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影射现代社会
⑴ 金庸所写的政治寓言的《笑傲江湖》中,影射了哪个时代的哪些真实政治人物
如作者在这部书的《后记》中所说:
这部小说并非有意的影射文革,而是通过书中的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
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大、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时代中都有,每一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有。……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
如此,应该看到,这部《笑傲江湖》果真是一部奇书,而且是一部杰作。
首先,这部小说并非形射之作---小说的创作年代,正值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夺权斗争如火如荼之际,而作者则又每天都要为《明报》书写冷静客观而又情绪激烈的社评,按说此时的小说,尤其是写政治寓言小说,其影射的现象在所难免。---从中我们并不能看出来“这是某某人”或“那是某某事件”。这在政治寓言小说中对可以说是极为难得的。
其次,这部小说并未将政治人物及政治事件写得简单化、概念化与公式化。它只是一种广义而又极为深刻的寓言。它的政治人物及其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只是一些普遍现象及普遍人性的必然而又独特的反映和表现。这对于小说,尤其是政治小说或寓言小说的创作,可以说是极为困难的。历史与传奇,江湖风波与政治斗争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甚而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天差地远的。然而这部小说却在这二者之间---通过描写和刻画永恒的人性及其在特定情境中的必然表现---架起了一座坚实而却隐蔽的桥梁。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你即便是已经领会到这部小说是一部政治斗争的寓言小说,然而依旧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部极为精彩、纯粹、热闹、紧张的武侠传奇故事。亦即,你可以看其“热闹”(它有热闹可看),亦可以看其“门道”(它更有门道可看);你可以是纯粹的消谴为目的地看而觉得它“好看”,同时亦可以抱着一种严肃的研究态度去看它而觉得它“耐看”。只怕有不少的读者并未知觉它是---或不承认它是---一部政治斗争的寓言小说也同样会觉得它热闹而又深沉,好看而又大有文章。
金庸创作《笑傲江湖》的年代正是中国大陆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此时香港受到影响,也发生了“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金庸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萌发了创作冲动。在《笑傲江湖》的具体创作过程中,金庸充分借丰富的人物性格和精彩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如今,岳不群作为伪君子的代言人,左冷禅作为怀有野心、企图建立霸业者的代言人,令狐冲、刘正风、曲洋等作为无心权势的隐士的代言人,这种观点已深入人心,有的甚至成为习语广为流传。
如果说最初的10年,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更多是为了赚钱、为了支撑《明报》报业的话,那么到了60年代后期,查良镛写武侠小说,则更多是为了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做一些尝试,试图把武侠小说创作推上另一巅峰,并且通过武侠小说表达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
“逃亡潮”、“核裤之争”、“文革”、“六七暴动”,这些大事都把查良镛深深地卷进去。尤其是“文革”发生后,查良镛作为一个社评家,他每天都在关注着中共政局的变化。对社会的反思,使得查良镛不可能不把这些反思写进自己的武侠小说之中。也正因为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笑傲江湖》终于诞生。
《笑傲江湖》开始写于1967年,那正是中国大陆“文革”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期。
实上,查良镛也曾承认,在他的构思中,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甚至是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都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查良镛在他的武林小说中,第一次把强烈的政治意识渗透进去,第一次把武林高手当成政治人物来写,主要是因为写这部小说时,适逢国脉危难。
但查良镛认为,《笑傲江湖》并非有意的影射文章,而是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若干普遍现象——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查良镛一反过去的写法,摒弃他最擅长的历史背景和虚构故事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笑傲江湖》中没有任何历史背景——正如他所说,“不顾一切地夺取权利,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是这样。”
不管怎么说,《笑傲江湖》毕竟与查良镛过去的武侠小说已明显不同,它是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⑵ 从现代社会解读金庸小说里的思想
一、以情为系的恋爱观。 金庸小说中的恋爱不管是三角的,还是多角的,虽然写的是封建社会的故事,但基本上是以现代的感情为依托而出现的。最典型的是《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四女的恋爱。张无忌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在他的经历中,先后发生了与表妹殷离的侠情,其本质上是一种承诺和责任;与小昭的怜情,实际上爱怜和照顾的情分居多;与周芷若的恩情,主要是一种同伴情、感恩情;与赵敏的爱情,反映了爱情的那种心契如一、情荡心魄的特点。由于他写各种恋爱,以情为主,因而十分真实感人。 二、经受各种考验的爱情观 金庸笔下情侣们的爱情,莫不曲折磨难,几经考验。有的是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如郭靖,他要是娶华铮公主的话,则可以当蒙古国的驸马,会何等的光耀富足。然而在爱情面前,他放弃了。有的是把原有的舍弃了,如赵敏,她甘于舍弃自己的郡主地位,勇于打破阶级的界限,下嫁一个草莽英雄,又是何等令我们汗颜。而有的是要应对威胁,如令狐冲,竟然不怕任我行对恒山的围剿,勇敢地捍卫了爱情的纯洁。 再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最能体现金庸的现代爱情观。他俩的爱情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而且突破了虚伪的伦理观(他俩在辈分上是姑侄),迂腐的贞操观(小龙女曾失身),最能说明爱情的力量。 三、恨和牺牲交织的爱情观 由爱生恨,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这些在金庸的笔下都有生动的体现。李莫愁对爱人由爱生恨而进行残忍的报复并且殃及无辜,最为印象深刻。另外还有梅超凤。再有《倚天屠龙记》中,周芷若对张无忌从爱到恨的转化,也十分经典。 还有对爱情中牺牲精神的描写,也非常吸引人。让我扼腕叹息的是小昭,为了张无忌一行人的安全,舍却真情,回总坛做圣女,一辈子独忍孤独,是何等的凄楚。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怅失良久,难以释怀。还有就是岳灵珊为林平之而死,无怨无悔,充分体现了一个女人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执着。 四、现代平等的婚姻观 虽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的都是封建社会的事,但书中的爱情和婚姻却是围绕现代的一夫一妻思想来写的。有时,对于缠绵难舍的多角感情,我奇怪为什么金庸先生不能按照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来解决呢?但我后来明白了,作为具有现代意识的金庸,已经把他的思想投放到他小说的人物身上了,这种现代的平等、公正思想处处体现在他的小说里,但唯一例外的是《鹿鼎记》,这部小说和其它小说有明显的不同。
⑶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时,中国大陆的社会背景
解放后到文革
笑傲江湖 就是 影射 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权力斗争
⑷ 看了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很强的社会学价值。里面影射的很多是现在的社会丑恶现象。加之武侠小说想来受欢迎,所以影响格外之大。金庸先生的作品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在国内形成一门显学号称“金学”。连日本都有研究金庸先生的学者。
⑸ 看了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后,对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非常喜欢金庸笔下的小说,金庸笔下共计15部小说,连起来一副对联,自然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这些小说一直影响着我,从小我便喜欢金庸小说,梦想仗剑天涯,从此成为一代大侠。
读金庸小说还让我学会很多东西,那就是应该更加勤奋,而不是懒惰,因为金庸作品中,这些人物主角身怀盖世武功,但绝非一朝一夕练成的,想要练成盖世武功,就应该更加勤奋,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样,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而不是选择逃避。除此之外,我们做人还应该更加谦虚,这样才能够不断的进步,读金庸小说能学会很多东西,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应该慢慢的摸索不断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⑹ 金庸及其小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现在关于金庸小说的研究很多,金学由此而诞生,金庸小说被称为“成人的童话”,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人生感悟和历史知识,也知道了小说主人翁之所以成为大侠的缘由。
⑺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及意义是什么
个人看法:文学价值,史学价值,艺术价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
有意义的地方大概就是 塑造的人物性格 能让读者 更懂些人性吧
⑻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有哪些影射讽刺现实的内容
笑傲江湖,还有连城诀,写了人性恶的一面
⑼ 金庸所写的政治寓言的《笑傲江湖》中,影射了哪个时代
《笑傲江湖》的写作从1967年开始。当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开始,1966年、1967年、1968年这三年是高潮期。或者根据一部分学者的看法,这三年是“真正的文革”。
中共九大以后,其实已经和前面很不一样,进入了一个比较平稳的时期。文革不仅在中国大陆进行,也波及到香港。
持右派立场的《明报》受到左派的围攻,而金庸本人一直就关心着天下大事,关注着中国的政治风云,所以他把当时对“文革”的思考,自觉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说创作。
其实与此同时,金庸每天写的社评,本来就在一刻不停地评论着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他对“文革”中政治局势的判断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结果也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此书是在“文革”时期写的,但它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影射文学”,而是受“文革”启发,以生动的艺术画面浓缩了一部中国政治斗争史。
(9)金庸小说影射现代社会扩展阅读: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 。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⑽ 金庸的《笑傲江湖》映射了什么
从《笑傲江湖》中,我看不出金庸这部小说中存在影射,金庸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划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划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好。
“影射性的小说”,是那种为影射而影射、以影射为目的的小说。《笑傲江湖》当然不是的,也就当不起“影射性小说”的名义。金庸写《笑傲江湖》,应该不是要发泄私愤或公愤。更多的是对三千年旧制度的质疑与反思。
《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不顾一切地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
在《笑傲江湖》这个世界里,野心家和政治权谋,让隐士没有生存之地。没有一点主角光环,你根本无法在这个波谲云诡、权力纷争的世界上好好活下去。再怎么躲,可怕的、可耻的、残忍的、恐怖的权力斗争,以及参加斗争的那些枭雄野心家,总还是会找上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