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英国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英国

发布时间: 2021-08-01 07:16:09

❶ 20世纪西方文学现代主义

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爱尔兰诗人兼剧作家W.叶芝(1865—1939),他被誉为“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由于叶芝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很大,他的诗作语言洗炼、象征含义丰富且富有哲理性,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代表诗作有《钟楼》、《盘旋的楼梯》及《驶向拜占廷》等。福柯:《词与物》福柯:《性经验史》
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
韦勒克:《文学理论》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尼采:《悲剧的诞生》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萨义德:《东方学》
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福柯:《疯癫与文明》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葛兰西:《狱中札记》
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桑塔格:《反对阐释》
艾柯:《符号学理论》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2卷)
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
卢卡契:《历史与阶级意识》
胡塞尔:《逻辑研究》(两卷3册)
皮亚杰:《结构主义》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尼采:《权力意志》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
荣格:《人类及其象征》
卡西尔:《人论》
尧斯:《审美经验论》
西美尔:《货币哲学》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布卢姆:《影响的焦虑》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德里达:《论文字学》
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
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福柯:《知识考古学》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福山:《历史的终结》
鲁宾孙:《新史学》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
或许有你要的

❷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前卫色彩。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在以危机和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创造了条件,采用写实手法的小说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30年代的英国小说在主题上从内倾变为外向,表现社会对个人命运的主导影响,在形式上则从前卫转向保守,采用传统叙述手法。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出现了几种走向:一是关注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创作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二是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创作社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绘英国社会婚姻、家庭、学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恶与堕落。三是消遣性文学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等侦探小说里精心编织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读者逃避严峻的社会现实提供一个想象世界。
30年代还涌现出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于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机,记录个人灵魂在善恶之间的煎熬,并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反映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30年代末问世的《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诗人兼小说家,他的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同时又保持了历史性。

❸ 西方现代派有哪些小说

17世纪的最后10多年,是法国文学古典主义的衰落时期,也是路易十四王朝盛极而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比较突出的文学作品有: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表面上是道德说教,实质上是社会批评;费讷隆的小说《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用希腊神话为题材,批评路易十四的朝政。这种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倾向,预示着18世纪启蒙运动即将来临。以童话作家贝洛为首的反对古典主义厚古薄今的言论,引起当时几个古典主义名作家的激烈反击,形成文学史上有名的“古今之争”,表明当时年轻一代作家的进步倾向,和古典主义保守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光明世纪 法国文学史称18世纪为“光明世纪”,意思就是启蒙运动的世纪。“启蒙运动”一词见于某些欧洲语言,然而不见于法语。法国的文献典籍中一贯用“光明世纪”,而不用“启蒙运动”。法语中“光明”一词亦可训为“智慧”、“知识”,而此处所谓“光明”是指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曙光。法国的“光明世纪”与英国的“启蒙运动”,涵义是相同的。启蒙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前哨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可是这场斗争的思想准备早在18世纪初期已经开始。1721年出现的《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它的作者孟德斯鸠的启蒙运动思想更系统、更集中地表达在他的专著《论法的精神》(严复译为《法意》)中。
启蒙运动是思想运动。启蒙运动的文学家多数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作品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人的小说都是“哲理小说”,不但以思想的深度见称,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别具一格。卢梭的《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小说,也是广义的哲理小说。
18世纪虽然也有克雷比雍等作家摹仿17世纪的悲剧,然而那些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假古典主义”,缺乏独创性。伏尔泰本人也写过一些传统形式的悲剧,在他全部作品中不占重要地位。 代表18世纪法国文学的,是那些直接反映启蒙思潮的作品,例如《波斯人信札》和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182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96),伏尔泰的《哲理小说集》(1748~1759),以及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为主要题材并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某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例如勒萨日的小说《跛足魔鬼》(1707)、《吉尔•布拉斯》(1715~1735)和剧本《杜卡莱先生》(1709)。狄德罗的剧本《私生子》(1757)也属于这一类。18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博马舍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受读者欢迎的还有普雷沃神甫的小说《曼侬•莱斯戈》。这部描写爱情的小说,也是法国18世纪的一部名著。
启蒙运动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在于揭露和讽刺世俗人情,针砭时弊。他们的文笔简练明晰,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卢梭的艺术特点在着重抒写个人情感。他的代表作《新爱洛绮丝》(1761)和《忏悔录》,都是一代名著,这些作品被认为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兆。
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网络全书派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18世纪法国的网络全书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网络全书派宣传唯物主义和重观察、重实验的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神权等一切权威与偶像;提倡自由思想与民主精神;重视发展工业生产。文学家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曾经为网络全书撰写条目。
十九世纪 由于1789年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大增加。文学已经不只是朝廷权贵、豪门巨富少数人玩赏的奢侈品,而成为愈来愈广泛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于是作家日益众多,作品也日益丰富。在法国,文学的社会化、普及化,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开始形成的。
1801年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问世,震动了法国文学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小说以异域风光作为背景,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异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早在18世纪末,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发表小说《保尔和薇吉妮》(1787),也是以海外风光为背景,描写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曾经引起文学界和读者的热烈欢迎。从圣皮埃尔到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已从孕育达到成熟的阶段。
1802年,夏多布里昂发表中篇小说《勒内》以多愁善感的抒情格调,塑造了所谓“浪漫主义的忧郁”的典型人物形象。大致与此同时,斯塔尔夫人也接连发表她的文学论述《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1800)、《论德国》(1810)和小说《黛尔菲娜》(1802)、《高丽娜》(1807)等。《论德国》着重介绍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上述两作家都是浪漫主义的倡导者。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富于抒情诗的节奏,对浪漫主义诗歌有很大的影响。
早期浪漫主义是指1830年以前的浪漫主义文学,当时最吸引读者的是抒情诗。拉马丁在1820年发表的《沉思集》,也曾经风靡一时。1823年这位诗人发表《新沉思集》,1830年发表《诗与宗教的和谐集》,都是风靡一时的作品。此外,还有雨果早年的诗集《颂诗与长歌》(1826)、《东方吟》(1829),维尼的《古今诗稿》(1826)、《命运集》(1864)等,也是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件大事。这部剧本并未演出,重要的是它的序言。作者从美学观点论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例如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等等。1830年以后,浪漫主义有新的发展,人们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后期浪漫主义的主导思想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代表作品有雨果的诗集《惩罚集》(1853)、《观照集》(1852)和《凶年集》(1872)以及小说《悲惨世界》(1862),乔治•桑的作品有乌托邦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康素埃洛》(1842~1843),欧仁•苏的小说《巴黎之神秘》(旧译《巴黎的秘密》)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上的种种矛盾。
浪漫主义是19世纪法国文学重要流派,后来产生的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都导源于浪漫主义。但是19世纪法国文学杰出的成就却是现实主义。从时间上说,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和后期浪漫主义几乎是齐头并进的。巴尔扎克总称《人间喜剧》的一系列小说,陆续发表于1830至1848年之间,和后期浪漫主义的许多重要作品同时出现。后期浪漫主义之所以有积极的倾向,原因之一在于它本身开始产生了现实主义因素。 巴尔扎克纪念像 法国洛罗•吉罗东出版社提供
巴尔扎克以外,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还有《红与黑》(1830)的作者斯丹达尔和《包法利夫人》(1857)的作者福楼拜。人们也常常把梅里美列为现实主义作家,虽然他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并不具体结合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
巴尔扎克能透过社会现象,暴露人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也就是金钱的关系。因此《人间喜剧》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
浪漫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主要有雨果的正剧《爱尔那尼》(1830)、《吕伊•布拉斯》(1838),维尼的《夏特东》(1835),缪塞的别具一格的喜剧,以及大仲马的历史剧等。
福楼拜曾经指出,艺术所追求的只应当是美学上的完满的表现,也就是“美”,艺术可以置一切道德上、政治上的考虑于不顾。这种观点导致以追求形式完美为唯一目标的理论,也就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曾经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热烈拥护者的诗人戈蒂耶,1835年发表了小说《模斑小姐》,他在序言中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一套理论。戈蒂耶的诗集《珐琅与玉雕》就是这套理论的实践。从此开始诗歌单纯地追求形式完美的趋向,形成称为“帕尔纳斯”(或译为高蹈派)的诗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古代诗篇》(1852)和《蛮族诗集》(1862) 的作者勒孔特•德•李勒, 《锦幡集》(1893)的作者埃雷迪亚, 以及 《在公主的花园里》(1893)的作者萨曼等,他们都是脱离实际,寄身于象牙之塔的诗人。 与帕尔纳斯派诗歌几乎同时,在小说领域内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潮流。文学史上往往把龚古尔兄弟和阿尔丰斯•都德等都列为自然主义小说家,其实他们的创作并不符合自然主义的理论。最主要的自然主义作家是左拉。他的代表作是总名为《鲁贡玛卡一家人的自然史和社会史》(1871~1893)的20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小酒店》(1877)、《萌芽》(1885)等,中国已有译本。左拉在1866年发表的《小说的定义》中宣称:“科学进入我们这些小说家的领域,现在我们是在分析人们的个人活动和社会活动。”这里所谓“科学”是指生物学、医学和遗传学等。自然主义不但分析作为生物现象和生理现象的个别的人,也要分析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但是他们认为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因素主要是遗传,也就是生物学与生理学的观点。
莫泊桑在法国的文学史上有时被列入现实主义作家行列,有时又被称为自然主义小说家。从他在10年间完成300篇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的实践考察,他的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而不是自然主义。
19世纪法国文学最后一个流派是象征主义诗歌。这种新倾向与帕尔纳斯派有密切关系。象征派的先驱、诗集《恶之华》(1857)的作者波德莱尔,把他的诗集献给帕尔纳斯派诗人戈蒂耶。象征派诗人主要是马拉梅、魏尔兰和兰波。象征派和帕尔纳斯派相同之点在于追求形式的完美,两者的区别在于象征派诗人较多地抒写个人的感觉与情绪,追求音乐的美感;而帕尔纳斯派则相反,强调描写客观现象,追求造型美,诗人自己毫不透露个人情怀。象征派在法国诗歌上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它是现代派诗歌的第一阶段。
19世纪是法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世纪中,法国发生几次重大政治事件,如1830年和1848年的工人起义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种斗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在复辟王朝时期有著名平民歌手贝朗瑞,巴黎公社时期有《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巴黎公社的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诗人克莱芒、小说家瓦莱斯等。
二十世纪 20世纪是帝国主义战争频繁和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时代,这种形势反映在法国文学上,表现为作家辈出,流派纷呈,但是缺少强大的主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等,都曾经风靡一时,而转眼间已成明日黄花。
象征主义
Le Symbolisme

在法国文学史上,象征主义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指象征主义流派,二是指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和它的广
泛深远的影响。
象征主义流派出现于1886年。先是诗人勒内·吉尔
发表了一部《言词研究》,诗人马拉梅为它写了前言。
这部论著试图系统地肯定自从波德莱尔以来在诗歌艺术
上陆续出现的新倾向和新成就。稍后,巴黎有一个原籍
希腊的年轻诗人,笔名让·莫雷亚斯,在《费加罗》报
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主张用“象征主义者”这个称
号来称呼当时的前卫诗人。这篇宣言获得广泛热烈的响
应,文学史上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象征主义流派的产生。
象征主义作为新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早在浪漫
主义盛行的时期已经萌芽。浪漫主义诗人奈瓦尔力求以
新的表达方式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这种努力后来
给象征派诗人以一定的影响。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的《牧
人之家》,拉马丁的《葡萄架下的住室》,都在一定程度
上运用了后来为象征派诗人所喜爱的艺术手法:暗示多
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出现
以前,实际上已经有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恶之华》
的作者波德莱尔在这方面又大大推进了一步。因此,法
国文学史上称波德莱尔为象征主义的先驱。象征主义的
另一先驱是《玛尔佗萝之歌》的作者洛特雷亚蒙。至于
马拉梅、兰波和魏尔兰,他们都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大师,
虽然在他们发表作品的时期,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尚未通
用。莫雷亚斯发表宣言时,马拉梅和魏尔兰的主要作品
都早已问世;兰波搁笔已经11年之久。莫雷亚斯并不是
象征主义的倡导人,他不过是象征派的命名者而已。
反对片面地注重描写造型美的帕尔纳斯派,并开辟
新的艺术道路来代替帕尔纳斯派,这就是象征主义之所
以应运而生的历史条件。和帕尔纳斯派不同,象征主义
重新回到以抒写个人感情为重点的老路上。可是它抒写
个人情怀和浪漫主义的抒情是大异其趣的。它抒写的不
是日常生活中的浮浅的喜怒哀乐,而是不可捉摸的内心
隐秘;或者如马拉梅所说,表现隐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
“唯一的真理”。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象征主义对于诗
的语言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对于日常用的字和词加以特
殊的、出人意外的安排和组合,使之发生新的含义。象
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
它的诗人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
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
使读者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
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的效果,可是诗
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
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散文诗的音乐感并不亚于格律
诗,有时反而胜过格律诗,因此许多象征派诗人的散文
诗都写得有特色。
1886至1891年左右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比较昌盛的
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作品有马拉梅的《诗与散文》
(1893)、拉弗格的遗著《善意之花》(1890)以及昂利·
德·雷尼耶的《插曲》(1888)等。到1891年,象征派
“文学宣言”的作者莫雷亚斯首先宣布脱离象征派,而
提倡一种所谓“罗曼派”的文学,其目的在于恢复希腊
罗马古代文学的传统。接着,许多象征派诗人也纷纷向
自己选择的方向发展,不再遵循共同的象征主义艺术标
准。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从1891年起已经解体。但
是,象征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和艺术风格,影响却非常深
远。20世纪法国的重要诗人瓦莱里、克洛代尔、亚默甚
至圣琼·佩斯等,都被评论家列为后期象征主义者。比
利时的象征主义诗人有著名的维尔哈伦和梅特林克,后
者主要写作象征主义诗剧。
象征主义的影响既不限于法国,也不限于西方世界,
在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坛上,也曾出现戴望舒、李
金发等受过相当浓厚的象征主义诗歌气息熏陶的诗人。
参考书目
Marcel Raymond,De Baudelaire au Surr□alisme,
Paris,1933.
Guy Michaud,Le Messa□e Po□tique Symbolisme,
Paris, 1947.
超现实主义
Le Surr□alisme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
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
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
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
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
条件等社会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
“精神革命”。
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
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
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
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
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青年诗人、医生勃勒东,战争期间曾在精神病院服
役,接触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理论,后来又受到与传
统决裂的同时代诗人阿波利奈尔的影响,便设想将对潜
意识的探索运用到诗歌艺术中去。他在1919年与阿拉贡、
苏波等组成小组,创办《文学》杂志,并与查拉的达达
运动汇合。他们在“尽力表现违反常理的原则”指导下
活动。勃勒东与苏波合作,以“自动写作法”创作了诗
集《磁场》(1920);代斯诺斯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吟诵
了诗句;厄内斯特用粘贴方法组成画幅。他们经常在咖
啡馆交换各自在探索潜意识活动中的经验,进行集体创
作,开展对资本主义文明代表人物巴雷斯的审判等。由
于勃勒东的小组与达达运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目标,终
于导致分裂。1924年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
成立超现实主义小组,发行刊物《超现实主义革命》,与
达达运动者分道扬镳,从此超现实主义运动进入高潮。
超现实主义作家勃勒东(左)、艾吕雅(中)和勒内·夏
《超现实主义宣言》否定了现实主义与传统的小说,
明确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定义。它指出超现实主义敌视
一切道德传统,认为它是平庸、仇恨的根源,而小说之所
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要求合乎逻辑
地反映生活的追求。超现实主义正是要打破这一切,追
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力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的、
书面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理
智的任何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上或道德方面的后果,将
这思维记录下来”。为了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他们
强调潜意识,强调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他们
认为清醒的、理智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活动是已经受到
资本主义文明毒化了的精神,不是纯粹的精神。只有潜
意识、睡眠状态或偶合情况下的思维活动才是还未受到
外界干扰的纯精神。他们提出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
要写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适应这种要求的创作
方法——自动写作法。超现实主义者根据《超现实主义
宣言》的精神生活和创作。他们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
共场所寻找、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创作。1928年勃勒东的小说《娜佳》,集中体现了
超现实主义者这一阶段的活动以及作者对“事物的巧合”
的运用。
随着运动的进展,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精神解放
可以单独进行,还是必须首先消灭资产阶级物质生活条
件?” 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争论, 运动内部开始分裂。
《超现实主义革命》主编皮埃尔·纳维尔主张首先要投
身革命,运动要为革命服务。勃勒东则认为运动本身包
含革命,运动要保持绝对自由,不接受任何外界、包括
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监督。于是运动产生分化,1928年纳
维尔离开了超现实主义运动。1930年勃勒东又发表《超
现实主义第二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
性、不顺从的彻底性和对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
进入新阶段。
30年代国际形势急剧发展,随着法西斯力量的抬头,
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形势迫使超现实主义者在斗争面前
作出抉择,原有的裂痕扩大了。阿拉贡、艾吕雅先后离
开超现实主义参加了法国共产党,佩雷去西班牙参加战
斗,克勒韦尔自杀。运动开创时期的骨干相继离去,几
乎只剩下勃勒东一人还在坚持运动的宗旨。运动处于低
潮,但它并没有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勃勒东在美国
和马塞尔·杜尚一起开展超现实主义的宣传活动。1946
年他回到法国后,继续创办杂志,多次举办国际超现实
主义作品展览,发表广播讲话,进行创作。超现实主义
后期活动虽然没有20年代那样的声势,但影响波及欧洲
其他国家和北美、中美、南美地区,吸引了一批青年作
家和画家,参加超现实主义国际展览的达14国之多。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作为
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

❹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著作有哪些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及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 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 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 ;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权力意志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体“生命冲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上世纪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可能现在很多知识人不太知道他,但在当时,他绝对是最流行最热门的哲学家,不仅因为他的哲学高扬了生命而符合时代需求,也因为他的哲学的通俗易懂和其文笔的轻松灵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和教育、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东西方冷战,贸易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化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哀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❺ 英国文学各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

第一个时期: Old English, Middle English and Chaucer,古英国,中世纪和乔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为主,需要关注的是乔叟和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第二个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戏剧为主,需要关注的是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喜剧以及历史剧。
第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散文诗为主,雪莱,济慈和威廉布雷克等人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包括夜莺颂等。
第四个时期:维多利亚时期,这个时期是散文诗渐渐退出,小说逐渐兴起的时期,该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有罗伯特布朗宁,阿尔弗莱德等。但更为著名的是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的小说,代表作有《雾都孤儿》和《呼啸山庄》等
第五个时期:现代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各个流派粉墨登场,有现实主义的,有荒诞派的,还有意识流。爱尔兰的文学家叶芝,乔伊斯都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的代表之作。同属意识流的还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代表作《到灯塔去》。
第六个时期:当代:主要指20世纪80年代之后到现在的这个时期,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很难入到评论家的法眼,主要特征是内容多为快餐文化,不能称为经典。但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发展非常迅速,有很多电影剧本都堪称佳作,不难看出,文学史的车轮经过诗歌——戏剧——小说的变迁后,下一站很有可能是电影。

摘自http://..com/question/100733914.html

❻ 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很多,其中由法国传遍欧美的是( )文学以英国为中心的是( )小说

第一空: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是30年代末期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最早产生于法国,随后在欧美各国广泛流行。
第二空:意识流。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
第三空:魔幻现实主义。拉美的文学主潮。

❼ 20世纪英国文学有哪些作品

20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的第一个成就是戏剧创作上的突破。首先是爱尔兰人萧来到伦敦,用泼辣的剧评为易卜生所代表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打开局面,接著又在自己的创作里巧妙地把它同阿里斯托芬以来的欧洲古典喜剧传统结合起来,写出了51个剧本,其中有《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人与超人》(1903)、《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巴巴拉少校》(1905)、《皮格马利翁》(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等名作,它们或是辩论社会问题,或是发表新颖思想,但都给观众以高尚的艺术享受。萧的出现使过去一百年英国戏剧不振的局面根本改观。
新戏剧的另外一支强大力量也来自爱尔兰。随著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个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都柏林的阿贝戏院,在格雷戈里夫人和诗人叶芝的主持之下,演出了他们自己的和新起的爱尔兰作者包括辛格和奥凯西的剧本。辛格的《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和奥凯西的《朱诺和孔雀》(1924)都是杰作,他们不但成功地写了爱尔兰题材,而且在戏剧语言上有重大的创新。叶芝写了《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一剧,鼓舞了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后来他又在戏剧艺术方面多所试验,但在诗歌方面他的成就更为突出,早期诗作以优美著称,后来则写得精粹深刻,吸收而又超越现代主义,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诗人之一。
在英格兰本土,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学有重大影响。特别是1914至1918年的战争,英国虽胜而遭受重大损失,一整代有才华的青年死于战壕。战争文学几乎全是创伤文学。炮火初停,仍然疮痍满目,在精神的废墟上出现了现代派文艺,其诗歌上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它用新奇的形像、多变的韵律和通过大量引文对比古今各国文化的手法来写西方文明的危机感,造成了一时影响。现代派还发表文学理论,为他们作品的晦涩与险僻辩护,又对过去的作家重作评价,如艾略特就抑革命诗人弥尔顿与雪莱,而扬17世纪的玄学派诗人。在小说方面,战前已有詹姆斯、康拉德等人将小说艺术推向对心理与动机的细致分析,战后又有属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维‧吴尔夫,既撰文抨击威尔斯、高尔斯华绥、本涅特等人的旧现实主义小说为不真实,又创作《到灯塔去》(1927)等小说来展示“意识流”的新技巧。运用“意识流”技巧而成就更大的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细致、深入地写现代都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庸俗和猥琐,在结构和语言上都作了大胆创新,成为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另一个重要的现代小说作家劳伦斯揭露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畸形生活,并用火样的热情和明亮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一种身心和谐、情感与智慧融合的圆满生活的追求。《虹》(1915)和《恋爱中的女人》(1921)是他的名作。
在这些创新活动的同时,传统的文学形式与写法仍然有众多的实践者。就诗而论,哈代在20世纪初放弃小说创作而重新拾起诗笔,不但写出了真挚深刻的抒情诗,而且完成了一部规模巨大的史诗剧《列王》(1903,1906,1908) 。他不追随任何流派而自成一家,但由于他深深植根于英国农村人民的纯朴生活,对历史和人生也长久思索过其意义,又有相应的貌似古拙实则敏感而又强烈的语言,因此诗作质朴而深沉,秀美而有力,近年来其诗名几乎超过他在小说方面的声誉。
在小说方面,继续现实主义传统的更大有人在。老一辈作家中,威尔斯不止善写科学幻想小说,而且长于描绘伦敦小市民的职业生涯,高尔斯华绥用上层人士的语言写资产者福赛特的家史,本涅特和毛姆用法国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写人们的情感生活,都拥有广大的读者。对知识分子更有吸引力的是著重写人与人之间的交情的福斯特,他的名作《印度之行》(1924)表达了东西文化在精神上的隔膜。赫胥黎则利用他对于科学和文艺的广博知识,写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里的困惑。20年代之末出现了普里斯特利的《好伙伴》(1929),写一个民间剧团在各处演出时的遭遇,发扬了狄更斯的喜剧式的现实主义传统。
1926年的英国大罢工,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30年代的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紧张搏斗,使得全英国的作家比平常更加关心政治。奥登、斯彭德、刘易斯、麦克尼斯等青年诗人在技巧上受现代主义影响,在内容上却反对资本主义。小说家衣修午德也在这个时期初露头角,他的《再见吧,柏林》(1939)等反法西斯小说表现了他的才华,而后来的作品则有负读者的期望。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方面也出现了考德威尔的优秀著作,如《幻觉与现实:诗的源泉研究》(1937)。英格兰以外的地区,进步文学也在活跃。苏格兰诗人麦克迪尔米德在掀起“苏格兰文艺复兴运动”后,又写了歌颂大罢工的《受难的玫瑰之歌》(1926)和献给列宁的颂歌;他的战友格拉西克‧吉本则用诗一样的散文写了充满愤怒和希望的三部曲《苏格兰人之书》 (1932~1934) 。威尔士地区有矿工作家刘易斯‧琼斯写自己和伙伴们的战斗经历,甚至后来被目为颓废诗人的迪兰‧托马斯在其初期的作品里也颇有反资本主义的激情。爱尔兰这时已经独立,但是移居英格兰的奥凯西并未停止战斗,他写出了《星儿变红了》(1940)和《给我红玫瑰》(1943)等直接表现工人反对法西斯的武装斗争的卓越剧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和以后,英国文坛仍然名作不断。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1944)写下了一个诗人在战时最黑暗的年代里对于生、死、历史的沉思,这里已无多少现代派的手法,诗句变得素净而深挚。也曾以新颖手法惊世的女诗人伊迪丝‧西特韦尔在后期作品里表达了她对于人类面临原子弹威胁的深重不安。天主教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描写人的罪恶的存在,继深刻的《问题的核心》(1948)等书之后,又写了一系列他自己称为“消遣品”的惊险小说。另一个天主教小说家伊夫林‧沃原来长于讽刺,在大战后期则写了怀念风流往日的长篇小说《旧地重游》(1945)。乔治‧奥威尔用寓言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的戒惧。安格斯‧威尔逊用狄更斯的笔法写伦敦知识分子的生活。威廉‧戈尔丁在《蝇王》(1955)一书里写下了暴露人性丑恶的新寓言。两个小说家开始了卷帙浩繁的连组小说的写作,即安东尼‧坡威尔和查‧珀‧斯诺;前者借用乐曲的结构写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充满了对美好往日的怀念;后者则用科学家的客观眼光,解剖了现代英国上层人士之间的权力争夺。
战后一代的青年作家则另有一番心情。他们大多是在工党当政后的福利国家里成长起来的,靠公家津贴才上了大学,然而在阶级依然分明的英国,他们又感到处处碰壁,因而出现“愤怒的青年”的文学。韦恩的《每况愈下》(1954)、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1954)和布莱恩的《向上爬》(1957)等小说开其端,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1956)扩大其影响,拉金、休斯等人的诗又加深人们对于战后时期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平凡、粗糙感。等到西利托写《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他笔下的伯明翰自行车厂青年工人的情绪就不止是愤怒或力图向上爬,而具有一种无所顾忌的爆炸性;他的中篇小说《长跑运动员的孤独》(1959)通过一个体育比赛的场面,巧妙地写出了穷苦人家出身的青少年对统治阶级的反抗。还有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带发条的橘子》(1962),用掺有俄文字的怪诞英文,写一群青年流氓的奸淫破坏以及官方的对策,手法离奇;伯吉斯的其他作品则是用传统的技巧写成,其特点在善于讽刺,文笔洒脱。
这一时期,继续出现有才华的女作家,多丽斯‧莱辛创作了一系列以南非白人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继之以表达当代知识妇女的幻灭心情的《金色笔记》(1962),都写得新鲜而有力。艾丽斯‧默多克以存在主义者的眼光看人生,才思敏捷,继初期成功作品如《在网下》(1954)、《逃避巫士》(1956)、《一个砍掉的头》(1961)等之后,陆续有新的小说发表。比她年轻的玛格丽特‧德赖布尔在《金色的耶路撒冷》(1967)等小说里专写受大学教育或在大学教书的青年妇女所面临的恋爱、婚姻、职业等问题,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妇女的神态风貌。
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也标志著本世纪英国戏剧的第二次高潮的开始。在此之前已有多人进行戏剧创新的试验,如艾略特、弗雷之于诗剧,麦克尼斯、迪兰‧托马斯之于广播剧。从50年代后期起,更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涌现,除奥斯本外,还有威斯克、惠廷、邦德、斯托珀特,爱尔兰人比汉,青年女剧作家雪拉‧德莱尼,都以他们或新鲜或有力的剧本在舞台上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爱尔兰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英文版,1954)也在伦敦上演成功。此后,英国也出现了自己的“荒诞派戏剧”,其代表作家是品特。他在《生日晚会》(1958)、《归家》(1965)等剧内用最少的对话、光秃秃的场景写畸零人在现代社会里的凄凉生活。同时,英国的演员继续以其精湛的演技闻名世界,还出现了富后创造性的导演如比特‧布鲁克。他们上演新剧,但也不时重演从16世纪以来的优秀老剧。从莎士比亚到萧,在英国戏剧和整个英国文学里都有一个连续的传统,而其特色则是各个时期都有优秀作家在努力创新;正是创新丰富又推进了这个传统。

❽ 如何评价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主要国家相继进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时,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净尽,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缓和了矛盾。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带来了悲观主义和精神恐慌,德、意、日的法西斯势力趁机兴起。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世界局势给人类带来了两场浩劫,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组合和分化构成这一世纪世界格局的多变;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是第三世界的崛起。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不能不打上时代的深刻烙印。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以及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总体上可分为革命文学、大地小说和印第安小说。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文学的思想特点是:第一,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垄断资本的种种罪恶;在描写生活上具有传统现实主义的广阔性、真实性和深刻的批判性;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是他们认识和批判现实的基本武器。第二,不少现实主义作家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们或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对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从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有的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描绘社会变化。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的迅速增长,促使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发展为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第四,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爱国主义的强音响彻云霄。
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是:第一,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小说的容量更大。第二,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自、梦幻描写、时序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第三,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对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再仅关注情节的曲折,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由于上述艺术手法的变化,使得有的作品难以确定属何种类型,有些只能说介于两者之间,有的干脆就是现代派作品。与此相应,有的作家很难界定他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有的现实主义作家则出现了演变,转为现代主义作家。
二、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英国小说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萧伯纳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而劳伦斯在小说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萧伯纳(1856—1950)的《巴巴拉少校》(1905)通过财产问题,抨击金钱势力。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在20世纪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906—1928),通过描写福尔赛家族的兴衰史,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英国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他在另一部三部曲《现代喜剧》(1928)中继续叙述了这一家族的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真实的心理分析与细节描写,创造了栩栩如生的福尔赛家族群像,表现出艺术描写的卓越成就。毛姆(1874—1965)的长篇《人生的枷锁》(1915)是一部自传性作品,它通过对主人公菲力普·卡莱从童年起长达30年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以巨大的感染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生活。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作家有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的是抗法时期的越南。格林善于描写重大的国际政治题材,长于讲故事,巧用悬念手法。金斯莱·艾米斯(1922—1995)是所谓“愤怒的青年”的代表。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他们是出身于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愤怒的青年”是对20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推行福利国家政策,政治改革成为泡影的反响。这一文学运动的著名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1953)、约翰·奥斯本(1929—1994)的《愤怒的回顾》(1954)和约翰·布莱思(1939一)的《向上爬》(1957)。20世纪英国小说较著名的作品还有约翰·福尔斯(1926—2005)的《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多丽丝‘莱辛(1919一)的《金色笔记》(1962)以多重奏的复合结构描写“自由女性”的精神困境。奈保尔(1932一)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1961)描写印度移民的生活。此外,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一1976)著有《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和《尼罗河惨案》(1937)。罗琳(1965一)的《哈利·波特》带有哥特小说和魔幻小说因素,发行量惊人。
法国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化,小说创作十分繁荣,构成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它对社会的剖析从家庭着手,以家庭变迁去反映社会变化,同时又将目光投向国际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的创作在20世纪达到了成熟。短篇《克兰克比尔》(1901),长篇《企鹅岛》(1908)、《诸神渴了》(1912)等,或用寓言形式针砭时弊,或总结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以诙谐笔调描写重大题材,在古朴纯厚之中显示了讽刺的才能。罗曼·罗兰在20世纪上半叶起过重要影响。马丁·杜伽尔(1881—1957)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两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变迁,描写了世纪初的法国现实和反战思想。安德烈‘纪德(1869—1951)擅长心理分析,他的作品多带有自传性质。《背德者》(1902)的主人公追求人生的乐趣和“绝对自由”。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则相映成趣,写的是一个受宗教影响,弃绝爱情人的悲剧。《伪币制造者》(1926)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不安与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怀疑。作者采用了小说中套小说的别致写法,被认为是一部反小说,叙述没有轴心,是多视角的。莫里亚克(1885—1970)的《苔蕾丝·德盖鲁》(1927)和《蝮蛇结》(1932)反映资产阶级在道德上的堕落和冷酷的家庭关系。塞利纳(1894—1961)的《茫茫黑夜漫游》(1932)抨击战争的荒谬,揭露非洲殖民地对黑人的盘剥和美国幸福生活的神话。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描写飞行员的生活和牺牲精神,《小王子》(1943)嘲笑成人的肤浅、虚荣和愚蠢,是一篇有世界影响的童话。马尔罗(1901—1976)的《人的状况》(1933)描绘了1927年的上海工人起义和国民党“四一二”大屠杀。季奥诺(1895—1970)的乡土小说歌颂自然,否定现代文明。同时他也写作新型历史小说,如《屋顶上的轻骑兵》(1951)。柯莱特(1873—1954)刻画了农村姑娘在大城市的命运和农村妇女形象,作品有《西朵》(1930)、《姬姬》(1944)。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擅长历史小说,《阿德里安回忆录》(1951)、《苦炼》(1968)、《北方档案》(1977)等显示了她对古代历史深邃的理解力和独特的叙述角度,文笔优美洗练。女作家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当代作家中,勒克莱齐奥(1940一)善写半寓言性质的小说,《诉讼笔录》(1963)描写城市中人与人的险恶关系。《蒙多和其他故事》(1978)和《沙漠》(1980)描绘了浩瀚、广袤的自然界,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德语小说在19世纪还处于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得到重大发展。它继承了德国文学重视哲理的特点,并加强了批判精神,反法西斯的主题成为最强音。布莱希特则是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的《臣仆》(1911—1914)塑造了赫斯林这个怯懦残忍、欺软怕硬的角色,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君主制的崇拜者、沙文主义分子的典型特征,揭露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描绘了德国法西斯的狰狞面目。托马斯.曼(1875—1955)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写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以创作中短篇小说为主,擅长心理描写。《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1940)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了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国际象棋的故事》(1942)抨击了法西斯对人的迫害。埃里希·马利亚·雷马克(1896—1970)擅长战争题材,《西线无战事》(1929)、《凯旋门》(1946)抨击两次世界大战的罪恶,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描写淋漓尽致。亨利希·伯尔(1917—1985)的《莱尼和他们》(1971)多方面分析了德国社会现状。瑞士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21—1990)的戏剧《老妇还乡》抨击金钱万能,《物理学家》(1961)描写科学家无力抗拒自己的发明为战争服务。他的小说以犯罪小说形式反映了冷酷无情、道德堕落的社会风尚。
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有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下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德莱塞(1871—1945)和海明威是其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5)是“揭发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的《巴比特》(1922)描写了乡村和小市镇闭塞而保守的生活,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商人形象,巴比特成为庸俗市侩者的代名词。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愤怒的葡萄》(1939)描写农业工人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故事,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司各特·菲兹杰拉德(1896—1940)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青一代对美国所抱幻想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以同情态度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理查德·赖特(1908—1960)的《土生子》(1939)描写黑人的犯罪心理,指出这是社会造成的。20世纪下半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2010)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反映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和丑恶。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大量使用口语和俚语。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的作品大多描写犹太人的生活,寓意深刻,有神秘色彩。《卢布林的魔法师》(1960)写一个浪子改邪归正变成了圣贤。索尔‘贝娄(1915—2005)也是犹太人作家,他倾向于探索当代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将意识流手法和传统手法结合起来,重要作品有《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洪堡的礼物》(1976)。托妮·莫瑞森(1931一)的《所罗门之歌》(1977)反映了美国黑人青年在西方精神文明的桎梏下受奴役的状况,具有浓郁的黑人民族文学色彩。《最蓝的眼睛》(1970)和《宠儿》(1987)也都以黑人命运为题材。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的“兔子四部曲”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一)的作品大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物质生活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状况以及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1969)反映20世纪30—60年代美国下层人民的命运,提出了美国城市生活中的严重问题,采用剪辑式的结构和跳跃行进的方式,并借鉴了意识流,有“心理现实主义”之称。移民作家中,纳博科夫(1899—1977)的《洛丽塔》(1955)叙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感情故事,引起了很大争议。华裔作家涌现了像汤亭亭(1940一)、赵健秀(1940一)等新秀。戏剧家中,以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的《欲望号街车》(1947)和阿瑟·米勒(1915—2005)的《推销员之死》(1949)最为有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是通俗文学的代表。此外·,丹·布朗(1964一)的《达·芬奇密码》(2003)是一部畅销的高科技惊险小说。
在东欧、南欧和北欧,也出现了众多的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上半叶的东欧各国为民族独立而斗争,东欧文学也以此为内容,揭露黑暗现实,描写民族苦难;二次大战以后则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南欧和北欧的文学以描写古老家族的史诗性作品和反法西斯题材作品最为成功。捷克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政治讽刺小说《好兵帅克》(1920)抨击了奥匈帝国的穷兵黩武,主人公帅克是捷克人民不屈灵魂的写照。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描写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和人生选择。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的《大地硕果》(1917),西格里德·温塞特(1882—1949)的《克丽丝汀》(1920—1922)都是史诗性的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反映民族的生活和斗争历程。意大利的现实主义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1871—1936)的《风中芦苇》(1913)描写古老家族的解体。同是现实主义的皮兰德娄(1867—1936)善写怪诞剧,有《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1921)等。姜尼·罗大里(1920—1980)的《洋葱头历险记》(1951)是风靡全球的儿童作品。依泰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是部寓言小说,从现实主义向后期现代主义过渡。《寒冬夜行人》(1979)是一部实验性的作品。
20世纪的苏联文学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崭新气象。在20世纪上半叶,高尔基和肖洛霍夫写出了他们的代表作。布宁(1870—1953)的《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展示了百万富翁的精神空虚。《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描绘了俄国的自然风光和莫斯科的雄姿,对旧俄国表现出留恋之情。库普林(1870—1938)的《决斗》(1905)描写沙俄军队的生活,这也是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后,涌现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谢拉皮翁兄弟”、“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等文学团体。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的《铁流》(1924)描写雇农出身的机枪手郭如鹤带领一支似军非军的杂乱队伍,突破敌人重围,找到红军主力。富尔曼诺夫(1891—1926)的《恰巴耶夫》(1923)是传记小说,描写主人公由沙俄时代游击习气严重的自发反抗者成长为红军将领,最后牺牲的光辉一生。法捷耶夫(1901—1956)的《毁灭》(1927)再现了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地区,由莱奋生率领的19名红军战士与日本干涉军和白军进行浴血战斗,杀出重围。这三部小说描写了国内战争时期的斗争史实。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由未来派走向现实主义,长诗《列宁》(1924)、《好!》(1927)气势磅礴,富有激情,成功地刻画了列宁的形象。讽刺诗《开会迷》(1922)等嘲讽十分犀利。他采用楼梯式诗句,节奏铿锵有力。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的主人公保尔具有顽强意志,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和无产阶级事业奋斗到底:“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为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这是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阿列克塞.托尔斯泰(1883—1945)的三部曲《苦难的历程》(1921—1943)通过四个知识分子戏剧性的命运起伏,描写他们痛苦的精神探索和转变,认为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同人民相结合。布尔加科夫(1891—1940)的才能当时并未受到赏识,《大师和玛格丽特》(1929—1940)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显示了寄真实于魔幻,寓庄严于谐谑的深刻和机智。卫国战争后不少作品问世。诗人特瓦尔朵夫斯基(1910—1971)的《华西里·焦尔金》(1941—1945)塑造了一个勇敢、质朴、幽默的战士形象,他充满乐观主义,任何艰难困苦和生命危险都无法阻挡他奋勇前进。柯涅楚克(1905—1972)的剧本《前线》、西蒙诺夫(1915—1979)的《日日夜夜》(1944‘)、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1945)、波列伏依(1908—1981)的《真正的人}(1946),都塑造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列昂诺夫(1899—1994)的《俄罗斯森林~(1953)敢于揭露科学界的斗争,揭露了耍两面派、搞政治陷害、不学无术的学术骗子。50年代随着斯大林去世,出现“解冻”思潮,一直发展到80年代。奥维奇金(1904—1968)的《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爱伦堡(1891—1967)的《解冻》(1954—1956),以及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索尔仁尼琴等,一波又一波掀起解冻高潮。随后是“战壕真实”、“全景小说”推出,重要的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围困》(1968—1975)等。六七十年代,大量道德题材作品涌现,如特里丰诺夫的《滨河街公寓》(1976)、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1976)。此外,艾特玛托夫(1928—2008)早年著有《查密莉雅》(1958)、《断头台》(1986),多重主题交织,表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历史的关系等重大主题,写实与寓意相结合。他的作品还有《白轮船》(1970)、《一日长于百年》(1980)。他将吉尔吉斯民族传统、俄罗斯文学传统和西方文学技巧熔于一炉。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也画上了句号。 ,
在拉丁美洲,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文学发展的曙光,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这个潮流与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步进行,表现革命进程的文学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和生活传统之中。墨西哥作家马里亚诺‘阿苏埃拉(1873—1952)的《底层的人们》(1915)描写受压迫的农民为土地和自由而斗争,再现了墨西哥的民主革命。委内瑞拉作家罗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的《堂娜芭芭拉》(1929)描写大牧场主堂娜芭芭拉的奋斗与失败,表现了文明与野蛮之争的主题,是所谓大地小说的经典作品。哥伦比亚作家里韦拉(1889—1928)的《漩涡》(1923)描写橡胶工人的苦难。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善写短篇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1942)创造了新的叙述形式。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1936一)的《城市与狗》(1963)写弱肉强食,《酒吧长谈》(1969)揭露军事独裁。巴西作家亚马多(1912—2001)的《无边的土地》三部曲(1943—1946)描写可可园主的兴起和混血种工人的非人生活。聂鲁达(1904—1973)是智利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伐木者醒来吧》(1948)等显示了他进步的思想和奔放的激情。总之,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的拉丁美洲,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相继而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形成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❾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著作有哪些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劳伦斯《虹》
2、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海明威《老人与海》
4、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0世纪苏俄文学著名代表
5、高尔基自传体长篇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热点内容
都市冷酷修真小说 发布:2025-09-30 12:37:34 浏览:558
推荐一本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 发布:2025-09-30 12:19:30 浏览:788
都市剑尊凌霄小说免费阅读全文 发布:2025-09-30 12:14:27 浏览:702
邪王追妃小说免费全文阅读全文 发布:2025-09-30 11:52:33 浏览:766
言情小说top1 发布:2025-09-30 11:30:49 浏览:537
深山名医免费全本小说阅读 发布:2025-09-30 11:08:35 浏览:458
中国科幻小说对中学生的影响 发布:2025-09-30 10:39:39 浏览:554
邪神穿越现代都市的小说 发布:2025-09-30 10:03:55 浏览:2
都市校园另类小说综合 发布:2025-09-30 10:03:17 浏览:370
求男主很糙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9-30 09:55:20 浏览: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