后,素来缄默不屑於他人闲言碎语的张爱玲,也在《苦竹》雑志1944年第2期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一文,她以“自己的文章”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回应了傅雷的话,“宝石镶嵌的图画被人欣赏,并非为了宝石的彩色。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多写,少发表,尤其是服侍艺术最忠实的态度。(我知道作者发表的决非她的处女作,但有些大作家早年废弃的习作,有三四十部小说从未问世的记录。)文艺女神的贞洁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容易被污辱的。爱护她就是爱护自己。”对於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里的这一段话语,就《自己的文章》这麼五个字的标题而言,张爱玲情绪显见,张爱玲不仅仅是在说,我自己的文章,我自己知道该怎麼写,而且,更是在很委屈地声明,这些文章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她当然容不得别人对於她多写多发的质疑。的确,倘若脱离了一个作者当日的年龄,倘若脱离了一个作者当日的境遇,张爱玲的这一份委屈,是很容易被公众误读的。
有人说张爱玲当时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只是“逺兜逺转”地回应了傅雷,只是“逺兜逺转”地谈了自己对於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见解与认识。其实也不尽然,对於傅雷批评《连环套》的某些话语,“其实,她的人物不是外国人,便是广东人。即使地方色彩在用语上无法积极地标识出来,至少也不该把纯粹《金瓶梅》《红楼梦》的用语,硬嵌入西方人和广东人嘴裏。这种错乱得可笑的化装,真乃不可思议。风格也从没像在《连环套》中那样自贬得厉害。节奏,风味,品格,全不讲了。措词用语,处处显出‘信笔所之’的神气,甚至往腐化的路上走。”张爱玲还是认真地直面回应了,在《自己的文字》一文里,对於傅雷这一段相当严肃的批评,她在文末收笔时说道:“至於《连环套》裏有许多地方袭用旧小说的词句——五十年前的广东人与外国人,语气像《金瓶梅》中的人物;赛珍珠小说中的中国人,说话带有英国旧文学气息,同属迁就的借用,原是不足为训的。我当初的用意是这样:写上海人心目中的浪漫气氛的香港,已经隔有相当的距离;五十年前的香港,更多了一重时间上的距离,因此特地采用一种过了时的辞汇来代表这双重距离。有时候未免刻意做作,所以有些过分了。我想将来是可以改掉一点的。”她的语气,似乎是在解释与部份认同之间。
对於张爱玲作品的阅读,对於傅雷评论张爱玲文字的阅读,我们确实是应该一直延伸到那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里去的,阅读深度乃至其人个性、家庭境遇以及社会氛围。从当今资讯互通的发达来思索,时下的解读,应该是不会再局限囿於昔日社会里的那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距离了,从某个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距离与自尊,本身就是孪生一对。
所以,我很遗憾地说,为何傅雷与张爱玲之间不能有一次 tea for two,能有一个文学家与文学评论家之间的相互沟通,毕竟,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在创作与评论之间,拒绝沟通是会让文学的生命力难以为继的。对於傅雷当时的批评,不知道张爱玲在后来的岁月里有没有释怀,《论张爱玲的小说》与《自己的文章》之后,我们似乎不见这两位文学大家再有相干的文字互相涉及了。
时隔三四十年之后,我们有幸读到了《傅雷家书》,读到了傅雷与其爱子傅聪就贝多芬作品产生的争执,注释所披露的情节中,我们读到了傅雷当时心情激动时的话语,他觉得傅聪这麼一个孩子,“才看过多少书?”
也许,在写《论张爱玲的小说》的案头,铺纸落笔时分,傅雷也正是这麼想的。以傅雷对於自己孩子教育的严格来说,他实在是责之弥深,亦爱之弥深。虽然,傅雷与张爱玲之间,自始至终,很遗憾地没有过一次 tea for two,然而,假如后来张爱玲读过了《傅雷家书》,慈父严教的种种场景,应该是会让她对於当年的那一顿批评可以释怀了,不仅是不会感到丝毫委屈,而且,应该是还会感到些微温暖的庆幸了。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在傅聪离家逺去异国他乡求学之后,傅雷写的第一封家书里,亲情的眷念之下,思及自己一贯过於严格的教育呵护,傅雷这麼写道。其实,对於自己的爱子来说,傅雷言重了,即便是对於张爱玲来说,也言重了,认真挚著充满爱心的为人,毕竟是可以得到人世间最明白无误的解读的。
但愿,八十年代的张爱玲,曾经读到过《傅雷家书》,我想,倘若如是,张爱玲与傅雷之间,即便是不曾有过一次 tea for two,她也应该是可以完全释怀的了,但愿。

from:於是,在这一篇万言篇幅的《论张爱玲的小说》里,傅雷以自己的视角,从写作技巧、文字特色乃至故事情节,一一仔细地解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以及当时适值《万象》雑志连载之中的《连环套》。
对於张爱玲的《金锁记》,傅雷说道:“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裏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下列几点: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傅雷逐段解读,这麼赞誉道:“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作者的风格,这原是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和赞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何况是那麼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裏正是恰到好处。仿佛这俐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老早摆在那裏,预备来敍述这幕悲剧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裏那样的尽其效用。”
对於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傅雷则是提出了一些批评:“正要陷在泥淖裏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麼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裏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著虚伪。”可以看得出,对於张爱玲文字的频频发表,傅雷似乎在仔细捉摸著一些她的写作风格,耽心著一些隐现的行文套路,对於作品的文字趋向与主旨内涵做了比较,他对《倾城之恋》归纳道:“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对於张爱玲的作品,傅雷是持著他一惯挚著的严谨与认真去剖析的,於是,对於尚在刊载之中《连环套》,他这麼评论道:“恋爱与婚姻,是作者至此为止的中心题材;长长短短六七件作品,只是variations upon a theme。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全都为男女问题这恶梦所苦。恶梦中老是霪雨连绵的秋天,潮腻腻,灰暗,肮脏,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像是病人临终的房间。烦恼,焦急,挣扎,全无结果,恶梦没有边际,也就无从逃避。零星的磨折,生死的苦难,在此只是无名的浪费。青春,热情,幻想,希望,都没有存身的地方。”可以读得出,傅雷的文字里透出了一种莫名的惋惜,也可以看得出,傅雷在这一段对张爱玲堪称辉煌的岁月里,一直在默默地关注著她,他这麼说道:“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执著也是徒然,便舍弃了。这是道地的东方精神。明哲与解脱;可同时是卑怯,懦弱,懒惰,虚无。反映到艺术品上,便是没有波澜的寂寂的死气,不一定有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来点缀。”读著《连环套》的傅雷批评开始严峻了:“在作者第一个长篇只发表了一部分的时候来批评,当然是不免唐突的。但其中暴露的缺陷的严重,使我不能保持谨慈的缄默。”他批评《连环套》:“错失了最有意义的主题,丢开了作者最擅长的心理刻画,单凭著丰富的想像,逞著一支流转如踢哒舞似的笔,不知不觉走上了纯粹趣味性的路。除开最初一段,越往后越著重情节,一套又一套的戏法(我几乎要说是噱头),突兀之外还要突兀,刺激之外还要刺激,仿佛作者跟自己比赛似的,每次都要打破上一次的纪录,像流行的剧本一样,也像歌舞团的接一连二的节目一样,教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描写色情的地方,(多的是!)简直用起旧小说和京戏——尤其是梆子戏——中最要不得而最叫座的镜头!《金锁记》的作者不惜用这种技术来给大众消闲和打哈哈,未免太出人意外了。至於人物的缺少真实性,全都弥漫著恶俗的漫画气息,更是把Taste‘看成了脚下的泥’。”率真的傅雷,於人於事,真个的,素来就是这样不会隐晦自己些些观点的。
这个期间里,这两位堪称中国近代文学史里杰出人物的文学大家之间,没有过一个交谈的机遇,没有过一次 tea for two。也许,傅雷只是听说了坊间津津乐道的张氏贵胄家世,於是,由开始时期对张爱玲文字的欣喜关注,渐而转到了一种唯恐她会俗套成局的隐懮。而此时的张爱玲,却正处於市井闲言碎语的纷扰之中,已经不再是簪残缨褪的内心唏嘘了,也不再是亲情疏离的感伤郁闷了,而是,叠加在这些沉积的不快之上的种种社会琐碎与无聊。
然而,对於此时年方24嵗的张爱玲来说,她最需要的却是,不为外界所知晓的生活上的自给自立,与事业上的自尊自强。创作天赋的萌发,使自幼就有一个作家梦的她文思如涌,有些时候,她也会陶醉在对自己创作成就的欣喜之中,她渴望的是周遭的友情与鼓励,从这一个角度而言,对於今日读过张爱玲一些个人身世的读者来说,此情此景,应该是不难了解的。可惜的是,当时,傅雷并不怎麼了解张爱玲,张爱玲也不怎麼了解傅雷。
於是乎,兴许有点儿是性格使然,在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发表之后,素来缄默不屑於他人闲言碎语的张爱玲,也在《苦竹》雑志1944年第2期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一文,她以“自己的文章”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回应了傅雷的话,“宝石镶嵌的图画被人欣赏,并非为了宝石的彩色。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多写,少发表,尤其是服侍艺术最忠实的态度。(我知道作者发表的决非她的处女作,但有些大作家早年废弃的习作,有三四十部小说从未问世的记录。)文艺女神的贞洁是最宝贵的,也是最容易被污辱的。爱护她就是爱护自己。”对於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里的这一段话语,就《自己的文章》这麼五个字的标题而言,张爱玲情绪显见,张爱玲不仅仅是在说,我自己的文章,我自己知道该怎麼写,而且,更是在很委屈地声明,这些文章的确是我自己写的,她当然容不得别人对於她多写多发的质疑。的确,倘若脱离了一个作者当日的年龄,倘若脱离了一个作者当日的境遇,张爱玲的这一份委屈,是很容易被公众误读的。
有人说张爱玲当时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只是“逺兜逺转”地回应了傅雷,只是“逺兜逺转”地谈了自己对於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见解与认识。其实也不尽然,对於傅雷批评《连环套》的某些话语,“其实,她的人物不是外国人,便是广东人。即使地方色彩在用语上无法积极地标识出来,至少也不该把纯粹《金瓶梅》《红楼梦》的用语,硬嵌入西方人和广东人嘴裏。这种错乱得可笑的化装,真乃不可思议。风格也从没像在《连环套》中那样自贬得厉害。节奏,风味,品格,全不讲了。措词用语,处处显出‘信笔所之’的神气,甚至往腐化的路上走。”张爱玲还是认真地直面回应了,在《自己的文字》一文里,对於傅雷这一段相当严肃的批评,她在文末收笔时说道:“至於《连环套》裏有许多地方袭用旧小说的词句——五十年前的广东人与外国人,语气像《金瓶梅》中的人物;赛珍珠小说中的中国人,说话带有英国旧文学气息,同属迁就的借用,原是不足为训的。我当初的用意是这样:写上海人心目中的浪漫气氛的香港,已经隔有相当的距离;五十年前的香港,更多了一重时间上的距离,因此特地采用一种过了时的辞汇来代表这双重距离。有时候未免刻意做作,所以有些过分了。我想将来是可以改掉一点的。”她的语气,似乎是在解释与部份认同之间。
对於张爱玲作品的阅读,对於傅雷评论张爱玲文字的阅读,我们确实是应该一直延伸到那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里去的,阅读深度乃至其人个性、家庭境遇以及社会氛围。从当今资讯互通的发达来思索,时下的解读,应该是不会再局限囿於昔日社会里的那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距离了,从某个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距离与自尊,本身就是孪生一对。
所以,我很遗憾地说,为何傅雷与张爱玲之间不能有一次 tea for two,能有一个文学家与文学评论家之间的相互沟通,毕竟,在作品与读者之间,在创作与评论之间,拒绝沟通是会让文学的生命力难以为继的。对於傅雷当时的批评,不知道张爱玲在后来的岁月里有没有释怀,《论张爱玲的小说》与《自己的文章》之后,我们似乎不见这两位文学大家再有相干的文字互相涉及了。
时隔三四十年之后,我们有幸读到了《傅雷家书》,读到了傅雷与其爱子傅聪就贝多芬作品产生的争执,注释所披露的情节中,我们读到了傅雷当时心情激动时的话语,他觉得傅聪这麼一个孩子,“才看过多少书?”
也许,在写《论张爱玲的小说》的案头,铺纸落笔时分,傅雷也正是这麼想的。以傅雷对於自己孩子教育的严格来说,他实在是责之弥深,亦爱之弥深。虽然,傅雷与张爱玲之间,自始至终,很遗憾地没有过一次 tea for two,然而,假如后来张爱玲读过了《傅雷家书》,慈父严教的种种场景,应该是会让她对於当年的那一顿批评可以释怀了,不仅是不会感到丝毫委屈,而且,应该是还会感到些微温暖的庆幸了。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在傅聪离家逺去异国他乡求学之后,傅雷写的第一封家书里,亲情的眷念之下,思及自己一贯过於严格的教育呵护,傅雷这麼写道。其实,对於自己的爱子来说,傅雷言重了,即便是对於张爱玲来说,也言重了,认真挚著充满爱心的为人,毕竟是可以得到人世间最明白无误的解读的。
但愿,八十年代的张爱玲,曾经读到过《傅雷家书》,我想,倘若如是,张爱玲与傅雷之间,即便是不曾有过一次 tea for two,她也应该是可以完全释怀的了,但愿。

『陆』 傅雷家书是现代小说

不是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柒』 傅雷译有谁的(作家名)长篇小说十四部

巴尔扎克作品

『捌』 傅雷除了写了《傅雷家书》外还有什么书

傅雷(1908.4.7—1966.9.3)

[著作书目]
傅雷家书(书信)1981,三联;增补本,1984,三联
与傅聪谈音乐 艾雨编,1984,三联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鉴赏)1985,三联

[翻译书目]
夏洛外传(传记)法国菲列伯·苏卜著,1933,自印
托尔斯泰传(传记)法国罗曼·罗兰著,1935,商务
弥盖郎琪罗传(传记)法国罗曼·罗兰著,1935,商务
恋爱与牺牲(论文)法国莫罗阿著,1936,商务
服尔德传(传记)法国莫罗阿著,1936,商务
人生五大问题(论文)法国莫罗阿著,1936,商务
约翰·克利斯朵夫(1—4册,长篇小说)法国罗曼·罗兰著,1937-1941,商务
亚尔培·萨伐龙(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46,骆驼
贝多芬传(传记)法国罗曼·罗兰著),1976,骆驼
高老头(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46,骆驼
文明(论文)法国乔治·杜哈曼著,1947,南国出版社
幸福之路(论文)英国罗素著,1947,南国出版社
美苏关系检讨(政论)美国史诺珠,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
英国绘画(画论)英国牛顿著,1948,商务
贝姨(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1,平明
欧也妮·葛郎台(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1,平明
邦斯舅舅(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2,平明
嘉尔曼(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53,平明;1962,人文
夏倍上校(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4,平明
老实人(小说)法国服尔德著,1955,人文
于絮尔·弥罗埃(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6,人文
查第格(短篇小说集)法国服尔德著,1956,人文
搅水女人(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62,人文
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6,人文
艺术哲学(理论)法国丹纳著,1963,人文
幻灭(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78,人文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78,人文
伏尔泰小说选 法国伏尔泰著,1980,人文
傅雷译文集(1—15卷)1981—1985,安徽人民
傅译传记五种(传记)1983,三联

『玖』 傅雷有哪些作品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拾』 傅雷的代表作

傅雷,字怒安、怒庵,上海人。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1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美专。后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1949年后,曾任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译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另有《傅朗台》、《幻灭》等,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另有《傅雷家书》等。

热点内容
道士盗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9-29 00:25:40 浏览:828
求男主在龙椅上和女主做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9-29 00:04:21 浏览:760
完结穿越王妃虐心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8 23:50:57 浏览:319
女频青春言情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8 23:25:44 浏览:279
言情小说吧小说怎么删 发布:2025-09-28 23:25:05 浏览:505
小说推荐书龄贴吧 发布:2025-09-28 22:50:14 浏览:701
好看长篇完本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8 22:03:22 浏览:186
恶吻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9-28 20:45:30 浏览:230
女主总裁豪门完结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28 20:38:57 浏览:309
金典幽默完本网络小说 发布:2025-09-28 20:28:43 浏览: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