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书写
㈠ 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是什么
1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2在语言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4现代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荒派戏剧、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当中。(也就是说现代文学追求作者自我的观念和新颖,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
㈡ 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特色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特点:1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客观的描写法;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
2在语言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不同文体、标点符号甚至拼写方法、排列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印象和精神状态。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4现代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
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象征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荒派戏剧、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当中。(也就是说现代文学追求作者自我的观念和新颖,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
㈢ 中国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有哪些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5.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题型及解题技巧
唐山市友谊中学 王淑东
1.故事情节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4.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㈣ 现实主义作家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有何特征
现实主义是一种融合浪漫主义因素的现实主义,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开放性特征。从这一创作理念出发,塑造的人物形象既展现出其与五四文学传统、左翼文学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理想化、浪漫化的塑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个丰富和补充。同时,作品格调明朗、乐观,多"大团圆"式的结局,但是这种"大团圆"大多由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发展而来,故不显突兀。
㈤ 东方小说运用了什么写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关于郭祥。写这样一部书究竟要写个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呢,这是写作时首先考虑到的问题。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我们的部队中,我接触了这样一种人:他们受到长期战争烈火的锻炼,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也能生活,再强大的敌人压他,他也不示弱。过去常称他们是“突破口的干部”、“革命的好战分子”,他们也常常以此自豪。他们平时休整就感到寂寞,本来生病了,一听说打仗就好了。他们身上有一种征服敌人的渴望,也就是他们说的“宁可在敌人头上尿尿,也不许敌人在面前吐痰”。这种性格在我们的各级指挥员中都可以找到。我们常说那个团能战斗,就因为那里有这样一批战斗骨干。如果我们将来还要打仗,那就少不了还要有这种人,没有这种人是不行的。那么这是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呀?我认为就是。因为这种人的出现,正是革命战争长期熏陶的结果。在当时的典型环境中,怕死不怕死,敢不敢为革命献身,这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在写这种人的时候,还要有一个性格化的问题。作为艺术典型,应该包括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只有个性没有共性就没有普遍意义,这当然不行。但另一方面,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作为艺术典型就是不成功的,也就是过去说的公式化概念化,形成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当然,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特别是搞好人物的性格化,并不很容易。正因为不容易,这样的典型在文学作品中就比较少。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很好地研究生活里边的人物,同时突出性格中主要的东西。
郭祥是有模特儿的。一直到现在我写东西还是觉得有几个模特儿比较放心,比较有个抓挠头。如果人物在你头脑中就没有活起来,你写出来一定是概念的。说到郭祥,生活中有一些这样的人物。比如抗日战争申我参加晋察冀英模会,就遇到过一个战斗英雄,很出色,性格诙谐,很逗人喜欢。我们过去睡在老百姓炕上,大家紧紧挤着,叫“贴白菜帮”,谁要一起来就再也没空躺下去。他出了个“情况”,人们一惊起来了,他却躺下睡了。还有一次,他到据点里去打一个伪军。当他走到这个伪军面前,只有几步远,伪军问:“你是什么人?”他说:“自己人。”说着他就掏出枪来,想一枪就把他打死。谁知子弹臭了,伪军立刻端着枪喝道:“自己人为什么开枪?”他坦然一笑说:“跟你闹着玩哩!”还有一个战斗英雄,打大同时很英勇。我写过一首诗叫《英雄阵地》,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张家口一个姑娘看了他的事迹后很感动,写了一封信,还给他送来一块表。可巧,这时候他正在禁闭室里蹲着哩,因为犯了纪律。我在写《东方》时有过考虑,是写一个正经八百、不苟言笑的人物作主人公呢?还是写一个活泼一点的?后来选择了后面一个。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受封建影响太深,许多人性格比较古板,写这种性格对民族会有好影响。当时文艺思想上有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是能不能写英雄人物的缺点。我想,只要我们自己是热爱英雄人物的,总会想尽力写得好一些,不会随便来丑化他。而为了从生活出发,从特定的个性出发,即使写了一些缺点,也不算什么问题,甚至是有必要的。因为我们还是想把人物写得活一些,更像是生活中的人物。生活中的人物,他身上的优缺点总是相统一的。我们一动笔往往就把那一面取消了,只剩下一面。因此使人感到不真实。这是创造人物申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看没有必要非要人物穿高底鞋,头上绕着光圈,丧失真实感。
前面提到,有些作品往往主要人物反而不如次要人物突出。我看主要原因是顾虑过多,老是考虑这是主要英雄人物呀!可别把他写坏了!所以就特别地慎重。慎重并不坏,但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理上压力大,过分拘谨,就会写成四平八稳的人物。就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缺点也成了优点,反而不能很好地分析他、了解他了。
反面人物:陆希荣
关于反面人物陆希荣的塑造。这个人物也是从生活中接触到这类人物后才形成的。我写这个人物的基本构思,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个人主义的毁灭。小说出版之前,我去工厂听阅读小组的意见,一个工人说,陆希荣这个人物还不如让炮弹炸死算了,后来还回了国,又当了小伙计,生活还不错嘛!心里觉得不解气。实际上他从无产阶级队伍分化出去,当了资产阶级的帮闲,这就说明他已经从精神上完蛋了。我认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歌颂集体主义,批判个人主义。如果这个界限划不清,那就很糟糕。在冲击封建主义方面,资产阶级作家们很英勇。他们用个性解放、个人主义去冲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今天,虽然我们生活申遗留的封建的东西还很多,但是今天反封建残余,也还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去反。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赞扬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在革命的历史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经常发生冲突的.因为闹个人主义,必然使集体受到损害,并且最后导致个人的毁灭。比如历史上的张国泰就是一个典型。他参加过“五四”运动,也搞过早期的工人运动,以后担任四方面军的领导人。长征中,他看到中央红军力量削弱了,就野心勃勃地要分裂党,最后成了可耻的叛徒。这种人当年在革命队伍里也扮演了一些角色,但个人主义恶性发展,终于离开党完事。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不少因个人主义毁灭的例子。所以我就想写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典型。因为这对我们的生活有教育意义。将来战争来了,这类人物还是会出现的。
《东方》既然是为未来战争作准备的,就有必要写这么个人物,同主人公作一个鲜明的对照,也是对正面人物的陪衬。决不能说一个人一参加革命就十全十美,但不少同志在革命斗争中把个人主义的东西扫除了,至少是减少了。也有些人没有,学了一些马列主义词句,当作装饰品,把自己的个人主义伪装起来,到某种时候就暴露了。在《东方》里,我又用另一个人物刘大顺来跟陆希荣对比。他是个解放战土,对共产党很感激,但因为入朝时他对新的战争不认识,起点不高吧,在战争开始他就趴下了,郭祥要揍他。但这个人和陆希荣不一样,他不是掩饰错误的人,他起点不高,但越来越高,渐渐对战争有了认识。这两个人物对郭祥都是陪衬,都是为了深化主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上让人想一些问题。一个人哪怕起点低、觉悟不高,但只要忠诚老实,肯于改造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土。反之,虽有才能但不注意改造,也不行。
㈥ 在我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孙少平 坚毅不屈的性格 青葱岁月 里面的主角 青春激昂 不失幽默
㈦ 现代主义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是以人的什么为描写对象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真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2、认为艺术的使命是非写实的、泛表现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在一些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传统文学那种看似逼真的人物和物象描写,实则是一种假象;
3、现实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紊而不乱的整体结构,而是片断的、琐屑的、非逻辑的无序结构,因此,必须摒弃对人物性格和一切与之相关的附属品的描绘,使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理现实。
4、现代主义对形式技巧的探索与追求,使文学的表现方法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但是,现代主义在形式与技巧上的革新与实验也并非都是成功的.一些作家刻意追求新奇,把文学原有的最基本标准和特性也抛在一旁,这种走极端的标新立异,不能认为是严肃而负责任的。
㈧ 现代主义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着力发掘无意识精神领域这个崭新矿藏,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重视讲故事。
为了准确揭示这一精神领域,作家一方面重视艺术技巧,大量运用各种手法,如意识流、隐喻、张力、戏剧化等,另一方面又使人物形象和一般社会思潮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自己人物的深度和观念,如存在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以及各种批判思潮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遵循的是一种深度模式,在这一点上又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形成鲜明对比。
㈨ 小说中的人物该怎样描写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5.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题型及解题技巧
唐山市友谊中学 王淑东
1.故事情节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4.作品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中考阅读测试中常见的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在中考试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