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小说特点现代文学三十年
①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强调主体的性情与见解,与平民的沟通交流。“平民化”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③刊物:《诗》月刊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中国新诗社”,叶绍钧、刘延陵、朱。
2、胡适《尝试集》
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沈尹默《三弦》《月夜》
俞平伯《冬夜》旧文学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
周作人《小河》打破旧镣铐的“欧化”诗风。
朱自清《毁灭》追求“平常”的倾向。
○2特征
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客观写实和主观意志。散文化和平实风格。
歌谣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诗体解放”的极致,“五四”精神的充分体现;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的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湖畔》
1922 汪静之《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徐玉诺、何植三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蛇》《雨夜》
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主要诗人
《晨报副刊》“诗镌”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
“非个人化”倾向。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闻一多《口供》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雪花的快乐》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② 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好的一本书。中文系学生必读。文学爱好者入门书籍之一。
作为对比,谈谈类似的几本文学史。
1、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无论是出版还是后来的修订版,都带有太多毛话语痕迹。”左翼文学“为现代文学主流的说法就跟这本文学史不无干系。实际上,左翼文学并非现代文学的主流。因此就看看出王瑶此本文学史的意识形态色彩了。随后,就导致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现。不过王瑶此著作算是“新中国”文学史的扛鼎之作,影响甚巨。
2、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可说是王瑶“新文学史稿”的反面。比如在书中,夏志清对大陆推崇的鲁迅就多有贬意,且论述鲁迅的篇幅只有论述张爱玲的一半。甚至还把张爱玲的《金锁记》誉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而张爱玲在当时的大陆和台湾都是不受欢迎的(其实张爱玲在台湾早期是被禁的)。不过此书对一些重大作家的“发现”有很大价值,比如他肯定了沈从文和钱钟书的文学价值。同时,八十年代之后,此书传入大陆,对大陆的“重写文学史”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出现。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重写文学史”运动的结果。它一方面去掉了王瑶式的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同时也去掉了夏志清式的“意气用事”(其实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就是美国麦卡锡主义的产物,本意是让夏志清写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为反共做理论支撑。夏志清将其写成了文学史。)这书对现代文学做了一个梳理,使纷繁的现代文学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
其实,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之后,各类文学史层出不穷,山东大学的、华东师大的、复旦的,算是比较有代表性。而他们都撼动不了北大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所以,强力推荐,文学爱好者应该看一看。
以上摘自知乎网,谢谢。
③ 孙犁小说的美学特征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④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学衡派”由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这些人都留过洋,满脑子“国粹”,却又自我标榜“学贯中西”,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实际上是把欧洲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拼凑起来,作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他们还配合北洋军阀政府“取缔新思潮”发表了《评提倡新文化者》(梅)、《论新文化运动》(吴)等。诋毁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以白话代替文言。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研会作家的创作,基本上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表现出一种淳朴、真挚、从容、自然的文风。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古代“儒雅”一派作家所看重的“中和”品性,并在“五四”精神的影响,赋予了新的内容。成就最大首推小说,所谓“问题小说”的形式反映了反帝反封建大主题,有的还表现对社会主义朦胧向往。另外译介外国文学也取得很大成绩,他们译介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着。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罗曼罗兰等。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新月社 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其成员基本上是欧美留学生。他们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为阵地发表作品,1926年4月,徐志摩在他主编《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刊》,提倡新格律诗为宗旨,发表一系列旨在实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新格律诗,其中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这些新诗探索,为我国新诗发展作了独特贡献,影响深远,值得人们的肯定。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问问团队古事笑谈盟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9-15 09:03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老师讲的时候,做笔记不就得了。网络文库里有。现在一般用钱理群版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问问团队史海泛舟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9-15 09:17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也许是可以追究的.文化素源╋━/爱葝这 2010-09-15 09:22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分期便于总结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掌握它的基本面貌,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但由于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认识不同,在分期命名上又说法不一. ①开拓期(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②丰收期(1927—193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③转折期(1937—1949).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0,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 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北风》、《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
秦牧,原名林阿书,《秦牧全集》
《火种集》
《秦牧散文集》
《彩蝶树》
《秦牧儿童文学全集》
《秦牧文集》
《秦牧散文选》
《花城》
峻青,(1922年4月20日——),原名孙俊卿,《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本文(《海滨仲夏夜》)选自散文集《秋色赋》.
袁鹰原名田复春,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意在改变国民精神。他曾在北大、北女师大任教。1927年起定居上海,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转变。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7本、小说集3部、散文和散文诗集各1部。先后选入教材的有: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呐喊自序》、《拿来主义》、《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灯下漫笔》(节选)等。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倡导“闲适幽默”小品,著有《自己的园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人,现代著名诗人,工于旧诗,尤长于七言,诗词具有爱国精神。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大教授,五四初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影响很大。曾在古代文学史、哲学史方面做过一些开创性工作。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著有诗集《扬鞭集》和《回声实验记录》等专著。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回国后组织“创造社”,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其著作极为丰富,主要诗集有《女神》、《星空》,主要剧作有《屈原》、《虎符》等。另有小说、散文、评论、学术专著等。诗歌《天上的街市》、历史剧《屈原》(节选)以及《〈鲁迅诗稿〉序》被选入教材。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任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和《中学生》等刊物,并从事创作工作。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倪焕之》,批判了“教育万能”的错误思想。被选入教材的有《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和小说《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先后选入教材的有:《自传》,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评论《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茅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与郭沫若等组织了创造社。1945年在印尼被日本宪兵杀害。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性质。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故都的秋》被选入教材。
【徐志摩】(1896—1931)笔名诗哲、南湖等,浙江海宁人。新月派诗人。曾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再别康桥》入选教材。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曾留学英国,是“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从事创作与学术研究,最后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其著作共26种,约200万字。散文名篇《背影》、《春》、《绿》、《荷塘月色》、《威尼斯》被选入教材。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先后主编《小说月报》、《文学周刊》等。文学研究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等。
【瞿秋白】(1899—1935)原名阿双,后改名爽,又名霜,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之一,著名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毕生从事革命斗争,曾与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杂文集《乱弹及其他》。《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节选《鲁迅的精神》曾被选入教材。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晔,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前期新月派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曾留学美国,归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英勇投入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诗集《红烛》、《死水》表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思。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满族,北京人。现代作家。五四时期开始白话创作。曾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51年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济南的冬天》、《小麻雀》、《在烈日和暴雨下》、《茶馆》(节选)被选入教材。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抗战期间曾任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长于诗词创作。《梅岭三章》被选入教材。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毕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所著《中国建筑史》,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有《梁思成文集》四卷出版。《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入选教材。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现代小说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原名赵平复。主要作品有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文物学家。1926年起先后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节选)被选入教材。
【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现代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原名马福春。主要作品有诗集《湖畔》、《灵山歌》,杂文《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等。
【巴金】(1904—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著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小说《寒夜》、《憩园》等。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湖南澧县人。主要著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臧克家】1905年出生,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主要著作有诗集《烙印》,小说集《挂红》,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短诗《有的人》被广为传诵。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人。现代作家。早年即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40年代先后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作《李有才板话》的节选《老杨同志》被选入教材。
【冯铿】(1907—1931)广东潮州人,现代女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主要著作有《春雷》、《铁和火的新生》、《最后的出路》等。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现代作家。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农村土改运动的全过程,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山乡巨变》。被选入教材的有小说《分马》(《暴风骤雨》的节选)和散文《娘子关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玉,湖北潜江人。现代戏剧家。学生时期就经常参加戏剧演出,大学毕业前写成话剧《雷雨》,轰动剧坛。此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曹禺在话剧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戏剧家之一。《雷雨》(节选)被选入教材。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曾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回国后,从事爱国运动,遭逮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他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名震诗坛。40年代在延安先后出版6部诗集和许多长诗。主要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等。《给乌兰诺娃》、《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被选入教材。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现代作家、著名学者。他博学多能,学贯中西,曾任西南联大、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和《宋诗选注》、《管锥编》、《七缀集》等。散文《读〈伊索寓言〉》入选教材。
【孙犁】(1913— )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曾当过职员和小学教师。30年代到延安鲁艺,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优秀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一些散文集、论文集。小说《荷花淀》、评论《好的语言与坏的语言》、散文《黄鹂》被选入教材。
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哪三十年
①开拓期(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②丰收期(1927—193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③转折期(1937—1949).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三个十年"
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划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分为29章,相当于29个课题。这划分大致参考了教育部指定的现代文学教学大纲,并依据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章节结构与基本内容,因为29章基本上已囊括现代文学教学的主要课题,若配合其他版本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内容只需稍加调整即可。
中国现代文学是各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一般都在低年级开设。因为内容比较多,刚踏进大学校园不久的年轻的学生,又还没有文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准备,学习这门课可能有诸多困难。现今各种现代文学史教材,又都偏重历史线索的勾勒,而不大考虑大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所以,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碰到一个既要使用教材,又要照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问题。就钱理群、吴福辉与笔者所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部教材来讲,学术性较强,而对于一般大学低年级的同学,也可能深一些,内容繁复一些。其他几种比较通行的现代文学教材,也有类似的情况。所以不少老师与同学都希望能有一本指导学习的书,与教材配套,根据低年级同学的知识结构特点,指导他们阅读作品、理解教材与听老师讲授,以学会鉴赏评论作品,逐步养成审美的能力和文学史眼光。具体一点来说,能辅导同学有效地预习、复习和参加考试。这本课程学习指导,就是为此目的而编写的。
⑦ 我想问问以下几个问题(问题来自于《现代文学三十年》):
这几个问题真是太深奥了,我觉得如果想要讲清楚的话,不来一篇论文是不可能的。这里篇幅有限,我就以我自己的些微见解来粗略回答下楼主的某个提问,因为楼主的这几个提问真的是太大了,我真没法子简述。
"庄骚传统,孔颜乐处"
概括来说,"庄骚传统,孔颜乐处"所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审美理想。
庄骚传统,是学问正统。孔颜乐处,是人格境界。
庄骚传统:这个很好理解。
“昔之论诗者,谓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出于骚者为正,出于庄者为变。”
这就是庄骚传统这一说法的由来。
庄,庄子为代表;骚,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孔颜乐处:孔,指孔子;颜,指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也被称为颜渊。
孔子是圣人,但是终其一生他周游列国,颠沛流离,不得其用。
孔子的得意门徒颜回,也是个大学问家,且品德高尚,但是跟他老师一样,他一生也是穷困了得。
但是孔子和颜回虽然处在逆境,但却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篇》)
于是“孔颜乐处”就成为一个儒学话题,汉代以来人们不仅把孔子、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精神奉为儒家最高的人格精神和道德境界,甚至作为一种“孔颜人格 ”津津乐道与推崇。
但是到了崇尚理学的宋朝,“孔颜乐处”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以及新的解读。
程颐的学生鲜于侁问程颐,“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不知所乐者何事?”程颐答:“寻常道颜子所乐者何?”鲜于侁答:“不过是说所乐者道。”程颐答:“若有道可乐,不是颜子。
这就是新的疑问以及解读了。“若有道可乐,不是颜子。
按照程颐的这个回答,“孔颜乐处”的含义已不是自汉以来所大力宣扬的一般儒者所理解的伦理道德内涵了,而是对汉儒以来所认同的人格理想境界提出了质疑,质疑孔子,颜回他们所体悟的那个“道”,那个境界是存在谬论的,更甚者自春秋以来的历代儒者们所探寻的“道”的想法和方法本身就是谬误的 。
所以崇尚理学的这些大学问家们对“孔颜乐处”提出了新的质疑以及挑战。
2. 阜利通
是英文 feuilleton 的音译。feuilleton 是小品文的意思。此说法出自瞿秋白。他评论鲁迅的杂文为战斗的阜利通。
3.“做坏事嫌好,做好事嫌坏”。
这大概要牵涉到哲学以及辩证,我就不搀和了,等大神来给你解答吧。
4.“一个音位就是一个语言类别”,这句话怎么理解?
楼主笔误吧,应该是“一个音位就是一个语音类别”。
我上英语语言学的时候,学过这些东西,但是上课不用心啊,所以也不能帮到你。抱歉。等大神来吧。
⑧ 现代文学三十年经典分析题“分析老舍《断魂枪》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本周五就闭卷考了!求各路大神帮忙!
老舍的《断魂枪》发表于一九三五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且不说它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展开的起伏跌宕引人人胜,也不谈它人物塑造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光是小说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就非常耐人寻味。
谈到小说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有人引用作者的话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由于个人的自私保守,祖国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老舍痛感这种‘把生命闹着玩’的国民劣根性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潜在的危机的基因,故而借沙子龙断魂枪的泯灭,发出呼啸,以期唤醒那些仍倘佯在‘东方的大梦’中的国民的灵魂。”从社会物质功利角度看,国术不如洋枪;从人文精神角度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从科技含量角度看,国术不如洋枪;从文化含量角度看,洋枪远不如国术。中国武术是几千年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结出的硕果。国术不仅有外在的功夫,更有内在的精神境界。
《断魂枪》中似没有细写什么国术的精神境界,但却写了三个人——王三胜、孙老者和沙子龙——不同的武术表现。其实这也就是绝不相同的三种武术境界。
王三胜靠着两只牛眼,一身横肉,几把死力气,只能以力胜人,唬唬外行,全无内功,更无内在的精神涵养。
孙老者有绝佳内功,脑门亮,眼眶深,眸子黑得像两口深井,森森地闪着黑光。与王三胜比武,紧盯着王的枪尖儿,神威内蕴,眼珠子似乎要把枪尖儿吸进去。兵刃未接,王三胜心里先就虚了。交起手来,孙老者小试手段,便将王三胜打得落花流水。
但比起沙子龙来,孙老者只能是望尘莫及。
其实,小说并无一处实写沙子龙展露武功。只是开头写了一句:平生创出“神枪沙子龙”五个宇,在西北走镖,二十年没遇着对手;结尾处写了一句“沙子龙关好了院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也就是说,作者对沙子龙的武术功夫,几乎全是虚写。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所谓“真人不露相”,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中国道术(包括武术),达到至高绝佳的境界,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
但沙子龙的武术确实是达到了至高绝佳之境界的。
说老舍写《断魂枪》与鲁迅写《阿Q正传》那样,是为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说老舍对沙子龙与鲁迅对阿Q一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鲁迅对阿Q,是嬉笑怒骂,极尽讽刺鄙薄之能事。老舍对沙子龙,却是极为同情,尊崇赞赏有加。比之王三胜、孙老者,谁都看得出,作者的至爱在沙子龙。老舍同情沙子龙的生不逢时,满腔热情地将他写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英雄角色。他尊崇他的恪守气节,不与污浊同流;赞赏他的静待时机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阿Q身上体现的纯属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沙子龙身上体现的基本上属于传统文化的正面性。中国的几千年不断的传统人文精神血脉,无外乎儒道两家(禅学是儒道释合流的产物)。东方至高的道术境界,其精神内涵,无外乎儒道互补。外儒内道,达到圆融浑一完美统一的境界,道术也就修成了正果。沙子龙可以说是修成了正果的高人。
丁玲的《阿毛姑娘》和《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命意识。与她转型后放弃女性意识追求政治伦理实现的作品不同,因此它在丁玲文本序列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
《阿毛姑娘》和《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是丁玲的早期作品,小说中体现的女性原始而朴素的生命意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最基本的生命意识———吃和穿女性对于吃、穿特别钟爱,表现得也相当明显。
《阿毛姑娘》是丁玲的早期创作,写于1928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与代表了时代精神苦闷女性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不同,主人公不再是知识女性而是一个地道的农家姑娘。
⑨ 孙犁小说的主要特点
才学的《芦花荡》
老师上课说的。
孙犁作品特点:清新隽永 、 柔婉秀美 、富有诗情画意 。
⑩ 孙犁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乡土风味浓厚:
孙犁的小说以写农村生活见长,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表现了对故乡人民深厚的感情。他写了白洋淀、冀中平原、太行山区,写了那里人民的生活和战斗。他的长、中、短篇都描绘了一幅幅河北农村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具有醇厚的乡土风味。
孙犁的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是虽然简约明了的,但却让人感到清新优美,淳朴中蕴涵着清馨可人的诗意。比如《荷花淀》的开篇就是一幅宁静秀丽的农家风景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在这里,作者用苇眉子、荷叶、荷香、蓝天、明月、微风等物象织就了一幅清爽、淡雅、优美的风景画。而这一幅图景是孙犁非常熟悉并且从小就印在头脑中的故乡图。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孙犁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融合在他的作品里,每一幅画面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描绘的,让我们看到了蓝天、白云、土地相交汇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风景,这样宁静和谐的生活风景画在作者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让读者非常向往那儿美丽的风景。
二、多姿多彩的农村妇女形象:
孙犁所着意描写的妇女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形象。他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从描绘她们美丽的容貌,到深入她们丰富的感情世界,他们质朴善良,坚韧勇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作者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内心的波澜里,反映出新时代的新与美的生活内容,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些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被压迫了几千年后,在新时代灵魂的觉醒,她们是传统和新生相统一的代表,所以,不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土改后的生产建设和政权建设中,她们和男子一样毫不犹豫地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义无反顾,从不退缩,个个都像一团烈火又像明澈的泉水,像荷花般娇媚又像山石般坚韧。孙犁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角度和处理方式,站在时代的高度,表现了妇女们的成长,体现了她们自主意识的张扬。
例如在《荷花淀》中:水生嫂和青年妇女们,尽管很舍不得丈夫们离开她们,但还是把丈夫送进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士们行列。过了两天,妻子们惦记丈夫,几个年轻媳妇便偷偷地坐了一只小船到对面马庄去打听丈夫的消息。可是不巧,部队转移到别出去了,扑了个空,回头划到半路上却碰上鬼子的大船,幸好,丈夫们有了这一次经历,好像受了启发,回家后,她们自觉地学习射击,一边打鱼一边“蹬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配合子弟兵作战,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成了白洋淀里的“铜墙铁壁”。小说以“美”的人物自—身的存在,解释了水生嫂对生活的执着及其经历战火后发生的深刻变化。这里的水生嫂是我国古老的土地上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中的一个。
又如《无召儿》中的无召儿,《光荣》中的秀梅,《浇园》里的香菊,《麦收》里的二梅等,都是作为具有美好的心灵,奋发向上的品德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新人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她们身上充满了自由豪迈之气,就像飞鸟出笼,向着广阔幸福的天地飞翔。
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孙犁的小说以现实主义描写、浪漫主义气息见长,以生动的对话、细节和场面表现渗透了政治内容与革命激情的日常生活见长。他善于把时代风貌的真是画面同作者的真挚感情交融在一起,以现实主义为根基而揉进浪漫主义情调。他特别注重场面对话和细节的传神描绘,往往使读者身临其境,并达到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荷花淀》中,当水生嫂在听到丈夫参军的消息后的反应。小说细腻地剖示了她情感的变化过程,既写了她一瞬间的内心波动: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也写了她内心斗争时思忖掂量的情景。开始,她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过了一会儿则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及至丈夫谈到了家里的一系列难处,并要求她多体谅、多承担之后,她鼻子里虽有些酸,但并非哀伤难过,而是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在对水生嫂复杂、细腻的感情描写中,作者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画面。
四、“白描”手法纯熟运用:
孙犁将“白描”这一艺术手法运用的出神入化,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因为白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的艺术作品里,它特别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高度的“神似”,亦即“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不要求外形描绘上的精细刻画,而要求揭示出内在神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