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写的校园小说
1. 校园灵异小说,一定要是校园
山村鬼事
艺校女生、女生寝室、变态灵异学院、
灵异学院、柒月灵异事件薄、艺校有鬼
异闻录异闻录:(《每夜一个骇故事
一
》、《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二
》、《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三
》
、《每夜一个离奇故事
四
》)冤鬼路:是
四部曲(第一部《冤鬼路》、第二部《樱花厉魂》、第三部《灵堂课室》、第四部《魂祭》)
2. 我们为什么会佩服温州人
看完《温州一家人》这本小说,感触颇深,对温州人更加由衷的佩服,也许他们骨子里就流淌着经商的血液。就如同书封面上写的:宁肯睡地板,也要做老板。他们经历过绝境,但是不绝望。故事以一家四口的创业为主线,一个勤劳的父亲、一个持家的母亲、一个追求自我的儿子、一个机智勇敢的女儿,一家四口风风火火走南闯北的故事。
关于创业
创业时都是没钱的,有钱就不叫创业了。当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怎么白手起家,从零开始,第一桶金往往是最难的。同时还需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不要轻易的放弃,坚定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关于周万顺-----书中的主人公
为了全家脱贫致富,周万顺不惜卖掉祖屋,断绝后路,将年仅13岁的女儿送出国门。然后带领全家来到温州,从捡破烂开始,努力赚取生活费。不断的寻找商机,可以说他的所到之处,处处皆是商机。卖鞋、制鞋、开采石油,这主要是来源于他善于思考和观察。现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竞争也越发激烈。在上层阶级日益固化的今天,想要分得一杯羹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一定对这个世界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变化的趋势要经常进行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锻炼出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阶层。
1、他不断的去折腾自己。他的创业一路曲折,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凭着坚定精神,不断的前进。
2、厚脸皮。书本里记录了周万顺在温州城卖鞋的时候,对气愤的麦狗说,我是穷怕了,穷到我知道对于吃饱穿暖,我的脸面太不值钱了。穷人是没有面子的,拉的下脸皮,承受得住周围人的异样的眼神和对手的打击。能屈能伸,能装孙子,才能做大爷,因为大爷都是从孙子走过来的。
关于周阿雨
阿雨13岁就被父亲送走了,只身来到意大利。在一个完全的陌生环境里,没有任何亲人。她不断的去结交各种人脉,加上自己的自身的聪明、坚强和努力,终于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并且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实现了小时候“自己当老板”的梦想。她的经历说明了即使是在完全陌生、没有任何依靠的前提下,咬牙坚持,也是能够成功的!
关于周麦狗
周麦狗为了摆脱父亲的控制,背井离乡,以五百元起家,在东北开了三家太阳城眼镜连锁店,手下管理几十号人,并且达到收购国营眼镜店的能力,小有成就,却因为父亲周万顺不小心失火烧得精光,女朋友也离他而去,一夜又回到了解放前。
关于赵银花
赵银花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把她的纽扣事业做大了,她的创业历程相对平坦一些,主要是遇到了“贵人”。前行的路上,有高人指路,就可以避免少走弯路。她的创业经历说明:很多不起眼的小项目也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据说纽扣是利润最高的一种商品。成本只要几分钱,可是你去买一颗扣子,至少几毛钱。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一样可以成为行业专家。周万顺最后取得成功也离不开他老婆不离不弃的支持,要不周万顺的下场很有可能就跟四眼是一样一样的。
关于地方关系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都说农民是纯朴的,那是你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他们这个阶层。尤其是创业,要处理好方方面的关系,县官不如现管,大菩萨你要烧香,小菩萨你也不能得罪。同时要入乡随俗,当你有肉吃的时候,也要给当地人分点汤喝。让企业融入地方,这样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总结:
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朋友的帮助。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当然这里的朋友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狐朋狗友、或者酒肉朋友,也不是我们最好最亲的朋友。和他们在一起最多的就是聊聊天,谈谈心,吃吃饭,唱唱歌,扯扯淡。你有的基本上他也有,你没有的他也没有,很少会在事业上帮你一把,因为你们都差不多,差不多的学历,差不多的收入,可能找到的对象都是差不多的漂亮。就如同是彼此的影子一样,从对方身上可以找到太多类似的东西。能够提你一把的一般都是和你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提你,关键是看人家愿不愿意,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多接触和自己不同阶层的人,但是首先要想想人家为什么要跟你交往。
最后用马乔先生留给周阿雨的最后一句话作为结束:孩子,世界上没有人愿听你的苦难。上帝太忙了,人们太累了。苦难是一杯美酒,夜深人静的时候,就着自己的眼泪喝下去吧!
3.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其实你不懂温州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温州人经济:温州模式的升华
2005年4月8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发展工业的“12345工程”动员大会,上任不久的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亲自作动员报告。
所谓“12345工程”是要用三年时间,力争全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十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以上;拥有销售产值超十亿元大企业、大集团30家以上;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40个以上;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
王建满,2004年11月17日被任命为中共温州市委书记,此前,他担任杭州市委副书记,兼任萧山区委书记,被认为是“萧山模式”的缔造者。有人认为,这是以“萧山模式”来颠覆“温州模式”。
殊不知,原先所谓的“温州模式”,在面对“全球价值链”时,遇到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困难,必须要走出去或引进来。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建满所推动的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与发展工业“12345工程”,有助于温州的民营企业与国外资本的嫁接,与外来资本结合又有助于温州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
以上
4. 温州现代文人
林斤澜(1923---),浙江温州人。建国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北京市文联及作协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63年已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特写集《飞筐》和话剧集《布谷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结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桥风情》及《林斤澜小说选集》。其中《头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以故乡温州的家乡人和事为题材,融现实生活的变动和民间传说的叙说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变化着的温州风俗画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个两三年里就发起来的矮凳桥全国纽扣集散市场,镇上有一条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饭馆的街道和又绿又蓝非绿非蓝的如幔之溪,从憨憨跑供销扯到空心大好佬讲的黑胡须白胡须憨憨造楼的传说,鱼圆店女店主溪鳗与传说中的美丽水妖互相游移……。林斤澜这些温州风味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传说性。这些“并不是作者家乡改革开放的诸人事的实写,而是一种‘当代传说’,它在发生的一刹那已和其他传说一样,成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的又一则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旧梦和将信将疑的新梦纠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场面和时远时近的传说搅和在一起,给作品造成了奇异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却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混沌体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还能感觉到其中闪烁着的现实与历史双重复合的文化审视和思考,可以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某些东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桥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过去与明天、关于认识过去与明天、关于拯救过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澜同汪曾祺—样,是新时期里少有的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就其结构而言,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较浓,颇为练达;而《矮凳桥风情》里,则有意融人了温州土话,似更喧腾。林斤澜的作品也的确有点涩,但耐人咀嚼。
沈迦,男,1969年5月出生于温州市。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新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曾任《温州日报》社记者、编辑,后辞职创办温州市里仁电脑有限公司,现任上海市里仁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第七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2003年温州市“十大数字人物”等称号。2004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主要从事中文信息、网络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父亲沈克成教授一起发明了汉字表音码(又名沈码),在软件界有一定的影响。该编码1993年在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定输入法。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出版(包括主编与合著)下列专著:
《表音码汉字输入法应用手册》 (浙江科技出版社)
《沈码一日通》 (上海科技出版社)
《沈码汉字输入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汉字部件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化人换笔》 (东南大学出版社)
《汉字简化说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功夫中文商务汉语教程》 (东方影音出版公司)
《功夫中文小丛书》 (中国市场出版社)
《温州话》(宁波出版社)
姜立夫是温州最早的“洋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民国时期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据说那时数学所正式研究员仅三位,其他为兼职研究员或工作人员,三位研究员中两位是温州人,即姜立夫本人和苏步青,另一位是华罗庚。南开大学数学系、岭南大学数学系均为姜立夫先生创办。
苏步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中国数学学报》主编,一九五二年调复旦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及名誉校长。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系著名的数学家。
谷超豪,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生院院长。后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姜伯驹,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哲嗣,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科学院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拓朴学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
李锐夫,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后任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主任、副校长兼上海高教局副局长,系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还有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陆善镇;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兴华等。
一地(温州)一校(温州中学)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巨擘,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温州的“数学家之乡”并非虚名。
数学是温州的强项,其他学科也不差。伍献文,巴黎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兼武汉分院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水生生物学家。在葛洲坝工程和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上马前进行论证时,曾有不少人提反对意见,其中一条主要理由是这工程会破坏长江的生态,鱼类的廻游繁殖成了问题。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将会灭绝。伍献文先生作为鱼类专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支持了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建议。
张肇骞,中国科院生物家,植物研究院所所长。张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曾勉,法国蒙不利亚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王国松,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李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研究所所长。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业部常委,著名的地质学家。伍荣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系主任、著名的气象学家。孙义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张淑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声学家。施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生物学家……这个名单继续下去,可以写得很长很长,他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
至于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就更多了,郑振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月报》主编,曾任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文学家。夏鼐,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承焘,一生研究词体,词律和词史,被誉于“一代词宗”。赵超构,《新民晚报》社社长,全国晚报协会会长。还有旅居台湾的马星野,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林尹,台湾“中华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旅居香港的王书林,香港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南怀瑾,著名学者、哲学家,美国维吉州东西方文化学院院长。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戏曲家。苏渊雷,华东师大教授。周予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还有诗人梅冷生、唐湜、莫洛、吕人俊、叶坪、高崎……;作家林斤澜、黄宗英、金江、叶永烈、渠川、何琼玮、戈悟觉、张思聪、杨奔……;画家、书法家马孟容、汪如渊、方介堪、马公愚、张光、徐启雄、林羲明、周昌谷、陈天龙、赵瑞椿、林剑丹、谢振瓯、黄加善、汪廷汉、马亦钊……好了,可以打住了,如果继续写下去,这个名单还会有很长,不同的学科、艺术门类、文学品种,温州人作为带头人的还有不少呢,再写“闲说”成了“忙说”了。
5. 有没有温州两家人的小说
好像还没出,不过电视剧还不错
6. 求学习温州人精神征文(急)
我是一名温州人,我为我是一名温州人而感到骄傲。我们温州人被誉为世界上第二个犹太人。都说只有鸟儿飞不到的地方,没有温州到不了的角落。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我们温州人的身影,我们温州人的身影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温州人敢于拼搏、勤劳、智慧、吃苦、耐劳、创新、创业的精神值得大家去学习、去发扬。
说起我们温州人的创业精神,那真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有的一看了。比如我爸爸,他就是一位小老板,人们称他为“郑总”,全温州最低价出售汽车的金捷汽贸在他手中横空出世。在这之前,爸爸还是一名普通的电工,考上了八级专业证书,不少公司都来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并且待遇从优。可是爸爸都将他们一一回绝,然后用自己存了半辈子的积蓄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他先去了温州几家很厉害的4S店耐心请教那些有经验的大老板,然后自己和朋友们一起筹备4S店,并扬言这是全市最低价出售汽车的4S店。刚开始爸爸进了些口碑不错的低档车,然后在基本的市场价上优惠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进行出售,连保险公司都是选用最靠得住的“人保”车辆保险。一开始由于经费不足,就进了一批卖得不错但赚不了多少钱的低档车。
就这样不温不火了一段时间后,爸爸觉得这样不但赚不了多少钱,还很可能会亏本,那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他跑遍全国各大4S店学习经验,不断地创新,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慢慢地,他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摸索出一条路子。
回家后每天忙于接业务,打造团队精神,寻找销售的路子,经常三天两头回不了家,颇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架势,为此妈妈也落下不少怨言。爸爸也经常带着愧疚说:“孩子他娘,为了我们全家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目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克服一下,以后就好转了。”
每天爸爸不是在店里,就是在去店里的路上,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车行渐渐有了起色,生意慢慢地多了起来,爸爸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的生活渐渐走向了小康。
在我们温州,还有成千上万像我爸爸一样自己独立创业的“小老板”,他们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每天奔波于研发产品,接单子……它们日夜兼程,坚持在金融暴发的风雨当中。小至摆地摊,养家糊口,大至上千万上亿的大老板,为了建设自己的家乡。将我们温州人的精神激扬,改变温州的新貌,让温州迈向世界,让温州人的精神走进世界每个角落。
每一个白手起家的温州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温州美好的未来。我是一个温州人,我为自己是一个温州人而感到骄傲,温州的明天,必会更美好。
7. 啦啦啦,文言文翻译,
翻不出。。。给段背景
关于《仙游记》
顾况(727—815),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苏州(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人﹐或说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
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还有一篇《莽墟赋》也是写此事,只是李庭的名字以“大历迷者”代之。
钱钟书说顾况《仙游记》是“刻意拟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风致远逊”(《管锥编》)。郭预蘅也认为顾况的记和赋,“两篇合看,颇似摩拟《桃花源诗并记》,不是创新之文”,但认为顾作“当是变相的怨愤之辞”,“是有寄托的”,“这样的文章,貌似摩拟,其实也是自有时代特征的”。
顾况另有文《释祀篇》说:“龙在甲寅,永嘉大水,损盐田。温人曰:雨潦不止,请陈牲豆,备嘉乐,祀海龙。拣辰告庙,拜如常度。况曰不可……”又有《祭裴尚书文》云:“……上官命况,粜盐蛟室。奄居黄泉,不见白日。”甲寅年是大历九年。从这些叙述中可知,大历九年顾况是在温州任职,可能是盐务部门的官员。他亲眼看到了温州大水给盐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居民生活的困难。
和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样,顾况在《仙游记》和《莽墟赋》中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社会。在“莽墟”里,没有“人情之险鄙,征税之愁辛”(《莽墟赋》)。《仙游记》说温州人李庭等入山斫树是大历六年,正是顾况来温州的前几年,又说其地是在“瓯闽之间”,这都是为了给人以真实感。在唐代,温州还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外界所知不多,很有神秘感,《仙游记》把背景定于瓯闽之间,很符合这篇寓言体散文的风格和意境。但“瓯闽之间”毕竟还是一个过大的地域概念,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后人想落实它就不免产生种种猜测。宋代瑞安人曹叔远撰《永嘉谱》,将《仙游记》和《莽墟赋》附载雁荡山之后。明代的姜准在《岐海琐谈》里提出异议,认为当在南雁。清代温州人曾唯编《广雁荡山志》,仍将顾况的记和赋收在书里,但特作《莽墟辩》加以辨析。曾唯说:“是赋中所谓大历迷者,其现身说法耶?记中所谓温人李庭者,其乌有先生耶?地与人既属子虚,又何以知其为雁山作乎?”“昔柴桑(陶渊明)作《桃花源记》,至今传为美谈。海市蜃楼,不必实有其事,逋翁(顾况字)之记与赋,得毋类是?观记中象耕鸟耘之语,其为寓言可知。”曾唯的看法是对的,但有人总想把寓言落实。此后,先是民国《平阳县志》依姜准之说将它“落实”到平阳的南雁荡山,近年据说又有泰顺的学者“考证”出顾况笔下的“莽墟”就是该县某某地方,没准过些时候福建那边也会冒出几个 “莽墟”来。全国该有多少个桃花源啊。
关于雁荡山的“桃花源”,倒是黄宗羲的一篇文章中说得有几分像是纪实。
黄宗羲有一篇《二异人传》,晚年自编文集时为免招祸而删去,清末人肖穆据手稿将其辑入《南雷余集》。此文开头说:“自髡发令下,士之不忍受辱者,之死而不悔。乃有谢绝世事,托迹深山穷谷者;又有活埋土室,不使闻于比屋者。然往往为人告发,终不得免。即不然,苟延蝣晷,亦与死者无异……求其避世之最善者,以四海之广,仅得两人焉。”当时能成功逃避剃发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余姚人诸士奇(隐指大名鼎鼎的朱舜水),一个是温州人徐某。诸士奇是下海——远走日本得以逃脱剃发之辱,徐某则是上山:
温州雁宕山,其顶有宕六七区,雁去来其间,由是得名。元李五峰作记时,犹有两庵,山鼠如小儿,寒夜共人向火。是后庵废,樵径塞断。余辛巳岁游雁宕山,欲登其顶,问途而不得。闻丙戌间,有徐姓者,莫详其名,不肯剃发。约其宗族数十人,携牛羊鸡犬、菜谷之种、耕织之具,凡人世资生之所需者毕备,攀援而上,剪茅架屋数十间,随塞来路。去之三十年,其亲串曾莫得其音尘,不知其生死如何也。
丙戌年,就是顺治三年(1646),正是剃发令公布的第二年。按上文所述,此处成功逃避剃发的其实不止徐某一人,而是数十人。这数十人上了雁湖冈,从此没有音讯。雁湖冈上有地有水,草木繁盛,回旋余地大,适于放养牛羊,数十人生活在上面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一辈子在山上与世隔绝,那滋味怕是不好受。不过,总比在山下“留发不留头”要好多了。
黄宗羲写这篇文章,意在揭露清廷的暴行。他在文中说:“昔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古今想望其高风,如三神山之不可即,然亦寓言,以见秦之暴耳。何止人人不能保有其身体发肤,即无桃花源,亦何往而不可避乎。故是时之避地易,而无有真避者。今日之避地难,徐氏乃能以寓言为实事,岂可及哉!”意思是,当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借寓言揭露秦的暴行,但秦廷尽管暴虐,老百姓还不至于连身体发肤都难保存,而且秦时即使没有桃花源,还有许多可以藏身的地方,如今却到处是罗网,想躲都没地方躲啊。唯有徐氏,居然把桃花源的寓言变成了现实,实在是个奇迹。黄氏的悲愤于此可见一斑。
民国《平阳县志》卷五十九载有顾况的《仙游记》,描写的是“温州人李庭等”,因为“入山斫木”而迷了路,发现了在“瓯闽之间”有一个仙境,那里有“好田、泉、竹、果、药”,而且有“连栋架险”的桥。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居住着300余户山民。据当地人和一些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如今泰顺县的仙稔乡仙居村。这里生态良好,碧空如洗,群山逶迤,长长的廊桥宛若飞虹,静静地卧在鸳鸯溪上,犹如仙境。
仙稔乡仙居村,距泰顺县城十多公里。这里有一座廊桥,叫仙居桥,是泰顺跨径最长的木拱廊桥。此桥因罹水患,多次被毁,又屡次修葺。现桥为清康熙十二年重建,全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为平孔木拱廊桥。这个地方以廊桥显胜,又以林茂称幽。
8. 温州人在巴黎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温州人在巴黎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二十四章:)
柳绍禾做了“柳莲中餐馆”实际管事的第一把手,自然免不了要与巴黎的会计师事务所之类的机构常打交道。
这个星期一的上午,柳绍禾从会计师事务所那里办妥相关的事情,乘地铁返回“柳莲中餐馆”。他上了地铁,正自寻找座位,忽听有人喊他:“阿柳!柳绍禾……”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数月没见的陈晓玉,因而不由得一阵惊喜:“嗬嗬,真是巧得很,竟然在地铁里遇见你了!”
陈晓玉的样子很热情:“是啊,真巧啊。我们有好几个月没见面了。你这是去哪?”
柳绍禾说:“我刚办完一些事情,现在回店里去。你呢?你去哪?”
陈晓玉说:“我去这附近的一家网吧上网哩。”
柳绍禾说:“今天不是星期一么?你干嘛不上课呢?”
陈晓玉说:“我今天上午恰好没课,就想上网了。学校里人多、电脑少,经常要排队,我宁愿到外面花钱上网吧,反而自在一些。噢,我想起来了,星期一是你们店里的休息日。你现在回店里也用不着上班,不如和我一块泡泡网吧,怎么样?……
请采纳
9. 可怕的温州人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可怕的温州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10. 温州出了什么文人
古代:1.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2.王瓒(1448~1504),字思献,号瓯滨,一号环庵,浙江永嘉华盖乡李浦村人(今温州龙湾区永中殿前村)。曾任明高官(礼部侍郎,相当于今副部长)。
3.徐照(?-1211),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温州市区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4.翁卷(生年不详),字续古,又字灵舒,温州乐清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曾领乡荐,生平未仕,终身布衣,以诗游士大夫间。
5.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温州市区松台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6.赵师秀(1170-1219,字灵秀,温州市区人。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近现代:1.戴家祥(1906-1998),字幼和,温州市瓯海区上田乡人。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经学家。
2.南怀瑾(1918-2012),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3.沈志勋(1962-),温州人,世界著名华人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高级材料X射线实验室主任。
4.马骅(1937-),笔名莫洛。温州人,知名作家。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
5.林剑丹(1942-),温州苍南人 。知名书法家。
6.何元龙(1945-),温州人。知名书法家。师从著名金石篆刻家方介堪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先后毕业于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和浙江美术学院。
ps:如想深入了解某个人物可网络,再次不再赘述,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