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

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

发布时间: 2021-07-30 01:30:29

『壹』 左翼小说的作家作品流派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成立大会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大学举行。担任过左联领导工作的,有茅盾、冯雪峰、柔石、丁玲、胡风、以群、任白戈、夏征农、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联内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党团”,先后担任党团书记的有潘汉年、冯乃超、冯雪峰、阳翰笙、丁玲、周扬等。在组织上,左联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的领导。。
“左联”创办了《前哨》、《文学导报》、《萌芽》、《北斗》、《文学月报》等革命文艺刊物。1936年春,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张天翼、叶紫等人的小说,田汉、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以其思想上艺术上新的拓展,显示了左翼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左联的培养下,涌现了沙汀、艾芜、叶紫、周文、蒋牧良、艾青、蒲风、聂绀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他们给文坛带来许多生气勃勃的作品,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力量。

『贰』 谁有关于英国文学小说的完整论文

2006 年1 月
Jan. 2006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13 卷第1 期
Vol . 13 No. 1
收稿日期:2005 - 08 - 29
作者简介:梁晓晖(1970 - )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英语文体学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
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梁晓晖
(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北京100091)
摘 要: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作者为讴歌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不懈努力而作。而从分析
女主人公在小说关键情节中的矛盾性格,可以透析作者真正的初衷其实与历来的解读恰恰相反,
她原是为更淋漓地揭露女子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得到理想婚姻这一社会现实,于是作家实际要
表达的思想对作品表面上展现的意义形成了解构。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性格矛盾;解构
Abstract :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interpreted as a work praising those women who fought
for a happy marriage. However ,when observed from the conflicting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Elizabeth , the
work is found to contain a contrary underlying message ,which deconstructs the obvious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 In fact ,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ose a reality that a woma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can find no
freedom at all to challenge the social convention.
Key words : Pride and Prejudice ;charater conflict ; d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65x(2006) 01 - 0049 - 06
一、对《傲慢与偏见》的传统认识
《傲慢与偏见》自诞生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
的作品,并吸引了历代评论家的关注。很多对
这部作品的评注与关于莎翁、狄更斯、勃朗特姐
妹的文评在数量上同时名列榜首。在众多对这
部小说的述评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作品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Elizabeth Bennet) 的性格展
开上,以及她在婚姻中对金钱与爱情的抉择而
体现的作品意义上;对人物的观察也从小说的
小环境指向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妇女在经济上从而也在社会与
家庭地位上附属于男性(Brown ,1985 :1 - 26) ,
这一点在财产传男不传女的制度上可见一斑。
小说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因无男性子嗣,如果过
世之后,家庭财产将划归其侄子所有,而妻子及
亲生女儿则无权问津。对于像伊丽莎白这样中
产阶级出身但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
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
一个好男人。与此相矛盾的是,社会等级制度
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于是这些中产阶级的
姑娘们也只能在中产阶级内部依照个人条件优
劣尽量择优录取配偶了。总之,婚姻是人们寻
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伊丽莎白的堂
兄柯林斯(Collins Bennet) 深知这一点,所以经济
殷实但庸俗不堪的他在向才貌出众的伊丽莎白
求婚时,认为自己这是便宜了伊丽莎白;伊丽莎
白的好友夏绿蒂(Charlotte Lucus) 也深知这一
点,所以在柯林斯向好友伊丽莎白求婚未果转
而隔天就向自己求婚时她也欣然应允。达西
(Darcy) 、宾礼小姐(Miss Bingley) 都深知这一点,
这两个上流社会的宠儿曾极力想要拆散伊丽莎
白的姐姐珍妮与宾礼先生的结合———珍妮个人
9 4
无论有多么优秀,她的中产阶级身份是难以弥
补的。
只有伊丽莎白鄙视这一点,在历来评注者
的心目中她崇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反对以
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作为择偶标准(Jones ,
1987 : 28) 。所以她首先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
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殷实生活的柯林斯的求
婚;之后又因误解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奢华生
活及显赫地位的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尽管后者
正在努力逾越等级差别的藩篱。在她周围人包
括在她自己眼中,她都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的。她父亲评价说,自己的女儿们“没有哪一个
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
又无知;倒是丽萃(伊丽莎白昵称) 要比她的几
个姐妹伶俐些”(Austen ,1991 :3) 。在与达西尽
释前嫌后, 当伊丽莎白问及达西喜欢上自己的
原因时,达西说是她的“脑子灵活”吸引了自己,
伊丽莎白自己更补充说“你对于殷勤多礼的客
套已经感到腻烦。天下有种女人,她们无论是
说话、思想、表情,都只是为了博得你称赞一声,
你对这种女人已经觉得讨厌。我所以会引起你
的注意,打动了你的心, 就因为我不像她们”
(Austen ,1991 :338) 。奥斯汀(Jane Austen) 笔下
的这位女子,在批评家眼里是追求自由与平等
的楷模,她“从不允许让他人左右自己的意志,
也从不屈从于传统上妇女的从属地位(does not
permit her‘will’to be dictated to by another ,and she
will never admit the submissive role traditionally as2
cribed to women. . . ) ”(Hardy ,1984 :47) 。在读者
心目中她是漂亮、聪慧、勇敢的化身,她不慕金
钱,不依权贵,在200 多年前就敢于冲破世俗的
偏见追求并得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
那么,这种美满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社会
真的能够出现吗? 一个乡村女性真的能够冲破
等级差别的束缚吗? 在随后半个多世纪里的作
家们的笔下,妇女地位都远没有提升到能够这
样随心所欲的地步。《名利场》( Vanity Fair) 中
的夏普(Miss Sharp) 为寻求一个经济上得以依
赖的伴侣可谓机关算尽也未有所果; 《福罗斯河
上的磨坊》( The Mill on the Floss) 中的玛琪(Mag2
gie) 为追求一份符合道德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简·爱(Jane Eyre) 必须要嫁给一个失去了
健康的老男人才算拥有了一份幸福的婚姻;而
苔斯(Tess) 这样的出水芙蓉也与理想的爱人失
之交臂,花折玉损。那么,奥斯汀为何远在世纪
的交界就编造出这种理想式的神话呢? 这位乡
间的小女子是否真如那些大评论家所言,不谙
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呢(Gillie ,1997 :142) ? 这些
应该能从作品本身找到答案。
二、伊丽莎白的性格矛盾
伊丽莎白是否真如读者及她自己认为的那
样不依权贵,不慕金钱,不媚世俗? 评论家们都
喜欢从她与达西的关系发展中分析出她的上述
性格。
首先,伊丽莎白一直宣称自己不在乎达西
的评判,这是否就能够说明她不慕权贵? 达西
是贵族的代表,不在乎达西,当然是够有骨气的
了。自从舞会上第一次见面被达西冷落之后,
伊丽莎白就一直对达西没有好感,对她而言“达
西只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人,何况他曾经
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跟她跳舞”(Austen ,1991 :
19) ,在随后的交往中伊丽莎白抓住所有机会对
达西贵族式的傲慢冷嘲热讽,颇失礼貌;她甚至
在一次聚会中回绝了威廉爵士的撮合,拒绝与
达西跳舞。至此,伊丽莎白的性格是统一的:她
率真,甚至有些刚烈。
但不久,伊丽莎白因要照顾病在宾礼家的
姐姐也滞留在那里时,与达西等人有了几天近
距离接触后,对达西的态度发生了一些转变。
她开始关注达西了:她会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聆
听宾礼小姐与达西的谈话,甚至开始主动参与
达西等人的聊天,她还注意到达西在关注自己。
故事中说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关注引起了宾礼小
姐的嫉妒。这对三角关系的对台戏在下面这段
引文中演绎得颇为生动:
宾礼小姐⋯⋯不大一会儿工夫,就站起身
来,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故意在达西面前卖弄她
优美的体态和矫健的步伐,只可惜达西只顾在
那里一心一意地看书,因此她只落得枉费心机。
她绝望之余,决定再作一次努力,于是转过身来
对伊丽莎白说:
“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我劝你还是学学
我的样子,在房间里走动走动吧。告诉你,坐了
那么久,走动一下可以提提精神。”
0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伊丽莎白觉得很诧异,可是立刻依了她的
意思。于是宾礼小姐献殷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
⋯⋯达西先生果然抬起头来⋯⋯(Austen ,
1991 :48 - 49)
正如申丹教授所澄清的,叙事声音与叙事声音
是两回事(申丹,1998 :208) 。加点部分的叙事
声音俨然是来自作者,但叙事眼光却可以有两
种理解:如果是作者的叙事眼光, 伊丽莎白当
然是透明的了;但如果作者在此使用了伊丽莎
白的叙事眼光,即这一段是伊丽莎白所观察到
的或是她接受完邀请一起在屋子里溜达后的顿
悟———以她的敏锐及近来对达西和宾礼小姐的
关注,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她的这种
揣摩背后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她也在嫉妒宾礼
小姐,在不停地评判宾礼小姐。否则,在接下来
达西笑说她俩在卖弄身姿而宾礼小姐叫着要惩
罚他时,她就不会话里带刺儿了:
“噢,吓坏人!”宾礼小姐叫了起来。“我从
来没听到过这么毒辣的话。⋯⋯亏他说得出,
该怎么罚他呀?”
“要是你存心罚他,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伊丽莎白说。“彼此都可以罚来罚去,折磨来折
磨去。作弄他一番吧⋯⋯讥笑他一番吧。你们
既然这么相熟,你该懂得怎么对付他呀。”(Aus2
ten , 1991 :49)
这俨然是在说“你要想惩罚他当然是有办法的
喽,又何必问我呢? 不过你们俩关系那么亲密,
你是舍不得惩罚他的呀”。宾礼小姐一直在露
骨地追求达西,这话(加点部分) 跟她说是没有
问题的。但伊丽莎白已经看出来达西并不怎么
喜欢这位朋友的妹妹,与她毫无亲密可言,这话
冲达西一说就有点挑唆的味道了———对并不怎
么动心的一方说你与另一方多好只能拉远双方
的距离。这与宾礼小姐就达西对伊丽莎白的青
睐而挑衅达西的话简直是异曲同工:
为了挑拨达西厌恶这位客人,她(宾礼小
姐) 常常闲言闲语,说他跟伊丽莎白终将结成美
满良缘,而且估料着这一门良缘会给达西带来
多大幸福。
第二天宾礼小姐跟达西两人在矮树林里散
步,她说:“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好事如愿的时候,
你得委婉地奉劝你那位岳母出言吐语要谨慎
些,还有你那几位小姨子,要是你能力办得到,
最好也得把她们那种醉心追求军官的毛病医治
好。还有一件事我真不好意思说出口;尊夫人
有一点儿小脾气,好像是自高自大,又好像是不
懂礼貌,你也得尽力帮助她克制一下。”(Aus2
ten ,1991 :45)
当然,伊丽莎白比宾礼小姐聪明,说的话远没有
后者这么直白。但她那段话显然在影射宾礼小
姐对达西的纠缠,这只能引起达西对宾礼小姐
的反感。作为两个漂亮的女性,她们自觉不自
觉地在互相嫉妒,互相攀比,甚至有点互相排
挤。宾礼小姐企图用伊丽莎白不熟悉的话题
(如关于达西小姐的近况) 不让伊丽莎白参与自
己和达西的谈话,伊丽莎白则用智慧使达西的
注意点一直在自己的话题之内而把宾礼小姐排
除在外。
在单独与达西、宾礼这些上流社会的人在
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从她态度的些许转变可以
看出伊丽莎白在潜意识中调整了自我,她对达
西不再那么不屑一顾了。正如拉康在自己的镜
像理论中所提及的:人的自我是他者眼中自我
的体现( Eagleton ,1983 ,5 Chaper) 。伊丽莎白的
新自我正是在与宾礼小姐的竞争与认同中建立
起来的:她对达西近来的关注直接产生于宾礼
小姐对达西的追求及对自己的妒忌。在心理
上,她一直讨厌却又转而关注达西是对以宾礼
小姐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观念最明显的附庸!
伊丽莎白对上流社会观念的附庸,还体现
于她对妈妈在达西等上流人物面前违背礼仪的
行为的过度紧张上;而在中产阶级面前,如与卢
科斯(Lucus) 一家的交往中,她却放松得多。她
对权贵的依附远比她自己认为的严重!
从此出发,就容易解释伊丽莎白在拒绝达
西的第一次求婚后的反常行为了。上次从宾礼
家回来后,伊丽莎白受韦翰(Mr. Wickham) 的蒙
惑,相信达西曾毫无道理地剥夺了他父亲给韦
翰的重报,于是开始鄙视达西的为人。再加上
后来她无意中得知是达西拆散了姐姐与宾礼,
对他就更产生了怨恨之情。在这种情绪中,依
她一贯的性格与作风,她面对达西的求婚拒绝
起来应该是坦然而轻松的。但听完达西的求婚
陈词后,她的反应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1 5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尽管她对他的厌恶之心根深蒂固,她究竟
不能对这样一个男人的一番盛情漠然无动于
衷;虽说她的意志不曾有过片刻的动摇,可是她
开头倒也体谅到他将会受到痛苦,因此颇感不
安,然而他后来的那些话引起了她的怨恨,她那
一片怜惜之心便完全化成了愤怒。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
man’s affection ,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till ,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anger. (Austen , 1991 :168 - 169)
这一段表现出伊丽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
按照伊丽莎白的不同情绪重新排列这段文字,
更可以看清她此时心情的矛盾性:
她同情或倾心于达西 她憎恶达西
1.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 man’s affection , 2.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3. till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her anger.
以上三个句子中表达两种情感的分句之间形成
了极其平衡的句式,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两种
情感在激烈地斗争。而且除了最后一句,分号
之前的两句都是以对达西的同情为句子重心的
(出现在主句中) 。如果不是被达西随后的言语
激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同情很可能在最后一
句也占据上风,而对他的宿怨却淡化为“虽然”、
“尽管”后的次要分句了。
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自己本来就不喜
欢而且又伤害了自己心上人和亲姐姐的人,这
种宿怨难道能够淡化和抹杀? 更令人不解的
是,达西走后伊丽莎白为了这个自己“不在乎”
的人心潮澎湃、大哭不已。
她心里纷乱无比。她不知道如何撑住自
己,她非常软弱无力,便坐在那儿哭了半个钟
头。她回想到刚才的一幕,越想越觉得奇怪。
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他竟会爱上她好几个
月了! 竟会那样地爱她,要和她结婚,不管她有
多少缺点,何况她自己的姐姐正是由于这些缺
点而受到他的阻挠,不能跟他朋友结婚,何况这
些缺点对他至少具有同样的影响⋯⋯这真是一
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个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博得
别人这样热烈的爱慕,也足够自慰了。可是他
的傲慢,他那可恶的傲慢,他居然恬不知耻地招
认他自己是怎样破坏了珍妮的好事,他招认的
时候虽然并不能自圆其说,可是叫人难以原谅
的是他那种自以为是的神气,还有他提到韦翰
先生时那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他一点儿也不打
算否认对待韦翰的残酷⋯⋯一想到这些事,纵
使她一时之间也曾因为体谅到他一番恋情而触
动了怜悯的心肠,这时候连丝毫的怜悯也完全
给抵消了。(Austen ,1991 :172 - 173)
这位一向快乐、开朗、坚强的姑娘表现得极其反
常。我们不禁怀疑,奥斯汀是否向我们隐瞒了
伊丽莎白的真实情感,伊丽莎白本人是否也没
有向自己坦白自己的真实心声? 从引文中可以
看出,达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她所承
认的要高,她早已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同凡响的
人物了。这样一个人向她求婚本是很让人自得
的,可偏偏这个人又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同时还
以傲慢的态度伤害着自己的自尊。不拒绝不可
以,拒绝了心里又觉得遗憾,这就是她内心情感
斗争的原因,她性格的矛盾所在。而达西能在
她的心中举足轻重,当然不会是她所一直看中
的人品方面的原因———她现在有足够的理由怀
疑他的人品。可如果抛开了人品,那么除了他
英俊潇洒之外,只能是他那她一向声称嗤之以
鼻的贵族身份在起作用了,所以她才会惊谔,
“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
看来,虽然伊丽莎白在努力蔑视权贵(而且
她比小说中几乎所有人做得都好,这一点可以
从她在女贵族凯瑟琳·达西家的自持举止中窥
2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视一二) ,但她骨子里还是有崇拜贵族的观念
的。让一个18 、19 世纪的年轻女子做到完全摒
弃等级观念谈何容易!
其次,再来看看伊丽莎白在择偶过程中对
金钱的态度。对柯林斯的态度最能展现她不慕
金钱的气节了。在母亲与柯林斯一齐对她软硬
兼施下,她依然不为柯林斯的地位及金钱所动,
拒绝了他的求婚,放弃了这个当时看来益处颇
多的机会。几天后好友夏绿蒂与柯林斯意外订
婚让她吃惊得不敢相信:
她现在听到这件事,不禁大为惊讶,连礼貌
也不顾了,竟大声叫了起来:
“跟柯林斯先生订婚! 亲爱的夏绿蒂,那怎
么行!”⋯⋯
她不仅为这样一个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
身份而感到难受,而且她还十分痛心地断定,她
朋友拈的这一个阄儿,决不会给她自己带来多
大的幸福。(Austen ,1991 :112 - 113)
此时,伊丽莎白对爱情与金钱的态度是非常明
朗的,夏绿蒂只重经济地位不重情感的婚姻选
择在伊丽莎白看来是自我羞辱,不配再与自己
为友的。她不会静下心来为夏绿蒂考虑一下:
姿色平平的夏绿蒂几乎毫无资产,又将过了待
嫁的年龄,可她也需要吃喝生活呀。
不久伊丽莎白为当地新来的军官韦翰的风
度谈吐所折服,并着迷于他对自己的追求。舅
妈发现了她的感情端倪,劝她不要对没有经济
来源的韦翰用情无拦,她表示会慎重考虑,并保
证起码不再鼓励韦翰追求自己。这时伊丽莎白
对金钱的态度俨然有了松动。
更为突出的是,伊丽莎白对夏绿蒂以金钱
为基础的婚姻选择的严酷态度与后来对韦翰为
了金钱选择了金小姐的宽容态度形成了强烈反
差。韦翰这么快就停止对伊丽莎白的追求而与
金小姐订婚,舅妈指责他贪图金钱,伊丽莎白却
为他辩解说:
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
穿。⋯⋯拿婚姻问题来讲,见钱眼红与动机正
当究竟有什么不同? 做到什么地步为止就算知
礼,打哪儿起就要算是贪心? (Austen , 1991 :
137)
伊丽莎白为韦翰所作的开脱依照她本来的原则
是牵强的。这里,她显然已经接纳了金钱也可
以成为婚姻中所考虑的因素这一观念。
如果说针对韦翰与金小姐订婚一事,她从
原来的反对态度到接纳了在婚姻中对金钱的选
择,那么随后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可以说是亲
自作出了与金钱有关的选择。
达西第一次求婚失败后写给伊丽莎白一封
信,尽述了韦翰的为人和自己拆散珍妮与宾礼
的原因。两人误解得以消除。次年春天,伊丽
莎白与舅舅、舅妈一齐游玩路过达西的庄园,里
面的秀丽风景及高雅布置深深打动了伊丽莎
白,其中的建筑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
比起建筑的外观房屋里面的陈设更是让人心
怡,她不禁想到,“我本可以在这儿当个主妇
的!”伊丽莎白这些想法是在再次见到达西之前
产生的。她与达西虽已前嫌尽释,但也还谈不
上感情颇深。这个时候就有了想当达西太太的
想法,物质利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当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
与韦翰私奔之后,达西出高价收买了韦翰,让他
与莉迪亚完婚。达西是用金钱保住了伊丽莎白
本人及其她家人的名誉,从而为两人的婚姻铺
平了道路。在那个年代,有了名誉才有获得婚
姻及幸福的可能,而金钱在这段故事里成了不
可或缺的东西。聪明的伊丽莎白在受惠于金钱
之后是否意识到自己先前对金钱的鄙夷有多么
幼稚,多么不切实际?
小说似在宣扬伊丽莎白一向追求以爱情为
基础的婚姻,应该说她最后得到了爱情。但在
她的择偶过程中,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化,她对物
质条件有了越来越多的考虑,也在无意中让金
钱成就了自己的爱情。
三、《傲慢与偏见》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推崇了以爱情
为基础的婚姻,同时批评了以金钱或社会地位
为追求目标的婚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理想
与追求正是作者所要提倡的观念。然而,从对
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性
格发展都是很难脱离他的时代背景的:在18 世
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一个没有财产的女性是
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的,无论她有多么出
众、多么努力。
3 5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伊丽莎白不例外,她首先对社会观念作出
了妥协,先是依从了达西的地位并接受了达西
的金钱,而后才确保了与达西的婚姻,从而最终
得到了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的矛盾性实
现了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这部提倡以爱情为
婚姻目标的作品最后竟要书中的楷模附庸权
贵、接受金钱———刚烈如斯也逃脱不了顺应社
会规约的结局。
奥斯汀本人也不例外,否则这位情感无比
丰富的美丽女性怎会一生未嫁,我们很难想像
她在情感的路途中有过怎样与现实难以调和的
理想和难尽人意的无奈。她早期就创作出《傲
慢与偏见》这样一部作品,表达她的理想,暗藏
她的无奈,从反面构成了与她之后人生的巧合:
要么如伊丽莎白选择妥协,要么如自己选择孤
守一生;反叛而拥有幸福是不可能的。这位一
贯描写乡绅、淑女理想式恋爱生活的作家经常
被批驳为与社会现实脱节( van Ghent , 1953 :
99) 。是的,我们在她的作品里确实找不到狄更
斯笔下社会风云的波澜壮阔,哈代那里工业化
的城市对农业化的乡村的侵蚀,乔治·艾略特对
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透析。而奥斯汀作品对社
会风潮的只字不提,其实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现
实的有力揭露。为什么呢? 这里存在一个有趣
的悖论:
奥斯汀是位反讽大师,她那开篇名句“凡是
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
举世公认的真理”中男人想讨老婆的愿望与其
反语女人对男人的追求同时在篇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要习惯她在文中言于此而意于彼。于
是大家注意到:小说在人物语言、故事叙述中都
充满了反讽,而小说在人物塑造乃至作品意义
上的自我解构才是作者最大的反讽:作者塑造
了一个敢于蔑视社会规约的女子,而她的性格
发展和结局又告诉我们,一个18 世纪末的年轻
女子是不能逃脱社会规约的。福科在谈到“性”
与“社会权力”时说,人们敢于谈论性的问题,似
乎在表明自己敢于藐视社会权力。而实际上人
们口头上的这一点点大逆不道并不妨碍行为上
的循规蹈矩,同时口头上的假自由又让人们误
以为社会规约有松动性,是民主的,是可以接纳
的———人们是在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
规约(Culler ,1997 :5 - 6) 。伊丽莎白正是用自
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规约。
同时,作家奥斯汀则以她注入人物的貌似
反叛实则顺从反叛着这个社会———伊丽莎白的
经历证明了人们无论怎样奋斗还是不得不回到
社会规约之中。这就是奥斯汀这位反讽大师展
现现实的方式:她让人物以貌似反叛顺应了现
实,又让自己以笔下人物的最终顺从批判了现
实。
参考文献:
[1 ] 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Press ,1991.
[2 ] Brown ,Julia. A Reader’s Guide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Novel [M] . New York :Macmillian ,1985.
[3 ] Butler ,Marilyn. Romantics , Rebels & Reactionarie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4 ] Cluysenaar ,Anne. Introction to Literary Stylistics :A Discussion of Dominant Structures in Verse and Prose[M] .London :B. T.Batsford ,1976.
[5 ] 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ction[M] .London :Oxford ,1997.
[6 ]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M]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3.
[7 ] Gillie ,Christopher. A Preface to Jane Austen[M] .London :Longman ,1974.
[8 ] Hardy ,John. Jane Austen’s Heroines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9 ] Jones ,Vivien. How to Begin Studying English Literature[M] .London :Macmillian ,1987.
[10 ] 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 .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5.
[11 ] Van Ghent ,Dorothy. The English Novel [M] . New York :Harper Thorchbooks ,1953.
[12 ] Wellek ,Rene. Concepts of Criticism[M]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13 ]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 ]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
4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叁』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征:(英国亦在内)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现实主义作家在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广阔再现与强烈批判的基础上,还深刻的展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人的异化现象,寻求人的心灵自由,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文明。
在艺术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第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其次是英国的特殊情况:
英国式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英国现实主义于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
(如果你有时间或者是题目篇幅较大,可以再分析一下这些作者的几个代表人物的创作特点,比如萨克雷)
——以上答案内容摘自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225-229页

『肆』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前卫色彩。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在以危机和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创造了条件,采用写实手法的小说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30年代的英国小说在主题上从内倾变为外向,表现社会对个人命运的主导影响,在形式上则从前卫转向保守,采用传统叙述手法。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出现了几种走向:一是关注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创作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二是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创作社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绘英国社会婚姻、家庭、学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恶与堕落。三是消遣性文学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等侦探小说里精心编织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读者逃避严峻的社会现实提供一个想象世界。
30年代还涌现出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于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机,记录个人灵魂在善恶之间的煎熬,并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反映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30年代末问世的《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诗人兼小说家,他的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同时又保持了历史性。

『伍』 有哪些前人研究过的英国小说 黑骏马

《黑骏马》是一部出色的动物小说。《黑骏马》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安娜·休厄尔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问世不久就引起极大的轰动,从此长盛不衰。小说主人公黑骏马的传奇经历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动物的悲惨生活,也折射出英国当时的社会百态。为了让青少年朋友重温经典,我们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改写,以求更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创造更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陆』 鲁迅左联时期的杂文体现了左翼文学创作的哪些成就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杂文的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属于文学中的散文类。这类分法占绝大多数。如

(1)《文学概论自学辅导》(第135页)[1]把文学作品分为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则明确把杂文归到散文。摘录如下:

“杂文:文艺性的论文,属于散文的一种,以抒情与政论相结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变和人们思想感情为特点,熔逻辑力量与战斗激情于一体,把精辟论述寓于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和充分的艺术说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历代许多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杂文作品。在现代,由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实践,杂文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极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向的武器。杂文主要用于讽刺和暴露,亦可用来赞颂新思想、新品格、新风貌。”

(2)《20世纪中国杂文史》[2](第5页):

“杂文是以议论和批评为主的杂体文学散文;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主要内容,一般以假恶丑的揭露和批判来肯定和赞美真善美;杂文格式笔法丰富多样,短小灵活,艺术上要求议论和批评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较鲜明的讽刺和幽默的喜剧色彩。”

(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锋利见长,样式较多,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等。”

(4)《辞海》[4]:

“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为其特点。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5)《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5]: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2、属于文学类,但不属于散文。如:

(1)《中国杂文史》[6](第8页):

“杂文,是和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学大雅之堂的一种文学样式。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学。”

(2)刘锡庆《艺术散文:当代散文走向的审美规范》[7]:

“报告文学、史传文学和杂文、随笔,应从散文‘母体’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予以独立。新的‘文学分类’可采用十分法: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史传文学;杂文、随笔;艺术散文;民族、民间文学;儿童文学。”

(3)著名杂文编辑兼评论家刘成信的《杂文是什么》[8]:“简言之,(杂文)具有艺术性的短篇批判、讽剌文学作品,但又不是小说、散文。”

3、属于“交叉型”文学体裁。

(1)《文学概论》[9]把杂文和报告文学都归于“交叉”型文学,亦称“边缘”型文学体裁,即具有文学属性,又具有非文学属性。(见P86、P87)
“杂文是一种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学的特点的‘交叉’型文学样式。”

4、属于“文艺性议论文”

(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0]对“杂文”定义如下:

“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特点是能迅速反映社会问题,生动活泼、富于战斗性。”

对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虽在内容上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有关杂文的归属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认为杂文归类于文学体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杂文具有文艺性或文学性!导致教育领域也是把这一观点灌输给学生,导致全社会都接受这一杂文概念而产生许多错误认识与混乱发生。

杂文的本质特征

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类)事物、或思想观点意识形态、或某人物言行、或某类客观存在(如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等)进行剖析,阐明自己的爱、憎、赞同、反对、评价等观点看法,并解释这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后果。“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

以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杂文是如何“说理”的

(1)杂文的常用说理方法

① 演绎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观点(当然必要时还要解释观点的来源、理由等)去评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识形态、及存在的各种体制秩序等,从而得出某一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例如:徐怀谦《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这样一个标准(“真正的盛世不仅仅有经济发达、民生殷实这样的经济指标,而且应有一个人文指标,即是否允许每个公民能葆有自己的个性,允许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衡量历史称为盛世的时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时代都不能称为盛世,特别推论出:对于今天的“盛世”更应借鉴这一观点。同样的还有束学山《“要是国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层推法:由所发生、所存在的事件生发开来,提出疑问,首先作了较浅的、表面的、大多数人认为的答案,随后又对这个答案产生疑问或质疑,于是再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这样引导读者深入到问题的根源和实质。如层层剥笋壳一样,最后把核心昭示读者。
例如:章明《由赵薇谈到我国历史教科书》[19],首先借群众对赵薇(穿日本军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怀疑:电影学院的大学生对侵华和抗日战争一无所知吗?然后经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为何如此呢?终于归结到我们中学的历史教科书重点不是如实记载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而是着重论证国内两党派谁积极谁消极,谁打得多谁打得少,这样当然难以使孩子收到理应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样的还有刘兴雨《岳飞死因探微》[20]等。

③ 归纳法:通过对某一类多个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结果,得出一个新的观点,

例如:胡彬《悲剧的根源》[21],对“11·24”大舜号船烟台海难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媒体报道、路过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后的行动、救援行动、事后处理等)分别进行揭露剖析,昭示给世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漠视生命、冷酷、麻木!于是作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80个生命是被遍布社会的麻木、冷酷、病态机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剧的根源。同样,张雨生《腐败与体制》(在国企改革中:卖、资产重组、产权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盘活国有资产等等每一种改革,都有一个特点:以严重的资产流失作代价)[22]

④ 对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过两者(或多者)的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然后对这种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评议。有以外国同本国的比较;新的材料学说与旧的材料学说比较;相似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比较等等。

例如:张心阳《美国人的英雄观》[23],以美国人那种人性化的英雄观,审视并批判了国人长期以来的那种献身的、壮烈的、无我的、英雄观。
又如:冯伟《拿破仑如是说》[24],王得后《“伤人乎不问马”》[25]

以上的方法,在杂文创作中常是两种或多种综合使用的,这些方法是杂文创作中较常见的方法。不可置疑,杂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说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杂文中的形象分析

杂文有没有形象呢?有一些杂文是有形象的,但杂文中的形象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以增强生动、活泼、幽默等风格,是为增强说服力服务的。

① 借形象。

一些杂文的“形象”是借助于已有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形象甚至动物等形象来进行说理的,如:《未庄一民致戴安娜王储妃》[26],以鲁迅曾塑造过的小说人物——阿Q,写信给英国王妃,表现两国不同的官民关系。又如张峰《黑猫纵鼠》[27],借猫、鼠之形象实讽当今我们社会的现状。

② 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不完整、不太细致的形象。

也就是说,不可能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相提并论。例如李昌平《孙志刚替我而死》[28],里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头拦人、查证、捉无证民工上车的过程描写,用了不足300字,所以,与其说是描写,不如说是简明的目击记录或新闻报道更恰当。对于文学来说,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节描写,然而对于杂文来说,却是普遍得很。

杂文是为了说理而进行形象塑造的。杂文一般篇幅较小,而且要说明道理,完成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进行细致的人物外貌、对话、动作、心理等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也很难去进行环境描写、意境的营造等。所以,一般地,杂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较概括、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蕴含了特别的“理”的特别形象来说理。

有没有不用说理,只用形象来写的杂文呢?答:有!这类杂文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形象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说的,也就是说观点不但没有了创新,而且隐藏于形象之中,极其“曲笔”。一般地,这类杂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头宫女说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个女文工团员写的回忆录《和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后,(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调到首都执行“重大政治任务”——陪中央首长跳舞,过着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生活)产生联想:联想延安王实味因抨击抗战艰苦岁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莲步,因而被枪决;联想在她个人“精神和物质都很丰富”的时代,遍地饿殍数以百万计;联想唐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莫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文章就象电影中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它作为杂文的最大成功在于敢于展现独具震憾力的“画面”(形象),并运用这些“画面”所蕴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头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很多现在还活着),揭露首长官员的腐败以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强烈阶级反差,使文章有了极其尖锐的力度。不可否认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来说理的成功杂文。

(3)造成一些杂文干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评:“有些说理杂文干巴巴,原因在于作品缺乏文学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实造成杂文干巴巴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论基础。二是没有掌握好说理的规律和技巧(包括逻辑论理能力和运用“形象”说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学性,却通篇在写小说讲故事,却无法把道理阐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刘征的《妙语录音》、《庄周买水》[30]就有这种倾向。

(4)杂文亦不全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① 政论语体的概念及其特点[31]:

书面语体分成: 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又叫宣传鼓动语体,它通过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论述,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政论语体包括社论、时评、宣言、短评等。
政论语体的特点:

a、由于在阐述各种问题时要求具体的分析、系统的论述、严谨的论证、诉诸读者的理性思维,所以它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性。

b、为了达到宣传鼓动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动或幽默讽刺的言语表达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问、反语、对偶等修辞手法常被采用。

c、在词语选用上,除大量书面语词外,间或也运用一些生动的口语词、古语词。大量使用政治术语和专业术语。

② 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32]:

凡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及辩论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议论文是在陈述辩驳意见,提出自己主张,使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结构要求严整,立论、证明、结论三部分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从现时大量的杂文来看,应该说,大部分的杂文是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是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但仍有部分的杂文不符合政论语体和议论文的性质特点的,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
例如:
以会议纪要形式:陈巧林《禁白酒研讨会纪要》(1996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问答形式:魏明伦《小鬼补白》(1997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荒诞故事形式:曾颖《死神的账单》(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故事新编形式:张峰《铁杵磨针新传》(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改写报道的形式:朱健国《改写叶乔波》(1998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书信形式:贾平凹《辞宴书》(1998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对偶对仗形式:苏中杰《新编〈声律启蒙〉》(2000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拟人童话形式:四毛《一张百元钞的一生》(1999年第8期《杂文选刊》)
以手册条文形式:陈章《新编〈干部手册〉》(2000年第5期《杂文选刊》)
以小学生造句作业形式:叶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杂文选刊》)
以年谱并加注形式:黄一龙《评注“成克杰年谱”大纲》(2001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叶》(2001年第4期《杂文选刊》)
以医院诊断报告形式:苏中杰《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1年第7期《杂文选刊》)
以新闻稿形式:张心阳《替跟班儿记者写篇稿》(2002年第1期《杂文选刊》)
以日记形式:燕赵客《乐和日记》(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说明文中简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动物简介》(2004年第9期《杂文选刊》上)
以文学小论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2003年第2期《杂文选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头宫女说玄宗》,通篇都没有一句议论,只有一幅幅画面。
…………
够了!足以看到杂文的形式特点已超出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形式特点的范围,连手册、年谱、医院诊断报告等形式都可被杂文采用了,并且不一定都具备严密的逻辑性。

由此可见,认为杂文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并难以立得稳脚的。
所以,杂文也不属于政论语体或议论文体。总之,杂文就是“杂”,根本不能归到某一类文体中,只能归于文章类。

(5)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现今杂文与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上的讽谏、谏诤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孕育的,体现的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下“忠”、“义”文化。

而现今我们所言的杂文,是在现代民主、民本、人权以及权力必须接受约束、监督等的现代西方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吴兴人《中国杂文史》中认为的:杂文源自古代的诸子百家们的讽谏、谏诤学说,并一直发展到鲁迅集大成。我认为杂文应源自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的杂文。它们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有着不同和功能和作用,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

『柒』 英国现代主义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前卫色彩。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在以危机和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创造了条件,采用写实手法的小说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30年代的英国小说在主题上从内倾变为外向,表现社会对个人命运的主导影响,在形式上则从前卫转向保守,采用传统叙述手法。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出现了几种走向:一是关注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创作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二是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创作社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绘英国社会婚姻、家庭、学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恶与堕落。三是消遣性文学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等侦探小说里精心编织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读者逃避严峻的社会现实提供一个想象世界。
30年代还涌现出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于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机,记录个人灵魂在善恶之间的煎熬,并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反映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30年代末问世的《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诗人兼小说家,他的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同时又保持了历史性。

『捌』 简述《左翼》小说的概况

左翼,基本解释为作战时处于正面部队左侧的部队,引申为政党、派别、团体中的左派。在政治中,“左翼”,又称“左派”,与“右翼”相对。是用来称呼一些政治信仰的专有名词,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意义。一开始,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左翼是指在议会中坐在左侧,反对君主体制,支持激进改革的人。

『玖』 请指教一下毕业论文怎么也,关于英国小说的

我觉得英国的推理小说是个突破口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全集就有很多值得写和总结的东西,你可以到网络的福尔摩斯贴吧收集资料,那里有很多
另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也很出名,比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等

我的毕业论文是网站设计,我就制作了一个推理小说题材的,最后得了优。其实老师注重的是你的独创性,独立完成的能力而不是论文本身的形势,你可以在题目范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另外多与老师沟通也很重要,不断地更新论文,交给老师求批改意见,就能得到很好的成绩。

热点内容
武侠小说如何说明了儒释道 发布:2025-10-02 05:03:37 浏览:671
高冷公主与小狼狗古代小说 发布:2025-10-02 04:49:19 浏览:894
主角继承荒岛的网络小说名字 发布:2025-10-02 04:39:52 浏览:876
你并不懂我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10-02 04:30:34 浏览:697
丢了你小说推荐 发布:2025-10-02 04:26:00 浏览:972
飞云之上小说全文免费阅读程菲 发布:2025-10-02 04:25:53 浏览:150
都市高洁小说 发布:2025-10-02 04:06:00 浏览:14
春校园小说 发布:2025-10-02 03:51:00 浏览:856
古代gl师徒小说迅雷下载 发布:2025-10-02 03:45:26 浏览:220
女主会弓箭的校园的小说 发布:2025-10-02 03:44:48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