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小说文章
A. 论现代网络文学小说txt全集下载
论现代网络文学小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时代和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对文学的认识越来越走向衰亡,而那些靠猎奇取胜的东西,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精品,即那些展示社会生活和心灵的作品,已经被他们束之高阁。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的教育已经走向这样粗俗和歧途的路子,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失败,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和简单粗鄙的文化现象,将对这代年轻人的未来的文化底蕴上造成巨大的缺失,因为充斥着网络文学的都是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的格调与文字水平是无需赘言的。在这代年轻人中接受这样的读物,一代人的未来也就可想而知。
但这样的读物是要想长期占据主流的地位,也是很难做到。这张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东西,很快就会招到更多人的鄙夷,我缺乏足够的统计,就现在来说真正对网络文学迷恋的是多了还是少了。但这代人要成长,他们就会重新选择自己更需要的读物,而最终抛弃这些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意义的读物的。
我算是资深的读者而且自己也经常投稿并……
确认后请采纳
B. 给几篇有深度点的文章或小说,现在的网络小说低能的可耻!谢了!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柯艾略的作品。是几十年一遇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好书,语种超过了《圣经》。获奖无数,推荐你去看一下。
《小王子》,三毛说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看懂,讲述的是关于成人的童话,我看了十分有感触的,也推荐。希望你会喜欢。
C. 论网络小说
小白文和yy文盛行的年代。
曾经的早期的《紫川》,《佣兵天下》那样作业能用几年时间费心去写的作品已经寥寥可数了。现在的作者每天就知道更新多少w字,可是文字的质量,包括文笔,故事情节,人物,都已经没有以前的那种精雕细琢了。与其说现在看网络小说,不如说是去打发时间了。以前看一本书,我们呗故事情节吸引,然后欲罢不能,最后我们可以说既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然后看完了以后又很有满足感。现在的网络小说YY当道,每个主角的背景,以及他们的性格作为故事都千篇一律,可能看完一本书,就会发现好几十本都是一样的。。像紫川那样6年磨一剑的书应经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为了赚钱而码字的三流作家而已了。
不要说什么唐家三少,什么番茄,什么跳舞,跟《文化苦旅》,哪怕《哈利波特》比起来,他们都远远的不如。
D. 正确对待网络小说作文
近几年,网络文学的力量迅速壮大。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在深化。围绕网络文学的讨论,往往会出现传统文学作家和网络写手间的意见交锋。
“网络文学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当代表达。”
“不能用传统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学,不必从传统文学里寻找网络文学的合法性。应该把这些抛开,从网络文学本身出发去认识。”
不久前的《文学报·新批评》第三届论坛暨优秀评论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与会者围绕“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的主题,坦言各自的看法。在这样的交流与碰撞中,网络文学的真正面目逐渐清晰起来。
网络文学难逃传统文学的“掌心”
“网络小说和茶馆评书的目的是一样的。”网络文学作家小桥老树说。
据他观察,一个网络文学作家要想在海量的作品中引起注意,在开篇就要把读者的眼光吸引住,追求先声夺人。这和传统的评书是一样的,“传统评书说到关键时刻,说书人总是拍下惊堂木,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为明天的内容留‘扣子’。留得越好,明天来听的人就越多,讲书人的经济效益就越好。网络文学作家每天要更新,关键时刻也要留好‘扣子’,才能吸引网友继续关注。”
另外,网络小说作家来自各行各业,大部分没有受过文学写作的训练,所以他们的写作具有直觉、本能的特点。“在传统小说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下,传统小说的魂魄已经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本能式的写作最容易适应传统集体无意识的写法,所以大量的网络小说直接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套路。”小桥老树说。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认为,古典资源的确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核心资源。比如,流行已久的“甄嬛体”,就大规模地借鉴了《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而网络上部分仙侠、修真作品,大量化用了道家的内容。
小桥老树也发现,当今网络小说的分类大部分都能从传统文学之中找到原型。比如,玄幻、奇幻类的源头是《封神榜》《聊斋志异》,历史类的源头是《三国演义》,江湖类的源头是《水浒传》。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他总结道。
E. 求一篇对网络小说的对社会影响看法的文章
此为转载:
社会有其黑暗面很正常,成年人在网络里写“离经叛道”之作也没什么,黑暗类小说受人欢迎也不必去过多的计较。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作者,必须要有身为一名作者的责任感,你写来发泄没什么,可是如果你的书要出版,那么你就必须考虑到社会影响。比如,不能说在网络上我用发泄的心态来写,出实体书了我还是用发泄的心态来写——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了。而现在的很多作者,不论文笔如何,首先写作心态就不好。太多太多的作者,只是视黑暗为“流行元素”,只将黑暗视作为自己的作品增加看点的“工具”,只是把黑暗当作换取点击的“筹码”。被人问及时则说着这个社会本身就有着太多太多的黑暗云云。先不说这个社会到底有多黑,要我说作者你自己的思想可就够黑的了。可你要写黑暗也就罢了,偏偏写出来的东西就跟过家家酒一样。如果想感受到黑暗真正的甜美芬芳,批《升龙》的那位推荐的《冰与火之歌》倒确实是部极好的作品,作者是乔治-马丁,想品尝黑暗甜美芬芳的读者有空倒是可以去看看。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卑鄙、阴险、无耻、下流这些个人性的阴暗面竟就变成了主角的代名词,而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在诸多的为人所追捧的“大大”的描绘下竟然全都边成了一个主角的优点,一下子竟然都被披上了名为“真性情”的外衣。而这些个主角几乎如出一辙的就是:只对“自己人”好,对于其他人则生死不论,更有甚者是杀人如麻,双手沾满血腥啊——我真的不知道当这些作者这么写得正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态。中国的武侠思想对网络作品影响很深,于是乎就有了“亦正亦邪”,就有了“虚伪”,就有了“小人之道”。可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一个杀人如麻的人,一个漠视他人生死的人,一个不在乎他人生命的人,都绝对不是一个可以担当得起一个“正”字的人!你说你本来就是小人,无所谓正邪,这没关系。可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的情况是:一堆一堆的主角其行为根本就是“黑白不分”,是“颠倒黑白”,可偏偏要穿得象个“亦正亦邪”。有的读者说,主角对敌人狠是为了保护自己珍视的人,他对自己的爱人,师长,手足是善的。确实如此。但是,当一堆一堆的作者做出这种设定的时候,你们是否考虑过你们身上所存在的责任?你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你们笔下人物身上的那一半黑,一半恶,在宣扬的是什么思想,会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看看吧:难得跳出来个批《升龙》的,就被一堆的人说成是“卫道士”,说“虚伪”了。我真是感到奇妙无比:什么时候起,宣扬正面思想,宣扬所谓的“光明”,竟然也成为了一种“罪”!竟然也会被人所“指责”!我不由得想起罗森曾经说过的一件事,一位读者的女朋友被人强奸了,于是他质问罗森说,你们这样的色文作者是否需要负社会责任。罗森知道那位读者的遭遇后很难过。你当然可以对那名读者说:“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样的啊,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充满黑暗的啊。你女朋友是运气不好,这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需要负什么责任啊,相反你还应该感谢作者呢——因为作者把社会的黑暗面通过小说写出来了嘛。再说了,你看那些色文的时候难道就没觉得爽过么?”但是这种回答真的可以么???罗森现在在写一部《东方云梦潭》,主角身上的那股浩然正气,那种纯真,着实令我觉得难能可贵。而这样的作品,在现今的网络小说浪潮中,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作品是需要珍惜的。而宣扬这些人性中的美德是应该得到承认的,宣扬真善美也是不应该为人所指责的。我们可以亦正亦邪,但不能颠倒黑白,不能黑白不分。诚然,作为一名网络小说作者,你可以无视你身上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是伴随着你作者这个身份而来的,但是你身上的社会责任是确实存在的。当你在进行设定的时候,当你在用笔墨、键盘描绘一个世界的时候,希望你能够慎重,也希望你能够三思。或许那只是你一时兴起的涂鸦之作,但是文字本身就蕴涵着思想。文笔简单也好,情节粗糙也罢,你的思想会渗入文字,真实地传递到读者心里的。
如果想要原创的也可以,需要加分。
F. 谈网络小说的发展趋势
网络小说不是产业,但是好歹算个行业。虽然是不太有前途的行业。
网络小说的过去咱就不回顾了,因为自从那次出丑后大家都知道我历史差。
网络小说的现在,就是这个样了:除了个别极品,其他都是垃圾。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网上商店一下,跟风成了潮流。都想做倒爷(就是教少投入技术含量,而只在形式和操作流程下工夫,推销超低端及不合格产品,常用方式是跟风和以次充好的个人或者团体),不过倒的是文化而已。
网络小说的行业周期分析:就目前来看,网络小说应该是逐渐度过成长期,正向成熟期迈进。理由:
1,网络小说的消费群体已经成熟,不管是出钱的还是小白。至少有固定的群体在每天嗷嗷待哺的等着大神小神们做一件固定的事情:更新。
2,网络小说的运作模式也在趋于成熟,开始的全免费到后来的VIP到现在的买断,虽然不还没有完全确定,但是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完成一个网站、作者、读者三方都满意的博弈。虽然目前运作模式不稳定,但我们都知道了我们的努力目标。
3,网络小说的行业竞争规则正在建立,出现了不少专业作者(虽然大多数水平不咋样)。但大家都知道网络小说的优势,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门槛,那就是:更新。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他能将大多数非专业写手挡在竞争资格之外。
4,网络小说还有有很多东西不够成熟,比如写手的水平,网站运作模式,收费和给作者计酬的方式。因此不能说他在成熟期。
网络小说的未来:
发展方向:写手专业化,作品特色化,运作成熟化,免费还是收费化?这个我答不上来。
写手专业化:日更5000或1W这样的事只有吃这晚饭的人或者个别超人(像李思远和烟大这样的人)才能做到。而各位写手越来越成熟的描写修辞手法,也不是那些临时兴之所致能学得来的。一句话,那种非专业的,文笔不咋地的,还有TJ的,都将被挤出竞争行列。他们也许会因为一时灵感的出现成为瞬间流星,但绝对不能长久。
作品特色化:相信天天做倒爷的二流写手们迟早有一天会觉悟,弄些没技术含量的,低门槛的,人人都能写的东西是不具备竞争力的。跟风也许会让你的小说红3天,但第4天你就将面临饿肚子的危险,而越来越苛刻的小编也不是是干饭的,稍不小心你的作品就可能扑街。虽然我不否认由于网络小说的低门槛,大量的垃圾作品和打擦边球的半黄不黑的18禁读物扔将永恒存在,但那只换不来白花花的银子,写了除了自慰以外还能有什么作用呢?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要生存,就要有核心竞争力。网络小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特色,像各位大神的书,有哪两个人是雷同的?(例子我就不举了,不然老说烟大大家都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未来,自己的特色才是作者生存的生命线。
运作成熟化:读者在思考,作者在思考,老板(网站)也在思考。如何让三方满意?如何提高网站访问量?如何赚钱多?这都是网站要思考的问题,目前看来,这些运作程序没被编写好。但是从17K的读者调查来看,他们在努力的做,不止他们,相信所有网站都在做这样的思考,不过咱不急,身为一个老板,他们有的是忠臣良将,他们迟早会思考出来一个让咱满意的答案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团队。
免费还是收费化?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这毕竟是网络,要盗版太容易了。而且,和游戏一样,只要有一个网站大开免费之门,那其他的网站受的损失可就不像现实那么小了。因为至少,现实还有个地域限制。个人的感觉是很有可能走上像博客一样免费+打广告的路子。
G. 分享一下你看过的网络小说中让人惊艳的文段
我会等你,这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我愿意站在这里,从这一秒开始倒数,等待多年后的相遇。——《夏至未至》
H. 比较经典的网络小说,要求文笔高的,有可读价值的,不要那种哗众取宠的没水准的文章。
起点文笔好可读性高的有徐公子胜治写的玄幻《神游》 、 都市《地师》 ;常书欣的都市文《超级大忽悠》 ;小鱼联盟的都市重生文《最长的一梦》 ;楚图南的官场文《咸鱼翻身记》 ;昨夜小楼东风的武侠《大唐2008》 ;17k上的书有樟脑球的西幻《昆古尼尔》 (神到最是完本的) 仅供参考!
I. 论网络文学
一、创作的悲哀。
网络文学站点和网络文学刊物很多,由于网上发表的不加挑选和没有限制,就像一个文学爱好者最初的时候,当一个作者参与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表,他有着十足的热情。他被一种唐吉诃德式的激情催动着写作、发表、写作。
最初参与的网络发表的作者肯定都有一种要创作出好作品,在这“另一个界面里”成为大师,这种一举成名的伟大梦想支撑着他的创作热情。可是越来越快速的发表和消亡就像一列无法停止的火车,慢慢地把他拉入了惯性的旅程。因为你得引起注意,所以你得像一个玩泥巴的小孩,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不断地写作不断地发表,以保持读者对于你名字的熟悉感。
一个网刊或者网站,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作品,你一个人的作品不过是九牛一毛,大海中的一滴水,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创作者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怪圈,写作的速度越来越快。快速的产生,快速的消亡,使作者越来越不注意自己作品的质量,创作也就变成了一种惯性的操作,机械的打字和快速的浏览消磨了创作的活力和激情,因此作品质量越来越低劣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文学网站上,同一个作者每天发表七、八篇作品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不由感慨:他们真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啊!
这样的创作,甚至连自娱也算不上,又哪里有创造性可言?网络的成名梦想,其实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理想而已。
二、发表的悲哀。
网络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正如许多人津津乐道的那样:网络比起传统媒体来说,其优势在于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一篇稿子的命运不再取决于编辑的眼光,这样作者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论者并没有看到,传统媒体中,虽然编辑的剔选是严酷的甚至也许是偏执的,但它起码保持了我们拿到一本书刊的时候不至于无所适从。并且传统文学媒体的编辑,多数还是有比较高的阅读欣赏眼光的,而网络文学刊物的编辑呢?恕我直言,论其专业程度和欣赏水准,实在难以与传统媒体的编辑相比的,他们在屏幕上匆匆闪过的大量字符中发现精品?这似乎不太可能,他们也许会依赖于作品的点击术来决定?——可是,浏览者盲目而又随机的“点击”能说明多少问题呢?网络发表实在是太虚妄了,它几乎无法和中学生办的文学社团相比,因为在那里,编一本社团刊物,起码还有一个“挑选”的过程;而网络文学,就只能把一摊乱七八糟的东西按时间先后摆放在那儿而已。
在匆匆写作和匆匆的发表中,文学成了一种十足的自娱。这是为什么读者并不能从网络上欣赏到好的原创作品的原因。“提篮叫卖”成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发表的作者的自嘲之语,这四个字中表现出的悲哀一听便知。在这个“跳蚤市场”上,有多少人脱颖而出呢?大多数人只能越来越陷入一种自恋与虚妄的怪圈而已。发表与不发表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对于这种发表形式,连网络自己(网站主办者、网络文学刊物编辑等)骨子里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要不,为什么著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要在自己的首页很显眼地注明“本站已转交作者稿费……元”呢?它甚至还为被传统媒体转载的作品和作者名字编了一个专栏,叫“金榜题名”——一看这四个字,你大概就知道网络文学刊物和传统文学刊物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样的发表算什么?难道不是自恋吗?
三、阅读的悲哀。
我想多数参与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都有一个美好的初衷,这也应该是网络文学刊物的主办者们的初衷:那就是要让优秀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认可,而不是像传统媒体那样,优秀作品有可能在编辑部的“初审”时就被刷了下来。可是实际上,网络文学刊物的读者真就那么值得信赖么?屏幕上的阅读是匆忙的,“快餐式”的,读者读过一遍之后很少再返回去读,至于下载阅读的可能就更少——毕竟,上网的人数、上网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网络发表的作品能得到关注的机会实际上并不比传统媒体多。
网络的阅读的随机性也决定网上作品的命短。在“榕树下”那样的网站上,每天有好几百篇新作品,谁能在一两个小时里读完?谁能保证有几个人认真、投入地阅读几篇作品?随机性成为主导阅读的主要的因素,读者如何能看到好作品?即便随机地读了一篇作品,那匆匆忙忙的阅读又怎能保证阅读的质量?依我看来,网上的作品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更少。你也许要说,网刊和精华版里可能会找到好作品。可是,这就取决于网刊和版面的编辑了,他们是如何从数以千计的作品里找到优秀作品的?他们的挑选水准就比传统文学媒体的编辑高明么?实在不敢相信。
阅读既然不能得到保证,那么那个希望优秀的作品能被读者接受的美好初衷就成为虚妄了。
四、点击的悲哀。
科技时代人们最迷信的就是数字统计了。网络文学最注重的一个统计数字就是点击数了。无论是论坛的帖子还是网刊网站上的原创作品,都有一个点击统计数目。肯定,创作者也都十分关注这个数字。可是这个数字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来说,到底有多少科学性呢?点击的权利在读者手上。浏览网页,鼠标的移动决定了这个数字。可是鼠标是如何被操纵的呢?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因素是什么呢?不用说,随机性是主导因素。鼠标是如何随机点击的?读者为什么要点击这个作品?决定的因素不过有这样一些——网站的推荐、作品的题目、作者的名字等。
网站的推荐得依靠网络编辑的判断——网络编辑的判断水平、欣赏水平有多高?他们是不是就比传统文学刊物的编辑水准高?这个问题已经说过了。
作品的题目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使得许多作者在作品标题上苦心孤诣,只求一鸣惊人。可惜,你的题目赢得了点击数,就能说明你的作品好吗?而事实是,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就是依靠这去提高点击数的,那么这个点击数能说明什么呢?
作者的名字也是决定读者是否点击的一个因素。所以许多作者为求惊人,往往起些奇怪的笔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家比我们的网络文学作者更注重自己的名字了。为了求得别人的认同,这些名字本身包含了投机和媚俗——来自于武侠小说、来自于影视作品,由于其源头的大众化,这些名字才能得到认可。但是名字能决定作品的好坏么?这样看来,点击数成了虚伪的科学、十足的谎言。作者的知名度还来源于网络的炒作,炒作的危害我们已经多次领略过了,可是我们不得不在网上再次遭遇这种欺人之举。除了网站的炒作,作者自己也常常变着法子炒作——有些作者,到处匿名发帖子,吹嘘自己的作品,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我在一个网站的BBS上做版主,这个版面是个外国文学版面,可是居然有一个作者一日三次在上面发帖子,我删除了无数次,也没能打击他的积极性。他居然在外国文学版面吹捧一个刚刚还是中学生的“知名作家”(也许就是他自己),你说怎么办?发这种“文不对题”的帖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自己的名字和作品的“知名度”,真是可悲——这样的“知名度”赢来的“点击数”又有几分科学性?
五、批评的悲哀。
网络文学的质量判断还有一个标准,可能就是评论和回复。我所知道的,大多数的网络文学网站和刊物都很注重读者的评价和回复。就像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一样,读者的反应是对作品最好的肯定。传统媒体发表作品,读者和批评家的反应说明了作品的质量影响度。可是网络文学的批评和回复呢?能体现作品的好坏吗?大多数网站是相信这里面的科学性的。其实批评和回复也是随机的。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作品得到的评价并不能说明作品。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者请自己的朋友回帖子、写评论的情况非常多。而在网上,很多得到回帖和评论的作品并不是质量高或者引起了读者的反响,相反,多数回帖是因为对于这个作品有话说。读者的话语权取决于作品是否留给了他们说话的机会。打个比方,你在网上发表一部货真价实的作品,肯定不比发表一个人人能回答的提问得到的回帖多。这样,回帖和评论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
由于阅读的随机、作品的繁杂,批评家很少去关注网上的作品——设想如果网站聘请一个批评家来主持,依照批评家的治学态度,要去阅读研究那么多的作品,这该是多大的工作量!因此网络文学就只能自生自灭而已,网络发表并不能造就一个优秀好作家,就因为缺少培育他的土壤。
曾经以为网络文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看来这注定只是一个被验证了的虚妄。体会到这些悲哀,你就不能不感慨:网络,能带给文学什么呢?
[后记] 写作这篇文章,是想认真地谈论一下所谓的网络文学和网络写作。应该说,在今天:无论是传统媒体、作家、还是批评家们,都不愿意站出来直接面对网络文学这种存在。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它未来会怎么样,谁都怕“犯错误”,就像80年代“朦胧诗”出现时那样,许多批评家和诗人都跳出来批评它或鼓吹它,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关于“朦胧诗”的大论争。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批评“朦胧诗”的人自己证明了自己诗歌观念的保守。可是,批评总还是好的,批评总还能证明我们有头脑。问题是,如今,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圆滑世故了,批评界根本没有人来说话。因为谁都害怕将来证明自己是错误的。网络文学的质量怎么样,我想人们会有眼睛的。“榕树下”点击数最大的那篇《女人的长头发》,被著名的文学刊物《大家》拿去发表了,并没有在读者中产生影响。这个点击数靠不靠得住呢?网络是个新媒体。它应该发挥它的优势,为当代文学做出应有的贡献。它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写此文,算是一孔之见,愿意抛砖引玉,得到朋友们的批评。
J. 英语作文讨论网络小说利与弊
everyone watches TV, rents videos, or goes to the movies. The most popular reading material is comic books, movie magazines, and TV guides. City libraries have only 10 percent of the traffic that car washes have. But how do you explain this? An annual book festival in west Los Angeles is “sold out” year after year. People wait half an hour for a parking space to become available. This outdoor festival, sponsored by a newspaper, occurs every April for one weekend. This year’s attendance was estimated at 70,000 on Saturday and 75,000 on Sunday. The festival featured 280 exhibitors. There were about 90 talks given by authors, with an audience question-and-answer period following each talk. Autograph seekers sought out more than 150 authors. A food court sold all kinds of popular and ethnic foods, from American hamburgers to Hawaiian shave ice drinks. Except for a $7 parking fee, the festival was free. Even so, some people avoided the food court prices by sneaking in their own sandwiches and drinks. People came from all over California. One couple drove down from San Francisco. “This is our sixth year here now. We love it,” said the husband. “It’s just fantastic to be in the great outdoors, to be among so many books and authors, and to get some very good deals, too.” The idea for the festival occurred years ago, but nobody knew if it would succeed. Although book festivals were already popular in other US cities, would Los Angeles residents embr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