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成熟标志的小说
A. 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鲁迅小说集是( )和( )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B. 小说初具规模是什么小说。小说成熟的标志。
LZ第一个问题不好回答 这个厨具规模的界限不好定 第二个问题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重点难点: 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呐喊》、《彷徨》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意义。 1、《狂人日记》的特殊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 “吃人”与“被吃”主题的揭示,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具有“总主题”的意义。鲁迅此后众多小说延续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礼教与封建统治“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分析: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为主人公。“狂人患病之后,感到周围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在封建传统蒙蔽下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与吃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封建礼教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他的贯彻首先是在家庭内部实行的,“大哥”就是封建家长的象征,他可能并非有意害人,但一顶要按照封建社会传统消灭“狂人”的叛逆思想。此外,赵贵翁、医生显然都是封建传统势力的代表,他们“吃人”是不足为奇的。(易牙烹子、徐锡林被吃) 在这篇小说里,鲁迅提到的被统治、被压迫者“吃人”的问题是特别发人深省的。狼子村捉住恶人杀了来吃,说是可以壮壮胆子,五岁的妹子死了,也难保没有被人分吃,“狂人”感到自己也很可能吃了妹子的肉。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几个问题: 1在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正如作家所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既然是吃人的民族,就不仅仅是个别人在吃人。(《祝福》、《孔已己》、《药》) 2压迫、被统治者的吃人,使吃人成为一种常规,成为民族心理中可以被正常接受的行为,因此更可怕,更危险。(联系实际分析) 3吃人成为一种常态,这就使所有的人都失去“清白无辜”的感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因此有了伴随终生的忏悔意识与原罪感。(郭沫若《凤凰涅盘》、鲁迅《影的告别》、丽尼《夜之子》等等) 2、《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表现的深切: ①题材的更新 与以往传统小说对比,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教材39页) 提问:鲁迅为什么特别注意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生活? (两大原因:一是熟悉,二是启蒙的需要:知识分子是先导,农民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 ②思想的深刻(眼光的独到):重在揭示中国人病态的灵魂。 △农民的愚昧麻木:闰土与祥林嫂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闰土的经济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贫困 祥林嫂的理想只在于安安稳稳地做奴隶) △知识分子的软弱无奈:《孤独者》魏连殳胜利中的失败 《在酒楼上》吕纬甫回到原地的失败 《伤逝》涓生与子君面对无物之阵的失败 △吃人与被吃:涓生是个被害者,但他同时是吃掉子君的吃人者。子君是被吃者,但同时吃掉她的还有她自身存在的传统观念。同样,闰土、祥林嫂也是如此。 ③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模式(教材40—43页) 复调小说的创作: △ 一篇小说具有两个以上的主题:《药》吃人与被吃的启蒙主义思想及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阿正传》对落后的国民性的批判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格式的特别: 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精华,借鉴外国文学艺术形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革新。 △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格局,建立中国现代小说新形式。(教材44页) △每篇小说一个新样式。日记体《狂人日记》,手记体《伤逝》,第一人称《孔已己》、《故乡》,第三人称《药》、《风波》、《离婚》,人称交错使用《祝福》等,正叙《阿正传》、《药》,倒叙《伤逝》、《孔已己》,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示众》,选取生活的横断面《孔已己》,几个场景的拼接《药》。 (要求参看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 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 △融诗歌、散文、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炉,进行小说文体实验。(教材47页) △注重细节描写,以出色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表现时代特征。 《阿正传》“半夜里,一条大船……”“四个银元买来‘柿油党’的徽章”“画出一个刮子一样的圆圈,骂孙子才画得很圆……”,《故乡》里闰土的一声“老爷”,《离婚》里爱姑两只“钩刀一样的脚”……(参看吴组缃《苑外集》)。
C.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的代表著作有哪些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和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由它们的带动,从嘉靖到明末,更是出现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创作的空前繁荣,特别是出现了由文人作家独立创作、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对以往创作依附于历史或神怪题材来说,是一大突破,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个新发展。短篇小说中大量文人创作的拟话本的产生,从题材到艺术风格,也是对仅供讲唱的话本的一个新进步。
D. ( )和(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正确答案是“九尾长天”那个,查书了,绝对正确!
E.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是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出现。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发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陆续发表了包括《阿Q正传》等为代表作在内的《呐喊》、《彷徨》,把中国现代小说推向艺术高峰。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鲁迅的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其创作不但具有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而且做到了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成熟创新,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因此,鲁迅小说不但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F. 标志着中国小说走向成熟的是
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G. 哪一部小说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报告文学作品的创作已经走向成熟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它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走向成熟。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首先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2,其次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3,外国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
基本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H. 为什么说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I. 怎样理解《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成熟的标志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923 年 8 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 14 篇小说; 《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 年出版 ,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