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论文
『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哪些
1、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2、《百年孤独》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3、《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于1950年在巴黎首演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争论。此剧描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5、《弗兰德公路》
法国小说家克劳德·西蒙的作品。《弗兰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军在法国北部接近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被德军击溃后慌乱撤退为背景,主要描写3个骑兵及其队长痛苦的遭遇。
『贰』 谁有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特点的论文啊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小说==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旨虽然是现实主义,但不同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杰克·伦敦参加过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实际上,他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长短篇小说中。他的写作风格粗犷而刚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西奥多·德莱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运用巴尔扎克写典型、写细节的手法,成功地再现出他那个时代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典型人物,场面比较广阔,含义比较深刻。他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随波逐流、任性纵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为写作风格的滞重和句段的冗长而受到批评。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多以讽刺手法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矛盾。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视野从未超越中产阶级。他的作品虽然从某些侧面揭露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黑暗,但总的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约翰·斯坦贝克的创作在美国文坛有着重要意义。他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力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他的作品大多以描写加州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充满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作《愤怒的葡萄》同时也是30年代美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品。斯坦贝克十分重视写作技巧,无论从情节安排到人物刻画,或者从遣词造句到人物语言,他都精心筹划,独具匠心。他尤其重视从下层人民的口语中汲取营养,加以提炼,形成了个性化的、富有乡土气息的、色彩明亮的文学语言。==诗歌==从1909年到1918年间有一群美国诗人兴起了一场反对传统诗歌格式的意象主义运动,卷入其中的主要诗人有埃兹拉·庞德、卡尔·桑德堡等 ,他们按照休姆的主张进行新诗创作,1914年庞德将他们收编成集,取名《意象主义者》,这一词随即便成为这一派诗人的统称。意象派虽没有具体的理论,但却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这一诗派的领袖人物是庞德,他的主要文学成就体现在:致力于诗歌革新运动,为新崛起的意象派制定了三条原则,并扶持了包括艾略特在内的一批英美作家,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为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卡尔·桑德堡于1914年在〈诗刊〉上发表了《芝加哥》一诗。在格式上,桑德堡使用无韵短行和散文长句相间的句式,自由体,不拘泥句子的重音和韵脚,语言是浅显的口语体。他的诗在构思和格式上都显示出惠特曼的影响。美国生活的全景镜头往往是他的题材。
『叁』 高分求一篇《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文!急!!!
哎,这么多分没人回答,分飞谁呢,还是给自己吧。。。哎,最终还是自己东平西凑给写好的。。。
『肆』 英美文学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具体起源还有争议。这个概念率先出现在绘画领域于1870年左右,约翰.沃特金.查普曼用来指比法国印象主义更加进步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绘画”。1914年汤普森用这个词来指宗教批评方面的变化。随后广泛用于艺术音乐领域。1942年,海斯.H.R用后现代主义来描述新的文学形式。1939年,阿诺德.托比(Toynbee)认定1914-1918为美国的后现代的大至时段。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以1972年其《疆界2》---后现代文学文化杂志为标志,大卫.安亭、查理斯.沃森、约翰.凯奇是为代表人物以及黑山大学诗学会为主流。但其实最为人所熟知的后现代作家那就是萨缪尔.贝克特,比如他的《等待戈多》,还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约翰.巴斯的《漂浮的歌剧》、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等。
你可以看看张首映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还有陈世丹的《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详解(英文)》
记得给最佳答案哦!
『伍』 关于美国历史的论文
体验民间性的美国文化历史论文论文 礼让文化 美国是个竞争激烈的国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电 影和新闻中的美国经常与暴力事件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这是个不安全的国家。然而到 了最能代表美国人典型生存状态的中小城市,我却发现自己置身于分外安宁的世界,人 对人的友好让我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构成美国人日常生活主旋律的实际上不是争斗和 暴力,而是礼让。 我用礼让这个词表达双重的意思:礼貌和避让。美国人的礼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在小区里见面,不管认识与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打电话 和见面时总是甜蜜地寒暄(他们习惯于甜言蜜语),在公共活动中相遇至少要点头致意, 与他人说话时要尽可能专注地注视对方,等等。而且这种礼貌一般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 来,仅仅通过微笑来示意是不行的。刚到美国时,我不习惯于与陌生人打招呼,总是以 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发现美国人对我的微笑没有反应,只好开口说话,逐渐适应了这 种时时需要以语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 与礼貌对应的是美国人相互礼让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超市里人们总是自觉地不挡住别 人的路,如果有人要从你身边走过的话,他几乎必定要说“Excuse me”(对不起)。不 说任何话而硬从他人身边走过会被视为极不文明的举动。礼让文化最多地体现在路上: 行人与机动车互不相让在发展中国家(自然包括咱中国)是普遍现象,但在美国我却从未 看到。美国人开车时总是左右张望,到了路口都要停下来,确定没有行人和其它车辆后 才缓缓驶过。要是恰好有行人走过路口,司机都会耐心等待,等行人走过后,才继续前 行。行人有时也有让汽车先走的意思,但开车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挥手示意行人先走。 有一次我走过某个没红灯的路口,看见有汽车正要驶过,便示意汽车先走,司机看见我 在等待,连忙将车倒回数米,挥手让我先行。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小城市,通常开车的 人会在离行人十几米远甚至二十几米远处就停车了。汽车让行人是美国的规矩,据说是 写在交通法规中的,违反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美国的开车人不仅避让行人,而且要相 互避让。两辆车相遇时,司机通常要相互挥手,示意对方先走。这种路上的礼让文明令 不少来访的中国人惊叹不已。中国虽然有儒家的礼让文化,但这礼让必须服从等级秩序 ,所以,总是等级低的人礼让等级高的人。开轿车的人在中国不是属于有权阶层,就是 先富起来者,避让行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符合登记秩序的。有的地方还制定了所谓“撞 死了白撞”的法律,以为此乃现代化的标志。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可能没有想到在最为现 代化的美国,礼让第一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也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应该认真地学习美国的礼让文化。 礼让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也是自己已经成长为个体的标志— —它意味着你已经有对他人负责的能力。个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礼让文化的基础 ,也是美国人现代意识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 这种礼让精神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所不具有的,所以,在足够深的层次上理解美国的礼 让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必有裨益。 助人文化 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但非常有礼貌,而且十分乐于助人。到美国第二天,我 去超市购物,但不知道超市的确切地址,正在附近寻觅时,一位美国小伙子走了过来, 很有礼貌地问:“你好像在寻找什么?”我问:“超市在哪里?”小伙子满脸笑容地指点 到:“就在那儿!”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能帮助一个异乡人而感到非常高兴 。 我在美国曾有几次迷路的经历,在问路的过程中更真切地体验到了美国的助人文化。 当我向一个女公交汽车司机问路时,她甚至停下了本职工作,专注地为我查地图,用几 分钟的时间为我找应该走的道路。我下车走向正确方向的过程中,她在车上不断挥手向 我指点方向,直到确信我走对了路,才开车离去。美国大多数城市的大街上都行人稀少 ,有时候整条道路上都没有行人,问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遇到了其他人,他们 必然认真地为你指路,其热情和真诚常常令人感动。 美国的助人文化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助人者通常不会妨碍被帮助者的自由,并且尽 可能地不涉及金钱。我的房东莎丽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人很善良,她见我没有汽车 ,几次带我外出办事。每次她决定让我搭车时,总会礼貌地问:“王博士,我不知道你 有没有空?如果有空,可以搭我的车出去,反正我要去办事。”实际上到了目的地后, 我发现她并没有自己的事要做,她这样说是为了让我这个被帮助者没有心理负担。她让 我搭她的车,本是为了我的方便,但她却认为帮人做事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这正是美 国精神的体现,助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美国的助人文化是以个 人主义为基础的,所提倡的是一个独立个体对另一个独立个体的帮助,助人者的自由和 被帮助者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获得尊重。这与东方群体主义的助人文化有根本的 不同。 对财产权的尊重使得美国的助人文化有着鲜明的资本主义品格:帮助人通常以不涉及 金钱为原则,在涉及金钱时一定要订立合约,被帮助者或者要以某种方式偿付所涉及的 金钱,或者要有明确的感谢方式。但是一些在美国的华人则超越了这个原则,为美国的 助人文化增添了东方风格。洛杉矶有个在华人圈中影响很大的企业家曾庆华,便以无私 助人而著称。只要中国的来访者到了那里,不管多晚,只要给他打个电话,他总会去接 送。在华人知识分子聚会时,他常常担当司机的角色,接送年长者和来访者。他的资产 并不十分雄厚,但却常常向华人文化基金会和华人学者捐赠,并且不求回报。我与他有 过几次深谈,知道他的助人主义除了受基督教影响外,更源于儒家文化对仁、义、忠、 诚的提倡。由于他早已加入美国籍,所以,我把他的助人行动也当作美国助人文化的一 部分。虽然这种超越金钱原则的助人文化在美国还不是主流,但我从中看到了令人振奋 的东西。这是华人对美国助人文化的独特贡献。 感恩文化 在许多中国人的想象中存在着一个声色犬马的美国,不少人甚至是带着对艳遇和狂欢 的期待到美国的,但是到了美国以后他们会失望地发现美国人大多十分严肃和保守。嬉 皮士、崩克、垮掉分子已经集体退向历史深处,代替他们的是中规中矩的当代美国人。 这与基督教文化在美国的主流地位有因果关系。美国人大多数都是基督徒,对于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情怀支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基督教强调人的幸福源于神的恩典,所以,人应该对神和神所创造的世界怀有感恩之 心。这种思想对美国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人的集体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基本都有 短暂的感恩仪式。主持者是牧师、召集人、与会者中最有声望的人。感恩辞有一定的模 式,但具体内容由主持人现场创造,参会者则与主持人一起朗诵或默念感恩辞。大体内 容是感谢神赐予我们丰饶的食物、相遇的机缘、幸福的生活,愿神的恩典永远与我们同 在。我在美国参加的大部分活动都有一种感恩的氛围,美国人对此是非常认真和虔诚的 。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造就出原子般孤独的个人,因为对神、世界 、他人的感恩意识使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蕴涵着一种以神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每个人都 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对象,是与神圣存在和他人联结着的个体,所以,感恩文化实际上是 以个人为基本单位和现世目的的群体文化。 感恩文化体现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神的感恩意味着对他人的感恩,因为在他 人身上体现着神的爱。“Thank you”(谢谢您)是美国人最常说的话之一,而被感谢者 总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不用谢”多,包含着对感谢者的肯定)。甚至许 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说“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这在中国人看来 既没必要(夫妻间何必如此客气),又过于程式化(干吗总用一种方式表达谢意),但由此 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国是多么深入人心。在美国,你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须说出来 的,这是一种诉诸语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为上帝是通过话语创造世界的,西方人总 是努力把一切都变成话语),不将自己的感恩之情化为语言会显得很没有礼貌,在公共 场所中更是如此。顾客在美国不会被当作上帝(将人比作上帝是对神的不敬),但却会实 实在在地是感恩的对象。你购买了商家的货品,既为商家带来了利润,也为政府纳了税 (在美国买东西均要上税),自然是感恩的对象,所以,商店的雇员一定会说“感谢你” 和“祝你今天一切好”之类的感恩之语(中国的商家也开始引入感恩文化)。我这次在美 国演讲完后,大多数前来听讲的人(其中不少是大名鼎鼎的学者)都与我握手致谢。我知 道他们不一定从我尚显笨拙的英语中获得多少享受,但他们认为我既然付出了劳动与诚 意,就应该感谢我。这种感谢看似程式化,但却是完全真诚的。 美国的感恩文化将基督教思想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结合起来。它将神圣存在、他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联结为整体,乃是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的统一。美国的现代化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感恩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国要实现现 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也应该建立和弘扬自己的感恩文化,以让个体主义有更深厚的根基 。 我在这里所说的是占主流地位的美国日常文化。它在居民文化水准和生活水准比较高 的中小城市表现得比较纯粹。在穷人和外来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上述四种日常文化虽然 仍存在,但却被复杂的语境所弱化了。通常我们所说的美国病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主要存在于这些大城市中。由于美国人的生活重心已经完成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的位 移,所以,本文所说的四种日常文化乃是美国民间文化的主流。理解这一点对理解美国 文化非常重要。
『陆』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学
在此罗列一些代表作家的名字,美国的唐纳德·巴塞尔姆其代表作为小说《白雪公主》。国内方面,夏羽所著《青春语录·年方二八》(华文出版社)大胆描写直觉,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年轻人的心理特征,配合箴言体的旁白,黑色幽默贯穿全文,其行文风格已经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是为中国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国作家阮云华的代表作《猪食洞》(海外出版)就是对现代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审视和质疑,以及通过创造“散结构”的小说结构形式,和充分利用符号的象征语言,有意识地对现代文学观的颠覆。而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并非没有文学技巧要求,也并非无深度。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可多角度解释的人物个性和事件经历。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不给予任何一个人物一种特定的社会定位,而是由读者自己去寻找其定位性。简单地说,主人公是好人或者是坏人,全由读者自己去定位。
『柒』 急求美国文学论文
传承与嬗变-----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浅说 浪漫主义思潮于1820年至1860年间在美国盛行。而此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已经趋于衰微,逐渐被现实主义思潮所代替。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各国的发展也不尽相同,美国作为后起之秀对欧洲各国浪漫主义的吸纳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在19世纪初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曾在美国掀起一阵狂热,但是持续时间较短。20年代末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经斯塔尔夫人、柯勒律治、托马斯�6�1卡莱尔的过滤介绍被美国大学学子视为经典,催生出美国浪漫主义的新生儿超验主义。然而超验主义对散文和诗歌的偏爱、对小说的排斥虽然代表了清教主义的正统思想,却不符合浪漫主义崇尚自由的思想,也无法吸引大众读者。此时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读者需要的是轻松、娱乐、想象性的读物,小说是他们的首选。美国作家面临艰难的处境:他们的作品既要拥有大量的读者,又要符合批评界的常识标准——真实。从洛克的经验哲学发展而来的常识哲学使得维护清教传统的美国人越发将事实和想象看成对立的两极,无法调和共存。美国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发现。他们无法创造绝对的真实,所以只能借助罗曼司已经获得的想象的诗学许可进行自由的创作。美国小说家对中世纪罗曼司中的爱情故事和超自然现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唯一需要的是浪漫主义所崇尚的想象力和罗曼司所具有的自由表达想象的特权。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6�1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2、3、4]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19世纪初,美国完全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这时期作家们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感情色彩,反对古典主义的形式和观点,歌颂大自然,崇尚个人与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并且寻根问祖发幽古思情。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 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 (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 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以及后来马克�6�1吐温的《哈克贝里�6�1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超验主义,它崇尚直觉,反对理性和权威,强调人有能力凭直觉直接认识真理,人能超越感觉获得知识。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5]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爱默生,他的《论自然》曾被称为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5]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在诗歌方面,新英格兰地区比较出名的诗人有郎费罗,在波士顿有惠蒂诶,他的长诗《大雪封门》被称为“一部优美的新英格兰田园诗”。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 (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6�1坡[6] (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2、3、4、8] (Walt Whitman)。19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是惠特曼,惠特曼1855年出版的《草叶集》[2、3、4、8](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草叶集》[2、3、4、8]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另一位革新诗人是狄金森[7、8],她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浪漫主义时期两位最重要的小说家是霍桑和梅尔维尔,在浪漫派作家中埃德加�6�1爱伦�6�1坡[6]是第一位美国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6�1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伦�6�1坡[6]的歌德式惊险故事,有库柏的边疆历险故事,有麦尔维尔长篇叙事,有霍桑的心理罗曼史,有戴维斯 (Rebecca Harding Davis)的社会现实小说。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人性的理解上也各自不同。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在自然中是神圣的,因此人类是可以完善的,但霍桑和麦尔维尔则认为人们在内心上都是罪人,因此需要道德力量来改善人性。《红字》[9]一书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个观点。
总之,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衍生性,与启蒙思想相悖,强调感情、想象和主观性。但大部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还是典型的美国化作品。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渊源相关,反映了美利坚民族一个“真正全新的经历”、深受美国清教主义运动的影响、信仰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追求民主与政治上的平等、强调“使命感”以及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捌』 求一篇关于美国史的论文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叶 君 田淑慧
(吉林大学, 长春 130012)
摘 要 自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 美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可以说, 美
国的减税政策史是一部沉痛与光辉并行、曲折与浩荡兼具的发展史。本文重点研究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
变轨迹,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减税政策 税收负担 演变 启示 美国
中图分类号 F81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0 ! 06 ! 22
作者简介: 叶君,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英美历史文化、跨文化交际。田淑慧,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政策。它是指通过降
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取消或停征某些税种等
手段来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 进而降低企业或居
民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政策,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
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它通过发挥税
收的乘数效应, 对经济增长、供求关系、财政收
支、价格机制、就业水平等产生影响。美国是世
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 被公认为是在减税方面最
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它的税收政策是其宏观经济
政策及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消费及社
会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国的减税政策取向对世界
各国的税制变革及经济增长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1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
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标志性的著作是凯恩斯
于1936 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
减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美国的GDP 不同程度的增
长, 增加了私人储蓄和投资, ∃ 唤醒% 了美国经
济。美国减税政策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5 个
时期。
11 正统凯恩斯主义: 20 世纪40~ 70 年代的美
国减税政策
在20 世纪 30 年代初,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
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失业率居高不下, 银行机
构大量倒闭, 通货膨胀加剧。这些严重动摇了西
方世界对自由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心。自
此, 提倡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
台。凯恩斯主张实施减税在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以刺激总需求, 它成为二战后直至整个70 年代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灵魂。
就在20 世纪40 年代, 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
阿尔文&哈维&汉森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逆经济风向行事, 交替使用扩张与
紧缩两种办法: 在经济萧条期间, 采用赤字预算
的膨胀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 减低税率, 提高社
会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期间, 采用盈余财政的紧
缩政策, 缩减政府开支, 提高税率, 降低社会总
需求[ 1]
。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赢
得了美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到了 20 世纪50
年代, 补偿性财政政策出现了各种失误, 导致经
济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的 ∃ 艾森豪威尔停滞% 局面。
1961 年, 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 为了使国内
! 150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经济迅速走出 ∃ 艾森豪威尔停滞% 的泥潭, 他接
受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海勒等凯恩斯主
义者的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 并于 1962 年开始
全面推行减税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使个人所得
税税率由20% ~ 91%的范围降到14% ~ 70% , 公
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 48% [ 2]
。它扩大了社会总
需求, 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此次减税
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成功的应用之一。
随后的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减
税政策。一方面, 他于1964 年2 月推动国会批准
了肯尼迪生前留下的 ∀减税法案#, 使公司税削减
255 亿美元, 个人所得税削减110 亿美元; 另一
方面, 又提出 ∃ 向贫穷开战%、建立 ∃ 伟大社会%
等执政口号, 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
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美国的实际
GDP 以令人瞩目的 55%的平均速度增长。但是
到70 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的局面, 凯恩
斯主义宣告失灵。美国终结了长期单一使用凯恩
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历史。
12 里根革命: 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 供给性减
税%政策
1981 年里根上台, 为克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
滞胀问题, 他转而采纳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
张, 以全面减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里根
政府共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减税方案: ( 1) 1981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1981 年经济复兴法案#。此
法案主要包括将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14%和最高
税率70%分别降至11%和50% ; 颁布了加速折旧
条例 (ACRS) , 允许企业以 ∃ 重置成本% 来计提
折旧; 减少政府对个人、企业和州政府工作的不
必要干预; 支持稳妥可靠的货币政策; 增加国防
开支, 提高军事预算等内容; ( 2) 1986 年通过的
税制改革法案。在继续进行大规模减税的同时,
进行税制改革, 通过扩大税基, 降低税率, 加强
公平, 简化管理等方式来解决税制繁杂的弊端,
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税收
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表 1 详细列出了 1981
~ 1986年间里根政府的减税额度。
表 1 里根政府的 ∀经济复兴法案# 对联邦政府税收的影响[ 3 ]
项 目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个人税和非税收入 48 412 871 1175 1414 1721
公司利润税收入 57 112 208 277 398 537
企业间接税和非税收入 5 2 6 5
社会保险税收入 5 5 6 6 6
总 额 105 524 1076 1448 1821 2256
(注: 减少额, 亿美元)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涉及的税种多、减税数
额庞大, 在世界减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有资
料表明, 里根1981~ 1986 年的减税使得美国国内
的GDP 迅速增长, 1983 年、1984 年和1985 年的
GDP增长率分别为36%、68% 和 34%; 失业
率从1982 年的97%下降到1985 年的72%。里
根政府的 ∃ 供给性减税% 扭转了 20 世纪70 年代
末高失业率、高通胀率的经济 ∃ 滞胀% 局面, 为
企业积累了资金, 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刺激
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
13 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 20 世纪90 年代的美
国减税政策
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
推动下,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加强,
税基复杂多变, 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日趋激烈, 再
加上战争因素, 美国财政于 1991 年出现了高达
2687 亿美元的巨额赤字。高赤字伴随着高利率、
高负债、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 这 ∃ 五高% 问题
! 151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使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为
了摆脱这种局面, 1993 年克林顿上台, 扭转了
∃ 里根经济学% 片面强调供给的财政政策, 推行
∃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以振兴美国经济。
克林顿的 ∃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是一种增税
与减支并重的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政策。它在财
政税收方面的内容主要是: ∃ 把财政赤字从1993
年的3167 亿美元减至1997 年的1810 亿美元。办
法是: 5年内增税 3200 亿美元, 把个人所得税率
由31%提高到36%, 最高达39% , 公司所得税税
率由34% 提高到36% ; 削减预算支出5000 多亿
美元, 其中削减国防预算880 亿美元, 削减医疗
保健支出和裁减10 万名政府机构人员的支出。 [ 4]
%
1997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了 ∀财政平衡预算法
案# 和 ∀减税法案#, 对税收进行可增可减的调
整。包括降低长期资本利得税的最高税率, 增加
儿童扣税额, 提高遗产税与赠予税的免征额, 提
高对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克林顿政
府实施的一系列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 使美国的
GDP增长率高于世界同期经济年增长率的25% ,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削减了财政赤字, 美国
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
14 最富争议的联邦减税: 21 世纪初小布什政
府的减税政策
2001年3 月美国经济重现低迷, 结束了长达
120 个月的经济增长。美国税制不公平、偷税漏
税严重的弊端暴露无疑。小布什上台以后, 效仿
里根的减税增支政策, 企图再次利用减税拉动美
国经济增长。在一片反对声中, 美国议会终于在
2001年通过 10 年减税135 万亿美元的 ∀经济增
长与减税一致法案#。主要是削减个人所得税, 计
划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 396% 降至
33% , 并简化税率级次; 增加了儿童税收抵免限
额, 由500 美元增加到1000 美元; 提高遗产税的
免征额, 并计划于2010 年取消遗产税等。这些减
税措施使小布什政府见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布
什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减税的步伐, 于 2002 年通过
∀创造就业与工人受助法案#, 2003 年通过 ∀就业
和经济增长减税协调法案#, 又提出 10 年减税
3500 亿的计划。
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减税政策遭到了经济学界
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布什减税的政策效果究
竟如何呢? 美国商务部在 2003 年 7 月的报告显
示, 2003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 24% , 已
经超过了 18% 的预期, 经济开始复苏, 消费、
投资、就业、库存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均有所好转。
但也有批评显示, 布什的减税更有利于中高收入
阶层积累财富, 因为它将 60%的好处给了那些年
收入超过10 万美元的人, 使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
和不公平现象加剧。
15 金融之战: 迎接世界性金融危机挑战的奥巴
马新政
始于2007 年8 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
内蔓延, 金融市场出现恐慌, 国际投资银行纷纷
破产。金融危机把美国带入二战后经济最漫长衰
退的寒冬。为拯救美国经济, 奥巴马提出了刺激
就业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奥巴马计划的关键词就
是 ∃ 减税%。他提议国会通过减税法案来鼓励小型
企业投资并且雇用更多工人, 新投资的资本收益
税在1 年时间内将降为零, 而对投资支出的减税
有效期将延长至2010 年底。
奥巴马的减税法案的出台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特征。2008年2 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减税规模
为1680 亿美元的 ∀2008 经济刺激法案#。同年 8
月, 金融危机形势日趋恶化, 奥巴马政府又迅速
通过了 ∀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和 ∀2008 年
延长税收 (优惠) 和最低选择税减免法案#, 提出
减税约1100 亿美元的计划。其中包括对可再生能
源、交通和能源安全等4 个方面的税收优惠, 延
长灾害减免期限, 提高子女抵免限额等。进入
2009 年以后, 美国议会又通过了 ∃ 刺激经济法
案%, 规定的减税规模约为2810 亿美元, 创造350
万个就业机会。为了进一步控制财政赤字, 奥巴
马陆续向国会递交了2010 年度预算案和 2011 年
! 152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联邦政府预算案, 均涉及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税
收计划。
从美国减税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 有一个事
实十分明显: 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减税和相关的
税制改革备受青睐。总体来讲, 美国的减税实践
没有阻碍自由市场的发育, 而且它已逐渐成长为
一种长期的财政战略选择。始于美国经济大萧条
时期的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到现在已经有70多
年的历史, 从其实践的效果来看, 适度、公平的
减税政策能够 ∃ 唤醒%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又
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
2 美国减税政策演变的启示
着眼于美国的减税政策, 无论是肯尼迪! 约
翰逊时期的需求性减税、里根的供给性减税, 抑
或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揽子计划等, 减税政策已经
成为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 体现了
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趋势。它
带来了诸如GDP 的增长、储蓄和投资增加、暂时
缓解通货膨胀等功效。从整个美国减税政策的历
史演变中, 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21 减税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其作
用不可替代
减税政策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市场经济微观主
体的决策而间接实现的。对企业而言, 税收是企
业进行投资活动的重要成本。采取加速折旧、投
资抵免等减税政策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引导
资源由非生产性投资转向生产性使用, 扩大生产
规模, 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对个人而言,
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积极参与到各种
投资活动中, 抑制闲暇消费, 有利于劳动供给的
增加。因此, 减税政策是增加社会储蓄、投资、
劳动以及就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比增加政府支出
更有效应。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减税
在财政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提升减税政策的重要
性, 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22 减税政策应该供求并重, 并适时作出调整
美国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减税实践表明,
减税具有 ∃ 需求% 与 ∃ 供给% 双重效应, 单一地
使用需求或者供给手段都行不通。供求 ∃ 天枰%
的失衡, 必然限制减税政策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
需求决定供给, 而供给又反过来对需求起到引导
作用。如果只重视总需求, 实施片面的需求管理
政策, 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调, 出现经济 ∃ 滞
涨%; 如果只重视总供给, 则容易引发经济衰退或
下降。因此, 减税政策的设计者应该以美为鉴,
努力寻求各种财政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避免出现
供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并在供求失衡之时进
行适当的微调, 做到供需并重。
23 对减税风险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谨慎选择减
税策略
从美国减税的历史实践上看, 减税对经济发
展能起促进作用。但减税风险是减税政策制定和
实施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
(1)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就短期来看,
减税直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进而会造成政府可
利用支出的减少, 并可能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和
∃ 债台高筑% 现象; ( 2) 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减
税的出发点是税收政策延伸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
积极效应, 实际上是向公众让渡部分利益, 引发
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如果减税措施
使用不当, 将造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 ( 3)
影响税制的严肃性和固定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是
对税收政策的局部调整或否定, 因此必然对既定
税制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如果不同时期和不同目
标的减税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就更会加剧税
制的复杂化; ( 4) 减税政策本身具有时滞性。减
税的政策效果不如增加财政支出那样明显和直接,
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它对经济的激励效果往往
在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完全凸显出来, 尤其是在
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购买力方面。
减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它给减税政策的运
用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借鉴美国减税
的经验的基础上, 必须对减税风险给予充分的重
视。如果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充足, 则可考虑实施
! 153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全面的大规模减税, 否则应采取相对谨慎的减税
策略, 力争把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24 减税应与发展民生相结合, 努力寻求社会公平
从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去考察减税政策的动
机及效果并不难, 难的是减税如何真正的实现社
会公平。从实际情况看, 美国的减税法案受到抨
击和质疑最多的也正是关于减税的公平性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 美国减税拉大了贫富差距, 不符
合低收入者福利的增加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它
更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财富的积累, 使得纵向公
平难以实现。因此, 在设计减税政策时要有意识
的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倾斜, 着重减轻低收
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并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对民众基本公共物品的供应, 并且通过各种
∃ 民生% 支出, 加大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出和补助
的力度, 做到公平和效率兼顾, 使减税政策最大
限度的发挥作用。
25 减税要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共同发挥作用
相对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如
今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 可谓时过境迁。但美国减税政策的
历史经验表明, 美国政府在实施减税政策的同时,
还配合着财政、货币、汇率、价格杠杆等措施,
使他们共同发挥作用。比如,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
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用发行货币的手段
来配合减税政策; 当减税造成收不抵支时, 可以
利用发行国债的手段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为了平
衡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减少, 可以采用有增有
减的税收政策, 在某些不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部
门适当的增税等。总之, 为了应对刚性的财政支
出, 使减税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避免单兵冒进,
有关减税的安排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参 考 文 献
1. 何盛明: 财经大辞典 ( 下卷) [M] . 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 1990: 1836
2. Anthony S. Campagna: US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1917~ 1985, New York: Praeger, 1987
3. 章嘉琳. 变化中的美国经济 [M] . 学林出版社,
375
4. 丁冰, 张连城.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M] . 中国经
济出版社, 2002: 97
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US. Tax Rection Policy
Ye Jun Tian Shuhui
( Jilin Universi 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30s, large- scale tax rection polic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ve times in the US. history. In another
word, the US. hi story of tax red uction has bitter experience parallels with glory and both t wists and magnificence. The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tax rection, and thus further analyzes i ts enlightenment and the us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ax rection policy; tax burden; development; enligh tenment; The United States
! 154 !
第12 期(总第206期)
2010 年 12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12 ( General, No 206)
Dec 2010
『玖』 后现代主义的文章(散文 最好)。
推荐现代三毛李娟的作品《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文笔清新自然。。
『拾』 哪本书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繁荣,也正在于它努力探索人在后现代文明的话语环境中该如何更好地生存的问题,在于它真诚而勇敢地面对人类精神中丰富、复杂而又隐秘的一面。可以说。《洛丽塔》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