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昆仑奴
『壹』 到底什么是昆仑奴
昆仑奴原本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只是到了唐朝才被大众所知晓。当时有权有势的人出行时,身边都会带着一群“昆仑奴”,当时的人们通常用昆仑奴的数量来衡量一些人的地位。不少人一听到昆仑奴,就会将他们和昆仑山联系在一起。其实他们跟昆仑一点关系也没有。在古代,“昆仑”这个词代表着黑色,所以“昆仑奴”也就是黑人奴隶的意思,根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也是不少昆仑奴的由来。
由于那些昆仑奴长得人高马大,看起来非常魁梧,带出门很有压迫感。加上他们性格温和,对主人也比较忠心,是看家护院不二之选。出行时带上几个昆仑奴,在当时是一种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就跟现在出名带保镖是同样的道理。当时的交通不是特别方便,能抓到的昆仑奴数量也相当稀少,除了皇帝赏赐之外,很少再有昆仑奴流传出去,即便有也被那些达官贵人买走了,所以造成昆仑奴难求的现象。但凡家中有钱有权的人,不带着几个昆仑奴都不好意思出门,拥有昆仑奴自然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宋以前作品] 干宝《王三墓》《干将莫邪》、《东越祭蛇记》、《李寄》牛僧儒《乌将军记》、《郭元振》、《郭代公》杜光庭《扶余国王》、《虬髯传》、《虬髯客传》、沈亚之《冯燕传》罗大经《秀州刺客》、《张魏公》张师正《张乖崖灭黑店》刘斧《王实传》、《王寂传》、《张齐贤》周密《王小官人》、《李全》皇甫枚《李龟寿》袁郊《红线》裴鲽《韦自东》、《昆仑奴》、《崔生》、《聂隐娘》、《蒋武》薛调《无双传》王定保《胡证》、《宣慈寺门子》冯翊《张祜》、《崔张自称侠》许茂佐《柳氏传》李公佐《谢小娥传》沈括《定远弓箭手》张齐贤《白万州遇剑客》、《向中令徙义》陈世隆《赵延嗣高行》段成式《卢生》、《兰陵老人》、《京西店老人》、《盗侠》、《僧侠》洪迈《花月新闻》、《侠妇人》、《陕西刘生》、《徐咬耳》、《郭伦观灯》《解洵娶妇》、《霍将军》陶潜《比邱尼》、《斫雷公》、《鬼设网》蔡倏《宋太宗杀人》戴祚《谢允》无名氏《杨温拦咱虎传》、《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燕丹子》刘义庆《周处》、《戴渊》、《魏武抢婚》孙光宪《丁秀才》、《许寂》、《荆十三娘》吴淑《李胜》、《张训妻》、《洪州书生》、《潘房》沈淑《我来也》张旌《柴绍第》、《稠禅师》欧阳修《桑怿传》皇甫氏《义侠》、《车中女子》、《崔真思嘉兴绳技》费哀《盗智》康骈《田膨郎》、《张季弘逢新妇》、《管万敌》、《潘将军》薛用弱《贾人妻》 [明清作品] 丁秉仁《瑶华传》王世贞《剑侠传》王猷定《义虎记》、《李一足传》天花藏主人编次《皆大欢喜》、《度世金绳》、《济公传》、《济公全传》、《济颠大师玩世奇迹》、《济颠大师菩提全传》、《醉菩提》文康《儿女英雄传》、《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侠女奇缘》《金玉缘》方汝浩《妙相寺全传》、《残梁外史》、《禅真后史》、《禅真逸史》唐芸洲编次《七子十三生》、《七剑十三侠》陈忱《水浒后传》陈朗《儿女浓情传》、《义勇四侠闺媛传》、《雪月梅传》、《第一奇书》花溪逸士《岭南逸史》宋懋澄《刘东山》、《侠客》、《葛道人传》海上剑痴《飞仙侠奇缘》、《仙侠五花剑》寄生《三侠记新编》、《争春园》、《剑侠奇中奇》、《剑侠佩凤缘全传》侠著《女侠客》钮秀《云娘》、《张羽军》、《雪遇》郑官应《续剑侠图传》俞万春《结水浒传》、《续水浒传》、《荡冠志》名教中人《好逑传》、《侠义风月传》陈鼎《义牛传》、《欧阳绍熙》、《少林寺僧》许淑平《褚祚典》石玉昆《龙图公案》、《龙图耳案》、《包公案》、《忠烈侠义传》王韬《三怪》、《女侠》、《飞剑将军》、《少林绝技》、《四奇人合传》、《老僧》、《任香初》、《刘淑芬》、《许玉林匕首》、《李四娘》、《邱小娟》、《侠女子》、《相士》、《柳南》、《剑气珠光传》、《剑仙聂碧云》、《姚云纤》、《骆蓉初》、《倩云》、《徐笠云》、《徐麟士》、《粉城公主》、《盗女》、《廖剑仙》、《燕剑秋》俞樾《七侠五义》、《莆田僧》贪梦道人《永庆升平后传》、《彭公案》酉阳《女盗侠传》李渔《秦淮健儿传》 周清源: 位女散财殉节郑官应编辑 续剑侠图传赵道一: 李鉴夫胡应: 酒肆主人钮秀: 云娘、张羽军、雪遇秋星: 女侠翠云娘传须方岳: 窦小姑俞万春: 结水浒传、续水浒传、荡冠志俞樾: 七侠五义、莆田僧施耐庵: 水浒传、京本忠义传姜振名、郭广瑞: 永庆升平前传梦觉道人、西湖浪子辑: 淫妇情可诛 侠士心当宥姚伯祥: 名捕传袁枚: 三斗汉、卖蒜叟顾彩: 髯樵传钱希言: 李福达、青丘子、顶缸和尚息观: 鸳鸯剑徐士陵: 汪十四传徐芳: 雷州盗记徐珂: 教师女、戚某为力所苦高启: 书博鸡者事、南宫生传魏僖: 大铁椎传魏睿: 边城, 瞿佑, 申阳洞记海上剑痴: 飞仙侠奇缘、仙侠五花剑娥川主人编次: 世无匹寄生: 三侠记新编、争春园、剑侠奇中奇、剑侠佩凤缘全传清凉道人: 冯铁头、庄叟技力曾衍东: 平顶僧、齐无咎、折铁叉、周劈刀、铁腿韩昌、浣衣妇薄松龄: 丁前溪、王者、田七郎、老饕、伍秋月、向杲、红玉、佟客、妖术、武技、苗生、侠女、庚娘、妾击贼、崔猛、商三官新中国之废物: 刺客谈黎澄: 勇力神异寰镜庐主人: 新水浒高继衍: 高二爸、窦尔敦冯梦龙: 万秀娘仇报三亭儿、李秀才、李淇公穷邸遇侠客、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张芬、杨大眼绝技、杨谦之客舫遇侠僧、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临安里钱婆留发迹、神射凌淇初: 乌将军一饭必酬, 陈大郎三人重会、刘东山夸技顺城门 十八兄奇踪村酒肆、李公佐七解梦中言 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钱、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岗纵谭侠 王韬: 三怪、女侠、飞剑将军、少林绝技、四奇人合传、老僧、任香初、刘淑芬、许玉林匕首、李四娘、邱小娟、侠女子、相士、柳南、剑气珠光传、剑仙聂碧云、姚云纤、骆蓉初、倩云、徐笠云、徐麟士、粉城公主、盗女、廖剑仙、燕剑秋 无名氏: 八剑七侠十五义平蛮前后传、三门街、三合剑、大刀王五、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大明奇侠传、万年清奇才新传、小五义、天豹图、云钟雁三侠传、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五剑十八义、龙潭鲍骆奇书、四望亭全传、白兰花、守宫砂、圣朝鼎盛万年清、百断奇观、达某、刘公案、花隐道人传、宏碧缘、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范文正公全传、忠烈小五义传、某驾长、剑侠飞仙传、施公案、施案奇闻、莲子瓶演义传、第一奇书莲子瓶、乾隆巡幸江南记、银瓶梅、续儿女英雄传、续小五义、续侠义传、绿牡丹全传、群英杰、群英杰后宋奇书
『叁』 昆仑奴,黄衫客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含义
传说为唐代侠客,即挟持 李益和霍小玉相见的豪士。因穿黄衫,故名。见唐 蒋防 《霍小玉传》。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柳南以世无黄衫客,恒郁郁。”
唐代黑人飞檐走壁,艺高人胆大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和厉慧良都表演过黑人“昆仑奴”。红绡是唐朝大历年间一品官员郭子仪家中的一个歌女,容貌美艳。而崔生是某个大官的儿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亲看望生病的郭子仪,看见了红绡,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三更天拿了一个链子锤几分钟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给杀了,然后背着崔生越过10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后来两人决定永远在一起,这个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唐代自安史乱后,出将入相的勋臣,大抵生活骄奢淫逸。篇中穷奢极欲的一品勋臣,正是当时权贵的典型概括。一品恃势掠夺民间女子为歌妓,红绡便是被他出镇朔方时“逼为姬仆”的。昆仑奴磨勒拯救被压迫的弱女子,成全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则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故事结尾处,老仆昆仑奴磨勒在围捕中“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顷刻之间,不知所向”,颇具浪漫色彩。
本篇语言简洁,叙述婉转。篇中描写崔生看见伎人时的腼腆,红绡对崔生以手势示意的动作、独坐空闺长叹盼望的心情及面诉苦衷的言词,都很生动传神。
《太平广记》收录此篇。明代梁辰鱼据以撰写《红绡》杂剧,梅鼎祚则写有《昆仑奴》杂剧。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视了摩勒原来是个黑人大侠。葛承雍教授说,在唐代史料中和许多传奇小说中,黑人都是能够飞檐走壁的大侠。他们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够钻入水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从非洲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夫,因此这一点也能够佐证他的观点——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
『肆』 昆仑奴的来历以及种族,谁知道啊
早在唐朝,长安就已经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了,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见怪不怪。当时流传的一句行话,叫做“昆仑奴,新罗婢”。新罗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而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贵族豪门都抢着要。
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唐代还有黑人?”当我和许多朋友谈到葛承雍教授关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的研究成果时,他们的脸上马上显现惊讶怀疑的表情。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从哪里来”这个主要问题,而更关心唐代中国有很多黑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我和几位日本人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更是难以相信,一再问:“有什么证据吗?”葛承雍教授是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他说,确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甚至连他的同事都提出了同样的疑问。
也难怪,我们学过关于唐朝的历史,看过关于唐朝的电影和电视剧,读过关于唐朝的小说,但是似乎从未发现唐代黑人的影子。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的一段台词:“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不过不久前放映的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有一段情节表现了这个事实:
太平公主与韦氏浏览于街头,旁边叫卖的商贩吸引着她们。最终,太平公主拉着韦氏来到一处卖面具的摊位前。
太平公主:这是什么面具?黑如锅底,鼻子这么宽……
摊主:小姐不知,这叫昆仑奴面具,大海盗王世杰刚刚从海那边贩回来一批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却性情温良,踏实肯干,一到长安就被贵族豪门瓜分殆尽。如今,上街能带两个昆仑奴保镖,是世家少爷们最时兴的玩意儿!小姐何不趁过节也买两个面具,赶赶时髦?
当时许多人在看过这段后向葛教授请教关于昆仑奴的问题。原来唐朝人所称呼的昆仑奴就是黑人奴仆。在唐代各类史书和笔记小说中,“昆仑”二字甚至作为形容词用来描述脸面乌黑的中国人。
唐代黑人飞檐走壁,艺高人胆大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和厉慧良都表演过黑人“昆仑奴”。红绡是唐朝大历年间一品官员郭子仪家中的一个歌女,容貌美艳。而崔生是某个大官的儿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亲看望生病的郭子仪,看见了红绡,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三更天拿了一个链子锤几分钟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给杀了,然后背着崔生越过10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后来两人决定永远在一起,这个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视了摩勒原来是个黑人大侠。葛承雍教授说,在唐代史料中和许多传奇小说中,黑人都是能够飞檐走壁的大侠。他们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够钻入水中为主人捞起落入水中的物品,还能像猴子一样快速爬上桅杆。从非洲来的黑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功夫,因此这一点也能够佐证他的观点——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纪40年代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唐代黑人俑被不断发现。为了查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种史料,并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几个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库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与同行讨论磋商后,提出唐代黑人来源不是非洲而是东南亚和南亚的新解释。这一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上。
葛承雍仔细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区别,尽管他们都体黑卷发,但两者在外形上有差异。被称为“昆仑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罗人种,而应该是尼格里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现在这些类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种族仍散居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当时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教授说,一种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一种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还有一种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许多人知道唐代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诗叫《昆仑儿》:
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从服饰上来看,后来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这与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的昆仑人形象“赤脚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语,指下身所穿的贴衣,这都是南海黑人极为明显的特点,与古代非洲黑人服饰完全无关。葛承雍说,此前许多权威学者大都认为唐代黑人是从非洲来的。
又有一说法!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伍』 有谁记得这么一部武侠小说里面有个武功,人把真气注入骨头里,就能飞起来,主要配角叫三魂二销
就是《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唐朝就有了,那时叫传奇。不
过最有名的是明朝裴铏所著的《传奇·昆仑奴》,翻译成白话,就是你看的那
部。
『陆』 武侠小说的小说起源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挥刀枪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像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板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戴,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样的人和事,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少,当时由于七国之间争霸称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国权贵们都争相征贤纳士,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当时的信陵君、平原君都养了好几百甚至上千的这类“食客”,这也就给这类武士侠客们创造了生存条件,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而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和愿望,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象,那就是赵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赵处女源自《吴越春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奇》,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柒』 什么叫昆仑奴
古代我国的异族奴隶。肤色黑,故一般认为是印度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非洲黑人。
有名的是唐传奇中《昆仑奴》磨勒的故事,盗红绡女。梁羽生先生的《大唐游侠传》中的铁磨勒就来自他。
『捌』 昆仑奴的介绍
《昆仑奴》,唐代汉族传奇小说。裴铏撰。原是《传奇》中的一篇。唐代黑人飞檐走壁,艺高人胆大在唐代传奇小说中,《昆仑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剧《盗红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和厉慧良都表演过黑人“昆仑奴”。红绡是唐朝大历年间一品官员郭子仪家中的一个歌女,容貌美艳。而崔生是某个大官的儿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亲看望生病的郭子仪,看见了红绡,两人一见钟情。后来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仆摩勒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三更天拿了一个链子锤几分钟就把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给杀了,然后背着崔生越过10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后来两人决定永远在一起,这个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金庸认为《昆仑奴》是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