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现代小说的语言艺术
『壹』 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急急急急!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样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许你对这句话不陌生,可你对这简单的一句话当中的深刻意义领会多少?你对“文学”“语言”“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过吗?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这样几层意思:
文学属于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嫡系。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
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从文艺学的观点来看,文艺或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各种样式都自有其特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按照它们各自采用的媒介和规则的不同,通常将文艺区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四个部类: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
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影视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二、文学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1.间接性
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影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学语言怎么样?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2.形象性
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读者脑海中唤起“视觉感”,一个“绿”的色彩,晕染了整幅画面、整首诗的意境,千古为人所称道。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种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出来的。王国维还说:“欧公《蝶恋花》‘面旋落花’云云,字字沉响,殊不可及。”王氏颇有天才颖悟,觉出欧阳修词“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的“声音感”,声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奥妙,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3.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非常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三、怎样理解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借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汉语的音乐美古已有之,古人的优秀诗文可付诸吟咏,响于口耳,可惜于今衰弱,文学语言的接受逐渐视觉化了。不过,如果我们细心地读,静心地听,也能感觉出白话文的种种音乐之美来。
1.整齐之美
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试看这样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对偶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排比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旋律感。
其实,优秀的白话文也体现整齐之美,例如: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
2.抑扬之美
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试看下例: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读入声,归到仄声里,我们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读音来读。读这种严格按平仄规则写的诗,要注意语音的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上扬而悠长,仄声下降而短促,这样可接近于古诗本来的声律要求,表达抑扬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严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仄仄
的空中楼阁》)
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
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古诗词的押韵情况是显见的,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须押韵,不过词的押韵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韵,也可能三句押韵;平声韵和仄声韵分开,不像现在这样通押;还有入声韵,这是古诗词中特有的,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绝迹,在现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况比较复杂,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现是押韵就够了。入声韵的绝迹,属于“音变”现象,古代发音和现在所不同;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押韵,现代人读来觉得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总之,古诗词押韵较为分明,造成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诵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赋和散文的用韵易于被忽略,值得一提。赋是押韵的,汉赋是典型的赋,我们读得少。如高中课文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果细心地读,可以发现古代有些散文也间或押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违”和“归”押韵,“夷”和“知”押韵。如果我们只看不诵读,是不容易察觉其中押韵的;如果多诵读,就容易读出韵味来。
从现代文学语言的情况来看,语言回环之美主要不是表现用韵上,而是以词组和句子为运用单位,呈现多种形式。它也与语句的整齐之美相关,如前面提到的“黄酒之与白干……”就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回环之美;它还有词句的小回环,自有一种旋律感,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前面提到的“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也是一种小回环。
当然,汉文学语言之美不止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我们时刻牢记“汉文学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一信念,那么我们上语文课读课文,在课外读书报刊,都能体会到这种语言之美;我们平时说话,或演讲,或交谈,都会自然地表现出这种语言之美。
四、怎样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具有深味性、伸缩性、多变性等特点,读者把握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义、意味、意韵的“纵深地带”无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品味这样的语言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它的深层意蕴、弦外之音和审美效果。这样的品味活动,不同于学习实用性语言,不同于学习外语——那是偏于语法分析、实用效果分析和运用性训练,多有理性的判断推理,于情感、美感、联想、想象无涉。那么,中学教学中的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活动究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要重视整体把握。
语言的音节或文字的有机组合,构成“语言场”;文学作品的语言场不同于别的语言场,这种场的强力和魅力都远远胜出其上。所以品味这种语言应有良好的整体感或“场感”。“场”照亮了作品的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作品中的字词句靠这“场”来定义、定性,它们离开这“场”就还原到字典、词典中去了,成为只有单一的平面的意义的语言材料了。
例如《故都的秋》的核心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悲凉”一词是大家都能认能说能写的,它至少有这么三重意蕴:
(1)词典义:悲哀凄凉。(《现代汉语词典》)
(2)普泛的文学意义:对往事或现实的沉痛感慨;即景生情的悲伤;复杂的人生感受。
(3)《故都的秋》中独特之义:作者颠簸于人生旅途,身心疲惫,深感悲凉;看见秋景引发美好的情怀,表达了一种审美感受;美好情怀中渗进人生的苦涩味,是美感与苦涩感的混合生成。
此三者的意义逐层扩大,又逐层具体化,由单一性趋向多义性,而且由于读者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郁达夫笔下“悲凉”感受的细微差别何止百千。
我们为什么能品味出这么多的内容呢?这得益于对《故都的秋》的“文章场”“语言场”的把握,体现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认知的确定性。记住,这是品味语言的常规。
2.要重视微观分析。
不能只是单纯地“高屋建瓴”地“俯视”,还应沉潜到语言的溪流和浪波的底层,察看语言“美景”的各个重要的精微细部。需要发挥你的解词读句的能力,需要你对语言细节“末梢”具有一定的敏感。
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耐人寻味,“忘却”与“记念”本是一对矛盾,怎能组合在一起,并作为标题醒目地列出?其中汇集各种意味:有对国民健忘大脑的提醒,有对作者自己放下精神重负轻装上阵的激励,有对反动派“瞒”和“骗”的愤怒。简短的语句里可作出大文章。
这种微观分析,重在“精细”,在“细”字上下功夫,从“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读者百味;作者未必这般,读者感慨万千。
3.目标指向是深层意蕴、审美效果。
(1)深层意蕴:指文本义、语境义,而非词典义、浅表义。有些众人皆知的语言深层意味应该挖掘出来,有些众人忽略而你沉思之后突发新见的深层意味更应该挖掘出来。
(2)审美效果: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在充分认知、理解之后作出的理性评价。一般都给予好评,很少有差评。涉及的方面很多,如遣词造句的精心、恰当,词句中思想感情的厚重性和丰富复杂性,句式的长短变化,组词构句的陌生化、创造性,词句在语音上的表情达意效果……记住,不是光理解语言本义,而是着重于“品评”效果。
4.培养品味语言能力的途径。
说到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也许你会很快地说出“多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困难之所在。很多中学生爱读时尚文学、时兴作品,而拒绝经典作品,从学习语言来说,这是一种偏差。时兴作品当然可以读,它们的语言与你的语言“距离”较近,容易被你接受、“消化”,可以培养你的“现代语感”;而经典作品的经典性理应包括语言的经典性,它是民族语言的经典、精华和范例,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存留下来的“金子”,你一时难于“咀嚼”和“消化”,是因为你心浮气躁,还没有静心地沉入作品的底层,去捕获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你读过较多经典作品之后,你获得的语言素养一定比读时兴作品丰厚得多、深厚得多,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你读文学作品时,是只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也关注语言表达?如果你带着“消遣”的心情,可以只读故事;如果你心怀“学习”的目的,最好是把读的目标全面化,包括关注作品的语言表达。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批评某些“爱读书”青年说:“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朱先生当然是正面倡导关注语言技巧在内的“艺术技巧”。阅读的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其间高低、优劣泾渭分明。作为学生,要学好语文,应该把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作为关注点、兴奋点,不放过任何一次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机会。
你最好有专门的“文学语录簿”“语言素材本”,记录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句子,作一些评点,并且经常翻看,出声地吟诵。学习文学语言是慢功夫,偷不得懒,光是只阅读不记录是不行的。许多文学青年就这样勤学语言起步写作,文学大家也同样经过了细致漫长的积累语言、锤炼语言的过程。
『贰』 在现代文阅读中,有问“请从语言艺术效果方面赏析.” 什么是语言艺术效果啊,这怎么赏析啊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回答时可先答出“本文通过对.的描写(记叙等),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等)手法,表达了.的感情.+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等类似的句子”.
『叁』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
感受、体验与分析、阐释。
文学作品的双重结构:情感、心灵层面与事实、思想层面。情感、心灵层面的接受途径是感受、体验,事实、思想层面的接受途径是。
感受、体验是文学欣赏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和方式。文学作品中那些活的灵动的生命信息,如音韵节奏中的意味,字词的暗含意味,语气语调,情调,格调,风格,神韵等等,必须亲身感受体验才能把握。感受、体验是指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作品,拥抱作品,心灵与心灵相对话,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在这里,欣赏者心理中没有概念的干扰,没有逻辑的介入,一切都是感性的、直觉的。在这一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那活泼流动的生命信息,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意有所悟,全身心处于愉快陶醉之中(马斯洛心理学称之为“高峰体验”)。这是精神的盛宴,是心灵的狂欢,这是最大的艺术享受。
必须通过感受体验才能把握的艺术因素,也不应排斥和拒绝“过程”之外的分析、阐释。分析、阐释可以使感受体验更明确更稳定更深刻。文学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对于要表达的东西往往不直说,而是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深深地寓于形象背后,如果仅凭感受往往很难把握它。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理性分析,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炼和阐释。而且,愈是优秀的作品愈需要分析,愈有分析探索的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二、作品的构成因素
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古今中外的说法各不相同。西方结构主义美学将作品分为符号层、形象层、深层结构层;现象学美学将作品分为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图式化观相层。中国人一般把作品分为言、象、意三层。笔者认为言、象、意三层次说最切合文学作品实际,简单明快,易于理解,易于把握。这里我们就这一分法略作一些解说。
言——语言层
1、 音韵、节奏的意味;
2、 字词的暗含意;
3、 语气与文体。
言——语言,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学由语言组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作品的外形式,因而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
(一)有音和义两方面。
这两方面都参与了文学的艺术建构,成为文学的艺术性的构成因素。
1、 美包括音韵和节奏两方面。
2、 文学中字词除了字面直接意义外,往往还有暗含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联想义等)
3、 在语言层面,还应该注意把握的是语气(在叙事作品中表现为叙事语调)和文体。语气能传达发言者或叙述人的情感态度,文体能体现作者的创作个性,创造特殊的意味。
象——形象层
运用语言的直接任务在于描绘、创造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1、 抒情性作品里表现为意象、意境、氛围;
2、 在叙事性作品中表现为人物、情节、环境(背景)、景物等。
意——意蕴层
1、 表层意蕴,
2、 深层意蕴。
言、象、意的抽象,是人们对文学作品人为的拆解,是运用理性所进行的逻辑分析,其结果是将整体化为具体因素。这些因素如七宝楼台的雕梁画栋,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然而合在一起却通体皆活,俨然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这个活的生命不是诸具体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按照系统论的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所以当诸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时,整体就具有了超越各具体因素之外的系统质、综合质。正如人的生命体由各器官组成,但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又远远超越各生理器官的具体功能。
系统质、综合质主要表现为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等等。(中国式的整体、直觉、模糊)
艺术因素的组合不是自发的,艺术整体的建构不是自动的,而是人为的,是作家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获得的。表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是艺术创造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作家要创作出优秀作品,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时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敏的感受力(过敏叫神经质,轻则称多愁善感),对人生有深刻的悟性、有洞察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善于构思,会融思想感情于形象、声音等感官对象中,最后,是具备过人的语言塑造能力,熟悉特定体裁的妙处。
文学创作过程,是将生活中的物象,积累成为记忆中的表象,再将生活积累的表象,生成能够传达作家审美体验的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巧妙转换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以传达作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思想情感。
欣赏的过程,是读者将语言解码编辑,根据作品的蓝图,调用自己的生活储备(包括语词记忆、表象记忆、情绪记忆),在自己心中重构审美意象,并进行二度审美体验,将作品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从而感受、释放与作家同构的情感的过程。
希望你能用的上啦!
『肆』 如何欣赏与评价文学艺术
古代文学中
文章分:史体文、诸子文、骈文、古文、小品文
戏曲分:诸宫调、北曲杂剧、散曲、南曲戏文、传奇
小说分:志怪、志人、传奇、笔记小说、变文、话本、拟话本、章回小说
现当代文学主要分以下四大类
一、小说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短篇和中篇。
按照内容的不同,小说可分为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谴责小说、心理小说等。
按照体例格式,则可分为书信体小说、日记小说、章回体小说、系列小说等。
二、散文
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
散文之分根据内容和表达方法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抒情、议论三类
三、戏剧
从戏剧的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般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和戏曲答案补充
四、诗歌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艺术种类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
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
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文学等)
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综合艺术。
电脑艺术
电脑艺术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
凡是一切与电脑有关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维、三维的,静止画、动画(movie),从自由创作、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工业设计、电视广告(CM)到网页设计,可谓包罗万象。
艺术专业分类
美术(绘画、设计、雕塑、建筑)、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都是属于艺术类的,艺术类形态有很多很多。主要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两大类别。
『伍』 如何理解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对于汉字里面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孩子从中国古代一直穿到现在被这么多人用,越来越延伸出许多的汉字艺术。尤其是在小说里面有很多语言的艺术。
『陆』 如何欣赏文学的艺术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无非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词语遣用,句式变换等,根本目的在于解析所用技巧的高妙之处。如宋代诗人卢梅坡的诗《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首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雪梅相互争春,三四句的评论则表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既赞美了雪,又歌颂了梅,同时诗中蕴含着一种哲理: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描写: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院中有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突如其来的笑声,不仅引起了林黛玉的纳罕,也使读者产生猜疑。试想,在老祖宗面前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谁敢如此放诞无礼?这正反映了王熙凤在贾府中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波辣性格。王熙凤出场是由“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通身的打扮珠光宝气,其仆众之多,威仪之盛,穿戴之华丽,再次体现了她在贾府的地位和权势,富贵与尊荣。
又如《雷雨》中鲁侍萍的那句“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之所以会拍案叫绝,是因为体现了不同凡想的表达技巧:“萍”与“凭”的转换及省略号、破折号的恰当运用,表现了鲁侍萍当时极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萍”是自己的儿子,但又“凭”什么打他自己的同胞兄弟?使得这位母亲欲认还休,既惊且气,欲言又止,情急之中便匆忙掩饰:“凭”的重复表明了鲁侍萍暂时完成感情的转变,由爱而恨,从惊到愤,怒斥周萍的无理和
野蛮,再现了社会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强和是非分明的可贵品质。
当然,鉴赏文学作品必须通过阅读,力求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智领悟的认识高度,逐步培养和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柒』 如何评论一部小说的语言艺术
小说是语言艺术。大体上讲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叙述为特色,另一类以描写为特色。这两类并没有伯仲,分不出谁好谁坏。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追求形象的鲜明性。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叫情节小说,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叫细节小说。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读起来舒畅,它以语感为先导,吸引读者进入它的艺术世界,这种语感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处处可以感到这种语感的存在,它往往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好读、畅快。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往往以一个接着一个的细节抓读者,它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形象,就是一个又一个鲜明具体的细节,作品就是以细节与细节的内在联系,吸引读者不断地看下去,这里不说读下去;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可以说读下去,不说看下去。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它的语言可能很简练,如果读的话可能有点涩,但描写的细节很抓人,不得不看下去,它就像看画面艺术一样,只是画面,只是形象,这画面、这形象很吸引人。如《红楼梦》就是以叙述为特色的小说,《三国演义》则是以描写为特色的小说。
但是我们不能把以叙述为特色的艺术手法和以描写为特色的艺术手法对立起来,实际上两种手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能断然分开的,在同一部作品中,这两种手法都要采用,只是浓淡不同,只是叙述的特色浓些,我们更多感到的是味道;描写的特色浓些,我们更多感到的是形象化。
在具体的创作中,是以叙述为特色,还是以描写为特色,叙述与描写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推到极端就可能产生毛病。如果叙述特色过浓,当时读起来很畅快,读后可能没什么印象。如果描写特色过浓,读后形象很鲜明,能印到脑子里,但看得很艰难,非得等读者在脑子里建立形象后,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这很可能在读者还没在脑子里形成形象前,就把读者“难”跑了。
当然,叙述性很强,描写性也很好的小说最好。这样的小说就不以叙述为特色,或以描写为特色,而是合成为更别致的特色。比如有的小说的语言特色是机智幽默,小说到处充满着机敏智慧,小说不断地引逗着读者在笑,或在心里微笑,小说语言中的笑包,不断地抖开,这些笑包,也许是一些文眼,也许是一些细节。像《围城》中就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语句。
还有,小说的语言是明丽的,像《西游记》中对仙境的描写。《老人与海》这部小说 ,可能叙述与描写结合的最好,形成了它很独特、很明快、很优美的语言风格。
小说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虽然都是散文化的语言,但它们是不同的。小说是客观性的语言,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并不站出来说,而是让人物、让情节代作者说;而散文则是主观性的语言,作者不站出来说,还不行,作者可以直抒胸意。
当然,这不能绝对,有些激情澎湃的小说,作者近乎站出来说话了,因为作品写的激情那么强,你那情感,你那态度、不是已明明白白了吗?就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什么都出来,就缺开口了。但是,这还是客观性的语言,因为作者并没有说出口。
『捌』 如何欣赏小说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欣赏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特殊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魅力。揣摩是欣赏的基础,在揣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欣赏小说语言的美感。如何欣赏小说语言,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细细咀嚼品味,进入美感享受。
在初读的基础上,以欣赏语言为目的慢慢读,细细品,向茅盾学习,“第一遍最好很快的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
2联系语境,想像情景,欣赏语言之美。优秀的小说描写人物语言总是高度个性化的,欣赏时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家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与个性,借助什么样的场景让人物表现出来。
3.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
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往往不把话说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祝福》中当祥林嫂捐过门槛,满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却仍然说:“你放着吧”,祥林嫂的反应是“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样的语句,作家示其形,而会其神,蕴含丰富,使祥林嫂的心理活动,尽去其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玖』 怎么鉴赏小说
如何鉴赏小说小说的学习和鉴赏是高中二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新大纲、考纲确定的重点之一。三册和四册各有侧重地安排了三个单元、共十二篇课文,其中讲读课文九篇,课内自读课文两篇,课外自读课文一篇。所选课文均为古今中外名篇和节选,如鲁迅、莫泊桑、契诃夫、冯梦龙等的短篇小说及《红楼梦》、《水浒伟》、《母亲》等长篇的节选。从中可以窥到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的全貌,也可大致了解小说的特点及鉴赏步骤和方法。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学习和鉴赏小说,首先要学会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等,当然要先明确小说的三大要素及古典小说(中国)发展阶段等相关常识。 小说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用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作者总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所处的时代,寄寓他所领悟的生活真理。而读者也只有通过人物形象的认识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 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塑造了具体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的艺术形象是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即我们常说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如我们刚学过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守财奴”葛朗台,及“祥林嫂”、“老栓”等典型艺术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不会是单一的。既可正面描写,又可侧面烘托;既可进行语言、行动等直接描写,也可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该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葛朗台与年龄不符的扑金器的行动”等,只有守财奴的他才做得出来。 语言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因为,不同性格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习惯。我们从人物语言入手,就可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葛朗台句句话不离金钱、占有、交易,守财奴的个性特征展示无遗。 心理活动是人物本性的再现,外貌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物内心,揭示人物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小说是时、空的艺术,这里的空间主要指的是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即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环境决定并影响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别里科夫对全城的辖制。二者相互统一。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它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发《祝福》中年关祝福的景象,《母亲》中车站氛围的描写等。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去把握(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除了理清情节,注意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去认识外,必须按上面所说特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第一,要注意分析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时令、地貌等和社会环境时代特征、社会风貌)。它是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所生活的特定的环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它也是形成人物性格和驱使人物行动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总和:离开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同样,离开了典型人物,我们所说的典型环境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第二,要注意人物描写(区别于塑造人物手段)方法,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人物的不同性格,主要通过人物言行(人物所独有的)表现出来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我们只有通过语言分析等来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对白,分析人物语言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第三,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揭示出来的。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了解人物行动的思想基础,使之更加真实、深刻,从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心理变化过程更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尽管如此,但心理活动也有其特点,也是有规律的。首先,任何一种心理变化,都与外界刺激相关,即与特定的典型环境相关;其次,心理变化过程也是有序的,不论由喜到悲,还是由悲到喜,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要抓住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就可能理解人物形象。总之,我们应该明确以下三点:人物是“三要素”的中心,小说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来的。分析人物自身形象,除了从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去综合分析外,还要各有侧重,抓住不同小说突出部分的描写来分析,不能每篇小说都面面具到,掩盖了特色。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更多的时候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下面再谈一谈学习和鉴赏时如何认识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和学习鉴赏小说的终极目的。要把握小说主题,必须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认真考虑。小说的主题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是作品内容的核心。正是由于有小说主题的统帅,使小说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应该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这一些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也是很有帮助的。最后,谈一谈小说的细节描写。它是指文学创作中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它极其生动、细致,是刻画人物、描写事件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的描写可能夸张,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后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必要条件。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形象就会干瘪、苍白,缺乏艺术感染力。但细节描写必须服从主题的表达,有利于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琐琐、冗长的细节描写,往往损害人物性格,淹没作品主体,模糊主题思想。小说的学习和鉴赏除了上面我们谈到的几点外,还要注意品味语言(不指人物语言描写,而指作者的叙述和描写语言。人物语言见前)和欣赏技巧(指作家驾奴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等)。总之,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正确的审美观,加上对小说特点的把握,小说的学习和鉴赏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