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创造社小说现代名词解释

创造社小说现代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7-27 01:48:35

1. 文学创造社的名词解释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 名词解释:“问题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

自叙传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作者大多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在留学日本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写的《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但“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3.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名词解释

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杂谈

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自叙传抒情小说的作者大多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在留学日本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于是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了1921年-1926年间正风靡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郭沫若遭在1920年写的《鼠灾》、《未央》等表现身边生活的小说,初具“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征。但“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还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开始的。
郁达夫说,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转’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如果,读一下郁达夫传记,郁达夫的经历,和他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大致一致。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城,14岁和哥哥到日本留学。和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基本是一致的。

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没有社会上的轰轰烈烈的大事。所以,创造社这种自叙转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身边小说。这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具有密切关系的。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转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自叙转,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功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体验。”
这种抒情性,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在五四时期,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而文学研究会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主张写内心世界,崇拜自我,灵感。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
一是主观性;
二回到自然;
三回到中世纪。

4. 创造社名词解释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作为响应,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

5. “文研会”,“创造社”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他们于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最初收郭沫若的诗作《女神》、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以及郭沫若所译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

创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张自我表现”为艺术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义唯美特征,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期的创造社还有从日本归来的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彭康等新会员加入。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关闭。

6. 名词解释 创造社

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创造流派特色显著,作品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的病态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7.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名词解释:1.新月社2、.创造社、3.语丝 4.问题小说 等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8. 现代文学里对左翼小说的名词解释!!明天考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不仅有几分陌生,甚至隔膜起来。提起左翼文学,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定: 无非是熊熊燃烧的火炬,炽烈而灼人,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今天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而失去了审美的魅力。 诚然,左翼文学确曾有过传声筒式的直露硬涩与革命加恋爱的幼稚肤 浅,但若以为左翼文学不过如此,则是莫大的误解。须知左翼旗帜下, 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洪深等弓马娴熟的文坛宿将,也有 柔石、张天翼、丁玲、魏金枝、沙汀、艾芜、端木蕻良等崭露头角的 文学新人,他们以充沛的激情、敏锐的感悟与多彩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广袤深邃、千姿百态的文学世界。只要以历史眼光与个性感悟去认真品味,就会领略到新鲜而耐久的无穷魅力。
血火交迸的红色的确是左翼文学的标志性色彩,但左翼文学对暴力并非一味地张扬,而是在充分肯定暴力反抗的历史必然性与正义性的同时也有分析性的审视,譬如茅盾的《动摇》。与京派、海派乃至更大范畴的自由主义文学相比,左翼文学以社会政治色彩见长,譬如茅盾的长篇《子夜》。左翼文学在泼墨般地描写社会与文化的恢弘画卷的同时,并未忽略幽曲深邃的心理世界,而是既注意从人的感情涟漪折射时代变迁, 又努力发掘其蕴涵丰富的心理矿藏。譬如柔石《二月》。
1930年鲁迅参加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9. 名词解释或简答: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热点内容
玄幻女尊小说推荐一对一 发布:2025-10-04 19:48:40 浏览:959
经典军总裁文完结小说 发布:2025-10-04 19:06:14 浏览:35
校园小说女主叫唐什么 发布:2025-10-04 16:26:06 浏览:851
小说阅读器a免费下载 发布:2025-10-04 15:51:21 浏览:264
主宰觉醒小说阅读网 发布:2025-10-04 15:51:21 浏览:835
弃妇小说全文阅读文章 发布:2025-10-04 15:41:46 浏览:783
温馨仙侠文言情完结小说 发布:2025-10-04 15:18:34 浏览:717
科幻小说片段生物 发布:2025-10-04 14:55:54 浏览:210
小说天才相师全本免费阅读 发布:2025-10-04 14:55:07 浏览:435
小说言情养女 发布:2025-10-04 14:43:40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