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小说 » 现代通俗小说相关知识点

现代通俗小说相关知识点

发布时间: 2021-07-20 10:23:45

① 通俗小说的现代派别

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的海派、津派和港派
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周边的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这三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认为尽管这三派小说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总体特色应该是:海派小说完成了通俗小说的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现代国际视野。在这三派通俗小说的共同打造下,中国通俗小说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的通俗小说。

② 有关 “现代通俗小说的界定”有没有人有比较专业的意见呢

【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如,美国小说家米切尔的《飘》就最为典型。 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和历史通俗小说

③ 通俗小说有哪些类型

【通俗小说】是小说的一大题材类型,它是满足社会上最广泛的读者群需要,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通俗小说以娱乐价值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重视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超凡脱俗,而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
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和历史通俗小说

④ 请帮我找一些关于小说的常识或知识

【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编辑本段]【小说的定义】
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编辑本段]【小说的特点】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小说与作文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编辑本段]【小说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当时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唐代是小说的成熟期,当时的小说被称作传奇,宋金时期流行话本小说。元末与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至高峰,出现了长篇白话小说。
我国的小说到现在已经是非常的辉煌灿烂,但是今天的我们有没有试着去寻找中国小说的根源和发展过程呢?在这里就让我们去追溯历史,去寻找中国小说的根源. 中国的小说有很多起源,中国最初的著作是是: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很多小说就是从神化传说开始的,神话就是把神人化,传说就是把人神话.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区分和划分. 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过的名字,但不论是神化或是志怪或是志人,都是用史记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比如<穆天字传>就是个神话,可史书却把他归为帝王起居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却八它归为"地理志".但不管如何,它却是中国小说的最初形式.
到了后来,漫漫出现了诗,文.赋.我过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标志性的是陈鸿写的<长恨歌传>和白行简写的<李娃传>的出现,它们的出现意味这中国的小说不在是历史性的东西了漫漫的一些传奇就开始出现,传奇最盛行的是唐朝,但唐朝却不是小说的发展的顶峰. 到了宋朝,传奇就没落了,到了宋后,随之而来的是根据传奇改写的话本但话本只是跳台,在这个跳台的帮助下出现了类似近代小说的小说,如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大部分都是文人根据民间的话本改写的它都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生产出来的. 从这里在发展,文人们在也拿不出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从而出现了<金瓶梅>它是第一部写民间人物生活的书,在小说的发展史上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金瓶梅>开辟的道路上很快的达到了中国小说的最顶峰-----<红楼梦>出现了,它意味着中国小说走向了成熟.
中国小说的发展基本就是这样,但是在这里还要提一点,就是关于小说诗化,我觉得小说诗化也是小说发展的重要关键,而在这个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红楼梦>,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在小说诗化的方面讲,可以上说是一个飞跃,着就如同西方的<十日谈>到后来的<唐吉柯德>一样.小说诗化,也是以后的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我认为,中国小说要是长远的想还是要往小说诗化的方面靠.
[编辑本段]【区分短篇、中篇、长篇小说】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现代[font id=Mark style="COLOR: #ee6600; BACKGROUND-COLOR: yellow"]小说分类[/font]】现代的小说可谓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了。分为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玄幻小说,历史小说,网游小说,穿越小说,修真小说,耽美小说,同人小说等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分类与现代互联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络上出现了80后一代新的小说派,这些80后可谓后生可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韩寒,郭敬明。他们的小说主要讲述的有学生及大学毕业有的生活情况。大部分以忧伤为主题旋律。这些小说风靡整个年轻一代,现在仍然盛行。文学界对此褒贬不一,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部分认为80后太年轻,出太多的书对他们的发展不利,抵制这部分作家的诞生。另一部分认为反方是嫉妒80后出书赚钱,心里不平衡。但究其无从考证。
[编辑本段]【小说写作的细节】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使小说得以成形的根本原因。细节描写通常指的是,对可见之物的描写和对心理的描写。可见之物,包括环境、自然景物、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的外表及其行动、对话等等。心理,当然是指人物的心理。
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我与一个小伙子谈起小说,他说:“我对‘细节’这个词感到很厌倦了!”没错,这个词的确让人厌倦,可它却是小说(不仅小说)无法回避的事实。从来就没有无细节的小说,就像从来就没有无身体的人一样。一篇小说中,可以只包含某一类的细节描写,却不可能完全没有细节描写。比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通篇几乎全是对话,那些活灵活现的对话,就是支撑这篇小说的细节。某些所谓的小说流派,比如法国的新小说对“物”的描写、意识流小说对心理的描写,这些流派是对小说的某一方面的细节描写加以强调的产物。伟大的小说家,必定是在细节描写上十分独特和极具创新意识的小说家。人类历史上曾产生过的优秀的长篇巨著,更是细节描写的典范。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笔触几乎包括了社会、历史、自然、人物行动、心理等等所有方面的细节描写。这样的小说对读者的震撼力,自然也就持久和强大。
由于细节描写,小说才有了长度。小说的长度,是由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成的。而小说的长度本身却并没有优劣之分。一本糟糕的长篇小说,无论它怎么长,也无法敌得过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对人性的启迪作用。
在一些能力较差的小说家那里,片面追求小说的长度,成了一种通病。仿佛不长,他们本人作为小说家的存在就会发生疑问似的。为了增加长度,他们拚命往小说里塞进低级趣味、弱智无聊的细节描写。现在比较流行的“通俗小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创作心态。细节的空洞,必然使这些小说显得臃肿和虚伪。从内心说,我也能理解那些“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家都是人,都有坑人的愿望吧。七拼八凑弄出一部长篇,骗骗读者的钱,只要读者舍得,那也未尝不可。
孔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来装模作样地反省一下。那些使我激动过的小说、使我佩服过的小说,它们的长度所到之处,也正是它们无比精美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正像针一样扎入我体内之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小女孩涅莉临死前说的话、以及当时的环境、以及万尼亚的心理,这些描写不由人不落泪。虽然使人落泪,未必是衡量小说优秀与否的绝对指标。

⑤ 关于小说有哪些常识

小说的定义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指的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小的作用。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特点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的。“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最能体现小说特点的东西。

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抒情诗、抒情散文无需人物、情节和环境;叙事诗、叙事散文和戏剧文学尽管具备这三要素,但不易构成完整的“世界”,也许小说才称得上一个“世界”,因为它容量大,能够比上述文学样式更多方面,更为细致地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展现人物关系和命运变化,能够更为完整地表现错综复杂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能够更加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正如黑格尔所说: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1)强调表达的手法。小说经常运用排比、拟人等写作手法,亦会细致地描写人物及景色,为了加强故事性,刺激读者的想象力,也会使用推理侦探和科幻小说的悬疑性。

(2)内容比较接近现实。题材内容环绕成长的坎坷、见闻、喜悦、苦恼、困惑和得失等,作者以不同的悲喜表现手法,把一个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3)展示人性光明和阴暗面。作者不但呈现人性的矛盾、问题等阴暗面,又会展现人性的积极、美好的光明面,使读者感到十分亲切,自然领悟个中道理。

小说的分类

小说分类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俄罗斯文艺学家弗·雅·普洛普认为:“事实上不存在精确的类型划分,它常常只是一个虚构的东西。”有人说社会生活有多丰富,小说的分类就有多丰富。从古至今,人们只是按照表现社会生活的向度,给小说做了一个抽象的划分。比如,我们把转述历史记忆实有故事的特定小说称为“历史小说”,而那些表现历史世界可能有但不见记载、或根本不存在的故事的小说则称为“时代小说”或其他。同样,那些具体表现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题材的小说,也不必然地就是小说类型。在理论演绎上,小说类型的确无穷无尽。

小说的分类也在不停地变化,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时代精神的转换,新的小说类型总是在不断涌现。过去不存在的小说类型,现在有可能称为主流。如,表现幻想生活的小说,我们过去只有“神魔小说”,现在则有了“科幻小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游小说”又称为表现幻想小说的生力军。同样,现在不存在的小说类型,将来未必不存在。因此,我们对小说类型的逻辑分类,就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和鉴别一些小说的大概类型。由于现有的小说研究在理论演绎上的滞后,导致我们对一些新小说类型的出现缺乏心理准备和理论准备,频频出现失语或者认识混乱的现象。

小说分类的确是困难的,比方说,一部小说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划进不同的类型,或者一部分小说本身就是混类、跨类现象,但是,无论分类对象多么复杂,只要坚持科学的分类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分类方法,都是可以被解释和说明的。我们习惯上按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按语言类型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按写作形式分为章回小说、笔记小说等,笔记小说又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按题材内容可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玄幻小说及历史小说等等。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些为大家所熟知的几种小说类型。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是一种篇幅长、容量大的小说体裁,字数一般在几十万到上百万之间,通常取材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较长的历史过程。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誉为“时代的网络全书”。

相对于中、短篇小说而言,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于:①能够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叙述复杂的事件,描绘众多的人物及其性格;②能够多方面地揭示人物性格,在交错的情节线索中表现其变化和成长;③能够通过微观的刻画和宏观的展示,描写与众多的人物和交错的情节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由于思想内容丰富,结构层次复杂,长篇小说常常分为许多章节,或若干部、卷、集等。它易于揭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面貌,反映显著的时代本质特征,因而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的篇幅和容量介于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之间,字数一般在三四万到十几万之间,通常描写若干人物和不太复杂的生活过程。中篇小说的容量虽不及长篇小说,但同短篇小说相比,仍有较丰富的情节、较复杂的事件和较多的人物,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内容。由于它比长篇小说内容集中,比短篇小说情节丰富,并且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深受现代读者的欢迎。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的小说体裁,字数一般在几千字到三四万字之间,通常取材于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一事件和生活片断。作品中的人物较少,关系也较简单,一般不作多侧面描写,只表现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事件集中,情节比较简单,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迅速发展和解决;环境描写犹如速写。短篇小说能够比较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某个侧面,比较集中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意义,使读者以小见大,回味无穷。

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小、情节简单、对人物和事件都不作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小说体裁。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等,字数一般在千字以内。这类作品或抓取社会生活中的一鳞半爪,或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加以点化、生发,巧妙构思,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情绪。微型小说不追求完整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而以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结构画龙点睛般地烘托形象,使人们在简短的欣赏之中受到某种启迪。它的表现手法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或勾勒人物,或简述事件,或抒写情感,或托物言志,在精巧的行文中给人以艺术回味。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宋元长篇话本、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讲史”主要是讲述历史上的战争故事,由于这类内容篇幅很长,说话人不可能把每段历史故事从头到尾地在一两次内讲完,就必须分若干次讲解,每讲一次,就叫做“一回”,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的本意。它的“回目”起源是,说话人在每次说讲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以此将两个章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上下衔接。经过元末明初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叶,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章回小说除具有一般长篇小说的特点之外,它本身的特点是:每章都有回目,每个回目由上下两联组成,互相对偶,字数相同,回目具有提示作用;每回的开头常有诗词,前面一段内容常和上一回相连,结尾常在故事最吸引人、情节正处在高潮阶段时,用“且听下回分解”结束;在叙述故事时有一些程式化的语言,如“话说”、“却说”、“且说”等。

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形式。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因此笔记小说的优势十分明显。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搜神记》、《世说新语》等,是优秀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到了后来,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又将笔记小说推向了相当的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具平民化的色彩,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的特色,其中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逸事。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志怪小说

人们把那种记述神灵鬼怪或写神、鬼、人混杂等奇异故事的小说通称为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讲到,志怪小说的形成与宗教迷信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社会上形成侈谈鬼神的风气,人们常把自己的反抗心理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通过奇异的幻想,借助神仙、鬼怪表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志怪小说。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是以控诉和揭露统治者罪行为主的作品,如《冤魂志》中的《弘氏》,《搜神记》中的《干将莫邪》等;②是以反映劳动人民忠贞爱情为主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父喻》、《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等;③是写一些怕鬼和不怕鬼的故事,如《搜神记》的《宋定伯捉鬼》、《太平广记》中的《赵泰》等。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但现存很少,仅有30余种,其中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还有托为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十洲记》,郭宪的《洞冥记》等。志怪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宋、元民间文学的代表。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形式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兴废争战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豪杰或灵怪、风流之事。现存的宋元的讲史话本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逸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宋元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的,这是一个突出的进步。

在人物塑造上,宋元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元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地进行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重要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和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如:我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武侠小说

一般认为,武侠小说是我国传说小说的一种,也叫做侠义公案小说,在我国唐代的传奇作品中已具雏形,到清代已逐渐成为章回体长篇小说,并趋向定型,清代后期较为盛行。这类作品带有破案情节,以写侠客、义士协助清官除暴为主要内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及其人情世态,把人民群众反抗统治者压迫的希望寄托在“清官”、“侠客”、“义士”身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香港地区出现不少新武侠小说,香港作家金庸写的《鹿鼎记》、《笑傲江湖》,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等为其代表。

侦探小说

这是一种主要以描写刑事案件的发生和侦破过程为主的小说。它的特点是,大多以司法机关(或协助司法机关)对案件进行侦察活动为中心,表现主人公机智、多谋、勇敢和富有冒险的无畏精神;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惊险,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所选素材多以凶杀、偷盗、抢劫、奸淫为内容。侦探小说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的欧美国家,后发展为一种流传很广的通俗性小说。最著名的侦探小说可能要算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国20世纪初也出现了一些模仿之作,如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等。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作品,有人也称其为“法制文学”。

言情小说

言情小说指的是以讲述男女相爱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恋爱的心理、状态等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言情小说是一种最接近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具有通俗性,小说的语言风格更趋生活化、大众化,并无太多华丽辞藻的修饰。

优秀的言情小说如:琼瑶的《梅花三弄》、《一帘幽梦》;亦舒的《阿修罗》、《天若有情》;席娟的《珠玉在侧》、《抢来的新娘》等等。

科幻小说

一般将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科学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某些科学预见所创造的某种奇迹的小说称为科幻小说。科幻小说要求把科学和文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科学知识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从而起到展望科学的美好前景、启迪人们探索求知的作用。科幻小说的特点是:首先要具有科学性,作品中编织的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其次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也就是说,应该是人类科学实践目前还未达到的领域;最后是要有文艺性,既要具有小说作品的一般特征,也要具有小说的“三要素”。英国的《隐身人》、苏联的《陶威尔教授的头颅》、《水陆两栖人》,以及中国童恩正的《古峡迷雾》等都是优秀的科幻小说。

玄幻小说

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可任凭作者的想象力进行自由发挥。玄幻小说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

玄幻小说的定义,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科幻小说家叶永烈说过,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玄幻小说是幻想小说的三大种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得到较多的承认,所谓幻想小说是一种建立在假想情况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三者的区别在于:科幻小说注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说是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龙枪》等为代表;玄幻小说最近才在中国内地兴起热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比魔幻小说更自由,不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空间可以发挥。

如玄幻小说作家龙人的代表作《乱世猎人》、《封神天子》、《灭秦记》、《洪荒天子》等。

⑥ 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

《半路夫妻》、《暴风骤雨》、《尘埃落定》

⑦ 现代文知识点

小说阅读
【考纲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在文学类作品阅读中,能够“分析作品结构”。小说结构的重点是小说的线索和层次。
小说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小说层次就是小说结构,常见小说结构都是从情节的发展来划分,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用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发展过程、把握文章主题不断深化的进程。所以赏析小说构思技巧需要从小说层次入手。
【分析小说思路的考点】
小说在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时,往往会在如下二个方面设置考题:
一、线索方面:
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
二、结构思路方面:
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2、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4、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
【分析小说思路的主要知识点】
一、线索方面: 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
【解析】一般来说,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例如《名师大讲堂》P193《密码中的真情》和《中了大奖》,其线索都在题目中出现,前者是一个事物----密码,后者是事件----中奖。
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
【解析】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名师大讲堂》P193《中了大奖》,两条线索的连接点就是“中奖”;鲁迅小说《药》“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二、结构思路方面: 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解析】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 【例题1】《名师大讲堂》P198《就我没白吃》第1题:本篇小说的构思很有特点,说说这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特点:结局出人意料;好处:一是刻画人物[凸显小人物的凄凉处境],二是揭示主题[批评腐败现象]。) 【例题2】《名师大讲堂》P205《柔弱的人》第1题: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出人意料)
2、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分析小说具体写到某个情节或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①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②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③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④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
【例题1】《名师大讲堂》P207《看房》第1题:小说开头售楼先生和异乡人关于“楼盘的卖点”的问答有一段描述,这段对话描写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第一问:句子短,节奏快。第二问: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例题2】《名师大讲堂》P204《最佳配偶》第2题: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内容上:戛然而止,发人深思。结构上: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增强可读性。) 【例题3】《名师大讲堂》P207《温馨一幕》第1题:小说中写老乞丐有何作用?(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丰富小说内涵人物。塑造上:以老乞丐的爱心衬托少年的淳朴。) 【例题4】《名师大讲堂》P194《侯银匠》第1题:小说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为下文做铺垫)
3、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或者行为),其前后的不同主要要联系前后文,从主旨表达和情感体现两方面去分析它的异同。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③刻画人物、推动情节,④突出主旨、抒写情感。
【例题1】】《名师大讲堂》P203《老师,我站着呢》第1题:A均在课堂上前后两次说到:“老师,我站着呢!”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异同?(问的是表达内容方面:相同点都是告诉老师“我是站着的,并不是没有站起来”;不同的是第一次只是强调“我已经占起来了,我的态度很好”,第二次暗示的是“我不介意老师昨天的误会或者伤害,我依然很开朗快乐”;体现了A君内心的善良和宽容。)
【例题2 】《名师大讲堂》P202《乌米》第3-②题: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三个方面:一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二是渲染气氛,使故事笼罩在明暗交织的情感氛围中;三是抒写情感,唤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
【例题3 】《名师大讲堂》P203《特别考试》第1题:小说多次写到群众的反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侧面烘托人物;三是渲染故事气氛。)
【例题4】《名师大讲堂》P205《午后的故事》第1题: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三个方面:一是创设故事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告诉读者行凶事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二是暗示情节发展,这暴露在阳光下的罪恶竟然无人制止;三是刻画人物,映衬出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光辉形象。)
【例题5】《名师大讲堂》P210《火驹》第2题:小说两次“吃药”的细节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第一次:表现他病得很重,为他的心理活动和幻觉提供背景和条件。第二次:为他咽气作铺垫,推动情节向高潮发展。)
4、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①补充叙述,完善情节;②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 ③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例题】《名师大讲堂》P205《柔弱的人》第2题:小说在对话中穿插了多处对尤利娅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请选一处赏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选一处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二是此处描写写了什么,刻画了人物什么特征;三是穿插在此处的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
【解析】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小说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①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原应叹息”“真事隐”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③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④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夏四奶奶”等;巴金小说中的“觉新”、“觉民”等;⑤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鲁迅《药》中的“夏瑜”,浩然《金光大道》中的“高大全”,柯云路《新星》中的“李向南”等;⑥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
【解析】根据作者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 ①一语双关,揭示主题。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③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④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
【例题】《名师大讲堂》P209《我是一个善良的人》第1题:文章的主人公名字叫“蒋道理”,这样起名的用意是什么?(一语双关,揭示主题。)
【小说线索、思路思路的答题指津】
1、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
2、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
3、小说思路问题,注意审清题目;
4、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
5、内容情感结构,人物环境情节;
6、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7、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
8、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
9、创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

⑧ 有关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的论文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内容提要】
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着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着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

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当“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巨大浪潮,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旧文学时,张恨水却在旧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固守传统的章回体,发表小说《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便引起人们的不满,如他自己所说:“在‘五四’的时候,几个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写章回小说感到不快,劝我改写新体”①。但张恨水并没有“改写新体”,这就使他成了“异类”。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倡导者和新文学作家仅从1919-1921年间就发动过二次对旧派文学的批判,那时批判旧文学是为确立新文学的独尊地位。但在“反对旧文学”的“反对”、“批判”中,却形成了人们一种新旧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式,非新即旧,一切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创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与之不同调的,靠近“传统”的,即都是“旧”的,作为旧形式的章回体,当然应该排除。其实,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旧瓶也能装新酒,旧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为新时代所利用。张恨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赞同的,但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传统”,尤其对旧文学批判批过了头,连章回体都加以扫荡,他是不满的。张恨水坚持用章回体写小说,而且在《春明外史》问世后,“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辩”②。30年代,张恨水的章回小说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新文学家们仍然坚持以“新”“旧”、“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定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旧派小说”,是文学花圃中的“臭草”,从而对他进行“围剿”,张恨水自己对于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除了‘礼拜六派’的遗留,文坛对我是围剿的”③。尽管张恨水遭到新文学派的“围剿”,但他并没有在自己坚守的通俗小说阵地上退役,他采取“未加深辩”的策略,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继续创作章回体通俗小说。同时,他还在理论上强调了章回体的艺术价值,在《总答谢》中,他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着呢?自然,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明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他看到了章回小说的优长,同时也看到了新小说取法西洋而带来的“欧化”毛病,这种“欧化”倾向使得
一般的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所以他要缩短新文学与普通民众间的距离,愿为普通民众服务。这是他的通俗小说观所强调的“服务对象”问题。如何为普通民众服务,张恨水认为必须要改造章回体,而他的创作实践已经作了一系列的改造章回体的工作。他说:“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尽够这班人享受的了。何劳你再去多事?但这有两个问题:那浩如烟海的东西,他不是现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他们从何觅取呢?大家若都鄙弃章回小说而不为,让这班人永远去看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故事,拿笔杆的人,似乎要负一点责任。我非大言不惭,能负这个责任……而旧章回小说,可以改良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这里就提出了用现代意识去改造旧章回体,要为他的服务对象提供“现代事物”,从而在“新派小说”和“旧章回小说”之间踏出一条改良的新路。如何改良旧章回小说,张恨水提出要采取渐进之法,“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手法”。在具体的改良手法上,他是“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那是由于故事的构造,和文字组织便利的缘故”。这有其“恋旧”的一面。但他又认为:“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④。这“求新”的一面,正是他“改良”之所在。这些都在《啼笑因缘》等作品中运用过了。
张恨水不仅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肯定了章回小说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去认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的价值的。从他的《我写小说的道路》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是由武侠到言情发展到社会加言情再发展到历史与抗战小说,顺着这样一个发展的路子,我们首先探讨张恨水对武侠小说理论的认识。张恨水说他十三四岁时,就喜欢看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还编了一段武侠故事,讲给他的弟妹们听,并拿出自己仿照《七侠五义》的套子绘成的“侠客图”给他们观赏,引起他们“哈哈大笑”⑤。由对武侠小说的偏爱作为深深的文化积淀,使他在创作章回小说时,总会在言情中加一点“武侠”的影像,或在社会加言情中渗进一些“武侠”的因子。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他深深地认识到在中国下层社会,最感兴趣的“第一是武侠小说”。因此,他在40年代还写了一篇《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的论文,形成了他的武侠小说理论与创作连带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武侠小说的利弊和下层社会之所以对其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造武侠小说的问题。张恨水认为:中国下层社会人物都有着崇尚“英雄主义”的色彩,“那完全是武侠故事所教训”的结果,武侠小说教会读者“反抗暴力,反抗贪污,并且告诉被压迫者联合一致,牺牲小我”,但是,它们教训有极大的缺憾:一是“封建思想太浓,往往让英雄变成奴才式的”,像黄天霸、白玉堂之流,“就变成了一条驯服的走狗”;二是“完全幻想,不切实际”;三是斗争方法也“有许多错误”。下层阶级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受苦太深,“无冤可伸,无愤可平”,故将自己心中的愤懑,“托诸这幻想的武侠小说,来解除脑中的苦闷”⑥。张恨水这一理论的认识与他的小说创作是契合的。他在创作中,就是从适应市民社会需要的除恶惩暴的理想出发,去塑造充满“侠气”的人物形象的。他小说中的“侠”,多是贫民出身,多与邪恶势力对立,没有一个变成官府的“驯服的走狗”的。在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如《剑胆琴心》、《中原豪侠传》中,人物的武功,大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能够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从张恨水塑造的“侠义”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受“传统”影响而又突破“传统”的特点。
其次,我们考察张恨水言情小说的理论观。张恨水创作的言情小说较多,他在理论上同样提出了改造言情小说的问题。在《〈美人恩〉自序》中,他认为历来的言情小说内容不外乎三角与多角恋爱,而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而已”。但是要言情,并要完全摆脱三角与多角恋爱而又不脱离现代社会,这就比较难作了。小说的结构必须有一交错点,“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里去找“交错点”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结果,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往的“公例”,只有“于此公例中,于可闪避处力闪避之,或稍稍一新阅者耳目”⑦。这样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写情敌角斗之事,而其结局,一方似结婚而非结婚,一方亦似离别而非离别”。与传统的言情小说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创作与理论的结合
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改造言情小说,是在内容上将言情加武侠(如《啼笑因缘》),或言情与“社会”结合(如《春明外史》、《斯人记》等)。而在叙事形态上多是“一男数女”或“一女数男”的多角恋情,而且爱情的结局大都是悲情。仅以一篇《〈啼笑因缘〉自序》即可看出他写悲情,在悲剧艺术及悲剧的结局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突破传统。传统文学写男女恋情,多以大团圆结局。“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大团圆”的模式,以“不团圆”形态出现,使悲剧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但时日一长,逐渐形成了“不团圆主义”,这对悲剧发展又造成了不利。张恨水既认识到“大团圆”的通病,又不满于“五四”以后的“不团圆主义”的盛行。因此,他在反思传统与观照现实的双项思维活动中,去建构自己的悲剧艺术世界。张恨水说:“长篇小说之团圆结局,此为中国人通病。红楼梦一出打破此例,弥觉隽永,于是近来作长篇者,又多趋于不团圆主义,其实团圆如不落窠臼,又耐人寻味,则团圆固亦无碍也。”⑧《啼笑因缘》既不是“团圆主义”,也不是“不团圆主义”,以留有“余想”的方式,显现出“一新阅者耳目”的特点。

热点内容
主角专修剑道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10-13 14:16:52 浏览:997
网络小说国外传播 发布:2025-10-13 14:04:55 浏览:395
女主叫顾宝儿的现代小说 发布:2025-10-13 13:46:51 浏览:890
羞羞古代小说 发布:2025-10-13 12:42:29 浏览:842
武侠小说动作词 发布:2025-10-13 11:53:46 浏览:995
小说男主人公的名字大全 发布:2025-10-13 11:49:26 浏览:402
有空间的现代bl小说 发布:2025-10-13 11:36:37 浏览:96
小说排行榜逆道战神 发布:2025-10-13 10:18:41 浏览:47
重生都市豪门血亲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10-13 10:18:23 浏览:756
你的名字首映娱乐小说 发布:2025-10-13 09:14:38 浏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