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古代上朝大臣的讲什么
⑴ 古代大臣上朝手里拿的那块白板是做什么的又叫什么
1、古代大臣手里那块白板,叫做笏[hù]。笏,古时礼制君臣朝见时臣子拿的用以指画或记事的板子。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2、 有一个典故,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后来这个典故被编成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3、“满床笏”,原出《旧唐书·崔义元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事。
⑵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都拿着长长的东西,它是干什么用的
这个板子其实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笏板,也可以叫做玉板或者朝板。说起笏板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根据《礼记》记载,笏板长二尺六,宽三寸。随着时代的变迁,笏板的尺寸也不一样。虽然说是板子,但制作的材料不仅限于木材,还有玉、象牙、竹片等材料。那么朝板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第三,笏板还起到了一个礼仪作用。在古代,皇帝是绝对高高在上的,必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威严感和权威。所以朝廷里的大臣是绝对不能随便挺直腰板去直视皇帝的尊容的,这是皇帝权威的体现。那么大臣们不能直起腰看皇帝的时候该用怎样一种状态站在朝堂上的呢?这个时候,笏板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大臣们可以用笏板遮挡住自己的脸,眼睛一直盯住笏板,这样就不会显得不尊重皇帝了。
⑶ 古代皇帝大臣们上朝说的是什么话
古时上朝的时候,大臣们经常能同时说出同一句话,这仅局限于以下情况:
1, 升朝、退朝时的礼仪性话语;
2, 皇帝高兴或发怒时的附和性话语。
每朝都设置了一个叫鸿胪寺部、委级机关,其职责是:
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长至赐假、赐宴,四月赐字扇、寿缕,十一月赐戴暖耳,陪祀毕,颁胙赐,皆赞百官行礼。司仪,典陈设、引奏,外吏来朝,必先演仪于寺。司宾,典外国朝贡之使,辨其等而教其拜跪仪节。鸣赞,典赞仪礼。凡内赞、通赞、对赞、接赞、传赞咸职之。序班,典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明史
⑷ 古代大臣上朝礼仪
上朝: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⑸ 古代小说中的上朝时的情节的文章
《唐砖》这是一部典型的历史穿越类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云烨回到唐初贞观年间,作为大唐贵族的他面临种种考验,过着混合着那个时代那个事儿的生活。
⑹ 古代大臣上朝的时候手里拿的是什么,做什么用的
笏(hu)板,竹木或者象牙制成,古代官员上朝时拿在手里的板状物品,上面可以写字,把要说的话写上去,记不住的时候看下笏板。同时也可以用来记录君主说的话,防止遗忘。
⑺ 在古代,当大臣说:臣有事启奏。之后,皇上应该说什么
这多出现在古代官员上朝时请示君主的开头语。皇上应该接着说爱卿请讲。爱卿是君主对臣民的爱称。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7)小说古代上朝大臣的讲什么扩展阅读:
1、臣子和皇上说话。
比如说“微臣惶恐”“微臣告退”之类的。越多越好。
2、在古代,当大臣说:臣有事启奏。
之后,皇上应该说:爱卿请讲。
3、古代皇帝和臣子们的对话。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终于见着了圣人的后裔,两人一见面,聊天风格是这样的。朱元璋首先表达问候,原文是这样的:“老秀才,近前来,多少年纪也。”孔克坚说自个五十三岁了,朱元璋接......
4、古代皇帝和大臣都说的话。
加官进爵,赐良田美宅,划出封地准许养老。
5、古时大臣犯错跟皇上说的话。
一般通过写奏折也就是公文承认错误。当然也可以当面向皇帝请罪的,不过除了少数高官,一般官员很难见到皇帝。
6、古代皇帝和大臣对话用的语言。
答:宋以前,大臣可坐着和皇帝交谈,宋开始,大臣需站着和皇帝交谈,明开始,大臣需跪着和皇帝交谈。天南地北的官员用“京话”与皇帝交谈,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各朝的普通话不尽相同,如唐代与清代就大不相同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⑻ 古代能上朝的大臣是一些什么人
1、不同时代,规定是不一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下面以宋朝为例:
2、宋代上朝分为两种——常朝、大朝会。前者是除了法定节假日之外每天早上都有的办公会,后者是“朔望之日”(每个月初一、十五)才举办的“礼仪性”朝会;
3、常朝是在京具备“朝官”资格,有事需要奏对的官员来上朝,参加的都是七品以上。宋代官品很珍贵的,七品就算是是高级官员,六品已经具备当宰相的资格了。跟清朝的品级完全不一样、不一样,有不同的境遇。
4、朔望大朝会,是所有在京的朝官,都“必须”上朝。
⑼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是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官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使用笏竟开始有了等级之分。
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对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明代则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员就没有资格用它了。这与当代官员用笔记本不同,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9)小说古代上朝大臣的讲什么扩展阅读:
笏板的规格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 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⑽ 古代官员是怎样上朝的
古代官员是怎样上朝的?从影视剧和小说中看,中国古代官员的上朝方式似乎千篇一律,他们都是在宫殿中面见皇帝,一如现代的上班族到会议室参加公司会议。那么,古代官员上朝真的是这样吗?
朝会的起源
宋朝话本和元朝戏曲兴起后,西汉式的朝会仪式得到了广泛传播。明清小说兴起后,西汉式的朝会仪式更是广为人知,以至于现代的影视剧作品也普遍采用了这种形式。
影视剧中普遍采用西汉式的朝会仪式不能说全错,也不能全对。之所以这样说,还要从大朝和常朝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