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特点
『壹』 中国古典的爱情名著都有哪些
一、中国经典的爱情名著有:《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孔雀东南飞》、《桃花扇》、《梁祝》、《牡丹亭》、《墙头马山》、《霍小玉传》、《莺莺传》《李娃传》《汉宫秋》《搜神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
二、作品简介(节选):
1、《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2、《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3、《白蛇传》,是古装神话题材爱情剧,讲述了前世善良机灵的小牧童,临危救难引发白蛇报恩的惊世骇俗的情缘传说。小牧童转世为俊逸不凡的许仙,白蛇则化身为美女白素贞,两人发生了一段惊天动地的恋情。
前世险遭不测的小白蛇,感恩感德许下有朝必报的誓言;今生修练成人的白素贞,以身相许偿还千年之前的救命恩情。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好姻缘,千年等一回。历尽风雨坎坷的真情,怎会被佛语梵音、木鱼青灯所淡化;雷锋塔下的孤寂悲凉,不曾有一丝的悔恨;尝尽酸甜苦辣,在无怨无悔的柔情中低回不已,又能否白首偕老,共度余生。
4、《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贰』 中国古代人对爱情有什么认识
从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美好的爱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陈。我们可以数得上来的也就几个,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鸿与孟光、李隆基与杨玉环、李清照与赵明诚、陆游与唐婉、沈复与芸娘。即使是这些人,也并不真正美满。象范蠡与西施这一对,传说的成分大一点,再说即便不是传说,那他们俩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牺牲得太多太多。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传说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据说后来司马相如还变了心。梁鸿与孟光两口子在我看来都很难说有爱情,因为梁鸿当初娶孟光是冲着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丑女。后汉书上说她黑肥丑绝。梁鸿这种动机很可疑,他是以丑为美呀,还是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变态。不论哪一种,他们夫妻之间是否有爱情都让人不敢肯定。再说李隆基与杨玉环,这一对也很可疑。因为杨玉环进宫的时候是28岁,而李隆基已经62岁。一个少妇与一个老翁能产生爱情吗?也许杨贵妃有特别的嗜好那就另当别论了。陆游与唐婉最后离了婚,使唐婉郁郁而死。李清照与赵明诚、沈复与芸娘,这两对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年丧偶。赵明诚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们这些人的爱情美则美矣,満却未必,就是说美而不満。当然美满的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是随处可见的。
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应允下的权利,包括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虽说,皇帝的女儿嫁人叫“招驸马”,有挑选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们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笔钦点的人中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状元郎,或是大将军,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异邦王储,总之,这嫁的是某位可为皇帝达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没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双全也难睹凤颜。皇家之内如此,普通人家亦难幸免。于是多的是包办捆绑,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才知夫君长相,而岳父母却早已将贤婿的面貌烂熟于心。
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十分成熟深刻。这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显。这种成熟深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贞《柏舟》、对对方的尊重《关睢》、认识到美好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汉广》《蒹蕸》、爱情要以物质为基础《木瓜》、《静女其姝》。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朝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礼教也发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备最严格也最残酷的地步。尤其是对妇女的控制限制和压迫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男女授受不亲等等都出来了。中国妇女的裹脚就是从紧挨着宋的五代开始的。从此,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勇敢、大胆、健康、奔放、饱满、酣畅、淋漓的爱情故事了。文学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层社会的人物。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样属于社会最上层的人物的恋爱故事再也不见了。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故事也有,象《西厢记》、《红楼梦》等,但与诗经里边的爱情比,其大胆热烈的程度是差得很远了。从北宋开始,这个界限非常明显。唐传奇中的爱情还让人感到十分痛快、决绝、过瘾。一到了宋,立马就显得疲软了。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郞织女、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说明问题。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看,爱情悲剧多于喜剧。从文学角度来看,爱情喜剧多于悲剧。二者合起来,单纯从数量上看,是喜剧多于悲剧。如果从对于人们的震撼力来看,悲剧要远远大于喜剧。
象《孔雀东南飞》、《搜神记》中的《韩凭妻》、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长恨歌传》、《莺莺传》、《任氏传》、《步飞烟》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当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红楼梦。数量并不多。这些作品里所展现的爱情悲剧基本上或则是美丽的爱情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或则是男子始乱终弃,或则是恶势力硬生生拆散爱侣。
喜剧唐传奇里的有一些;元杂剧里有一大批,明戏剧小说里有一大批;聊斋志异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喜剧的剧情结构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个模子。
为什么喜剧对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剧大,我认为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现实社会中根本没有高质量的、和谐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艺上,文人们只能通过虚构来弥补现实的贫乏。那些喜剧中的大团圆,或是通过科举高中、或是通过灵魂不灭、或是假托狐鬼神仙、或是借助皇家或大官的权威来成就,没有一个是完全通过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们从虚幻中得到的满足总不如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对自己的印象深。这是爱情悲剧之所以比爱情喜剧更能震撼人的一个原因。
在中国的古代爱情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现象,他们所描写的爱情是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或者说开放与封闭是中国古代爱情的两面。一种爱情是如红楼梦里所描写的那样,当事双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腻腻歪歪,就是不明说,在行为上表现得极为小心谨慎拘谨封闭。一种爱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写的那样,男女双方见面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说。聊斋志异里也有一大批这样的。而这两种爱情描写结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厢记。在西厢记里,张君瑞和崔莺莺交往的过程中,先是崔莺莺谨守礼法,对张丝毫不加辞色,甚至加以斥责。后来又忽然主动地投怀送抱,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反差。
这一点我想也是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法有关的。中国古代对于妇女是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有十四藏六亲之说。男女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这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男女双方对对方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女方对男方(大老虎)。另一后果是因长期的阻隔而产生的极度的对对方的渴望。对于受封建礼法禁锢较深的官家上层女子来说,恐惧感会占上峰。对于受教育较少的下层妇女来讲,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点,因其受束缚少故也。
我们看古代的爱情小说,心理描写极少,几乎没有。这与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是先结婚后恋爱,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爱情心理呢。直到红楼梦才开始有了一些,但与西方同类小说比,就太小儿科了。
所以,中国古代爱情小说中出现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是由当时社会的见与不见的现实造成的。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好的。但反过来讲,男女长期不见也未必全是坏事。两个人谈恋爱,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尤其一个单位的,再好也会觉得乏味了――怎么又是你。西施也看成东施了。相反,如果不经常见面,会给双方以充分的想象的空间,那么东施也会被你想象成西施。这也是网恋的吸引人之处。所以,我认为古代不发生爱情便罢,一旦发生,其质量必高于现代人。因其干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与司马相如见都没见过,就跟着人家跑了。现有,汉乐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说的多绝,也是这原因。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李白诗有名言:“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唐传奇《步飞烟》里的话:“生得相亲,死亦无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话到了宋以后就已经没有了。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天崖何处无芳草、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了。到现在更只剩下:曾经有一段真正的爱情摆在我面前……这叫什么。爱情正在经受调侃。
在这种更似于父母“嫁给”婿的婚姻制度下(当然也不排除机缘巧合、称心如意,最后子孙满堂、白头偕老的,但想必先结婚后恋爱的观点到底不保险),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后是否幸福,但总也是万世歌颂。而貂婵虽说是受指使,但也该庆幸最后嫁了个叱咤风云的主,后人也没忘了她在铲除董卓功劳簿上的位置。可怜的是西施,牺牲了自己与范蠡的爱情,嫁了吴王。虽说于越国功劳一件,最后也与范蠡终成眷属,但女色祸国的骂名至今不绝于耳。为了避免这种命运,就有了站在父母权贵前说“不”的。可刘兰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独孤皇后比较厉害,生前坚决不许杨紧纳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头一个“妻管严”。可也免不了死后戴上了顶大绿帽,杨坚终于还是续了弦。而这位妃子在爱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后又被炀帝霸占,和王位、玉玺一起如东西般被继承了。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我以为这恰是对所谓传统从一而终的贤妇观念的最大讽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于女性身上远不止于此。可怕之处在于大多女性不仅顺从甚至已迎合这种爱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莲、李瓶儿虽被作为泄欲工具,却反而“以苦为乐”,于小小的西门府里争宠夺幸;《水浒》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却认贼作兄,还嫁了个五短之人,反而以为幸。封建的思想已将这些女性脑中的爱情细胞灭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是非颠倒的盲从与迎合。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有权享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男了所谓的“爱”女子,如同商贾爱财、农民爱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价值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庄贤淑的正房炫耀于人前,或是纳几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满足私欲。与街市之上挑选货物细细筛选无多大不同。梁山伯之类终是少数。而虽有王熙凤持家、武则天治国的事儿,也毕竟是她们貌美得夫君宠幸在先,体弱又软弱的贾琏和唐高宗也毕竟少之又少。吕雉加武则天再加孝庄与慈禧也抵不上中国历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倘若洗衣烧饭生子之事不算权利,那么女子被赋予的真正权利是于亭中听琴、于园中扑蝶、于房中等候月钱。正如梁实秋所说,当男人将家用置于妻室面前时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舍而不是爱情。撇开禽兽般的西门庆、孙富之流及李甲之类中庸的,光谈些所谓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于爱情而被称道。可结果前者做了和尚,后者上了吊,都没能和爱人厮守。这所谓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们却也不能责怪他们和她们的软弱或是屈从或是反抗得不彻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极性。因为作为群体的统治阶级的男性,绝不会允许一种会颠覆自己统治思想的爱情观念存在。而作为个体的少数“痴情汉”及作为整体的受压迫阶级的女性都无力去改变这种局面。
缘何中国古代多的是爱情的悲剧,统治阶级不允许自由爱情的存在罢了。爱情观的自由彰显个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彻底的个性自由将击破一小群人要统治其余人的可能,这恐怕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简言之,自由恋爱触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至于《西厢记》之类看似大圆满的结局也只如同19世纪在一大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出现个安徒生。以童话的美丽反衬现实之丑恶,呼唤未来之幸福。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一种,爱情观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在封建社会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丧失人权注定了她并无真正爱情观可言,若有便是顺从与被逼顺从两类。因此看来,林妹妹这般过高的爱情观显然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正是这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突显社会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爱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这种不公正的长达千年的积累,以及后来外来先进思想的启蒙,最终使人们群起而破之,摧毁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叁』 简答中国早期文言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早期文言小说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早期文言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与其他民族的小说一样,最初的作品都与上古传说有关,神话传说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为小说的孕育和产生准备了条件。比如《红楼梦》的开头,就是借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上古神话传说。
二、中国早期文言小说在民间汲取营养。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为小说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古代小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比如《西游记》,就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
三、中国早期文言小说与历史结合很深。比如《水浒传》,就是充分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一部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整个小说就是构筑在虚实历史之上的。
四、中国早期文言小说的取材和用意多是立足于现实。小说创作不脱离现实,这些小说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比如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小说《金瓶梅》,就完全是描写日常生活,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红楼梦》。
五、中国早期文言小说是逐渐发展的。由最早的神话传说式到志怪式,再成长为唐时期的传奇,最后到明清时成长为长篇巨作。
『肆』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爱情小说(不要带玄幻色彩)
石头记= =~~
孟姜女
白蛇传
天仙配
牛郎织女
田螺姑娘
倩女幽魂
梁祝
红楼梦
西厢记
『伍』 求中国古代爱情小说
<柳毅传>.[编辑本段]内容梗概
本篇是写一个爱情的神话故事。在唐代仪凤年间,有个落第书生柳毅,在回乡途中路过泾阳,遇见龙女在荒野牧羊。龙女向他诉说了受丈夫泾川君次子和公婆虐待的情形,柳毅带信给他父亲洞庭君。柳毅激于义愤,替她投书。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大怒,飞向泾阳,把侄婿杀掉,救回了龙女。钱塘君深感柳毅为人高义,就要龙女嫁给他,但因言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词拒绝。其后柳毅续娶范阳卢氏,实际是龙女化身。他俩终于成了幸福夫妇。
『陆』 从诗经婚恋诗中来看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民族特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诗经中还有很多关于恋婚类的名句,可从其中几句下笔.中国含蓄矜持的表达方法可算是古代中较有特色的一点.
『柒』 中国古代人对爱情的认识(看法)
月风花:中国古代的爱情(讲座)
谈恋爱我是外行,但谈论恋爱我还可以。其实象我这样的年龄站在这里与你们探讨这个问题我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似乎谈恋爱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有些人来讲,他们一生都在谈恋爱,比如,少年人有早恋,青年人有热恋,中年人有婚外恋,老年人有黄昏恋。世界上一些大人物在这方面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象雨果、歌德、罗素、萨特、郭沫若、郁达夫、李敖,毕加索也可以,希腊船王奥科西斯等等。雨果5岁就开始谈恋爱,歌德80多岁的时候还爱上了一个18岁的姑娘,生命力真是旺盛。而且有些人生来就似乎是为谈恋爱来的,比如徐志摩、叶塞宁。这些人好象都是男生。不过女的也并不逊色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乔治桑、莎乐美、刘晓庆。
好了,咱们书归正传。我要谈的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中的爱情问题。我没有见过这方面的资料,不知道是不是有专著。我只是通过我的阅读范围来谈这个问题。从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的美好的爱情少之又少、乏善可陈。我们可以数得上来的也就几个,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梁鸿与孟光、李隆基与杨玉环、李清照与赵明诚、陆游与唐婉、沈复与芸娘。即使是这些人,也并不真正美满。象范蠡与西施这一对,传说的成分大一点,再说即便不是传说,那他们俩人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牺牲得太多太多。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传说的成分也不小,而且据说后来司马相如还变了心。梁鸿与孟光两口子在我看来都很难说有爱情,因为梁鸿当初娶孟光是冲着孟光的丑去的。孟光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丑女。后汉书上说她黑肥丑绝。梁鸿这种动机很可疑,他是以丑为美呀,还是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变态。不论哪一种,他们夫妻之间是否有爱情都让人不敢肯定。再说李隆基与杨玉环,这一对也很可疑。因为杨玉环进宫的时候是28岁,而李隆基已经62岁。一个少妇与一个老翁能产生爱情吗?也许杨贵妃有特别的嗜好那就另当别论了。陆游与唐婉最后离了婚,使唐婉郁郁而死。李清照与赵明诚、沈复与芸娘,这两对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年丧偶。赵明诚和芸娘早早死了。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们这些人的爱情美则美矣,満却未必,就是说美而不満。当然美满的爱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是随处可见的。
下面我把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历史的爱情问题归结了几个方面,我们分着谈。
1、 早熟与早衰。
在爱情上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得出这个印象是我读《诗经》的结果。这种早熟可以分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模式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上完全具备了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所有的爱情情感模式。
比如追求象《关睢》、《蒹蕸》、《汉广》。
比如思念象《卷耳》、《君子于役》、《采葛》。
比如热恋象《木瓜》、《野有死麕》。
比如一见钟情象《绸缪》。
比如约会象《静女其姝》。
比如男女相互欣赏的象《伯兮》。
比如弃妇诗象《谷风》、《氓》。
比如悼亡诗象《绿衣》。
比如讲男女忠贞的象《柏舟》。
比如失恋诗象《狡童》。
一是我们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十分成熟深刻。这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非常明显。这种成熟深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贞《柏舟》、对对方的尊重《关睢》、认识到美好的爱情可遇不可求《汉广》《蒹蕸》、爱情要以物质为基础《木瓜》、《静女其姝》。(西方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的故事。)
一是对于爱情的表现,也非常之成熟。诗经的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爱情除了早熟之外还有早衰呢。因为中国历史发展到宋朝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礼教也发展到了最成熟最完备最严格也最残酷的地步。尤其是对妇女的控制限制和压迫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男女授受不亲等等都出来了。中国妇女的裹脚就是从紧挨着宋的五代开始的。从此,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勇敢、大胆、健康、奔放、饱满、酣畅、淋漓的爱情故事了。文学中不少。但其中的主人公多是下层社会的人物。象范蠡与西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样属于社会最上层的人物的恋爱故事再也不见了。回肠荡气一唱三叹的故事也有,象《西厢记》、《红楼梦》等,但与诗经里边的爱情比,其大胆热烈的程度是差得很远了。从北宋开始,这个界限非常明显。唐传奇中的爱情还让人感到十分痛快、决绝、过瘾。一到了宋,立马就显得疲软了。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郞织女、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全部出在宋之前,就很说明问题。
2、 悲剧与喜剧。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看,爱情悲剧多于喜剧。从文学角度来看,爱情喜剧多于悲剧。二者合起来,单纯从数量上看,是喜剧多于悲剧。如果从对于人们的震撼力来看,悲剧要远远大于喜剧。
先说悲剧。上面提到的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另外象《孔雀东南飞》、《搜神记》中的《韩凭妻》、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长恨歌传》、《莺莺传》、《任氏传》、《步飞烟》等,明三言二拍里的一些故事,最著名的当然是杜十娘,再加上清朝的红楼梦。数量并不多。这些作品里所展现的爱情悲剧基本上或则是美丽的爱情不能成就美满的婚姻,或则是男子始乱终弃,或则是恶势力硬生生拆散爱侣。
再说喜剧,简直可以说数不胜数。唐传奇里的有一些;元杂剧里有一大批,明戏剧小说里有一大批;聊斋志异里有一大批。最著名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喜剧的剧情结构给人的感觉都是一个模子。
奇怪的的是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有许多根本就没有爱情。象西游、三国、水浒、金瓶梅、封神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醒世姻缘传、三侠五义、境花缘、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还有一些公案小说等等。清朝的一些才子佳人小说里面好象有一些爱情,但在我看来都是一些伪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象平山冷燕、玉娇梨、好裘传、绿野仙踪、野叟嚗言、儿女英雄传等等。
为什么喜剧对人的震撼力不如悲剧大,我认为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现实社会中根本没有高质量的、和谐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案例。反映到文艺上,文人们只能通过虚构来弥补现实的贫乏。那些喜剧中的大团圆,或是通过科举高中、或是通过灵魂不灭、或是假托狐鬼神仙、或是借助皇家或大官的权威来成就,没有一个是完全通过主人公自身的努力而造成。也因之,人们从虚幻中得到的满足总不如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对自己的印象深。这是爱情悲剧之所以比爱情喜剧更能震撼人的一个原因。
3、 开放与封闭。(见与不见)
在中国的古代爱情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个现象,他们所描写的爱情是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或者说开放与封闭是中国古代爱情的两面。一种爱情是如红楼梦里所描写的那样,当事双方遮遮掩掩,羞羞搭搭,吞吞吐吐,腻腻歪歪,就是不明说,在行为上表现得极为小心谨慎拘谨封闭。一种爱情是如三言二拍里描写的那样,男女双方见面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同居再说。聊斋志异里也有一大批这样的。而这两种爱情描写结合的最典型的是西厢记。在西厢记里,张君瑞和崔莺莺交往的过程中,先是崔莺莺谨守礼法,对张丝毫不加辞色,甚至加以斥责。后来又忽然主动地投怀送抱,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反差。
这一点我想也是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法有关的。中国古代对于妇女是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有十四藏六亲之说。男女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这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男女双方对对方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女方对男方(大老虎)。另一后果是因长期的阻隔而产生的极度的对对方的渴望。对于受封建礼法禁锢较深的官家上层女子来说,恐惧感会占上峰。对于受教育较少的下层妇女来讲,渴望的成份要更大一点,因其受束缚少故也。
我们看古代的爱情小说,心理描写极少,几乎没有。这与古代男女交往少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是先结婚后恋爱,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爱情心理呢。直到红楼梦才开始有了一些,但与西方同类小说比,就太小儿科了。
所以,中国古代爱情小说中出现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是由当时社会的见与不见的现实造成的。这在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好的。但反过来讲,男女长期不见也未必全是坏事。两个人谈恋爱,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尤其一个单位的,再好也会觉得乏味了――怎么又是你。西施也看成东施了。相反,如果不经常见面,会给双方以充分的想象的空间,那么东施也会被你想象成西施。这也是网恋的吸引人之处。所以,我认为古代不发生爱情便罢,一旦发生,其质量必高于现代人。因其干柴烈火故也。象卓文君新寡,以前与司马相如见都没见过,就跟着人家跑了。现有,汉乐府民歌里的上邪、有所思说的多绝,也是这原因。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李白诗有名言:“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唐传奇《步飞烟》里的话:“生得相亲,死亦无恨”――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话到了宋以后就已经没有了。只有衣带渐宽终不悔、天崖何处无芳草、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了。到现在更只剩下:曾经有一段真正的爱情摆在我面前……这叫什么。爱情正在经受调侃。
『捌』 中国古代爱情故事
一、金屋犹自赋长门——陈阿娇与汉武帝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和赵明诚婚后两情相悦,情投意合。两人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并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后金兵南侵,赵明诚在南下赴任途中不幸得病而死。李清照悲痛欲绝,怀着对丈夫的无限怀念之情。
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怎一个愁字了得!”
『玖』 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爱情的评论和解释
2、唐诗中的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是唐代诗人经常歌咏的题材,也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人间有情,世间有爱,所以我们心有所系,思有所念。诗人们将爱情中的欢乐与悲伤,那种焦虑、期待、思念、追忆……等经历和感受,写入诗篇。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感到那样刻骨铭心,魂牵梦萦,就像发生在我们眼前、身上,怦然心动。元好问说:“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道尽了爱情力量的伟大,痴情男女,为爱牺牲,不正映证西方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又像相恋中,“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浓情蜜意;相别时,“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苦,也正是时下恋爱男女的写照。至于,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千多年来,有多少男女用这两句诗,来向对方表答自己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千秋万世受其感动的读者,恐怕是难以估计了!
【爱情诗中常用的意象】西方文学理论说: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因此,古典诗歌往往能在短短的几个字,涵摄许多惊天动地的情怀。在唐诗中,有许多象征爱情的意象,如:鸾镜、比目、鸳鸯、蝴蝶、比翼鸟、连理枝、结发、牛郎织女、巫山云雨、金风玉露、冰心玉洁、红叶题诗……等等。
初唐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有这样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传说:比目鱼,身体扁平,只有单眼,必须两鱼合在一起凑成两个眼睛,才能游行,像是一对同甘共苦的夫妻,另外,鸳鸯是种美丽的水鸟,双双对对,整日在水中游戏,未尝相离,据说,只要捉到其中一只,另一只会相思至死。愿为比目,愿为鸳鸯,这是多少世间南女对爱情的肯定与渴望。神仙何羡?甚至生命也可抛!像汉末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男女主角焦仲卿与刘兰芝,夫妻鹣鲽情深,却被蛮横的婆婆给拆散,最后兰芝投水,仲卿自缢,死后二人合葬,坟上梧桐交柯,化为鸳鸯飞去。而小说戏曲中的《娇红记》,申纯和王娇娘这对深情的男女,生前不能婚配,死后也化为鸳鸯。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同穴,化为蝴蝶的殉情故事,不断在戏曲电影中上演,不知赚取多少同情的热泪。
另外,“鸾镜”也是唐诗中常出现的意象,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白居易在《太行路》中说:“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温庭筠《菩萨蛮》也说:“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传说中的鸾鸟,雌雄经常形影不离,出入成双。南朝刘敬叔《异苑》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罽宾王有一只失去配偶鸾鸟,三年都不鸣叫,夫人告诉他:“据说这种鸟见到自己的影像就会鸣叫”,于是悬挂一面镜子来照它,果然鸾鸟见到镜中的自己便开口鸣叫,鸣声悲凄,半夜即冲撞笼子而死。这种忠于爱情的鸟,古人便把它铸在镜子里,就是诗词中常出现的“鸾镜”。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唐代的爱情诗篇,浩如瀚海,不但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或叙幽欢,或叙离怨,或写男女恋情、鹣鲽深庆情、相思痴情、风流绮情………,佳词丽句,多不可胜数。诗经一开始,就提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曾几何时,恋人的一颦一笑,都让我们“寤寐思服”乃至“辗转反侧”,最后终于迎娶成功,此诗被誉为千古绝唱,连孔子都赞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给予极高评价。
【人约黄昏后】男女的恋爱,本不是都“发乎情,止乎礼”,在传统社会下,“约会”似乎变得十分不允,所以欧阳修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句。中唐诗人元稹写了一篇著名的《莺莺传》,里头有一首诗叫《答张生》: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此诗非常有名,改编的《西厢记》,名称即从第一句诗而来。意思是说:站在西厢下,月升户开,映在墙上的花影来回摇动,是我那可爱的情人来了吗?将热恋中的女子心理,刻划得非常深刻。另如李商隐的“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独处本无郎”,更把男女偷欢的心境,揣摩得十分真切。
一般而言,诗歌中所表示的爱情都较含蓄,只有在小说戏曲中,方能见到像红拂女夜奔李靖,或像白娘娘主动追求许仙,如此前卫的女子形象。
【少女怀春,老女不嫁】唐代才子刘希夷的《春女行》一诗中,在他笔下的少女,显得娇媚可人,但花开花落,芳华虚度,徒增感伤。而他的“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更说明女子害怕老去的伤春情怀。杜秋娘有首作品《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代无花空折枝。
此诗题旨一言以蔽之,即“莫负好时光”。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萦绕心中,有种不可思异的魅力。由于唐代社会较为开放,女子也都勇于追求爱情,属于闺阁春情之做较少,像《诗经
『拾』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主题诗歌的特点
注意几个关系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点和面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应当具有的古典文学常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举例说,初唐诗、盛唐诗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至于李白、杜甫、王维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的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
二是左右前后的关系。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例如白居易,他与元稹、张籍、刘禹锡等诗人友谊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流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影响。比较说来,了解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多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我在研究李白诗歌以前,曾经有一个时期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仔细阅读了《昭明文选》和《乐府诗集》,因此对李白诗歌如何继承了汉魏六朝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就理解得比较清楚。
三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功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我研究乐府诗时,仔细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乐府诗集》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览也很重要。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国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就要仔细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