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三个十年的小说
『壹』 《中国新文学大系》每册的目录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编纂背景研究
第一章 作为总集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背景3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背景10
第三章 赵家璧与《中国新文学大系》20
第二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研究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研究(上)——理论与创作之部的编选49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研究(下)——《史料·索引》卷的编选71
第三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文学运动研究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对现代文学的宏观描述87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内容、分期、断限89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99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动因105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发展过程109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114
第六节 中国现代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117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语言之争12l
第三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文学论争147
第四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现代文体理论研究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现代小说理论研究177
第一节 《大系》对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小说创作中不良倾向的批评177
第二节 《大系》关于现代短篇小说的论述197
第三节 《大系》关于历史小说的论述220
第四节 《大系》小说集导言所论及的有关小说的社团、流派242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新诗理论研究254
第三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戏剧理论研究283
第四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所涉及的散文理论研究317
第五编 《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影响
第一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影响339
第一节 《大系》所确立的文学史内容的“三大板块”339
第二节《大系》所确立的四种文体348
第三节《大系》所确立的新文学史分期的“三个十年”354
第四节 《大系》的一些具体观点对新文学史研究的影响363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对新文学总集编纂的影响383
后 记391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的图书目录
导言
鲁迅
狂人日记
药
肥皂
离婚
俞平伯
花匠
罗家伦
是爱情还是苦痛
汪敬熙
一个勤学的学生
瘸子王二的驴
杨振声
渔家
胡山湖
睡
赵景澐
阿美
林如稷
将过去
顾×
失蹝
冯至
蝉与晚祷
仲尼之将丧
高世华
沈自已的船
莎子
白头翁的故事
陈翔鹤
See!
西风吹到了枕边
陈炜谟
冯文炳
沅君
蹇先艾
裴文中
李健吾
许钦文
王鲁彦
黎锦明
川岛
汪静之
凌叔华
小酩
……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目录 导言 编选凡例 编选用诗集及期刊目录 选诗维记胡适九首 一念 鹰该 一颗星儿 许怡荪 一笑 湖上 我们的变生日 四烈士冢上的没字碑歌 晨星篇刘复八首 落叶 敲冰 三十初度 雨 教如何不想她 俄 一个小长家的暮 尊包共铎鲁迅三首 梦 爱之神 他沈尹默一首 三弦俞平伯十七首 孤山雨 ?⑷? ……周作人九首左舜生一首朱自清十二首康白情十三首刘大白十四首傅斯年一首玄虚二首王志瑞王统照五首郭沫若二十五首陵志韦七首应修人七首周五一首绍钧二首梁宗岱五首冰心女士十八首成仿吾三首汪静之十四首潘漠华十一首冯雪峰七首冯至十一首陈南士二首徐玉诺十首陈学乾一首何植三十二首刘延陵二首郭绍虞一首叶善枝一首陈乃棠一首奠振铎二首赵景深二首李金友十九首戴望舒七首王独清四首徐雉一首冯文炳一首穆木天六首闻一多二十九首二庚虞五首宗白华六首白采一首朱湘十首徐志摩二十六首朱??大七首杨世恩一首烧孟侃二首刘梦韦三首程侃声一首王希仁一首赛先艾二首冯乃超九首蓬子十首邵洵美三首
『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内容简介
本编讲述了1917年到192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作者以专章的方式分别介绍了新文学发轫时期的思想根源,以及新思想传入时文学界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和创作潮流,同时将文学的各种题材辟为专章,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里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题材如何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者同时着重介绍了本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奠基式的作用的作家及思想家鲁迅的创作的一部分。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章
鲁迅
(一) 一 呐喊与彷徨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二 说不尽的阿Q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附录 本章年表附录 本章年表第三章 小说(一)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一 民国通俗小说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二 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附录 本章年表附录 本章年表第五章 郭沫若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第六章 新诗(一)一 新诗的诞生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二 早期白话新诗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四 新诗的规范附录 本章年表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附录 本章年表第七章 散文(一)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第八章 戏剧(一)一 文明新戏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二 五四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三 小剧场运动的倡导五 语丝派和现代文学评论派的散文四 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开创者及其创作附录 本章年表附录 本章年表以上整理自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之后革新式的文学史研究专著,它在文学史的编著理论上具有和以往文学史教材较为显著的区别和特征,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不同,《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作者们更加突出了新文学的“现代性”因素。文学的现代性,既表现现代意识,现代思维方式、情感方式,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艺术形式,以便于把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思维方式、艺术欣赏能力都处于蒙昧状态、低级阶段的读者提高到现代化水平。钱理群等人成功的引入了这一概念,使《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摆脱了以往文学史采用对立思维、强调斗争的叙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学形态发展过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鉴的态势。故而在具体作家作品评论介绍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能够力拓新视角,如在沈从文专章挖掘出了沈从文等作家作品的价值,并给了他们合理的入史地位------这也是以“现代性”作为评价标准得出的结论。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注“全方位” 的整体研究, 突破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像以往的文学史专著一样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 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比如就“鲁迅”而言,作者们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将对鲁迅的介绍分为两章,分别在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和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中根据社会局势的影响而分析其对作家所产生的艺术的改变。在作者们的笔下,中国现代文学不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个别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经纬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既把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单位放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发展史的更大的历史单位中,去探讨它的价值和地位, 又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思想发展史另一个整体中,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 现代文学中的流派、风格、题材、主题等因素也都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各自显示着自己的变化和发展、产生和消亡的脉络和规律。如对于京派的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作者们特意辟出几节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且讲述了京派和沈从文的种种联系。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想和社团, 作者往往会理清其在现代文学这一整体中的发展轨迹,通过它与左邻右舍发生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给其以历史的评价。例如,在讲到新文学社团的时侠,既从外部的世界文学的角度阐述外国文艺思潮对它的影响,使它如何在这一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 中西文化大的撞击” 中问世,又从中国文学的内部角度说明“发难者”如何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也根据自我个性的信要“介绍”、“选择”外来思想,并由此形成创作倾向不同的作家群。 王瑜:“从对‘通俗文学’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已经摆脱了以往文学史采用对立思维、强调斗争的叙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学样态发展过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鉴的态势。”
赵国宏:“它从中外文论互训的网络中确定中国现代文学的坐标。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冷静地反思,获得自觉之后的结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里程碑。”
李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它不仅吸收并总集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而且表现了著者独特的思想眼光,它问世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低谷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一它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一一它预示着旧的文学史观的结束,并为全新的文学史著作的出现奠定基石。”
王瑶:“钱理群等几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和姿态,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赵凌河: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他们比较注重“全方位”的井体研究,突玻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1939年12月9日生,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等。
『叁』 简析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内容和特色
内容: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
2、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3、“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
4、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
5、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特色: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3)现代文学史第三个十年的小说扩展阅读:
文学影响
“五四”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弱点。
当时文艺领域内的主要活动力量乃是小资产阶级作家,他们受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严重羁绊。社会主义理想和新兴阶级的英勇战斗精神虽已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现,而无产阶级文学整个说来尚处于萌生幼芽的阶段。
就这个时期的一般作品来说,除在艺术上表现出稚气外,创作方法和思想倾向也极为复杂紊乱。许多人分不清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界限,甚至西欧一些国家的颓废派、象征派、未来派等亦都无批判地被一部分文艺社团和作家所介绍,所肯定。
多数作家生活狭窄,只限于表现知识青年的某些要求,带有较重的感伤情调。有些作家的作品则有严重的颓废色彩。
『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十年中小说的异同
可以总体简要概括如下:
“三个十年”中,小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很多题材或内容(如乡土文学、问题小说等)贯穿了30年。
“第一个十年(1919—1929)”小说主要以短篇创作为主,风格迥异,创作小说的社团众多,不过语言较直露,作品内涵挖掘不深。
“第二个十年(1929—1939)”小说主要以反映社会(尤其是农村)矛盾与抗日救亡为主,“左联”、“东北作家群”等创作的小说很有特色,篇幅以中长篇居多。
“第三个十年(1939—1949)”小说可根据创作地点明显分为“解放区小说”与“国统区小说”,前者以歌颂为主,后者以讽刺揭露为主,另外有些异域风情的小说作品有相当参考借鉴意义。
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十年中小说的异同。
『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一、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二、二十年代的小说 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前期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弥洒社,郁达夫、郭沫若等)。三、二十年代的诗歌 胡适是五四新诗革命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白话诗集。继而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等纷纷创作新诗。但这些尝试之作,平实直露者多,蕴藉婉曲者少,诗味不浓;为新诗作出重大贡献、奠定其稳固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湖畔诗人汪静之等的爱情诗给新诗坛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冰心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富有哲理与意境美;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风格以精致幽婉见长;徐志摩、闻一多提倡的新格律诗,反对过于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注意融合中西诗艺的长处,为新诗艺术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四、二十年代的散文 二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异彩纷呈、成绩斐然。如鲁迅所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犀利泼辣的杂文,意境深远的散文诗,周作人冲淡平和的“言志”小品文(是对文以载道的封建传统的“和平瓦解”);冰心清丽真纯、温婉缠绵的散文;朱自清精致缜密的抒情散文;林语堂颇具嘲讽幽默味的小品文等。五、20年代的话剧 话剧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大胆尝试;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喜剧特色鲜明,形成了五四时期喜剧创作的一座高峰;欧阳予倩的《泼妇》、洪深的《赵阎王》等在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浪漫主义剧作有更高的艺术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一、小说 长篇小说硕果累累,名家辈出。除了茅盾的《子夜》《蚀》,老舍的《骆驼祥子》《二马》《离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蒋光慈的《短裤党》《田野的风》,叶圣陶的《倪焕之》,丁玲的《一九三0春在上海》,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王统照的《山雨》等。 短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深刻,还是艺术表现的圆熟都超过了上一时期的作品。叶紫的《丰收》,茅盾的《春蚕》,老舍的《断魂枪》、吴组缃的《樊家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代理县长》,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艾芜的《山峡中》,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二 、诗歌 本时期诗歌在现实性、战斗性上有所增强,如殷夫的诗蒲风的诗,臧克家的诗等;艺术上仍保持着探索的活力,如后期新月派诗人陈梦家等的作品,追求用暗示、象征等手法营造意境,醉心于诗歌形式的创新,内容上则远离现实生活;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追求诗情与诗形的现代性,借助朦胧的意象,倾诉着灵魂受伤后的缠绵低回的情绪;卞之琳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但重在传达诗的哲理意味,如《断章》。三、散文 不同种类的散文都有精品问世。鲁迅《二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多部杂文集中的作品,活泼尖锐,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也与鲁迅杂文风格相近;何其芳的《画梦录》精致典雅;李广田的《画廊集》朴野浑厚;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简练隽永;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真挚朴讷;林语堂的《大荒集》幽默闲适。四、戏剧 经过十年的探索,在本时期走向成熟,其标志是曹禺的《雷雨》《日出》,重要作品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陆』 求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原书的TXT,主要是要第三编的全部内容。
那书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奇葩成果,现在还处于“看与被看”模式中呀~~
『柒』 请以具体作品为例,京派小说第二个十年至第三个十年间的创作走向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捌』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开拓期,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的成就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所有这些创作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1921年以后,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丰收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3、第三个十年(1937—1949),转折期,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
后一阶段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国统区很多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8)现代文学史第三个十年的小说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代表作家
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
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现代文学
『玖』 中国现代文学史前两个十年的对比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止时间为1917~1949男,大体可分为了3个时期,它大约诞生于1917年爆发的文学革命。
(1)1917年—1927年为现代文学的产生时期,简称20年代文学。五四文学革命推进了新一批新文学社团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家作品,以鲁迅及其《呐喊》郭沫若及其《女神》为代表,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现代主义为辅的流派格局。
(2)1928年—1937年,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期,简称30年代文学,左翼革命作家文学勃兴,新文学创作渐趋繁荣,体裁样式逐步完备,出现了巴金、矛盾、老舍、曹禺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