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讽刺艺术的变迁
Ⅰ 小说中哪些手法可以完成讽刺艺术
四、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Ⅱ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变色龙》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行动物,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滑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最突出的是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从他对下属、对百姓的语言中表现他的专横跋扈、作威作福;从他与达官贵人有关的人,甚至对狗的语言中暴露他的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从他污秽的谩骂随口喷出来揭开他貌若威严公正里面的粗俗无聊。同时,作者故意很少写他的外貌神态,令人可以想象:此人在说出这一连串令人难以启齿的语言时,竟然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常态,由此更突出了这一人物丑恶的嘴脸、卑劣的灵魂。
态度变化: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据—不知是“谁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无辜的;原告是“敲竹杠”。 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这好像”是“将军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贱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据—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
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称是娇贵的动物,用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 作出判定的根据—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作出判定的根据—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条小狗”。 作出判定的根据—厨师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奥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而对狗的称呼及态度就变了整整六次。善变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作品以善于适应周围物体的颜色,很快地改变肤色的“变色龙”作比喻,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么他严惩小狗,株连狗主,中饱私囊;如果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那么他奉承拍马,邀赏请功,威吓百姓。他的谄媚权贵、欺压百姓的反动本性是永远不变的。因此,当他不断的自我否定时,他都那么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人们经常用“变色龙”这个代名词,来讽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对立的观点间变来变去的反动阶级代表人物。对他们说来,毫无信义原则可言。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为我所用。他们这一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吗?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一篇。它没有风花雪月的景物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几笔,就极其简练、锋利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灵魂丑恶,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着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
《变色龙》使我们了解了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沙皇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理解以奥楚蔑洛夫为代表“变色龙”似的政府官员正是这种黑暗统治的产物。
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哪些特点
《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捉刀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
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少数几位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着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
(3)现代小说讽刺艺术的变迁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
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Ⅳ 求有讽刺意味的现代都市小说。
《婚姻契约》 既然你已经签下了那纸婚姻契约,你就是我的女人。 《倦寻芳》 爱你,但绝不做你的爱妃! 《美人谋:浴火王妃》 千娇百媚玲珑剔透的公主,在一场阴谋下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皇妃日记》 我重设了整个世界,只为换回你的再度微笑。 《大女三十》 都市中女大男小的浪漫闪婚 《妆罢春秋》 “夏重城,我一辈子的苦都给了你。” 如有佳丽三千不如知己一千 更多全本已出版后宫小说 一句话简介 《风月:和月折梨花》 乱世之中,我是谁的妖娆王妃? 《帝姬:风暖碧落》 最初,她是暗恋主人的小小侍女,而他是来府上做客的逍遥侠客。 《云画扇,红泪未央》 当她用另一个身份到他的身边,他能否认出她才是当年在梨树下和他约定终身的女子 《美人妆:唯我独妃》 当那个九五之尊向她敞开胸膛,撞上她迎风颤抖的长剑,一切,都变了。 《华清若水,花开尽》 连锦年,我曾经的驸马,代替我的父皇坐上九五至尊的位置。 《楚宫倾城乱》 她一介小小的亡国妃子,却被推到那个灭了自己国家,权倾天下的男人怀里。 《夜未央,美人舞》 洞房花烛夜,她却想着如何谋害自己的夫君夺取他的江山! 都市痴恋 《草婚》 你,草婚了吗?草,你婚了吗?昏,你草了吗? 《一起写我们的结局》 木子喵喵出版作品:她爱他注定是一场劫难。 《陪你到世界的终结》 不是不痛,只是哭泣无用。 《小情事》 这是一场简单的恋爱。 《一千年以后,天气晴》 等待一万年,也不算长,如果,最终有爱作为报偿的话。 《流年堪折;遇上妖》 1000对情人,便会有2000种版本迥异的爱情故事。 或许没有你想看的,这些书有些在红袖添香看过,还不错,不知适合你的喜好不..............
Ⅳ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哪里
夸张。讽刺小说离不开夸张。奥楚蔑洛夫态度变化之快、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改变态度,时而威风,时而谀媚,一会儿贬低狗,一会儿盛赞狗,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突出。
Ⅵ 近代小说的演变时期在哪个朝代
继明代之后,小说在清代又迎来了一个创作和传播的高峰时代。清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清代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生活面,样式丰富多彩,具有“千帆竞秀”的艺术特点。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古代讽刺小说问世。
讽刺小说的发展及辉煌成就
讽刺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在任何题材的小说中都可以运用。先秦文学的《诗经》中有怨刺诗,诸子著作中的寓意散文,就是以暴露一切丑恶腐朽的想象为其主要特征的,其中有对统治阶级的讽刺,有对新兴士阶层的讽刺,还有很多对一般人情世态的讽刺。
到了汉魏,在散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讽刺之作,如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新序》、王充的《论衡》等。
唐代是古代讽刺艺术成熟的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讽刺作品,讽刺大家韩愈、柳宗元以富有创新的批评精神,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讽刺作品。晚唐作家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与愤激之谈。
宋元时期,讽刺艺术则在散曲及戏剧文学中得到了新的开拓和发展。明朝时期,讽刺散文都是有感而作,嘲讽中暗藏着人生的哲理,斥责里蕴含着同情。小说方面,诸如《西游记》、《西游记补》、《金瓶梅》里也蕴含着对世态人情的讥讽。
在清代,出现了一些以讽刺为基本特色的章回小说。讽刺小说可分为3类:一类是魔幻化的讽刺小说,作品有《斩鬼传》、《平鬼传》、《何典》等。这类讽刺小说用怪诞的手法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鬼怪神妖,在诙谐的描写中表现了严肃的主题。
第二类是写实性的讽刺小说,这类讽刺小说是讽刺小说中的主流,代表作品为《儒林外史》。这类讽刺小说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把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类是讽喻式讽刺小说,代表作品为《镜花缘》。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字敏轩,一字粒民,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上不少人在科举考试中曾取得显赫的功名。但至吴敬梓时,家境日渐衰微。
吴敬梓14岁时跟随父亲到赣榆县教谕任所,生活动荡不安。到了23岁时,由于父亲的正直丢官,抑郁而死,他开始窥见官场斗争的现实。在经历了科考一系列打击后,对黑暗落后的科举制度彻底绝望,从此决心在困厄中著书,《儒林外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酝酿创作出来的。
《儒林外史》共56回,40多万字,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但没有贯串全书的主人公和主干情节。
作品一开始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八股取士制度,通过理想人物王冕之口指责八股取士“这个法确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卑微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恶劣,乃至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人生的堕落。
《儒林外史》秉承着高度的写实创作精神,它的讽刺对象是写实的。作者一方面写出讽刺对象丰富的外在性格特征,一方面又挖掘出他们深广的内心世界。
《儒林外史》的讽刺描写是真实的。它从平淡和寻常的生活现象中显示讽刺锋芒的写实艺术。《儒林外史》中许多浓厚讽刺意味的场面、细节,好像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其实仍是写实。
《儒林外史》有着高超的讽刺艺术,它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它通过对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总体上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描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琐碎,又都是那么的愚昧、可笑,没有外在形式上的神秘、混乱、荒唐,然而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内在精神的萎缩。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在南方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为了适应书中人物的身份,也融合了不少文言成分和不同职业的行话。作者的叙述语言很少夸饰、形容,朴素而又不失雅正幽默,对构成它特有的讽刺风格,有很大作用。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在章回小说中也很特殊,它没有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虽然不够集中,却便于自由灵活地展开广阔的生活面,使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与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纷至沓来,如波翻浪涌,层层推进。
那些相对独立的段落,虽只是生活片断,但经作者精雕细刻,很容易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并激发读者的联想,收到略小存大、举重明轻的艺术效果。
而且,书中许多人物和故事之间,尽管缺乏紧密的联系,却也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起来的,而是根据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做了精心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体现着严密的思想逻辑。
作者综合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结构形式,很适合表现本书特定内容的需要。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杰作,是一座讽刺小说的高峰,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它的内容为晚清谴责小说所吸取,它的形式也为谴责小说所借鉴。
《儒林外史》以后,比较著名的讽刺小说有李汝珍的《镜花缘》。这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内容广泛而驳杂,但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对丑恶现实的讽刺。
作者以幻化和夸张的形式,凸现荒谬与丑恶的本质。如“白民国”的八股先生装腔作势,念书时却白字连篇;“淑士国”的各色人等都儒巾素服,举止斯文,却又斤斤计较,十分吝啬,充满酸腐气。
作品中,“两面国”的人有两副面孔,是对势利和奸诈者的揭露;“长臂国”的人贪得无厌,到处“伸手”,久而久之,徒然把臂弄得很长;“翼民国”的人“爱戴高帽子”,天天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竟至身长五尺,头长也是五尺;还有“豕啄国”、“毛民国”、“穿胸国”、“犬封国”等,无不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这些幻想,大都出自《山海经》等古籍,但《山海经》等书对这些国度的记载,极其简略,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话。
《镜花缘》以此为由头,生发出去,铺排开来,表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惊人的想象力。而这种漫画化的描写,也是《镜花缘》对讽刺文学手法的丰富和发展。
除了《镜花缘》外,张南生的《何典》也是一部很别致的讽刺性章回小说。该书以滑稽幽默、口无遮拦的吴方言,虚构了一部鬼话连篇的鬼世界的鬼故事,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人间的现实。
Ⅶ 求“小说《围城》的讽刺艺术”——论文的开题报告。在线等候~
中国期刊库
Ⅷ 论文:老舍小说讽刺艺术手法简析
老舍笔下人物生活在北京或以北京为中心。他的写作语言同时具有鲜明的京味,善于以北京小市民的诙谐方式,调侃一件件平凡的事。他的批评是尖刻的,但他是根深人民大众的,骆驼祥子的苦难被他放大,使读者不由叹息命运的无偿。这就弱化了反动势力虎妞老爹的丑恶。
老舍的讽刺小说叙事角度,还想在于人物对话,如《月牙儿》,使读者感到作者就像月牙儿本人,不然为什么月牙儿的悲惨遭遇如此感人。但老舍的叙事角度,调侃诙谐又好像在与读者对话,小说侵染北京味,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不由自主读者也走进了作者的虚拟世界。显然,老舍的讽刺小说的叙事视角是既包含隐含读者又包含叙述者的。因此,老舍小说的讽刺是靠隐含作者、叙述者及人物之间复杂变化的关系实现的,作品中讽刺的实现与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即使是婚恋题材,老舍也有着明显的启蒙情结,以其《离婚》与张的“红白玫瑰”来 比较,《离婚》应是老舍作品中较写实的一部,可是通过描写城市中、下层知识分子苦 决闷人生,探讨的还是民族性格优劣的消长,并将之纳入其一贯的文化批判主题……虽 然也有“婚姻就是凑合”这样形而上的感悟,但主要还是限于伦理道德的批判,如老李 和小赵的精神状貌的对比;“丁大爷”式由一个英雄侠客的仗义来解决问题的社会出路 的探索;对张大哥的灵魂剖析和对其中庸思想的讽刺,并最终将这种普遍的苦闷归于社 会黑暗和旧式婚姻制度。即使这样,老舍还认为《离婚》的笑声太弱了,“说真的,哭 与笑更是一事的两头儿,而含泪的微笑却是两头儿都不站,《离婚》的笑声太弱了。” (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2页。)老舍似乎觉得还 应该将讽刺的调子更显豁,更突出些。
同样是关于婚姻的苦闷和夫对妻的不满,“红白玫瑰”中的振保就不同于《离婚》中 “哈姆莱特”式的老李了,他是有“铁的意志”的人,可以自己造出一个世界来,至于 他没有成为自己世界的主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 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 是心口的一颗朱砂痣。”那不是一个社会的原因,而是一切社会的困惑,是人类所面临 的永恒的精神困境:人类永远的欲望和对欲望的永远不满足,不管我们如何心心念念、 孜孜不倦,我们得到的永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和我追逐的梦擦肩而过,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